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大考季:我的发际线告急!

puppy

哎呀妈呀,曼大的朋友们,你们的发际线最近还好吗?反正我的已经开始喊救命了!是不是一进入考季,就感觉时间根本不够用,每天都像在打仗,跟各种Deadline和Finals死磕?面对堆积如山的书本和论文,压力值简直要爆表。我这篇文就是想跟大家敞开心扉,聊聊在曼大这段特别的考试季里,我从最初的崩溃边缘,到如何努力调整心态,寻求一点点喘息空间的真实经历。里面不仅有我在图书馆里通宵达旦的血泪史,咖啡续命的日常,还有一些关于怎么高效复习、怎么避免把自己逼疯、甚至怎么在压力下也能找到小确幸的个人小秘籍。相信你看了之后,会觉得“啊,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惨!”,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实用的小建议,咱们一起抱团取暖,顺利闯过这波“发际线危机”,一起迎接胜利的曙光吧!

注意点
考季压力大,发际线可能真的会“告急”!记得适度休息。
过度依赖咖啡和能量饮料要小心,它们只能短期提神。
曼大提供了很多学生支持服务,比如心理咨询,别不好意思寻求帮助。
和朋友一起学习、聊天,能有效缓解孤独和压力。
小小的成就感和放松时刻,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曼大考季:我的发际线告急!

“滴答……滴答……”

凌晨三点,曼彻斯特城外一片寂静,只有我卧室里台灯的光还在倔强地亮着。电脑屏幕上,一堆密密麻麻的文献资料看得我眼冒金星。一杯已经凉透的咖啡放在手边,旁边是吃了一半的冷掉的外卖披萨。我下意识地抬手,想抓抓头发,结果指尖触碰到的是一片熟悉的、略显稀疏的区域——我的发际线!它又开始冲我发出无声的抗议了。哎呀妈呀,曼大的朋友们,你们的发际线最近还好吗?反正我的已经开始喊救命了!

说真的,一进入考季,尤其是曼大这种学霸云集、学术压力山大的地方,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扔进了高速运转的洗衣机,每天都像在打仗。跟各种Deadline和Finals死磕,堆积如山的书本和论文,压力值简直要爆表。那种感觉,你懂的吧?就是大脑像是被塞满了棉花,想转动一下都觉得沉重;身体像是被抽空了所有能量,只剩下惯性在支撑。我这篇文就是想跟大家敞开心扉,聊聊我在曼大这段特别的考试季里,从最初的崩溃边缘,到如何努力调整心态,寻求一点点喘息空间的真实经历。相信你看了之后,会觉得“啊,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惨!”,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实用的小建议,咱们一起抱团取暖,顺利闯过这波“发际线危机”,一起迎接胜利的曙光吧!

还记得我第一个考季。那会儿,我还是个天真的“小白”,以为只要努力,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结果呢?期末考试周前的一个月,我直接被各种due date砸得头昏脑胀。我读的是一个比较偏文科的专业,论文、报告、小组展示,一个接着一个,中间还穿插着期末笔试。我当时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时间根本不够用!我试图列出详细的复习计划,精确到小时,甚至半小时,结果往往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比如,一份原本以为3小时就能搞定的阅读材料,因为某个生僻词或复杂概念,硬是拖成了5个小时。这种“延误”,直接导致我整个计划全盘崩溃,那种挫败感,简直能把人淹没。

我当时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曼大的主图书馆和Alan Gilbert Learning Commons。那里的氛围,怎么说呢,既励志又压抑。你放眼望去,几乎每个人都埋头苦读,键盘声此起彼伏,偶尔有几声压抑的咳嗽。你想找个空位?那简直是奢望。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抢一个安静的自习室,我早上六点就爬起来,顶着寒风去排队。据我当时观察,考季高峰期,主图书馆的自习座位需求量至少是平时的三倍!特别是一些带插座的桌子,那更是稀有资源。有时候,看着别人戴着降噪耳机,表情专注地敲击键盘,我都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他们是不是有什么高效复习的秘密武器?为什么我感觉自己付出了120%的努力,却还是在原地踏步?这种无力感,真的让人很绝望,感觉头发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一撮一撮地离我而去。

为了应付无尽的DDL和复习任务,我的“续命”日常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咖啡,成为了我每天的“好朋友”,哦不,是“救命恩人”。我从一开始每天一杯,慢慢发展到两杯,三杯,甚至有时为了熬夜,一天能喝上四五杯浓缩咖啡。我曾经算过,在考季最紧张的那两周,我光是买咖啡的钱,就比平时翻了一倍。这种高强度的咖啡因摄入,确实能让我保持短暂的清醒,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比如,心跳加速,胃部不适,到了晚上大脑虽然疲惫但却异常兴奋,怎么也睡不着。一项针对英国留学生的最新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在考季会增加咖啡因摄入,其中有近四成学生承认,过度摄入导致了睡眠障碍和焦虑情绪的加剧。这不就是我本人嘛!

