深夜,你是不是也曾像我一样,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留学申请要求,感觉脑袋嗡嗡作响?桌上摊着《日本留学考试(EJU)综合科目指南》,旁边是《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模拟试卷》,保温杯里的咖啡早就凉透了,可脑子里的“十万个为什么”还在打架:到底该选日本还是回国考学?是坚持东京大学的梦,还是冲击清华北大的目标?那种彷徨无助,真的就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两边的路都看不到头,不知道哪条才是康庄大道。别急,哥们儿姐们儿,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用咱们留学生摸爬滚打的经验,给你把中日考学的那些“门道”掰开了揉碎了讲。
中日考学PK!留学生教你选对路!
你可能觉得考学嘛,不就是拼命学习、刷题、然后上考场嘛。但真当你在海外准备留学考试,或者考虑从海外回国考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远不是简单的“学习”二字能概括的。咱们先从最直接、也最让人头疼的“考试内容”开始聊起吧。比如日本的EJU,也就是“日本留学考试”,它跟咱们国内高考那种一锤定音的模式差别可大了去了。我记得当初考EJU的时候,感觉考的更多是基础学科知识,比如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再就是文科生的综合科目和日语。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官网介绍,EJU考试的目的是评估外国学生在日本大学学习所需的基本学术能力和日语能力,而不是像高考那样考察深度和广度兼顾的知识体系。
国内大学对留学生,尤其是外籍学生的招生方式,跟日本的EJU路子又不一样。虽然也有“中国版EJU”——华侨生联考,但对我们这些正儿八经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很多顶尖大学,比如清华、北大,它们会采取“申请-审核制”,或者要求你参加学校组织的笔试和面试。我有个朋友,他当年申请清华大学,就是提交了高中成绩单、语言成绩(HSK)、推荐信等材料,然后经过材料初审,才收到面试通知的。根据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显示,他们对申请者的学术成绩、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着严格的考量,比如HSK五级或六级的成绩是很多专业的基础门槛。
语言能力这道坎儿,简直就是留学生考学的“拦路虎”,但中日两国对这只“拦路虎”的驯服方式可不一样。在日本考学,日语能力测试(JLPT)和EJU日语是两大基石。我当时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JLPT N1可是刷了无数遍真题才勉强过关,因为不少名校,比如早稻田大学,不仅要求EJU日语成绩,甚至会明确要求JLPT N1。根据早稻田大学国际招生官网的信息,很多学部(学院)都将JLPT N1成绩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有时甚至会设置最低分数线,可见其对日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之高。
反观国内大学,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汉语水平考试(HSK)就是你的“敲门砖”。我有个表弟,他在美国出生长大,回国读大学时,光是HSK就考了两次,才达到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要求的HSK六级180分以上。根据北京大学国际学生入学简章,除了少数全英文授课项目,绝大多数中文授课专业都要求HSK达到五级甚至六级水平,这可不是光靠背单词就能解决的,听力、阅读、写作,每一样都得扎扎实实地练。
除了语言和专业课考试内容,申请流程的复杂程度也常常让人头大。在日本考大学,你可以同时申请好几所大学,因为每所大学的招生时间、考试内容和方式都可能不一样。我当年就是广撒网,同时申请了东京工业大学、一桥大学和庆应义塾大学,虽然备考压力巨大,但也增加了被录取的概率。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日本大学对国际学生的招生政策相对灵活,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多所学校进行申请,甚至有部分学校会提供秋季入学和春季入学两次机会。
而在国内,虽然也有部分高校允许同时申请,但流程上往往更集中,比如通过CUCAS(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会)或者直接在大学官网系统里提交材料。我有个朋友就是通过CUCAS申请了几所大学,感觉流程比较统一,但申请截止日期相对固定,错过了就得等下一年了。据CUCAS平台数据统计,每年通过该平台申请中国大学的国际学生数量庞大,平台会提供一站式服务,但各个学校的招生时间窗口和材料要求依然存在差异,需要申请者仔细甄别。
备考策略和时间规划也是中日考学的“重头戏”。在日本,很多留学生会选择进入“语言学校”或“预科班”,这些机构不仅提供日语强化训练,还会开设EJU的对策课程。我当时在语言学校学习时,每天除了上午的日语课,下午还要上EJU的数学和综合科目,晚上回家还要啃英语托福。根据日本全国语言学校协会的统计,超过80%的中国留学生在进入日本大学前,都会选择先在语言学校过渡,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备考模式。
回到国内考学,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专门针对大学入学考试的“预科班”相对较少,更多的是需要自己补习HSK和相关学科知识。我听说有些回国考学的同学,他们会报一些针对HSK的高级辅导班,或者请家教来补习高中阶段的理科知识,因为虽然是国际学生,但基础学科的掌握程度依然是大学考量的重点。像北京语言大学等一些设有国际学生教育学院的大学,会提供针对性的预科课程,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国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入学要求,但这类课程的选择相对日本的语言学校来说要少一些。
再来说说学习心态,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你的考学成败。在日本,我感觉大家备考的时候,虽然压力大,但整体氛围相对没那么“内卷”,更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比如考上某所大学的某个专业。我认识一个考上东京大学的学长,他除了学习,还会参加一些大学举办的开放日活动,提前了解学校的文化和氛围,甚至和在读的学长学姐交流。据东京大学国际招生办公室的资料显示,他们非常鼓励申请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校,甚至提供线上咨询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
但在国内,我感觉回国考学的同学们面临的压力,有时候会更复杂。除了学业上的竞争,还要面对国内日渐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周围亲戚朋友的期待。我有个朋友,他从加拿大回国申请大学,他告诉我,那种“输不起”的感觉特别强烈,好像回国考学就意味着要考上最好的大学,不然就会被人质疑。这种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备考效率。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年来归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这无疑给回国考学的学生带来了额外的心理负担。
