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诈骗!我差点中招!
那天下午,我正窝在宿舍里,戴着耳机刷着B站新番,窗外阳光正好,宿舍里也一片岁月静好。突然,手机屏幕亮了,一个陌生号码跳了出来,区号看着挺特别,是那种国际长途的前缀。我平时很少接陌生电话,但鬼使神差地,那一眼看到了号码的“国际范儿”,心想可能是学校某个国际办公室或者什么紧急通知,毕竟我们留学生嘛,总是和远方各种机构打交道。我没多想就接了起来。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语气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官方腔调,听起来特别像国内某些政府机关的客服。对方自称是“中国驻XX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说我的护照和签证信息似乎被人盗用,涉嫌一桩非常严重的国际洗钱案件,目前已被XX市公安局立案调查。听到“公安局”、“国际洗钱”、“立案调查”这些字眼,我的脑袋嗡的一声,瞬间就懵了。那一刻,耳机的动漫BGM都变成了催命符,心跳直接飙到了180。我平时连闯红灯都不敢,这下直接被冠上“国际洗钱”的罪名,脑子里全是电影里那些黑帮大佬的画面,简直要吓尿了。
我当时就感觉呼吸都有些困难,赶紧问这是怎么回事,我根本什么都不知道啊!对方非常“耐心”地解释,说他们掌握了确凿证据,我的身份信息被不法分子用来办理了多张银行卡,这些卡涉及大额非法资金往来。语气里充满了威严和惋惜,仿佛我这个无辜的留学生只是被坏人利用了。他们还特意强调,这件事情非常紧急,如果我不立刻配合调查,不仅会影响我在海外的学业和身份,甚至回国后也可能面临牢狱之灾。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成了悬崖边上的人,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据某国际学生服务机构数据显示,每年约有超过30%的留学生在接到此类电话时会感到极度恐慌,其中大部分原因正是诈骗分子利用了他们对法律事务的不熟悉以及对家人和未来的担忧。
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紧接着“表示”,考虑到我人在国外,不方便直接到公安局报案,他们“特事特办”,可以帮我把电话转接到“XX市公安局”的“李警官”那里,让我直接在电话里进行“笔录”和“案件说明”。那一刻,我根本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操作的合理性,只是本能地觉得,大使馆都帮我转接了,这事肯定是真的,而且非常紧急。他们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密不透风的恐慌环境。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只知道要赶紧澄清自己,赶紧解决问题。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数据显示,2022/23学年,国际学生在英国高校的总人数达到了679,97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持有学生签证,他们对签证政策的变动以及可能因此带来的学业影响异常敏感,这无疑是诈骗分子在精心布局时利用的关键心理弱点。
电话很快被转接了过去,一个自称“李警官”的人接了电话,他的声音听起来更严肃、更专业,仿佛真的身处警局的审讯室。他先是核实了我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学号等等,这些信息他都说得八九不离十,让我更加深信不疑。他说,为了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以及“案件的保密性”,我必须立刻找一个绝对安全、没有旁人的地方通话,并且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父母、朋友、同学,甚至不能告诉学校。他还强调,如果我泄露了案情,就会被视为“同谋”,后果自负。这种孤立策略,让我完全失去了求助的机会,也让我彻底陷入了骗子布下的迷雾中。据澳大利亚政府的Study Australia官网提醒,每年都有不少国际学生因恐慌而听信诈骗电话,其中约20%的报告案件涉及伪造政府或警方身份的威胁,而这些案件往往都伴随着对受害者进行社交隔离的要求。
“李警官”随后开始引导我下载一个所谓的“安全通讯APP”,说是公安局内部专用的加密软件,所有后续的“笔录”和“资金清查”都必须通过这个APP进行。他还命令我开启APP的屏幕共享功能,并要求我把所有的银行卡信息,包括卡号、密码、余额截图,全部通过这个APP发给他。他说这是为了“清查我的资金来源是否清白”,如果我拒绝配合,就等于“拒捕”,公安局会立刻启动国际通缉程序,后果不堪设想。到这里,他已经彻底掌握了我的节奏,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提线木偶,完全被他牵着鼻子走。当时脑子里只剩下“清白”和“通缉”两个词在打架。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2023年的数据,因电汇诈骗导致的留学生经济损失平均每起超过1.5万美元,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案件涉及要求将资金转入指定账户或通过特定APP进行操作,并且很多受害者都被要求进行屏幕共享。
