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瞬间?深夜刷着留学中介网站上的“成功案例”,一个个炸裂的作品集像高不可攀的山峰,让你手里的速写本瞬间变得像废纸。脑子里那点关于“艺术梦”的小火苗,是不是也快被“作品集焦虑”的大水浇灭了?小雅就是这样,她在上海一家设计工作室实习,平时灵感泉涌,各种稀奇古怪的创意点子信手拈来,可要让她拿出“一套完整的、风格统一、主题明确”的作品集,她就犯怵。那些零散的涂鸦、几句诗意的想法、甚至一段用手机拍下来的生活片段,在她看来根本算不上“作品”,更别说冲击那些听起来就高大上的艺术神专业了。
你或许会以为,没有那份“一看就跪”的作品集,去顶尖艺术院校读书简直是痴人说梦。事实上,这真是一个大大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有点可爱呢。很多你以为只看“成品”的艺术名校,骨子里更在意你那份未经雕琢的、甚至有点“野蛮生长”的创意潜力,你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你对艺术那份发自内心的燃烧的热情和独到见解。它们要的不是已经成型的“艺术家”,而是那些有潜质、有火花、能给未来艺术界带来新气象的“未来之星”。
所以,当你觉得自己没有“标准作品集”的时候,别急着打退堂鼓,其实你手上可能握着一堆未被发掘的宝藏。就拿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来说吧,他们每年都会收到海量的申请,但你知道吗,学校的招生官在评估申请时,除了看你的作品,还会非常关注你的速写本(sketchbook),因为它能直观地展现你的思考过程、灵感捕捉以及日常的观察能力,这比几幅完美的完成作品更能体现你的潜力。据RISD官网介绍,速写本是申请人展示“视觉思考和概念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甚至鼓励展示实验性的、未完成的内容。
想想看,你平时对生活、对社会、对自我的那些碎碎念、那些一闪而过的念头,甚至是一些还没来得及具象化的模糊想法,都能转化成招生官眼前一亮的“潜力证明”。加州艺术学院(CalArts)就非常鼓励申请者提交能够展示他们“独特的艺术声音和研究兴趣”的作品。据CalArts官网的描述,他们的作品集可以包含各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艺术品,甚至可以是“概念性提案、实验性项目、研究文档”等等,关键在于你如何用这些东西去讲述你的故事和思想。
你的手稿、实验记录、甚至是一些未成形但充满灵感的点子,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恰恰能拼凑出你大脑里那片充满奇思妙想的星空。比如,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申请中,就有一个叫做“Parsons Challenge”的环节,它会给你一个特定主题,要求你围绕这个主题创作一个作品并进行阐释。这个挑战设计的初衷,就是想看你如何应对命题、如何进行概念发展和解决问题,这与你有没有“现成的”完美作品集关系不大,更多的是考察你的临场发挥和创意转化能力。据Parsons官网信息,这个挑战旨在评估申请者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别小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在很多艺术类申请中,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学习计划(Study Plan)的地位甚至不亚于作品集。伦敦艺术大学(UAL)的各个学院,无论是中央圣马丁还是伦敦时尚学院,都非常强调申请者在文书中展现出对艺术的理解、对专业的洞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据UAL官网介绍,一份真诚而富有见地的个人陈述,能够让招生官在众多的申请者中发现那个真正有潜力、有自己思考的学生,有时候文书的深度甚至能弥补作品集在“完美度”上的不足。
对于那些希望进入交互设计、媒体艺术或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的同学,你的“作品”定义可以更加宽泛。纽约大学(NYU)Tisch艺术学院的交互式电信项目(ITP)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项目的申请作品集可以涵盖编程代码、原型、用户体验设计流程图、研究论文,甚至仅仅是一个详细的项目提案。据NYU ITP官网的说明,他们寻找的是能够“实验、探索和创新”的学生,你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远比你完成一个视觉作品的能力更受重视。
有些学校,或者某些特别的专业,本身就强调跨学科和批判性思维,所以他们对作品集的要求自然也会更灵活。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就是以其高度跨学科的教育模式闻名,学生在SAIC可以自由探索绘画、雕塑、设计、写作、科学等多个领域。据SAIC官网的描述,学校在录取学生时,更倾向于看到申请者展示出在不同媒介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潜力,即便这些联系还未形成具体的“作品”,学校看重的是你是否有能力打破边界、融合创新。
你可能想不到,你的学术成绩单和推荐信,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成为你“潜力”的有力证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在MFA(艺术硕士)的申请中,除了作品集,学术成绩单和推荐信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据耶鲁艺术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尤其当学生背景较为多元化,或者作品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时,强有力的推荐信能为招生官提供宝贵的第三方视角,证明其学术潜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是未来艺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素养。
还有一种情况,你可能在某个社群项目、线上工作坊或者某个课程项目中,参与了策划、提出了概念,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全实现一个“作品”。这些经历,同样能被巧妙地转化成你的“能力证明”。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些创意和文化产业相关硕士课程,在评估申请者背景时,会非常重视他们在各种非正式工作坊、在线课程或社群项目中获得的经验。据Goldsmiths官网的招生政策,这些经验足以证明申请者在特定领域的兴趣、主动学习能力以及实践潜力。
甚至有些设计类专业,比如服务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它们的“作品集”可能根本就不是画作或雕塑。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的MA Service Design等专业,在评估申请者时,非常看重他们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解决思路。他们的作品集可能更多地包含研究报告、用户旅程图、概念原型、用户访谈记录,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艺术作品。据RCA官网的课程介绍,这些项目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思维解决社会和商业挑战的能力,你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关键。
所以,亲爱的你,别再被那些“完美作品集”的假象吓唬住了。你的艺术留学之路,完全可以“弯道超车”。只要方法对,那些你以为高不可攀的艺术名校,其实就在向你招手。你手头的那些看似零碎、未成形的东西,恰恰是你最宝贵的“艺术基因”。它们展现的是你对世界的好奇,你思考的深度,你解决问题的独特视角,以及你那份对艺术发自肺腑的热爱。
所以,别再犹豫啦!赶紧翻出你的速写本,把你那些奇奇怪怪的点子、没头没尾的实验、写满了想法的便利贴都整理出来。拿起你的笔,认真地写写你为什么喜欢艺术,为什么想学这个专业。找个你信任的老师或朋友,聊聊你的想法,让他们帮你看看哪些是你自己没发现的闪光点。然后,大胆地投出去!反正,试了又不会怎么样,万一就冲上了呢?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