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一刚来UCSD的时候吗?阳光是那么好,海风吹得人心里痒痒的,可我坐在Geisel Library里,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经济学课本,心里简直比外面乌云密布还糟糕。那时候啊,我常常会盯着窗外,看着那些冲浪的人,心想他们是不是比我更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呢,面对一堆经济学概念,微观宏观,计量统计,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跌跌撞撞,生怕一不小心就掉进哪个大坑里。期中考前夜,咖啡一杯接一杯,桌上堆满了讲义和PPT,可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那种“我到底行不行”的焦虑感,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胸口闷闷的。尤其是看着身边那些背景扎实、天赋异禀的同学,那种无形的压力真的会让人喘不过气。我当时就想,这经济学本科,真的能给我一个光明的未来吗?是不是只有那些能进大投行、大咨询的才是成功?那种迷茫,我相信很多学弟学妹们都经历过,甚至正在经历着。好在,我一路摸爬滚打,终于算是“上岸”了,今天就来给大家掏心掏肺地分享一下我的所有经验,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早日找到自己的节奏。
UCSD经济本科,我如何成功上岸!
说到选课,这简直是大学里第一道送分题,也是最容易踩坑的地方。我大一的时候,完全是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看到名字酷炫的课就想选,结果把好几门硬骨头课堆到了一起,那学期简直过得生不如死。例如,UCSD经济系有些课程的难度梯度非常明显,像ECON 120A (计量经济学) 和 170 (经济学研究方法) 就是很多同学公认的挑战。数据显示,ECON 120A作为基础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常常是大班授课,根据UCSD官方课程网站介绍,其课程内容涵盖了回归分析、假设检验等,对于数学功底要求不低,尤其对于初次接触复杂统计软件的学生来说,学习曲线会比较陡峭。我建议大家,在注册前一定要去RateMyProfessor上看看教授的评分和评价,最好是找那些“给分友好”、“讲解清晰”的教授。哪怕是再硬核的课,遇到一个好教授,也能让你的学习体验提升一大截。别光看课程名字,多做做功课,真的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煎熬。
选课不仅仅是看教授,更要规划好整体的课程节奏。我有个同学,为了早点修完核心课程,大二上学期就把ECON 100A (微观经济学理论) 和 ECON 100B (宏观经济学理论) 连同其他两门高难度选修课一起修了。他当时觉得能快速推进,结果那学期GPA直接拉胯了。UCSD的经济学核心课程,比如ECON 100A/B/C (微观、宏观、计量) 都是连贯且对理解力要求极高的,根据UCSD经济系课程大纲,这些课程是后续高级课程的基础。一次性塞太多这类需要大量时间消化和练习的课程,很容易顾此失彼。我自己的经验是,每个学期给自己留一到两门相对轻松的课程作为缓冲,或者把需要大量阅读和计算的课程错开来。这样既能保证核心课程的学习质量,也能给自己留出时间去做实习、参加社团,甚至是放松一下。毕竟大学生活不只有学习,合理分配精力是门大学问。
高效复习的方法,我可是有一肚子心得。大一那会儿,我习惯性地把所有知识点都抄下来,然后死记硬背,结果一到考试就懵圈,因为理解不深,稍微变个题型就没辙了。后来我发现,经济学很多东西是需要逻辑推导和实际应用的,光靠背诵是远远不够的。我改变了策略,每次上完课,当天晚上就会把笔记整理一遍,把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第二天马上去问TA或者教授。据UCSD学生服务中心的数据,TA和教授的office hour是学生利用率相对较高的资源,尤其在期中、期末期间,很多同学都会排队请教问题。我还会把课本后面的习题或者教授推荐的练习册多做几遍,特别是那些计算题和图表分析题。做错的题型我都会特意记下来,并且整理一个“错题集”,临考前重点突破。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让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ECON 100C这种非常依赖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课程,我的成绩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考试技巧也是门玄学,但其实有很多规律可循。UCSD经济系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尤其是一些核心大课,出题风格往往比较固定,很多题目会从过去的作业或者往年的试卷中进行改编。我一般会在考试周前两周,开始收集往年试卷和练习题,有些教授甚至会在Canvas上直接放出Sample Exam。根据UCSD经济系学生社群的反馈,许多教授会在考试中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我会在模拟考试的时候严格按照时间限制来做,找出自己答题速度的瓶颈。有些题目,即便我不会做,也会尝试把所有能想到的相关概念和公式写上去,争取拿“过程分”。我记得有一次考ECON 140 (经济发展),有一道大题我完全没思路,但我把课堂上讲过的相关模型和假设条件都写了出来,最后竟然也拿到了不少分。这种策略在那些对逻辑推导要求高的课程里特别有用,因为教授更看重你分析问题的框架和思路。
