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刚下飞机的时候,奥克兰机场那股夹杂着海风和雨水的湿润空气,以及扑面而来的毛利语问候“Kia Ora”吗?当时我拖着两个超重行李箱,一手紧紧攥着手机里学校发的报到指南,一手摸着兜里那点换好的纽币,心里头既兴奋又忐忑。机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说着我听得懂但又带着点陌生口音的英语,突然觉得自己好像被扔进了一片全新的森林,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摸索。那一刻我傻傻地想,这不就是换个地方继续啃书本嘛,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呢?事实证明我当时真是太“天真”了,这里的一切都远超我的想象,它给我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学历上的提升。
我在大学的第一堂课就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国内的课堂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然后考试。可在新西兰,尤其是在奥克兰大学,我发现教授们更鼓励我们提问、小组讨论,甚至还有很多开放式的项目,答案没有唯一标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在进行一个关于环境政策的案例分析,教授直接就把我们分成几个小组,让我们去调查奥克兰市某个区域的实际环境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这不是坐在教室里读文献就能搞定的,我们真的要走出校门,去跟社区居民交流,去查阅当地政府的报告。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让我深刻理解到“知识”并非纸上谈兵。数据显示,奥克兰大学在2023年有超过8,000名国际学生,他们来自120多个国家,大约占到学生总数的25%,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我很快意识到,学习不再只是吸收知识,更是实践和创新(来源:奥克兰大学官网)。
学习的节奏和方法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我对那些英文学术论文的阅读速度慢得让人抓狂,很多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都觉得似懂非懂。我曾为了理解一篇关于新西兰独特生态系统的报告,查了好几天的词典,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语言的迷宫。不过,学校的国际学生支持团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有专门的英语语言辅导课程,还组织各种学术技能讲座,比如如何高效阅读、如何撰写规范的论文。我参加了一个“学术写作技巧”的系列讲座,那里的老师会详细讲解英语学术写作的结构、逻辑和引用规范,让我很快就上手了。此外,我发现图书馆的资源简直是宝藏,不仅有海量的电子书籍和数据库,还有专门的图书馆员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帮我找到需要的资料,甚至教我如何使用专业的文献管理软件。这种手把手的指导,让我从一开始的迷茫和挫败中走了出来,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信心。
除了课堂上的“知识”,在新西兰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记得刚到惠灵顿的时候,我就遇到了租房这个大难题。人生地不熟,对当地的租房市场一无所知,中介的英文又带着点独特的口音,每次打电话都得鼓足勇气。幸运的是,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为新生提供了住宿保障,如果你在截止日期前申请,基本都能住进学校的宿舍。我当时就选择了学校的一个包餐宿舍,每周的费用大约在350到400纽币之间(来源: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住宿官网2024年指南)。这让我省去了很多初期找房子的麻烦,也更快地融入了学生社区,认识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宿舍生活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更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那种有人一起讨论作业、一起分享美食的轻松氛围,让我的留学生活少了很多孤单。
自己开始管钱,这大概是所有留学生都会面临的一道坎。以前在国内,爸妈都帮我打理得好好的,我只管花钱。来了新西兰,每笔开销都得自己算。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开始都不知道哪些是划算的,哪些又是“智商税”。我学会了每周查看超市的特价传单,计算每公斤的价格,甚至自己动手做饭,这不仅省钱,还能吃到家乡的味道。根据新西兰教育推广局的数据,一个国际学生在奥克兰一年的生活费大约在2万到2万7千纽币之间,这个数字涵盖了房租、食物、交通和娱乐,所以合理规划预算真的太重要了(来源:Education New Zealand官网)。我甚至开始记录自己的每一笔开销,精打细算,看着账单上的数字一点点减少,那种成就感不亚于考了个高分。
为了补贴生活费,我也找了一份兼职。国际学生签证规定,学期期间每周可以工作不超过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工作。我在一家咖啡馆做服务员,虽然一开始连点单都会因为听不懂当地口音而闹出笑话,比如把“flat white”听成了“fat white”,引得客人善意地笑起来,但我努力去适应。这份工作让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Kiwi(新西兰人),他们的随和、幽默让我很快放松下来。我学会了当地的俚语,比如“Sweet as!”(太棒了!)“No worries”(没关系/不客气),这些口语化的表达,让我在和当地人交流时更加自如。这份兼职不仅赚了钱,还让我真正走进了新西兰的社会,而不是只停留在校园里,那些琐碎的日常,都成了我融入当地生活的真实体验(来源:新西兰移民局官网)。
文化上的碰撞和融合是新西兰留学生活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新西兰的毛利文化深植于这片土地,无处不在。我刚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就参加了传统的毛利欢迎仪式“Pōwhiri”,那庄重的Haka(战舞)和充满力量的歌声,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仿佛与这片土地建立了某种神秘的连接。学校会定期举办毛利文化周的活动,鼓励学生学习毛利语,了解毛利人的历史和习俗。我参加了一次毛利语工作坊,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比如“Tēnā koutou katoa”(大家好)。这种主动去了解和尊重的过程,让我对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培养了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奥克兰大学甚至在课程中融入了毛利知识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度,这种教育理念在国内是比较少见的(来源:新西兰毛利语言委员会官网,奥克兰大学课程介绍)。
新西兰人的生活方式也让我耳目一新。他们非常热爱户外活动,周末无论是冲浪、徒步还是露营,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我所在的奥塔哥大学,国际学生占比约15%,来自100多个国家,这种多元的环境也促进了文化交流(来源:奥塔哥大学年度报告)。我在学校认识了一群本地朋友,他们带着我去了很多当地人才知道的徒步路线,比如南岛的瓦纳卡湖畔,我第一次尝试了皮划艇,那种在湖光山色中自由划行的感觉,让我彻底爱上了新西兰的自然风光。以前我可能更喜欢宅在家里,但在新西兰,我发现自己也开始变得更加积极,愿意去探索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甚至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比如在基督城,有很多学生通过学生志愿者协会(SVA)参与社区服务,帮助当地居民,这让我感受到了归属感,也拓宽了社交圈(来源:Student Volunteer Army官网)。
