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港大读副学士:升学到底香不香?
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我手里攥着高考成绩单,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前方的路雾蒙蒙的。周围的同学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内地的名牌大学,我却对着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HKU SPACE)的副学士招生简章犯愁。心里的OS简直是史诗级的:副学士?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啊?说是“港大”的副学士,听着光鲜,但两年之后能不能真的进八大,是不是纯粹在“镀金”?周围朋友的疑问、家长的焦虑,像无数只小虫子在我心里爬来爬去,搞得我晚上都睡不好觉,生怕选错一步就万劫不复。那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相信你现在多少也能感受到吧。
怀揣着这种复杂的情绪,我最终还是决定踏上这条路,开始了在HKU SPACE的副学士生涯。刚到香港,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与内地截然不同的节奏和氛围。高楼林立,地铁飞驰,街头巷尾都是听不懂的粤语,连去茶餐厅点个餐都得手忙脚乱地查字典。我当时选的是商科相关专业,第一周的迎新活动,学院里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内地生,也有不少本地生,大家脸上都写着迷茫和兴奋。据HKU SPACE官网介绍,学院每年都会招收数千名学生入读副学士课程,提供超过30个不同的专业选择,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一下子让我感受到了国际化的气息,也让我意识到,我不再是高考大军中的一员,而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者。
适应香港的学习生活,远比我想象的要挑战得多。刚开始上课,教授的语速快得像rap,加上各种专业词汇,我简直是云里雾里,下课赶紧拉着同学借笔记,晚上回宿舍恶补。这里的教学方式也和内地大相径庭,不再是老师填鸭式地灌输,更多的是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项目展示。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要为一个虚拟的公司制定营销策略,从市场调研到预算分配,每一步都要自己去思考、去查找资料。我们小组几个同学为了一个点子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图书馆熬通宵才把报告搞定。这种高强度的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训练,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主动学习”。根据香港学术评审局(HKCAAVQ)的指引,副学士课程的总学习时数和课程深度,其实都旨在为学生未来衔接学士学位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这让我当时对未来升学的信心又多了一点。
课程压力真的不是开玩笑的。副学士课程通常在两年内要修满约60到70个学分,这意味着我们平均每个学期要修读五到七门课程,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无数的论文、报告、小组展示,一个接着一个地轰炸过来。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门叫做“Business Statistics”的课,简直是我的噩梦。各种复杂的公式、数据分析软件,每次上课都像在听天书。有一次作业,我整整三天都泡在图书馆,对着电脑屏幕上的SPSS软件,头发都快薅光了。当时我们班里有一个本地同学,他告诉我,不少本地生选择副学士也是因为DSE成绩不理想,所以大家都在卯足了劲儿冲GPA。他甚至给我看了他们之前学长们总结的“高分攻略”,里面详细列出了每个科目的作业比重、考试重点,简直是“葵花宝典”。数据显示,副学士的GPA对于能否成功升读八大至关重要,大多数热门专业都要求申请者达到GPA 3.0以上,甚至3.5+才有竞争力。
除了繁重的学业,我也积极探索了课堂之外的机会。学院里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从学术性的商业学会到兴趣类的摄影俱乐部,应有尽有。我加入了学院的辩论队,这对我提高英语口语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巨大。每周的训练,我们都会针对时事热点进行辩论,查资料、构思论点、组织语言,每一次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甚至还尝试了一份兼职,在铜锣湾的一家咖啡馆做服务员,虽然辛苦,但这段经历让我更深入地接触了香港社会,也锻炼了我的粤语口语。据HKU SPACE的学生服务部门统计,每年有超过八成的学生会参与至少一项课外活动或兼职工作,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简历,也让我们在压力之下找到了释放的出口,结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
升学,这才是我们大多数人选择副学士的终极目标。从第二学年开始,整个校园都弥漫着一股紧张而又兴奋的“升学季”气息。我们开始频繁地参加各种大学的招生讲座,了解各大学的非联招(Non-JUPAS)入学途径。每个大学的官网,我都翻来覆去地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仔细研究每个专业的入学要求,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香港城市大学(CityU)的招生官来我们学院宣讲,她特别强调了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的重要性,说这不仅要展示你的学术能力,更要体现你的热情和对专业的理解。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打磨我的文书。据香港大学教务处的非联招(Non-JUPAS)入学指引显示,除了优异的GPA,丰富的课外活动、实习经历以及一份真诚的个人陈述,都是他们考量申请者的重要标准,甚至面试的表现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权重。