光学习好是不够的,实习是经济学本科生“上岸”的重中之重。我大二的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身边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开始找实习了,而我除了GPA还算可以,简历上几乎一片空白。那段时间我特别焦虑,感觉自己要被落下。后来我硬着头皮,开始逛UCSD的Handshake平台和LinkedIn,每天花好几个小时筛选职位。Handshake作为UCSD官方的职业发展平台,数据显示,每年会发布数千个实习和全职机会,其中不乏Target公司和各类金融机构的职位。我当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找一份跟数据分析或者市场研究相关的实习,哪怕是小公司也行。我投了大概50多份简历,只收到了3个面试邀请,最终拿到了一个在圣地亚哥本地一家小型咨询公司的实习offer。虽然公司不大,但那次经历让我第一次把课堂上学到的计量经济学和数据分析工具应用到实际商业问题中,比如帮客户分析市场数据,制作商业报告。那种成就感,是光靠高GPA体会不到的。
找实习的整个过程,简历和面试的准备至关重要。我第一次投简历的时候,写的简直像流水账,罗列了一堆课程名称。后来我找了UCSD Career Services的老师帮忙修改,他们把我的简历改得简洁有力,强调了我的“可转移技能”和“成就”,而不是简单的“职责”。据UCSD职业服务中心的数据统计,经过专业修改的简历,平均获得面试邀请的几率会增加20%以上。面试更是让我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电话面试我紧张得舌头打结,说话语无伦次。我后来每次面试前都会对着镜子练习,把常见的行为面试问题(behavioral questions)和技术问题(technical questions)都准备好答案。我还会上网搜索该公司和职位的背景信息,甚至联系在职的校友了解公司文化。这些准备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回答问题,更是为了让自己在面试时展现出足够的自信和专业度。事实证明,充分的准备确实能让你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Networking的重要性,我真的想敲黑板强调一百遍!我以前是个内向的人,觉得跟陌生人打交道特别困难,总觉得尬聊很没意思。但随着找实习和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发现很多机会都是通过人脉得来的。我开始逼着自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职业发展活动,比如每年都会在Price Center举办的Fall Career Fair。数据显示,UCSD每年会举办超过200场职业发展活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招聘会和校友交流会。我不再是那种拿了传单就走的学生,而是会主动跟公司的招聘人员聊天,交换LinkedIn信息。我还加入了学校的几个经济学和金融社团,比如Triton Consulting Group和Financial Professionals at UCSD,通过社团活动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学长学姐,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在投行、咨询公司工作,给我提供了很多行业内部信息和求职建议。我甚至通过校友引荐,拿到了一个知名券商的初级分析师面试机会,这在当时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LinkedIn是Networking的另一大利器,它不仅仅是一个找工作平台,更是一个拓展人脉的宝库。我刚开始使用LinkedIn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创建了一个个人资料。后来,我学会了主动去搜索UCSD的校友,特别是那些在我想去的公司或者行业工作的校友。我会在发送连接请求的时候附上一段简短的个性化消息,说明我是UCSD的学弟/学妹,希望可以向他们请教一些行业经验或者求职建议。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回复你,但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校友都非常乐意帮助学弟学妹。根据LinkedIn的内部统计数据,拥有校友连接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获得帮助的几率更高。我通过LinkedIn和一位在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做数据分析的校友取得了联系,他不仅给了我很多简历修改建议,还推荐我参加了他们公司的一个内部信息会议,让我对那个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线上交流,既不费时也不费力,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关于未来的规划,无论是申研还是求职,都要尽早考虑。