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Rotman:学到啥?
还记得那是刚到Rotman没多久的一个周二晚上,多伦多冬天的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我却裹着羽绒服,硬着头皮和我们组的几个同学在Robarts图书馆熬夜。我们面前铺满了案例材料,咖啡一杯接着一杯,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和PPT草稿。第二天早上八点半,我们得把一个复杂的市场进入策略方案展示给教授。那一刻,脑子里嗡嗡的,心里有无数个声音在问自己:我来这儿到底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几张漂亮的成绩单吗?真的值得这么拼吗?现在回过头看,那次通宵,那份压力,那些和不同文化背景同学的磕磕绊绊,可真不是光为了分数,它教会我的东西,远比我想象的要多、要硬核。
你可能觉得商学院嘛,不就是学点金融、市场、战略理论,然后拿个文凭找个好工作?我在Rotman摸爬滚打下来,才明白这真是个天大的误会。这里的学习,从一开始就不是让你被动接受知识。我记得我们2025届MBA班级,光国际学生就占了52%,来自全球48个不同的国家(据Rotman官网最新班级介绍)。这意味着你每次小组讨论,每次案例分析,身边坐着的可能就有来自印度、巴西、德国、韩国的同学。大家教育背景、职场经验、思维模式都千差万别。刚开始那会儿,光是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掰扯清楚,就得花好长时间,因为每个人理解问题的角度都完全不一样。
在Rotman,我们很快就接触到了一种独特的学习模式,叫做“集群系统”(Cluster System)。这个系统把我们所有人分成一个个小集群,大部分核心课程都是和固定集群的同学们一起上,一起完成小组项目。这可不是随便分分小组那么简单,它强迫你深入学习如何高效协作,如何在一个高压环境下还能把事情搞定。我那会儿的项目,经常遇到组员意见相左的情况,尤其是在跨文化沟通上。比如,我一个印度同学习惯直来直去,有啥说啥,而我一个日本同学可能更倾向于先观察再委婉表达。这些日常的摩擦,让我学会了如何倾听,如何寻找共识,如何用更具包容性的方式来推进讨论。这不是书本上能教的“情商课”,却是实实在在的“求生法则”。
这里的课程设计也特别强调实践性,不是让你死记硬背概念。就拿核心课程来说,像《Managerial Economics》、《Financial Accounting》、《Marketing Management》这些,听起来理论味儿十足,但每次上课,教授都会穿插大量的真实商业案例分析。比如,我们分析过星巴克如何在中国市场进行本土化战略,也深入研究过加拿大几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型。我最喜欢的是《Integrative Thinking》这门课,它教你如何跳出“非A即B”的线性思维,去寻找看似矛盾事物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找到更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不是让你背公式,是训练你像福尔摩斯一样,从各种线索中抽丝剥茧,最终还原商业真相。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比任何具体知识都更有价值。
作为留学生,如何在全新的文化和职场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大挑战。我刚来的时候,除了课堂上表达观点有点不适应,最怕的就是Networking。大家都在说“Networking很重要”,但具体怎么做,怎么才能有效,我真是一头雾水。Rotman的职业服务中心(Career Centre)在这方面帮了我大忙,他们会定期组织各种Networking活动,比如“Coffee Chat with Alumni”,还有专门针对国际学生的职业发展工作坊。我记得在一次校友分享会上,一位在加拿大金融机构工作的Rotman校友说,他当初也是从零开始,没有任何本地工作经验,但是通过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主动联系校友,最终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他强调,加拿大职场非常看重“connection”,甚至有时候比你的GPA还重要。Rotman在全球拥有超过17,000名校友,而整个多伦多大学的校友网络更是超过了660,000人(据Rotman和多伦多大学官网数据),这个资源库简直是宝藏。
除了职业上的帮助,Rotman还让我学会了如何应对那种无形的文化冲击。一开始,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总是犹豫不决,生怕说错话,显得自己不够聪明。很多时候,就算有想法,也习惯性地等着别人先开口。然而,在北美商学院,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计入表现分的,也是融入学习氛围的关键。有一次,我鼓足勇气,在一次关于市场细分的讨论中,分享了一个我观察到的中国市场现象,结果教授和同学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追问了我一些细节。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的“不同”反而是我的优势。正是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带来更多元、更丰富的视角。Rotman的同学们来自48个不同的国家,大家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各不相同,这种多元环境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课。
学业压力巨大是肯定的,尤其是当我们有几个项目同时进行的时候,时间管理和抗压能力就成了硬指标。我记得有一个学期,我同时有三个小组项目,一个期中考试,外加还要找实习。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与截止日期赛跑,感觉自己就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我不得不学会如何高效地安排时间,如何把一个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并且更重要的是,如何相信我的队友,把一部分工作放心地交给他们。这种“放手”的能力,对于我这种习惯“事必躬亲”的人来说,简直是破天荒的进步。 Rotman提供的很多课程,比如《Business Problem Solving》和《Strategic Management》,都要求学生们在有限时间内,针对真实的公司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些训练让我在高压下依然能够保持清晰的思路,并有效地和团队成员分工协作。
我在这里学到的,不光是那些可以写在简历上的硬技能,更是个人心态上的巨大蜕变。从一开始的焦虑和不自信,到后来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甚至享受这种“烧脑”的过程。我发现自己变得更敢于表达,更愿意主动去争取机会,也更能接受失败。 Rotman强调的“变革性领导力”(Transformative Leadership)不只是说说而已,它贯穿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甚至是你和同学们的每一次互动中。学校里有超过30个学生俱乐部(据Rotman官网学生生活介绍),从投资俱乐部到咨询俱乐部,从女性领导力社团到国际学生社团,每一个都提供了让你锻炼领导力、拓展兴趣和人脉的平台。我在一个咨询俱乐部里,就参与组织了一场模拟咨询案例比赛,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执行,每一步都是真枪实弹的锻炼。
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也印证了Rotman的价值。根据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Class of 2022的就业报告显示,该届MBA毕业生平均年薪达到了116,929加元,并且有94%的毕业生在毕业三个月内找到了工作(据Rotman就业报告)。这些数据背后,是我们无数个日夜的付出,是学校提供的坚实平台,更是我们在这里培养的综合能力。这些经历让我对未来的职场生涯充满信心,我知道自己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埋头苦读的“书呆子”,而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协作、勇于创新的“战士”。
所以啊,如果你也正在考虑读商学院,或者已经踏上留学的旅程,千万别只盯着分数或者排名。 Rotman的这段经历告诉我,真正的学习发生在那些你和同学一起熬夜解决难题的时刻,发生在那些你被迫走出舒适区、用蹩脚的英语表达自己观点的瞬间,发生在那些你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才是你未来职场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会塑造你,让你成为一个更全面、更具韧性的自己。
如果你真想在商学院里捞到点“真材实料”,我真心劝你,别光顾着刷题、冲高分。多去参加那些社团活动,多主动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哪怕是吃个午饭聊聊天都行。别害怕犯错,也别怕自己说英文不够流利,大胆地表达你的观点,你的想法可能就是整个小组最需要的那束光。别总想着闭门造车,多和教授、校友们建立联系,他们能给你的建议和资源,远比你自己闷头想破脑袋要管用。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拥抱那些你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因为那些让你不舒服、让你觉得有点难受的经历,往往才是你成长最快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