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选专业,后悔没早知道的!

puppy

嗨,各位在英国或者正准备来的姐妹们!是不是跟我当初一样,对着英国大学密密麻麻的专业列表,又兴奋又有点懵圈?我就是那样,满心以为自己选了个“完美”专业,结果读着读着才发现,哎呀,这中间的“坑”和“雷”真不少,好多信息都是等我亲自踩了才懂,后悔没能早点知道这些内幕啊! 这篇文章就是我把我这几年在英国选专业、读专业过程中,那些实实在在的经验教训,还有那些“早知道就好了”的干货,都掏心掏肺地分享出来。它可不只是停留在专业名字和课程简介层面,还会深入聊聊实际的学习体验、未来的就业前景,以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希望我的“血泪史”能帮你们避开一些弯路,少花冤枉钱,真正选到那个既喜欢又有前途的专业,不再重蹈我的覆辙!快来看看我到底后悔了哪些,又学到了啥吧!

嗨,各位在英国或者正准备来的姐妹们!我猜你们肯定也跟我当初一样,对着英国大学密密麻麻的专业列表,一会儿兴奋得想飞起,一会儿又有点懵圈,对吧?我就是那样,那时候觉得选了个“完美”专业,感觉前途一片光明,满心欢喜地就扎进去了。结果呢?读着读着才发现,哎呀,这中间的“坑”和“雷”真不少,好多信息都是等我亲自踩了才懂,后悔没能早点知道这些内幕啊!

我记得我刚准备申请那会儿,真是意气风发。坐在电脑前,打开UCAS系统,看着那些眼花缭乱的专业名字,什么“Global Business Strategy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Data Analytics”、“Creative Writing and Film Studies”,光是听着就觉得好高大上,好有前景!我的选择,当时就是拍脑袋做主,觉得“金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未来肯定能挣大钱,所以就稀里糊涂地选了某个大学的“国际金融”专业。那会儿哪知道,这专业名字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学习体验啊!

我在英国选专业,后悔没早知道的!

当初我选专业,就像是在盲盒里抽奖,只看到了外包装的炫酷,根本没打开看看里面到底装了什么。我以为“国际金融”就是学怎么投资、怎么分析市场,听起来很酷炫。结果,我入学后才发现,我的课程表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种数学模型、计量经济学、还有那些我高中就避之不及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我当时的心情简直是“晴天霹雳”!我本以为会学很多关于全球经济趋势、公司案例分析之类的,结果每周的作业都是一大堆公式和数据处理。就拿我所在的大学来说吧,某知名商学院的本科国际金融课程,其第一年就有高达30%的课程内容直接聚焦于高级数学和统计方法,比我预想的要深奥和抽象得多。据我查阅某大学(为保护隐私此处不直接点名,但大家可以去牛津大学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商学院官网对照)的金融专业课程大纲,里面明确列出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核心必修课,占了相当大的学分比例,这在申请前的专业描述里可没那么强调数学的重要性,搞得我当时特别被动。

我当时选专业时,还特别天真地以为,只要专业名字听起来“高大上”,未来就业肯定没问题。哪知道,光看专业名字真的不够!我有个朋友,她特别喜欢艺术,选了一个非常小众的“文化遗产管理”专业。她觉得这个专业既能接触历史又能保护文化,特别有意义。毕业后她才发现,英国本地这个领域的职位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是项目制或兼职,收入也一般。她当时就后悔自己没提前做做功课,看看这个专业在英国的就业市场到底有多大。其实,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在2023年发布的《毕业生去向报告》显示,像“创意艺术与设计”这类专业,毕业十五个月后的全职就业率相比“计算机科学”或“工程学”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很多毕业生会选择自由职业或从事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工作。如果早点知道这些数据,她可能就会考虑一个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专业,或者提前规划好如何利用实习和兼职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了。

我还犯了一个大错,就是过分关注大学的综合排名,却没仔细研究我选的专业在这个学校到底是不是强项。我当时就想着,能去排名靠前的大学,出来说话都有底气。结果呢,我去的这个大学虽然综合排名很高,但我的金融专业在业内其实并不是最顶尖的。系里有些教授虽然学术背景很厉害,但教学方式却非常理论化,不接地气,感觉跟行业脱节了。我后来才了解到,很多时候专业排名比综合排名更有参考价值。比如,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每年都会更新,有些大学可能综合排名一般,但它的某个特定专业(比如拉夫堡大学的体育相关专业,其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经常位列前茅,但其综合排名可能不及牛津剑桥)却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领先。要是能早点根据专业排名来筛选,也许我就能找到一个更适合我、教学质量更契合行业需求的专业了。

英国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模式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当时选的金融专业,以为会有很多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甚至模拟交易之类的实践课。结果,每周都是大课讲理论,小课解习题,然后期末一两场大考定胜负。我这种平时喜欢互动、不太擅长死记硬背的学渣,简直是如坐针毡。我有个朋友学的是历史,她以为会有很多实地考察、文物鉴赏。结果,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图书馆里翻阅旧资料、写几千字的论文。据爱丁堡大学的历史学专业课程大纲显示,其主要的评估方式就是撰写长篇论文和研究报告,期末考试也多以论述题为主,几乎没有实操或小组展示环节。而同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则更多依赖于实验报告、编程项目和小组协作。我当时就想着,如果能提前了解不同专业的评估侧重点,我就能选一个更符合我学习习惯和优势的专业了,不至于学得那么痛苦。

