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宁根大学:我的留学续集

puppy

那格罗宁根大学,就是我这次留学续集的主角!这个名字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它在荷兰,乃至欧洲,都藏着无尽的学术魅力和生活惊喜。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学术上的新方向,更感受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北欧留学氛围——那种既严谨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独特韵味。从适应新环境到融入当地文化,从课堂上的思维碰撞到课后的精彩生活,每一步都是全新的探索和成长。我会在文章里,把我的亲身经历、踩过的坑、学到的经验,还有那些让你心动不已的瞬间,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如果你也对“留学续集”心动不已,或者正在考虑格罗宁根,那就赶紧点进来,咱们一起聊聊我在荷兰的这段新旅程吧!保证干货满满,绝对让你找到共鸣!

格罗宁根大学留学续集:行前注意点

住房要早订: 格罗宁根是著名的学生城,住房超级紧张。一旦拿到录取,别犹豫,立刻着手找房!SSHXL、Facebook上的学生群组、大学的Housing Office都是你的好帮手。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犹豫了一个月,结果到了荷兰还在临时住青旅,别走我的老路啊。

财务准备足: 荷兰生活虽好,但消费也不低。除了学费,每月生活费预算(不含学费)大概在800-1200欧元。这包括房租、伙食、保险、交通、娱乐等等。提前规划好资金,了解学生保险和打工政策。

自行车必备: 在格罗宁根,自行车就是你的“第二个身份证”。提前了解一下买二手车的渠道,或者研究一下当地的自行车租赁服务。我刚来时走路去学校,每天多花半小时,买车后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

冬季衣物准备: 荷兰北部的冬天,风大雨多,真的不骗你。防水防风的厚外套、帽子、围巾、手套是必不可少的。别指望穿个薄羽绒服就能扛过去,你会冻哭的!

银行卡早办理: 到了荷兰,尽快办理当地银行卡,这对交房租、购物都非常方便。荷兰很多地方不收现金,也不收国内的银联卡,一张当地Debit Card是王道。ING、ABN AMRO、Rabobank都是不错的选择。

融入社交圈: 参加大学迎新活动、加入学生社团是快速融入新环境的好办法。别害怕主动开口,荷兰人普遍很友善,而且英语说得贼溜。我的第一个朋友就是在一场大学组织的桌游之夜上认识的。


嘿,各位“准”或者“已是”留学生们!最近是不是感觉留学生活有点瓶颈,或者说,有点想给自己的人生来一个“续集”?

我懂那种心情,真的。还记得我硕士毕业那会儿,本来以为这趟留学之旅就算画上句号了。拿着毕业证,心里五味杂陈,有成就感,也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和迷茫。是回国大展拳脚?还是在欧洲找个机会留下?或者,干脆再来一次,换个国家,换个专业,重新出发?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夜里刷着各种大学的官网,像个探宝的侦探,寻找着那个能点燃我内心火花的“新大陆”。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是不是我太贪心了,好不容易适应了一个地方,又要开始新的挑战?

直到有一天,一个不经意的搜索,让“格罗宁根大学”这个名字跳进了我的视线。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我是有点懵的。“格罗宁根?那是哪儿?”脑海里蹦出的第一反应。毕竟,大家都知道阿姆斯特丹、鹿特丹,但格罗宁根这个荷兰北部的城市,似乎在国内留学生圈子里并不那么“网红”。然而,正是这种“不那么网红”的神秘感,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点进去,开始深入了解,结果发现,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留学续集”的最佳剧本吗?

今天,我作为在格罗宁根大学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老油条”,想把我在这儿的亲身经历、踩过的坑、学到的经验,还有那些让你心动不已的瞬间,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如果你也对“留学续集”心动不已,或者正在考虑格罗宁根,那就赶紧点进来,咱们一起聊聊我在荷兰的这段新旅程吧!保证干货满满,绝对让你找到共鸣!

为什么是格罗宁根?我的学术“第二春”

你可能会问,荷兰这么多大学,为什么偏偏是格罗宁根?对我来说,这可不仅仅是换个地方上学那么简单,更是一次学术上的“自我迭代”。我之前在英国读的硕士,学习模式相对比较传统,大课多,作业以论文为主。来格罗宁根之前,我其实有点担心,会不会不适应这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

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多余,甚至可以说,格罗宁根大学(Rijksuniversiteit Groningen,简称RUG)的学习体验,简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可是荷兰第二古老的大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614年,想想看,它比很多国家都“老”!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让学校的学术氛围特别浓厚,但又一点都不死板。

我当时申请的是他们的一个经济学相关项目。在选择之前,我特别查了学校的排名。根据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格罗宁根大学常年稳居全球前150强,在某些学科领域更是表现出色,比如它的心理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等都非常有名。比如,它的心理学系在欧洲都是排得上号的。这个数据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毕竟,学术质量是我最看重的一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教学模式——小班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记得我刚入学,上第一节宏观经济学讨论课,教授把我们分成小组,抛出一个真实的经济案例,然后让我们自己去分析、讨论,甚至设计解决方案。这跟我在英国那种教授讲、学生听的方式太不一样了!一开始有点不习惯,感觉自己得时刻保持清醒,不能当“旁观者”。但很快我就爱上了这种模式。它逼着你去主动思考,去和同学激烈地思维碰撞,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有一次,我们为了一个金融危机案例的分析,小组同学在图书馆熬到晚上十点,虽然很累,但最终提出一套很有创见的解决方案时,那种成就感真是无法言喻。这种学习方式,真的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比单纯背诵课本知识要宝贵得多。