考上大学只是第一步,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才是我们更应该提前考虑的。在日本读完大学后,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大学都会提供非常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支持。我当时在立命馆大学读研,学校的就业中心会定期举办企业招聘会,还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你写履历书、练习面试。数据显示,日本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对于掌握日语和专业技能的留学生,就业机会相对较多。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外国人雇佣状况报告”,近年来,高学历外国人在日本的就业人数持续增长。
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对于国际学生来说,就业市场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有很多新兴行业对国际化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签证和工作许可的办理相对复杂一些。我有个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的非洲同学,他告诉我,虽然找工作不难,但办理工作签证的过程让他跑了很多趟。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政策,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需要办理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和流程。
奖学金和学费,这是每个留学生家庭都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决定你考学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日本,政府有MEXT(文部科学省)奖学金,还有JASSO奖学金,以及各大学自己设立的奖学金。我当时就申请到了JASSO的学费减免,虽然不多,但对生活费也是不小的帮助。据JASSO官网介绍,其提供的奖学金种类繁多,包括学习奖励费、国际交流基金等,旨在减轻留学生的经济负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日留学。
在国内,中国政府奖学金(CSC)绝对是“金字招牌”,覆盖范围广,资助力度也很大,很多国际学生都是冲着CSC来的。我有个在浙江大学读书的泰国朋友,他就是拿的CSC全额奖学金,学费、住宿费全免,每月还有生活补助。根据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的官方信息,CSC奖学金不仅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丰厚的经济支持,还涵盖了医疗保险等福利,吸引了全球大量优秀学子来华深造。
除了CSC,国内各省市和高校也会设立自己的奖学金项目,用来吸引和资助优秀的国际学生。比如上海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以及各个大学的校长奖学金等等。这些奖学金虽然不像CSC那样声名显赫,但也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我听说一个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的韩国学生,他就获得了学校的优秀国际学生奖学金,每个学期能拿到一笔不小的生活补助。数据显示,中国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在国际学生奖学金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以提升其国际吸引力。
中日两国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也会影响你的学习体验。日本大学的课程通常比较注重实践,比如很多工科专业会安排大量的实验课、研讨课和实习机会。我有个在北海道大学学农业的同学,他们经常要去农场实地考察,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和研究。根据北海道大学官网的课程介绍,他们的农学部就非常强调实践教学和研究,与当地农业企业也有紧密的合作。
国内大学,尤其是顶尖学府,学术氛围通常更浓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会更强调。我有个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心理学的学姐,她说她们的课程非常注重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期末考试经常是大段的论文写作。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公布的课程大纲,他们的专业课程涵盖了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要求较高。
校园生活和文化融合也是我们这些留学生非常关心的话题。在日本,很多大学都有非常活跃的社团活动,体育类、文化类、艺术类,五花八门。我当时就参加了一个摄影社团,认识了很多日本朋友,也通过社团活动更深入地了解了日本文化。据日本大学社团活动统计,平均每所大学都有上百个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余生活和社交机会。
在国内大学,国际学生往往会更多地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打交道,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学生群体。同时,中国大学的社团活动也越来越丰富,而且很多国际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到中国学生的社团中去,比如各种文化交流社团、志愿者协会等。我有个来自俄罗斯的朋友,他在南京大学就加入了学校的辩论社,跟中国同学一起用中文辩论,这让他快速提升了中文水平,也更好地融入了校园生活。根据南京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的介绍,他们鼓励国际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促进文化交流。
最后,如果你还在纠结选哪条路,别光听别人怎么说,也别光看学校排名。最重要的是,你得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真正喜欢什么?你对哪个国家的文化更感兴趣?你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更倾向于在哪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坐下来,好好地给自己列一个清单,把日本和中国各自的优势劣势写下来,把你的期望和顾虑也写下来。然后,找几个在这两个国家都待过的学长学姐聊聊,或者直接去大学官网把招生简章从头到尾仔细读一遍。别怕麻烦,因为这关系到你未来好几年的人生啊!多搜集信息,多跟过来人交流,最终你会找到那条最适合你的“金光大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