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学国际法,我后悔了吗?

puppy

亲爱的朋友们,你是不是也曾幻想过,在异国他乡的顶尖学府里,学着高大上的国际法,然后一路开挂?我当时就是带着这样的憧憬来到韩国的。但现实嘛,总比想象中复杂多了。从一开始的韩语授课听不懂,到国际法理论的晦涩难懂,再到毕业后何去何从的巨大压力,我真的无数次怀疑自己:这条路,我选对了吗?后悔了吗?这几年,我把所有在韩国学国际法遇到的坑、踩过的雷、流过的泪,还有那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长,都掏心窝子地写在了这篇文章里。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在异国他乡为了学业和未来挣扎过,或者正纠结着法学深造的方向,那我的故事里,或许就有你正在寻找的答案。别急着给自己下定义,先来听听我这个“过来人”是怎么一步步找到自己方向的吧,相信你会从中找到共鸣和力量!

在韩学国际法,我后悔了吗?

还记得吗?那个阳光明媚的九月,我拖着两个超重的大箱子,站在仁川机场的出口,心里那个激动劲儿啊,简直要冲破胸膛了。耳机里放着K-pop,脑子里全是韩剧里那些高大上的律政精英,想象着自己也能穿梭于国际法庭,用流利的韩语和英语为正义发声。我当时就觉得,天选之人,非我莫属!在韩国学国际法?那简直是给我的“精英人生”镀了一层金,未来可期,一片光明。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真是个不谙世事的“傻白甜”。

刚到学校,一切新鲜感都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迅速取代。首尔大学法学院的课堂,教授语速飞快,夹杂着大量我从未接触过的法学专业词汇,哪怕课前再怎么预习,上课时也像在听天书。我清楚记得,第一次《国际公法》课上,教授讲到“国家主权豁免”时,我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旁边韩国同学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我手里的笔却僵在半空中,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后来我才知道,首尔大学法学院开设的国际法方向硕士课程中,虽然也有英语授课的科目,但绝大多数核心课程和案例讨论依然以韩语为主,而且对留学生的韩语能力要求极高,比如TOPIK(韩国语能力考试)六级几乎是标配,甚至还需要通过专门的法律韩语测试才能完全跟上教学节奏(据首尔大学法学院官网课程设置)。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幻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个喜马拉雅山的高度。

语言这道坎还没完全迈过去,国际法本身的学术深度又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原以为在国内有了法学本科的基础,应对起来应该会轻松些。没想到,韩国的法学教育体系与国内存在不少差异,尤其是他们在解释国际法理论时,常常会结合韩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判例,这让习惯了大陆法系思维的我一时难以适应。有一次,在《国际投资法》的研讨课上,我提出了一个基于国内法理解的观点,结果被教授温和而坚定地反驳,指出我的论证方式在国际法语境下存在逻辑漏洞。当时我感觉脸颊一阵发热,课后查阅资料才发现,原来韩国在国际投资仲裁领域,尤其是与美国自由贸易协定(KORUS FTA)相关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独特的判例和解释体系,这些都远超我之前的认知范畴(据韩国贸易委员会相关报告)。我这才明白,国际法从来都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它在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和适用方式。

学业压力大,生活中的小插曲也层出不穷。刚开始那几个月,我常常感到孤独。同专业的韩国同学大多是高中毕业就直接升入本科、研究生,他们有着自己固定的社交圈子,而国际学生则相对分散,文化背景差异也大。我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前,我看到社群里同学们都在组队复习,而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加入。韩国大学的社团活动虽然丰富,但语言和文化隔阂还是让我在融入时有些力不从心。根据韩国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国际学生统计数据,虽然在韩国际学生总数超过16万,但其中选择法学专业的比例相对较低,且主要集中在首尔、京畿等大城市,这使得法学专业的国际学生在寻找同伴时,面临的挑战更大一些。

经济上的压力也接踵而至。韩国的学费,尤其是名校的法学院,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记得当时首尔大学法学院硕士课程的学费,一个学期大约在500万韩元左右,加上生活费、房租,一年下来至少要花掉20万人民币(据首尔大学国际学生招生简章及韩国物价指数)。家里虽然支持,但我也想尽量减轻负担。我尝试申请奖学金,但国际法专业的奖学金竞争异常激烈,不仅要求学业成绩顶尖,有时还需要提交高水平的英文论文或者有相关的实习经验。我当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去打打零工,在学校附近的咖啡店做兼职,或者给一些国内的公司做翻译。那些日子,每天学习到深夜,周末还要去打工,那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疲惫,让我无数次在回家的地铁上望着窗外发呆,问自己到底为了什么要这么拼。

