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伯克天主教:美高信仰初体验

puppy

是不是觉得美高生活都差不多?我刚到美国伯克天主教高中时,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发现这里的“信仰元素”比我想象中要浓厚得多!从每周的弥撒、早上的祈祷,到必修的宗教课,作为一个之前对信仰没什么概念的留学生,一开始确实有点蒙圈,甚至觉得格格不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这不仅仅是上课、完成作业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美国文化,看到信仰是如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和价值观。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不一样的温暖和包容,也开始思考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这趟旅程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充满信仰的环境里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还带给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成长和感悟。如果你也好奇,一个中国留学生是怎么在天主教高中找到归属感,又有哪些特别的经历和收获,那就快来读读我的故事吧!也许你会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共鸣和启发哦。

还记得我刚到伯克天主教高中的第一个周一早上,那天的阳光特别好,透过宿舍窗户洒进来,本来应该是个元气满满的开始。我迷迷糊糊地被闹钟叫醒,抓起手机看了眼时间,心想:“嗯,今天有早会,可别迟到了。” 穿戴整齐,背上书包,我随着人流往学校礼堂走去,心里还憧憬着新同学、新课程。礼堂里已经坐满了人,大家都在低声交谈着,气氛有点庄重。我找了个空位坐下,还没来得及好好打量四周,突然,广播里传来了校长的声音。接着,几乎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并且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有些同学还做了一个我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的动作——用手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我当时就傻眼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跟着大家站起来?还是继续坐着?是低头?还是好奇地四处张望?我僵硬地站在那里,感觉自己像个被按了暂停键的外星人,周围的一切都慢了下来,耳边只剩下校长庄严的祷告词和同学们偶尔回应的“阿门”。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格格不入”,心里像有无数个问号在翻腾:这是要干嘛?每天都这样吗?我该怎么融入这里?

来美国之前,我爸妈告诉我,美高生活嘛,大概就是每天上课、写作业、参加社团活动,周末偶尔出去玩。我对伯克天主教高中的了解,也仅限于它学术水平不错,大学升学率挺高。至于“天主教”这三个字,我完全没当回事,总觉得那不过是个名字,就像“中华田园犬”不一定都是农村的狗一样。然而,当真正踏入这所校园,我才发现,“信仰元素”渗透在这里的方方面面,比我想象中要浓厚得多。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耶稣受难像、圣母玛利亚雕塑,教室里墙壁上挂着的十字架,老师们在课堂上时不时提及的圣经故事和伦理准则,甚至同学之间打招呼时也会带上一句“God bless you”。这一切都让当时的我,一个之前对任何宗教信仰都没什么概念的中国留学生,感到有点茫然。那段时间,我经常一个人坐在宿舍里,对着手机上的翻译软件,试图理解祷告词里的每一个单词,但越翻译越觉得云里雾里,那种文化和信仰上的冲击,真是前所未有的。数据显示,全美国有超过1100所天主教高中,教育着超过30万名学生,像我这样误打误撞进来的国际学生每年都有不少,大家面临的文化冲击其实都大同小异,只是强度和反应不同罢了。

学校生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信仰”的气息。每周三上午,我们都有一次全校性的弥撒。一开始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有点煎熬。漫长的祷告,听不懂的经文,还有那些我完全不熟悉的仪式。我尝试着去理解,去跟着做,但更多的时候是手足无措。当大家齐声唱圣歌的时候,我只能尴尬地跟着哼哼,或者干脆保持沉默。神父布道的时候,我的思绪也常常飘到九霄云外,琢磨着晚饭吃什么,或者明天的数学测验该怎么复习。我甚至在心里默默计算着弥撒的倒计时,巴不得时间能过得快一点。有一次,我因为没注意到大家都跪下了,还傻乎乎地站着,结果引来了旁边同学善意的提醒,脸一下子就红到了耳根。学校官网明确指出,每周弥撒是所有学生必须参加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精神生活和社区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国际学生来说,无疑是适应期的一大挑战,你需要学习如何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也能尊重并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

除了每周弥撒,我们每天早上还有固定的晨祷。不像弥撒那么隆重,晨祷通常在各自的教室进行,或者在早会上由校长带领。它更像是一个安静的启动仪式,让大家在一天开始前沉淀一下心情。有时是老师念一段经文,有时是大家一起祈祷某个特殊的意向,比如为生病的同学、为远方的亲人、或者为某个需要帮助的社区。我依然不是虔诚的参与者,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习惯了那份安静。当周围的同学都闭上眼睛,低头沉思的时候,我也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感受那份宁静。虽然不理解祷告的内容,但那种集体冥想的氛围,偶尔也能让我感到一丝平静,暂时放下学业的压力和身处异乡的孤独。据研究表明,规律的集体祈祷或冥想活动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提升专注力,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非信徒,也能从这种仪式中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慰藉。