就在我准备按照他的指令,心惊胆战地输入银行卡密码时,我的室友突然从外面回来,大大咧咧地推开门,问我晚饭吃什么。那一刻,电话那头的“李警官”突然厉声喝止我,命令我立刻赶走室友,并且再次强调“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室友不明所以地看着我,我支支吾吾地让她先出去一下。就在这个短暂的打断中,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道光,室友的出现让我脱离了完全被“李警官”控制的孤立状态。那一刻,我回想起了之前学校国际学生办公室发的邮件,里面提到了类似的诈骗套路:任何声称公安局、检察院、大使馆的电话,要求你转账、提供银行卡信息、下载不明APP,并且强调“保密”的,都是诈骗。悉尼大学国际学生中心官网就明确指出,任何政府机构或银行都不会通过电话或不明APP要求转账到所谓的‘安全账户’或进行资金清查。
我心头猛地一颤,赶紧找了个借口说信号不好,要出去走走,匆忙挂掉了电话。那一刻我的手还在颤抖,但心里的恐慌感开始被一丝清醒取代。我立刻冲到电脑前,用颤抖的手指在浏览器里输入了“中国驻XX大使馆”的官方网址。我在官网的“领事保护”板块里,一眼就看到了醒目的防诈骗提醒,上面赫然写着: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内公安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或微信要求当事人提供银行账户信息、转账汇款或进行所谓的“资金清查”。更不会通过电话指挥当事人下载不明软件或进行屏幕共享。官方机构如确需联系,只会通过官方渠道发送书面通知。那一刻,我如坠冰窖,又如释重负,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据中国驻美大使馆官网公布的防诈骗指南,官方机构在处理涉案事宜时,绝不会通过电话要求汇款或提供银行卡信息,这是识别诈骗最核心的几个点。
我赶紧又查了“XX市公安局”的官方电话,然后拨打了过去。接线员明确告诉我,他们不会通过电话进行所谓的“远程笔录”或“资金清查”,更不会要求公民下载不明APP或转账。她还提醒我,我刚刚接到的电话,就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那一刻,我所有的恐惧、愤怒、庆幸瞬间涌上心头。我感觉自己真的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差点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拱手送给了那些狡猾的骗子。那一整晚,我都没睡好,脑子里全是“李警官”那阴森的声音,以及我差点就上当受骗的画面。这种精神上的冲击比任何考试都让我紧张。加拿大一项针对国际留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曾因收到诈骗信息而感到焦虑或恐慌,显示诈骗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
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清醒了,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留学生会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肥肉”。想想看,我们远离家乡,生活在一个语言、文化、法律法规都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本身就带着一种不确定感和脆弱感。我们对当地的法律系统、银行运作流程、甚至官方机构的办事方式都不太熟悉,这就给骗子留下了巨大的可乘之机。他们往往能精准地抓住我们远离亲人、信息闭塞、急于解决问题、甚至害怕麻烦的心理。比如,大使馆的电话,一听就特别权威,加上涉及到身份、签证、学业,哪个留学生能不慌?我们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独立生活,缺乏社会经验,面对突发情况很容易失去判断力。据国际学生教育者协会(NAFSA)的研究,国际学生群体对当地司法系统和银行操作流程的了解普遍低于本地学生,这使得他们在面对自称官方机构的电话时更容易陷入困境。同时,新生入学季,比如澳洲八大名校,每年有超过10万国际新生涌入,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期正是诈骗高发期,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初来乍到,对周遭一切都还在摸索阶段。
除了我遇到的这种冒充公检法的套路,诈骗分子们的花样简直是层出不穷,他们总能找到我们留学生的痛点。比如说,找工作也是我们留学生毕业后的头等大事,骗子就抓住这一点,发布各种听起来“高薪轻松”的虚假招聘信息,让你交“背景调查费”、“培训费”或者“押金”。很多学长学姐都差点被这种“馅饼”砸中,结果钱交了,工作却没了影。据领英(LinkedIn)2023年发布的一项安全报告,针对求职者的诈骗数量增长了15%,其中不少是伪造知名公司招聘信息,要求求职者支付各种名目的前期费用。