交通出行也是留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奥克兰,我办了一张AT HOP卡,学生可以享受20-30%的折扣,乘坐公交、火车和渡轮都很方便(来源:奥克兰交通局官网)。有了这张卡,我周末就能搭乘公交去市中心的博物馆、艺术画廊,或者坐渡轮去朗伊托托岛徒步。这种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让我有更多机会去探索这个城市,而不用担心交通费用会超预算。学会利用这些资源,也是留学“生存技能”的一部分,它让我能以更低的成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去体验不同的地方风情,比如去派希亚看海豚,去罗托鲁瓦体验地热温泉,这些经历都让我对新西兰的了解更加深入。
当然,留学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也有过想家想得快要哭出来的时候,也有过对着一堆英文作业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有一次,我因为选课和个人规划的问题感到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那种无助感就像被一片浓雾笼罩,感觉前途一片黯淡。我尝试去学校的学生服务中心寻求帮助,那里的咨询师非常耐心地听我倾诉,并帮我分析了各种可能性,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职业规划建议。像梅西大学这样的高校,都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学业指导和健康服务,这些支持系统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你感到孤独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它们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出困境(来源:梅西大学学生服务官网)。
我还记得有一年冬天,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病,一个人躺在宿舍里,感觉特别无助。在国内,生病了有爸妈嘘寒问暖,有朋友陪着去医院。但在新西兰,一切都得自己扛。我通过学校提供的医疗服务指南,预约了学校诊所的医生,自己一个人去拿药、按时吃药。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等很多大学都提供全面的学生健康服务,包括全科医生问诊和心理健康支持,对于注册学生来说,有些服务还是免费或有补贴的(来源: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学生健康服务官网)。虽然过程有点辛苦,但当我痊愈的时候,心里却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感。那种感觉就像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我都能照顾好自己,我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呵护的孩子,而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了。
这些经历,无论是学习上的挑战,文化上的新奇,还是生活中的磨砺,都在一点一滴地塑造着我。我不再是那个凡事依赖父母的孩子,我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学会了如何面对未知和挑战。我开始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英语表达得不完美,也勇于尝试。我不再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甚至能主动去组织一些活动,结交不同背景的朋友,比如我曾组织过一次国际学生徒步旅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这些年的新西兰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它更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以及在多元视角下理解世界的能力;“文化”不仅仅是异域风情,它更是一种理解和包容的智慧,一种将不同元素和谐共存的生活哲学;而“新自我”,则是在一次次走出舒适区、克服困难后,那个更加强大、自信和完整的自己。每一次的跌倒与爬起,都像是一枚勋章,挂在我的“新自我”上,闪耀着独特的留学光芒。
毕业后,我的一些同学选择留在了新西兰,因为这里提供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政策——“毕业后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允许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根据学历和学习时间,在新西兰合法工作一到三年,积累国际工作经验(来源:新西兰移民局官网)。这无疑给国际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过渡期,去探索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我自己也利用这段时间,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市场营销的实习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专业技能和职场经验。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MBIE)的数据也经常显示,IT、医疗保健和工程等领域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为我们这些有新西兰学历和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职业前景(来源:MBIE官方出版物)。
现在回过头看,新西兰留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人生升级”游戏。它逼着我去学习新的技能,适应新的环境,认识新的朋友,面对新的挑战。每一次的成功,每一次的失败,都成了我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养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不适、焦虑的瞬间,现在都变成了我津津乐道的宝贵回忆,它们构建了我独特的留学故事,也成为了我自信和力量的源泉。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独立、更有韧性,也更加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如果你也在考虑来新西兰留学,或者刚刚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我想告诉你的是,别害怕!别被那些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吓倒。放下你的“包袱”,打开你的心,多和当地人聊聊天,多去尝试那些你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去毛利文化中心体验一次传统的Hāngi(地炉烹饪),或者去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你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别把自己关在小小的留学生圈子里,大胆地去探索,去体验,去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学习。找几个本地朋友带你逛逛当地的周末市集,尝尝那些新奇的街头小吃,或者干脆报个班学学冲浪、橄榄球,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因为那些让你觉得“难”的瞬间,恰恰是你蜕变和成长的最佳机会,它们会让你发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