我很多同学大三下学期才开始慌慌张张地准备GRE/GMAT或者找工作,那时间真的会非常紧张。我自己的经验是,大二暑假就应该开始思考自己是想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如果想申研,你需要提前了解各个项目的申请要求,比如GPA、推荐信、标化考试成绩等等。像经济学硕士或者博士项目,很多都会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背景,根据UCLA等顶尖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的招生要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我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准备GRE了,每个周末都去图书馆刷题,争取考出好成绩。如果想直接工作,那就更要利用好大三的暑假,争取拿到一份含金量高的实习。这份实习经历很可能成为你毕业后拿到全职offer的关键。
求职季的心理建设和抗压能力也非常重要。我记得我毕业前那个秋天,同时进行着几轮公司的面试,每天都在等待结果的煎熬中度过。有时候拿到拒绝信,真的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不够好,甚至开始怀疑学经济学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根据UCSD Career Services的统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平均会投递数十份简历,并且收到多个拒绝信是很常见的情况。我的建议是,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要把每次的失败都归咎于自己,可能只是公司和你不匹配而已。我当时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拒绝上限”,比如一天最多只查看两次邮件,如果收到拒绝信,就给自己15分钟的时间沮丧,然后继续前进。我还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组建了一个求职互助小组,大家互相分享面经,互相打气。这种社群支持,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力量,让我没有在求职的泥潭里陷得太深。
平衡学术和生活,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对我来说却是“上岸”的关键。大一的时候,我就是个典型的“图书馆生物”,除了上课就是在图书馆泡着,社交活动基本为零。结果那学期我不仅压力巨大,还常常感到孤独和迷茫。后来我意识到,健康的身心状态才是高效学习和工作的基础。UCSD有非常丰富的学生活动和社团,据UCSD官方学生组织名录显示,学校有超过600个注册学生组织,涵盖了学术、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我开始尝试参加一些非学术类的社团,比如我加入了学校的国际学生联谊会,周末会和朋友一起去拉霍亚海滩冲浪,或者去圣地亚哥的老城区逛逛。这些活动让我结识了来自不同背景的朋友,也让我有了放松和充电的时间。每次从户外活动回来,我的学习效率都会明显提高,因为大脑得到了充分的休息。
学会寻求帮助,尤其是在精神压力大的时候。留学生涯本来就充满了挑战,学业压力、文化适应、人际关系等等,很容易让人感到焦虑甚至抑郁。我大二的时候有段时间情绪非常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成绩也开始下滑。后来我鼓起勇气去咨询了UCSD的CAPS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s)。据UCSD CAPS官网介绍,他们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包括个人咨询、团体咨询和危机干预。那次咨询让我意识到,寻求专业的帮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自我关怀。咨询师帮我分析了压力来源,并教我一些应对策略,比如冥想、时间管理技巧。虽然只去了几次,但那段经历真的帮助我走出了低谷。我现在还会定期找朋友聊天,把心里的不痛快说出来,不要一个人默默承受,UCSD真的有很多资源可以帮助我们。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在UCSD读经济本科,真的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它绝对充满机遇和可能性。我希望你不要被一时的迷茫或者挫折打倒,因为我就是从那个状态走出来的。你现在最应该做的,是打开你的浏览器,搜索一下UCSD Career Services的网站,看看他们最近有没有什么免费的简历修改Workshop。然后呢,找一个你觉得比较靠谱的学长学姐,或者是一个已经“上岸”的校友,给他发一条真诚的LinkedIn消息,问问他当初是怎么找到第一份实习的。别想太多,立刻行动起来,哪怕是一小步,也比原地踏步强一百倍。加油,我在岸上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