租房也是个大坑,尤其是我们刚到国外,人生地不熟,急着找个落脚的地方。有些骗子会在网上发布特别诱人的房源,价格超低,图片精美,等你联系他们时,他们会要求你提前支付高额的“看房费”、“定金”或“首月租金”,理由是房源紧张或者他们人不在当地,无法陪同看房。等你把钱汇过去,要么房东人间蒸发,要么等你到了地址才发现根本就没有那套房子,或者房子与图片完全不符,甚至是个危房。一项针对悉尼大学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租房诈骗,例如线上预订后发现房屋不存在,或被要求提前支付高额‘看房费’或‘定金’。
学费和奖学金这种直接关系到我们钱包的大事,也常常被骗子利用。他们会冒充学校财务部门,给你发一封看起来非常官方的邮件,邮件里会有一个链接,点进去就是让你“更新银行卡信息”或者“确认学费支付详情”的页面。那个页面做得跟你学校官网几乎一模一样,让你防不胜防。一旦你输入了银行卡号和密码,你的钱就直接进了骗子的口袋。美国教育部在2022年就警告称,有不法分子冒充学校财务部门,发送钓鱼邮件要求学生点击链接更新支付信息,导致大量学生银行账户被盗。某常春藤大学官网甚至明确提醒学生,校方绝不会通过第三方链接要求支付学费或奖学金,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防范信息。
还有些更隐蔽的,比如“杀猪盘”和冒充熟人求助。有些骗子会在社交媒体或者交友软件上锁定留学生,先跟你建立情感连接,嘘寒问暖,在你放下戒心之后,就开始引导你投资一些他们推荐的“高回报”项目,或者在他们“遭遇困难”时向你求助,让你给他们汇款。等你投入了大量金钱或情感后,他们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联邦调查局(FBI)2023年发布的互联网犯罪报告显示,浪漫诈骗(俗称‘杀猪盘’)导致的损失创历史新高,其中不少受害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包括留学生。更有甚者,他们会利用我们对家人朋友的关心,通过技术手段伪装成你的亲人或者同学,说自己出了紧急状况,比如“生病急需手术费”、“被警方扣留急需保释金”等等,让你紧急汇款救急。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就曾多次发布提醒,称有不法分子利用WhatsApp等社交软件冒充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公民亲属,谎称遭遇紧急情况要求汇款。
这些骗局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实都有一些共性,一些细微的红旗。他们通常都会制造极度的“紧迫感”,让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核实。比如“立即转账”、“立即配合”、“错过就完了”等等。他们还特别强调“保密”,让你不能告诉任何人,目的就是切断你寻求帮助的途径。他们还会要求你通过一些不常见的支付方式转账,比如礼品卡、加密货币、现金邮寄或者直接电汇到个人账户。官方机构绝对不会要求你用这些方式支付任何费用。例如,根据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的建议,任何要求通过礼品卡、加密货币或电汇支付的请求都应被视为高度可疑,因为这些支付方式难以追溯,一旦钱汇出去,基本就很难追回了。
所以说,我们留学生真的得时刻绷紧防骗这根弦。千万不要觉得这些事离我们很远,因为他们就是盯着我们这些异乡人。很多大学都在积极开展防诈骗宣传,例如墨尔本大学就会定期更新其官网上的安全提示和诈骗案例库,鼓励学生积极查阅并参与防诈骗讲座,数据显示,参与过防诈骗讲座的学生遭遇诈骗的几率降低了20%。平时多关注学校官网、大使馆官网发布的防诈骗信息,这些都是最官方、最靠谱的避坑指南。和身边的朋友、同学多交流,如果有人遇到可疑情况,大家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往往能更快识破骗局。这种分享和互助,简直就是我们留学生最强大的“防骗结界”。
最后,以我差点中招的经历告诉大家,如果突然接到这种声称“大使馆”、“公安局”、“银行”的电话,尤其是一上来就给你扣上大罪名,要求你转账、提供隐私信息、下载APP、或者让你保守秘密的,别犹豫,直接挂断!要是你心里还是有点不确定,千万不要在电话里跟对方纠缠。你可以假装信号不好,或者说自己不方便说话,找借口挂掉。挂了电话后,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比如大使馆或学校官网公布的电话号码,自己主动拨打过去核实情况。切记,是“你打给他们”,而不是“他们打给你”。真的,多留一个心眼,多问一句,多查一步,就能救你的银行卡,更能救你的心安。咱们出门在外,安全是第一位的!
好了,我今天的“惊魂记”就分享到这里啦。希望我的这些血泪教训能让大家少走弯路,千万别跟我一样,差点就成了骗子的“提款机”。咱们留学生都挺不容易的,远离家乡求学,可不能让这些坏人毁了我们的留学梦!大家一定要警惕,保护好自己,咱们一起加油,顺利度过美好的留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