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吗?那个被各种留学中介广告刷屏的夏天,那个你躺在床上,手机里搜着“香港副学士”、“升学率”、“性价比”的无数个夜晚。屏幕的蓝光映在你脸上,一边是香港光鲜亮丽的大学校园,一边又是评论区里真真假假的升学焦虑、高昂物价,是不是感觉心都要被撕成两半了?哎,别提了,当初的我,跟你现在一模一样,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心里像是揣了只小兔子,砰砰直跳,既憧憬又害怕。
我叫小雅,一个在香港摸爬滚打好几年,最终成功“上岸”的学姐。回想起当初申请副学士的决定,那感觉就像是一场豪赌,赌注是我两年青春和未来。现在回头看,我想告诉你,这场赌局,我赢了,而且赢得还挺漂亮的。但这一路走来,可不是什么康庄大道,荆棘丛生是常态,偶尔还有点坑洼泥泞。所以,今天我就来把这些年我在香港副学士的真实经历,那些网上找不到、中介不会主动说的“秘密”都扒开给你看,帮你少走弯路,做出最适合你自己的选择。
迷茫期:我的副学士申请之路是不是一团迷雾?
刚开始准备申请香港副学士的时候,我简直要被各种信息淹没了。什么港大SPACE、浸大CIE、理大HKCC,光是这些名字就够我研究半天了,更别提每个学院的申请要求、专业设置还都不一样。我记得特别清楚,2019年高考后,我的成绩刚好踩线,离一本线差一点,离港校的本科分数线更是遥远。当时家里人也挺担心,觉得副学士是不是“曲线救国”的下下策。我就像个无头苍蝇,在各大论坛、贴吧里反复搜索,看到的不是成功逆袭的鸡血案例,就是吐槽副学士是“坑”的帖子,真的超级矛盾。
我最后申请的是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CIE)的商科副学士。当时最头疼的就是英语成绩,虽然高考英语还行,但面对雅思,我还是有点虚。我记得2019年浸大国际学院官网公布的入学要求,高考英语达到100分以上(满分150)或者雅思达到5.5分以上是基本条件。我考了两次雅思才勉强过了5.5,当时看到成绩单的时候,手都在抖。除了分数,申请文书也是一大挑战。我那会儿每天晚上都对着电脑,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把我对香港的向往、对专业的兴趣,还有我那些并不算出色的背景,包装得“真诚又独特”。我还记得文书里我写了自己参加学校辩论赛的经历,试图展现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希望能给招生官留下点印象。据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每年会收到数以千计的申请,竞争相当激烈,所以一份亮眼的文书和面试表现,真的能帮你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我当时是幸运的,收到了面试通知。面试的时候,招生官问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你认为香港和内地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当时脑子一转,结合自己对香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理解,磕磕绊绊地回答了,估计是表现得还算真诚,才拿到了offer。
港校课堂:真的能学到东西吗?
拿到offer那天,我以为自己要解放了。结果,到了香港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我至今还记得第一堂课,教授用一口流利的港式英语讲着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经济学概念,旁边香港同学积极地提问和讨论,我坐在那里,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听懂的词不超过一半。内地的教育模式更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考试考重点。香港的课堂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Presentation几乎是每门课的标配。我选的其中一门叫“Marketing Principles”的课,期中作业就是要求我们小组为一个虚拟品牌设计一套完整的营销方案,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定位、推广策略等等,最后还要在全班面前做展示。我第一次做Presentation的时候,紧张得手心直冒汗,结结巴巴地说完,台下掌声寥寥无几,当时真的超级受挫,感觉自己能力不足。
但就是在这样“被迫”的环境下,我才真正学会了如何主动学习、如何团队协作。我们小组里有一个本地同学,她的英语和演讲能力特别好,她很耐心地教我怎么准备材料、怎么组织语言,甚至还帮我纠正发音。慢慢地,我发现自己不仅能听懂教授讲课了,甚至还能和同学一起参与讨论了。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我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我记得有一次在浸大国际学院的图书馆里,我为了写一篇关于“香港经济发展”的论文,通过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查阅了大量的英文文献和报告,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据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官网显示,其电子资源涵盖了超过300个学术数据库,这在内地很多大学都是难以想象的。这种资源让我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和多元的观点。我还在CIE选修了一门“Effective Communication”的课程,这门课没有考试,只有大量的实践练习,比如模拟面试、即兴演讲、辩论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口语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这些在内地教育中可能被忽视的软技能,在香港的副学士阶段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也为我后面的升学面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关心的来了:副学士的升学路径到底怎么样?