除了咖啡,能量饮料也是我的“续命神器”之一。那种甜腻又带有化学味的液体,喝下去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力量”涌上来,但这种力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伴随而来的往往是更严重的“能量崩盘”。我常常是喝完一罐,精神抖擞两小时,然后就彻底蔫儿了,甚至比没喝之前更累。我的饮食也完全被打乱,为了节省时间,我常常选择外卖或者超市里的速食,什么方便面、冷冻披萨、炸鸡汉堡,都是我的常客。新鲜蔬菜和水果?那都是“奢侈品”。长期下来,我感觉自己的免疫力明显下降,稍微吹点风就容易感冒,身体也变得沉重起来。

睡眠更是成为了我最大的“敌人”。我常常试图说服自己,少睡一小时,就能多复习一小时。结果往往是,少睡了,但多出来的时间效率极低,因为大脑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我记得最夸张的一次,为了赶一篇论文,我连续熬了30多个小时,中间只在沙发上眯了不到两个小时。当我交完论文回到宿舍,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苍白、双眼布满血丝的自己,我突然觉得很陌生。我开始掉发,黑眼圈深得像国宝熊猫,脸上也开始长痘。那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我的身体和精神,已经快到极限了。根据英国学生联合会(NUS)的一份报告,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考季睡眠质量不佳,更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每天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群“考试人”的困境。

从那种“崩溃边缘”挣扎出来,我开始反思,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复习方法真的有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决定寻找高效复习的突破口,哪怕只是一点点改变,也想试试。我一开始尝试的是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就是设定25分钟工作,休息5分钟,循环四次后大休息一次。这个方法刚开始用的时候,我发现25分钟真的太短了,感觉没怎么进入状态就要休息。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真的能提高我的专注度。因为你知道25分钟后就能休息,所以会更愿意在这段时间里全神贯注。而且,那些5分钟的小休息,让我有机会站起来走动一下,喝口水,看看窗外,让大脑得到片刻的放松,而不是长时间的持续紧绷。

另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方法是“主动回忆”(Active Recall)。以前我复习,就是拿起书本或者笔记,从头到尾被动地看一遍,以为自己“看懂了”就是“学会了”。但当我尝试合上书本,问自己“刚才读了什么?”“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什么?”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细节根本回忆不起来。于是,我开始改变策略。每次看完一个章节或者一段内容,我都会停下来,用自己的话概括重点,或者在白纸上写下关键词,甚至像给别人讲课一样,把知识点复述一遍。这个过程虽然有点慢,但效果却是惊人的。它能让我真正理解并内化知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后来,我还尝试了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定期复习,而且间隔时间会逐渐拉长。比如,今天复习,三天后复习,一周后复习,一个月后复习。这样,知识点在脑海中的印象就越来越深刻,也不容易忘记。

我还发现,把大的复习任务拆解成小块,非常有成就感。比如,一篇2000字的论文,我不会一开始就想着“我要写一篇2000字的论文”,而是把它拆分成:文献查找(2小时)、大纲搭建(1小时)、每一段的初稿(每段1小时)、整体修改(2小时)等等。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我就在计划表上划掉它,那种“打勾”的瞬间,简直是考季里最幸福的小确幸。它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茫茫大海中漂泊,而是每一步都在前进,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这种小的胜利,积少成多,大大提升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

除了复习方法,心理战也是考季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避免把自己逼疯?这真的是一门艺术。我发现,学会给自己放假,哪怕是很短的假,都非常重要。以前我总觉得,休息就是浪费时间,会产生很强的罪恶感。但后来我意识到,大脑也是需要充电的。我开始强迫自己,每隔两三个小时,就离开书桌,去厨房给自己泡杯热茶,或者下楼走一圈,哪怕只是在宿舍楼下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这些短暂的“逃离”,反而让我能以更清醒、更专注的状态回到学习中。曼大校园里有很多美丽的角落,比如Museum Lawn,或者Whitworth Park,走一走,看看绿植,听听鸟叫,真的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

我也不再当“独行侠”了。我开始主动和我的flatmate或者同专业的同学聊聊。我们偶尔会一起去图书馆找个小组讨论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互相提问,互相解释。有时候,光是听到别人说“我也觉得这个部分很难”,就能让我心里舒服很多,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也会互相吐槽,抱怨教授的DDL太变态,抱怨咖啡太贵,这些“负能量”的吐槽,反而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吐槽完了,大家又各自回到座位上,继续埋头苦读。根据曼彻斯特大学学生支持服务中心的数据,考季期间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会显著增加,这说明很多人都在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寻求帮助,无论是和朋友倾诉,还是向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求助,都是非常正常和健康的做法。