毕业季的临近,更是让我的焦虑达到了顶点。学了国际法,能做什么?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也是我自己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我了解到,在韩国,外国毕业生想进入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工作,面临着严苛的语言要求和法律资格认证。韩国的律师考试(司法考试)对国籍有严格限制,通常只允许韩国公民参加。这意味着即使我学成了国际法,也无法直接在韩国成为一名执业律师。我开始关注国际组织的工作机会,但像联合国、世界银行这样的机构,往往要求申请者拥有博士学位或多年的工作经验,门槛高得让人望而却步。根据韩国劳动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2年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虽然不低,但国际学生在非韩资企业或国际组织的就业率,相较于韩国本地学生则有明显差距,许多人最终选择回国发展或转行。

我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由延世大学法学院举办的“国际法职业发展研讨会”。一位来自某国际仲裁机构的韩国律师分享了他的职业路径,他从韩国名校法学院毕业后,又在美国获得了LL.M和J.D学位,才得以进入国际法律界。我当时听得心头一沉,感觉自己的路还漫长得看不到尽头。那次研讨会上,我也遇到了一些和我一样迷茫的中国留学生。我们互相倾诉,才发现大家都有着类似的困惑:国际法在实践中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这些没有本地司法考试资格的国际学生,又该如何在韩国或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这种巨大的职业压力和方向不明感,让我有那么一段时间,真的非常非常后悔自己的选择。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法学这条路。我开始疯狂地搜索各种信息,参加校内外的职业咨询活动,甚至鼓起勇气去联系了一些在国际组织工作的前辈。我发现,很多国际法专业的毕业生,最终并没有直接进入传统的国际律师行业,而是去了跨国企业做法务,或者在政府部门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甚至有人去了智库或者非政府组织。延世大学法学院就业报告显示,近三年国际法方向的毕业生,有近20%进入了跨国企业担任法务,15%进入了咨询公司,还有一部分去了政府部门或国际援助机构。这个数据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

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学习策略。既然韩语是绕不开的门槛,那就硬着头皮去学。我报了校外的韩语补习班,每天除了专业课,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背单词、练口语。我还主动找教授答疑,甚至利用课余时间给教授做一些简单的研究助理工作,只为了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法学韩语表达。我记得当时我的《国际环境法》教授,是韩国在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办公室总是堆满了各种英文和韩文文献。我主动请缨帮他整理资料,每次他都会顺便给我讲解一些概念,这无形中成了我最好的“一对一辅导”。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慢慢学会了换一个角度看待国际法。它不仅仅是纸上的条文,更是一种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工具。我开始关注一些具体的国际热点问题,比如气候变化、海洋资源争端、国际人权保护等,尝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发现,韩国的大学在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比如,高丽大学法学院在海洋法和国际环境法领域拥有多位知名教授,他们的研究成果经常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并且与国际组织有紧密的合作项目(据高丽大学法学院官网)。这些研究让我看到了国际法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也让我逐渐找回了最初对法学的热情。

我开始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法相关的模拟法庭竞赛和学术会议。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参加了一个在首尔举办的“亚洲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我们国际学生组了一个队,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但为了准备比赛,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国际判例和条约,熬夜讨论案情,争得面红耳赤。最终我们没能拿到最好的成绩,但那段经历却让我对国际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锻炼了我的英文法律辩论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那种并肩作战的感觉,真的特别棒。

我开始意识到,在韩国学国际法,也许不是一条直线通往“国际大律师”的路,但它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平台。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之间进行比较和转换,学会了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协作。我记得有一次在一家跨国律所实习时,我的主管告诉我,国际法律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你背了多少法条,而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你在不同文化中游刃有余的适应能力。他说,我作为一个在韩国学习国际法的中国学生,这种跨文化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

我的“后悔”情绪,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地消散了。我意识到,留学路上,没有人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坑”和“雷”。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它们,如何从中学习,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我不再执着于一定要成为那种“高大上”的国际律师,而是更关注如何利用我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去创造价值。我开始关注一些专注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或国际技术合作的跨国公司,发现它们对具备国际法背景,同时又熟悉亚洲文化和法律环境的人才需求非常旺盛。例如,三星、LG等韩国大型跨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都需要大量的国际法务人才处理复杂的跨境法律事务(据韩国企业招聘网站)。

所以啊,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正在纠结要不要来韩国学国际法,或者已经在路上却感到迷茫,别急着给自己下定义,更别轻易说后悔。我这几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条路确实不容易,但它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会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你会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你会磨炼出超强的抗压能力。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财富。你未来或许不会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律师,但你所获得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会让你在任何领域都具备独特的竞争力。

如果说有什么具体的建议,那就是:第一步,先把你的韩语练好,别指望所有课程都有英语授课,也别指望所有老师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其次,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传统法律职业的想象里,多去了解一些非政府组织、智库、跨国企业法务甚至国际组织的工作,看看他们对国际法背景人才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样的。然后,找机会多去实习,无论是国内的律所、外企法务部,还是韩国当地的机构,实践经验永远是最好的敲门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多和当地学生、其他国际学生交流,他们的经验、他们的视角,往往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别自己一个人闷着头苦恼,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