申请季简直是一场持久战。我当时申请了香港中文大学(CUHK)、香港理工大学(PolyU)和城市大学(CityU)的几个商科专业。每天都在刷邮箱,生怕错过任何一封面试通知。等真的拿到面试通知的时候,我的心又悬了起来。中文大学的面试是在一个非常正式的会议室里,两位教授,全程英文提问。我当时紧张得手心直冒汗,但还是努力地回忆着平时辩论队训练的场景,让自己保持冷静。他们问了我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看法,以及对所申请专业的理解。我甚至还被问到了关于“香港国安法对香港经济影响”的问题,幸好我平时有关注时事,才勉强应对过去。据HKU SPACE历年升学数据显示,每年约有70%以上的副学士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其中不少被本地八大院校录取,而面试表现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当然,这条路上也充满了你可能没想到的“坑”。首先就是经济压力。虽然副学士的学费比直接读本科要便宜,但香港的生活成本真的很高,房租、餐饮、交通,样样都比内地贵。我当时为了省钱,每天自己做饭,还和几个同学合租了一个很小的房子。即便如此,每个月的生活费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我妈妈打电话问我过得怎么样,我嘴上说着一切都好,挂了电话却偷偷抹眼泪,感觉自己像个“月光族”,每个月都在算计着怎么把钱花到最划算。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数据,香港的平均月租金在发达城市中名列前茅,对学生而言,这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心理压力也是一个隐形的“杀手”。身边的同学,有的GPA很高,拿到了多个名校offer;有的则因为成绩不理想,迟迟没有收到好消息,甚至选择放弃升学。这种巨大的落差,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我有一个朋友,他第一学年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眼看着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准备升学,他一度非常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读书。当时我们几个朋友轮流开导他,带他出去散心,鼓励他不要放弃。后来他转换了专业方向,并且找到了一个实习机会,心态才慢慢调整过来。据香港心理健康协会的调研显示,留学生群体中,因为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文化适应问题导致心理困扰的比例相对较高,寻求支持和倾诉非常重要。
但是,这条路也藏着许多出乎意料的“宝藏机会”。在HKU SPACE的两年,我变得比以前更加成熟和独立。面对挑战,我不再是那个只会抱怨的小孩,而是学会了主动寻找解决方案。我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协作,更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这些软技能,是在传统大学里可能很难系统学习到的。我记得我们学院的升学辅导老师曾说,很多副学士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展现出更强的自律性和抗压能力,因为他们比直接高中毕业的同学多了一段“磨砺”的过程。她甚至举例说,一些香港八大的教授私下表示,他们更喜欢招收副学士出身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往往目标明确,学习态度更积极。
而我最终,在惴惴不安的等待中,收到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汗水,在那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我还记得,看到邮件的那一瞬间,我在宿舍里大声尖叫,吓得室友们都跑过来问怎么了。当我把屏幕给他们看的时候,大家也都为我欢呼雀跃。我申请的是城市大学的商业管理专业,入学要求写明了非联招申请者的GPA通常需达到3.0或以上,同时还需要通过面试考核。我最终以接近3.6的GPA和出色的面试表现成功上岸。回想起来,那两年摸爬滚打的日子,虽然辛苦,却让我的成长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锤炼,让我对“成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在港大读副学士,升学到底香不香?我的答案是:真的香,但这个“香”字背后,需要你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和坚持。它不是一条轻松的捷径,而是一条需要你披荆斩棘才能看到芬芳的道路。它可能会让你面临比别人更多的挑战,也可能让你在某些时刻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下来,如果你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如果你能积极抓住学院提供的各种机会,那么,你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纸大学文凭,更是一段让你脱胎换骨的宝贵经历。你会发现,你的自学能力、抗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这两年里得到了质的飞跃。据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成功升读学士学位的副学士毕业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表现和就业竞争力上,与直接入读的同学并无显著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所以啊,如果你现在也在副学士的门槛前犹豫不决,或者已经在这条路上走着,心里有点打鼓,别想太多,也别太焦虑。好好问问自己,你有没有足够的热情去面对挑战?你愿不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拼尽全力?如果你心里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大胆往前冲吧。记住,无论是哪里,最关键的永远是你自己。多去学院的官网看看最新的招生数据和升学案例,找学长学姐多聊聊,听听他们的真实经历,然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好好规划一下。提前做好准备,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目标,然后就放手去干,真的,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