考季里的小确幸,简直是支撑我度过艰难时刻的“糖果”。还记得有一次,我熬夜到很晚,交完一篇大论文后,整个人累得瘫在椅子上。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强迫自己去楼下的面包店,买了一个刚出炉的牛角包和一杯热牛奶。坐在窗边,看着曼彻斯特清晨的街景,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身上,那种温暖和香气,简直是人间值得!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所有的疲惫都被治愈了。再比如,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看一部短小的喜剧片段,或者只是和朋友分享一个搞笑的表情包,都能让我暂时忘记那些堆积如山的任务。这些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就像黑暗中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弱,却能指引我继续前行。

回头想想,曼大考季的那些“隐形福利”,虽然当时身在其中感觉不到,但事后回味起来,却受益匪浅。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高压下管理时间和情绪,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我学会了更有效地规划,不再盲目地“加班”;我学会了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不再把它逼到极限;我学会了寻求帮助,不再独自承受所有压力。这种在高压中磨练出来的韧性和自律,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财富。它就像是一场成人礼,让我从一个只会死读书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懂得平衡、懂得自救的成年人。

好啦,说了这么多我的“血泪史”和“小确幸”,是时候给大家一点干货了。毕竟,咱们www.lxs.net的宗旨就是分享实用经验,一起成长嘛!下面就是我在无数个不眠夜和咖啡续命后,总结出的一些个人小秘籍,希望能帮到你,让你的发际线少告几次急:

第一,时间管理不是神话,是生存技能。真的,别再假装自己能“临危不乱”了。我建议你用Google Calendar或者纸质计划本,把所有DDL和考试日期都标出来。然后,倒推着安排你的复习任务。别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把每个大任务拆成2-3小时能完成的小块。比如,一个章节的复习,就安排成“阅读+笔记(1.5小时)”,“主动回忆+巩固(1小时)”。当你完成一小块,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哪怕只是一块巧克力,都能给你带来成就感。

第二,吃好睡好,真的不是废话。别以为熬夜就是努力的象征,那只是在透支你的健康。我深刻体会到,高质量的睡眠比低效率的熬夜强太多了。尽量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即使考季再忙,也别轻易打破这个底线。饮食方面,尽量多吃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少点外卖。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健康的身体真的是革命的本钱。曼大校园里有很多健康餐的选择,或者自己在家简单做点沙拉、意面,都能比外卖更健康实惠。

第三,运动,哪怕只是动一动。我知道考季的时候,大家可能连上厕所都嫌浪费时间,更别说去健身房了。但哪怕只是每天散步20分钟,或者在宿舍里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都能极大地缓解身体的僵硬和精神的疲惫。曼大的SU(Student Union)会定期组织一些免费的瑜伽、冥想课程,或者你也可以在YouTube上找一些在家就能做的短视频跟着练。出汗的感觉,真的能带走很多负能量。

第四,抱团取暖,别当独行侠。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和你的朋友们、flatmate们、同专业的同学们多交流。可以一起组个学习小组,互相答疑解惑。有时候,仅仅是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就能得到很大的释放。而且,当你听到别人也有类似的问题时,那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反而能让你觉得没那么孤单。曼大有各种学生社团和活动,平时也可以多参与,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第五,别忘了求助,学校有很多资源。曼大提供了非常完善的学生支持服务,比如Counselling & Mental Health Service(心理咨询与精神健康服务)、Student Hub(学生服务中心)等。如果你觉得自己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或者情绪低落,别犹豫,立刻寻求帮助。这些服务都是保密的,而且专业人士的建议,往往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他们理解你的压力,也知道如何引导你走出困境。

第六,给自己留点“白”,生活不只有学习。考季再忙,也要给自己留一点点放松的时间。看一集喜欢的剧,听一张专辑,甚至只是对着窗外发呆十分钟。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其实是在给你的大脑充电,给你的情绪一个出口。你会发现,带着轻松一点的心情回去学习,效率反而更高。我当时会定期去看曼城足球比赛的集锦,或者听一些脱口秀,这些小小的娱乐,都让我觉得生活还有除了学习之外的色彩。

第七,仪式感的力量,给自己设定奖励机制。当我们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比如,完成一篇论文,就给自己买一杯平时不舍得喝的星巴克;考完一门重要的考试,就和朋友去吃一顿大餐。这些奖励能让你在疲惫中看到希望,也能让你更有动力去完成下一个任务。毕竟,努力了就该有回报,不是吗?

嘿,曼大的各位战友们,我知道考季很难,发际线很危险,但咱们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希望我的这些小分享,能给你带来一点点安慰,一点点启发。咱们一起加油,一起抱团取暖,一起顺利闯过这波“发际线危机”,一起迎接胜利的曙光!考完试,咱们就去尽情享受曼彻斯特的一切美好,把失去的头发“吃”回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1242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