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宗教课竟然是必修的!我从小到大只知道语数外政史地,从没想过有一天要上宗教课。第一节宗教课,我如临大敌,以为会是枯燥乏味的教义灌输。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的宗教老师,一位看起来和蔼可亲的修女,却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她没有强迫我们接受任何东西,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引导我们探索。我们从《旧约》的创世故事讲到《新约》的耶稣生平,从天主教的七圣事聊到各种宗教节日背后的文化含义。课程内容远不止于此,它还深入探讨了伦理道德、社会公正、生命意义等哲学层面的问题。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宽恕”,什么是“奉献”,讨论了在面对困境时,信仰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力量。有一节课,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贫富差距”问题,引导我们从天主教社会训导的角度去思考,作为一个个体,我们能为改变这种不公做些什么。那不是简单的说教,更像是思辨课,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根据美国天主教教育协会(NCEA)的课程指南,天主教高中通常会要求学生修满至少四年的宗教课程,涵盖圣经文学、教会历史、伦理学和社会正义等主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传授教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这里的“信仰元素”并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深深融入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生活和行为准则中。我开始看到,信仰如何塑造了一个人的品格。我的同桌,一个非常善良的美国女孩,有一次在午餐时,不小心把饮料洒到了我的书包上。她不是简单地道歉了事,而是马上拿着纸巾帮我擦拭,然后又跑去卫生间,用湿毛巾小心翼翼地帮我清理,嘴里一直说着抱歉,直到书包完全干净。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她的歉意,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体贴和对他人感受的重视。这让我想起宗教课上老师讲的“爱人如己”。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流浪汉募捐衣物的活动。同学们非常积极地参与,大家把家里闲置的衣物、被褥都捐了出来,很多人还自愿去整理和分发。我看到他们脸上那种真诚的笑容,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真的想去帮助别人。这种温暖和包容,让我这个异乡客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据统计,美国天主教高中学生在社区服务方面的参与度普遍高于其他学校的学生,平均每名学生每年贡献的义工时间远超国家平均水平,这直接体现了学校将信仰教育融入实践的成果。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那些宗教活动总是躲躲闪闪,生怕自己因为不懂而犯错。但老师和同学们从来没有因此给我任何压力,反而总是很耐心地解答我的疑问。有一次,我好奇地问我的历史老师,为什么天主教学校的校训里常常提到“服务”和“社区”。老师没有直接给我一个宗教的答案,而是非常温柔地告诉我:“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被爱的价值。帮助他人,服务社区,不仅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价值,也是在践行我们对人类的爱。”她的这句话,让我对“信仰”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再是遥远的教条,而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指导人们行为和思考的力量。这种开放和包容,让我逐渐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开始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和感受这个充满信仰的环境。事实上,许多天主教学校的教师在招聘时,除了学术能力,还会考察其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将这些核心理念传递给学生。

我逐渐发现,伯克天主教高中并非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家庭。学校的师生比例非常合理,据伯克天主教高中官网显示,学校的师生比大约是1:12,这意味着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烦恼,老师们总是乐意倾听并提供帮助。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宿舍阿姨不仅帮我联系了校医,还特意给我熬了鸡汤送到房间。那种被关心被照顾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温暖。在文化融合方面,学校也做得非常到位。虽然核心是天主教信仰,但他们也尊重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每年都会有“国际文化节”,我们国际学生可以展示各自国家的传统服饰、美食和艺术。我穿着旗袍,和来自韩国、日本、欧洲的同学们一起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格格不入”的异乡人,而是这个多元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多元文化的重视,使得学生们即便在充满信仰的环境中,也能找到自己的舒适区。

我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我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不盲从。以前,我对信仰的认知可能停留在“迷信”的层面。但在这里,我看到了信仰可以是一种力量,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它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我问自己,我信仰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问题,是以前的我觉得太“哲学”而从不去触碰的。现在,我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求同存异”的含义。我发现,即使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信仰,我们依然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共鸣,比如对善良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种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是我在美国之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收获。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接触多元文化和信仰环境的大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上表现更为突出,这对于高中生同样适用,说明这种经历对个人成长有着积极影响。

伯克天主教的经历,让我从一个对信仰一无所知的留学生,慢慢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并尊重它的人。我不是成为了一个信徒,但我学会了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未知和不同。我发现,真正融入一个新环境,不是要你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要你学会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坚守住真实的自己,并在这种碰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我学会了如何在集体弥撒中找到自己的平静,如何在宗教课上进行深入思考,如何在与同学们的日常互动中感受到信仰带来的温暖和善意。这份成长和感悟,远超我当初只为“学好英语,考个好大学”的简单预期。据学校毕业生的反馈统计,有超过75%的国际毕业生表示,在伯克天主教的经历,尤其是其独特的信仰环境,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并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品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你也正在考虑来美国读高中,或者你已经在某个学校里,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和你在国内熟悉的不一样,甚至让你有点不知所措,别着急给自己下定义,更别急着把自己封闭起来。你知道吗,那些你原本以为“和自己没关系”的事儿,那些让你感到“格格不入”的瞬间,可能恰恰是能给你带来最大惊喜和成长的地方。试着把心打开一点点,多看看身边的人都在做什么,多听听他们说了什么,多问问那些让你好奇的问题。也许,你会发现某个你觉得“奇怪”的仪式背后,藏着一种深厚的文化;也许,你会发现某个你觉得“老套”的课程,竟然能让你对人生有全新的思考。别害怕好奇,也别害怕不一样。走出去,去体验,去感受,去和那些看似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交流。你的美高生活,你的留学旅程,会因为这些意想不到的“初体验”和“信仰碰撞”,变得比你想象中精彩一百倍,真的,不骗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