说实话,选择副学士,大多数人的终极目标都是升读八大资助本科。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网上关于副学士的升学率众说纷纭,有人说高得惊人,有人说低得可怜。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真的取决于你自己。副学士的两年,不是混日子,而是你人生中冲刺“八大”最好的机会。我清楚记得,我们班当时有一个同学,开学的时候成绩并不算拔尖,但他异常努力,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教授问,最后两年GPA拿了3.9,成功被香港大学的社科专业录取,成了我们班的“神话”。
想要顺利升学,GPA绝对是硬指标,它是敲开任何一所大学大门的钥匙。我第一学期因为不适应,GPA只有2.8,当时差点崩溃。后来我调整了学习方法,开始主动和教授沟通,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每个assignment都尽力做到最好。第二个学期我的GPA就提到了3.5以上。除了GPA,课外活动和实习经历也至关重要。我大二的时候加入了学生会,组织了几次校园活动,还利用暑假在一家公关公司做了两个月的实习。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简历,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据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HKCC)2023年升学数据显示,超过80%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中约三分之一成功升读八大资助学士学位课程。这数字听起来是不是还不错?但你要知道,这其中包含了升读非八大学位课程的,还有海外升学的。真正能进入“八大”的,还是需要你在副学士期间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我最终是成功升入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申请季的时候,我一共投了五所大学的本科申请,收到了三份面试邀请,其中城大的面试,我准备得最充分,提前研究了他们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还结合我实习的经验谈了谈自己对行业的理解。最终成功上岸,那感觉,简直比高考金榜题名还激动!
香港生活:除了学习,我的青春与钱包!
除了学习,在香港的生活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大坑”。香港的物价,尤其是房租,简直是出了名的贵。我刚到香港的时候,因为没有申请到学校宿舍(副学士学院的宿位非常有限,据说每年只有不到10%的学生能申请到),只好和两个同学一起在屯门合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据某香港地产中介2023年数据显示,香港市区的单间月租金普遍在6000-8000港币以上,而新界地区如屯门、大埔等地合租房源可能在3500-5000港币左右。我们当时的租金是每月12000港币,三个人平摊,每人4000,加上水电网,一个月光住宿就要花掉我将近5000港币,这还不算伙食费、交通费和日常开销。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香港的饮食习惯也不适应,每天在学校食堂吃,一顿饭就得花30-50港币。后来为了省钱,我学会了自己做饭。周末去菜市场买菜,买一大堆食材回来自己做,一个月伙食费就能控制在2000港币左右。我还记得有一次,为了买到便宜的牛肉,我特意跑到了离学校很远的街市,拎着一大袋菜挤地铁回学校,虽然累,但心里却充满了满足感。交通方面,香港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八达通在手,地铁、巴士、小巴都能搞定。学生身份可以办理学生八达通,享受半价优惠,我每天往返学校和住处,一个月大概也就300-400港币的交通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找了一份兼职。根据香港劳工处2024年的规定,法定最低时薪为40港币,但学生兼职,一般咖啡店、补习社之类的,时薪大概在45-60港币之间。我在一家咖啡店做兼职,每周工作20小时,一个月也能挣到3000-4000港币。虽然每天学习加工作会很累,但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分配时间,如何平衡学业和生活,这些都是在舒适区里无法体会到的。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小秘密”和“大坑”!
来香港读副学士,除了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还有一些心理上的“大坑”是大家很少提及的。最大的一个,就是心理落差和自我否定。毕竟副学士不是学士,有时候在和一些本地本科生交流的时候,会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我刚来香港的时候,就因为听不懂粤语和部分英语口音,在课堂和社交中感到非常吃力。有一次小组讨论,大家都在用粤语热火朝天地讨论,我完全插不上话,只能尴尬地笑着,那种被边缘化的感觉,真的很难受。我甚至有过一个晚上,因为课业压力和融入困难,自己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偷偷哭了很久。
但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心态是阻碍我融入的最大障碍。我开始主动去学粤语,下载了粤语学习APP,每天跟着新闻和港剧练习。我也更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遇到不懂的词就直接问同学,渐渐地,我发现大部分香港同学都很友善,愿意帮助我。我还主动去找了学校的辅导员倾诉,他们给了我很多心理上的支持和建议。据香港教育大学学生辅导中心2023年报告显示,近年来寻求心理辅导服务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很多学生都会面临心理压力,所以寻求帮助是非常正常且有效的。我还结交了几个同样来自内地的同学,我们互相打气、分享经验,成了彼此在香港最坚实的后盾。据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HKU SPACE)的国际学生招募信息显示,学院每年都会有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入读,其中内地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意味着你在这里不会感到孤单,总能找到与你经历相似的伙伴。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调整心态,也让我变得更加坚韧和独立。副学士这两年,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一场关于自我成长的淬炼。
所以,如果你也在犹豫,也在纠结,学姐我想说的是,别再犹豫啦!如果你真的心动香港的教育资源,真的渴望一个不一样的平台来提升自己,那就大胆迈出第一步吧!先去你感兴趣的学院官网看看,把招生简章打印出来,把所有的申请要求、专业设置都仔细研究一遍,划出重点,看看自己还差什么。然后,找几个已经在香港读副学士的学长学姐聊聊,听听他们的真实经历,那些“过来人”的建议往往是最实用的。最重要的是,别忘了问问你自己,你想要什么,你愿意付出什么?这段旅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无论结果如何,相信我,这段在香港的经历,都会让你成长,让你变得更强大,成为一个更加独立、自信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