还有一点,也是我没提前想到的,就是国际学生比例的问题。我选的金融专业,国际学生特别多,尤其是咱们自己人。刚开始觉得挺亲切的,有问题可以互相帮助。但时间一长,我发现小组作业的时候,大家习惯性地用中文交流,讨论也都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这就导致我跟英国本土学生的交流机会大大减少,英语口语和听力提升的速度也变慢了,更别提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了。我后来查了一下,像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这样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大学,其2022/23学年统计数据显示,本科生中的国际学生比例就高达50%以上,研究生更是接近70%,尤其是在商科和经济学等热门专业,这个比例甚至更高。这对于希望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中、深入体验英国文化的同学来说,确实需要提前权衡一下利弊。

说到职业发展,我真的后悔没早点重视实习和实践机会。我当时觉得,读个好大学、拿个好文凭就够了。结果毕业找工作才发现,光有学历远远不够,公司更看重你的实习经历和项目经验。我选的专业,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学院本身提供的实习机会并不多,基本都要靠学生自己去海投。我有个同学,她选的是巴斯大学的工程专业,那个大学特别重视“三明治课程”(Placement Year),很多学生都会在大二或大三出去实习一年。据巴斯大学官方就业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超过90%符合条件的学生会选择参加实习年,积累宝贵的行业经验。等到我们毕业的时候,她手握一年实习经验,简历上亮眼得多,找工作也顺利得多。我当时就特别羡慕,后悔自己没选一个有“自带”实习光环的专业。

另一个让我追悔莫及的点,就是我完全低估了转专业的难度。我读了一年金融,发现自己真的不喜欢那些枯燥的数字和模型,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那时候我才发现,英国大学的转专业政策非常严格,手续繁琐得要命。不仅要重新提交申请、写PS,还要满足新专业的入学要求,甚至可能需要重读一年。我当时咨询了学校的学术顾问,他们告诉我,像我这样已经读完第一年的,除非是两个专业课程内容高度重叠,否则转成功的几率非常小,而且基本上不可能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完成。英国很多大学都有类似规定,比如曼彻斯特大学的学术规定就明确指出,在完成第一学年后,内部转专业需要满足严格的学术条件,并且通常不建议在第二学年开始后进行。我白白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和学费,还得硬着头皮继续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

我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缺乏足够的了解。我当时觉得“数据科学”这个专业很时髦,未来肯定吃香,但申请的时候并没有仔细对比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我入读的大学,这个专业更偏向理论研究和模型构建,大量时间都在研究算法的底层逻辑。我有个朋友,她去的是另一所大学,同样是“数据科学”,但他们的课程更注重实际应用,比如会教很多商业案例分析、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使用,毕业后去互联网公司做数据分析师的就特别多。这两种“数据科学”虽然名字一样,但学习体验和就业方向却大相径庭。比如,帝国理工学院的MSc数据科学课程就非常强调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以及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而很多商学院的数据分析硕士则会更侧重于商业智能和实践应用。我当时就想着,如果能早点通过详细对比课程大纲和教授的研究方向,我就能选一个更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专业了。

生活成本和学校所在地也是我当初忽略的一大因素。我一心只想着选个好专业、好大学,完全没考虑过城市消费水平的差异。我选的学校在伦敦,生活费简直是天文数字!房租、交通、餐饮样样都贵得离谱,很快就超出了我的预算,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打好几份兼职,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我当时就想着,如果能早点考虑这些,也许我就能选一个在非伦敦地区,但同样专业实力强劲的大学。根据全国学生联合会(NUS)发布的学生生活成本报告,伦敦地区的平均生活开销比英国其他地区高出30%到50%,尤其是在住宿方面,差距更是明显。要是能早点把这笔账算清楚,我就能更理性地规划留学预算,避免捉襟见肘的窘境了。

最最让我后悔的,就是我当初太“宅”了,没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多去咨询一下学长学姐们的真实经验。我只看了学校官网上的介绍,觉得官方宣传肯定都是最好的,却没想过那些美轮美奂的介绍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学生们才懂的“血泪史”。我入学后才发现,有些课程的教授教学评价很一般,甚至还有一些课程的设置比较陈旧,跟不上行业发展。我当时就想,如果能早点去微博、小红书上搜搜相关专业的真实评价,或者通过校友网络联系到在读的学长学姐,听听他们的肺腑之言,肯定能避开不少雷区。现在有很多平台,比如英国政府官方的Discover Uni网站,会汇总全国学生调查(NSS)的数据,提供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我当时要是能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可能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

所以姐妹们,你们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擦亮眼睛,多方打听,不要光听学校官网的宣传,也别被一些专业名字光鲜的外表给迷惑了。多和过来人聊聊,去网上搜搜真实的评价和数据,把你想读的专业掰开了、揉碎了去研究,看看它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学出来能干什么。别像我一样,等到真正踩坑了才追悔莫及。记住啦,选专业可不是选个好看的包装,而是要选一个真正适合你、能帮你未来走得更远的好工具。早点做功课,多问问,少踩坑,这钱花得才值!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