而且,这里的教授都超级友善和开放。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像是你的导师和朋友。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研究上的难题,邮件给教授寻求帮助,结果教授不仅耐心解答,还邀请我去他的办公室,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和我深入讨论,给了我很多启发。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我在学术探索的路上感觉不那么孤单。根据学校官方数据,格罗宁根大学拥有超过3万名学生,其中国际学生占比高达20%以上,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这种多元化的学生构成,也让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充满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视角,每一次讨论都像是一场小型的“国际会议”,特别有趣。

格罗宁根:不只是大学城,更是我的“生活圈”

说完了学术,咱们聊聊生活。一个优秀的大学,离不开一个宜居的城市。而格罗宁根,对我来说,就是那个完美的“生活圈”。

在你来之前,可能觉得荷兰城市都差不多,有风车有郁金香。但格罗宁根绝对会给你惊喜。它虽然不大,却被誉为荷兰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为什么这么说?简单来说,因为这里“学生人口”密度极高!据统计,格罗宁根市的总人口大约23万,其中学生就占了将近25%,也就是说,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学生!这种人口结构,直接决定了整个城市的氛围——年轻、充满活力、创意无限。走在街上,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骑着自行车穿梭的年轻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这种感觉,跟我在一些老牌旅游城市感受到的完全不同。

我刚到格罗宁根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全靠谷歌地图导航。有一次去市中心,地图显示步行20分钟。结果我走啊走,感觉特别慢,后来才发现,整个城市几乎人手一辆自行车!我赶紧去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当地有很多二手自行车店,价格大概在80-150欧元,超级划算)。从那以后,我的生活彻底变了样。骑车穿梭在古老的运河边、狭窄的街道上,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城市。格罗宁根的市中心很紧凑,骑车去任何地方都超级方便,基本都在15分钟以内。这让我节省了很多交通费,也增加了锻炼的机会。

格罗宁根的生活节奏相对慢,但绝不无聊。市中心有各种各样的咖啡馆、酒吧、餐厅,晚上尤其热闹。我最喜欢去的是Vismarkt(鱼市广场)旁边的露天咖啡座,点一杯咖啡,看着人来人往,享受那种悠闲的欧洲气息。每到周末,市中心还会举办各种市集,从鲜花、蔬果到古董、手工艺品应有尽有。有一次,我淘到了一幅超有格罗宁根特色的小油画,挂在房间里,每次看到都觉得特别温馨。这里还有很多博物馆,比如格罗宁根博物馆(Groninger Museum),它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每次去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当然,提到荷兰,你不能不提它的天气。格罗宁根的冬天确实风大雨多,初来乍到的时候,我真的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成了落汤鸡。那次经历后,我立刻去买了一件超级防水防风的冲锋衣,从此再也不怕风雨。我发现,荷兰人对天气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乐观和适应能力,就算下雨,他们也照样骑车、照样享受生活。这种心态也慢慢影响了我,让我学会了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小插曲。

安家落户:我的“格村”住房探险记

好了,聊完了学术和生活,咱们来说说最实际的问题——住在哪儿?荷兰的住房市场,尤其是学生住房,那真是“一言难尽”。我的“格村”住房探险记,简直可以写成一部血泪史,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我刚拿到RUG的Offer的时候,就听了很多前辈抱怨荷兰租房难。所以,我吸取教训,一确认录取就立刻开始找房。大学有自己的住宿服务,叫SSHXL,它提供一些学生公寓,但房源非常有限,手慢无。我当时尝试抢了一下,结果果然没抢到,心里咯噔一下。

没办法,我只能转战私人市场。Facebook上的各类学生群组是我的主要战场,比如“Housing in Groningen for students”、“Rooms for rent in Groningen”等等。每天刷帖,看到合适的就立刻私信房东,用最快的速度约看房。记住,在荷兰租房,速度和效率是关键!因为你看中的房子,可能在你还没回复邮件的功夫,就被别人订走了。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非常心动的房间,地段好,价格也合理(大概每月450欧元,全包)。我赶紧约了看房,结果去了之后发现,同时有将近十个人在排队看房!房东直接在现场就让大家“竞争”,谁能马上定下来、交押金,房子就给谁。我当时身上没带那么多现金,犹豫了一下,结果房子就被一个当场拍板的女生抢走了。那次真的把我气得够呛,但也让我明白,在荷兰找房,有时候真的需要一点“冲动”和果断。

最终,我还是通过一个朋友推荐,在一个叫做Paddepoel的区域租到了一个房间。Paddepoel在学校北边,骑自行车到市中心和大学大概10-15分钟,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购物中心,生活非常方便。我的房间是一个合租公寓里的独立卧室,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月租金大概是480欧元。虽然不是市中心,但住下来之后发现,这个区域非常安静,而且交通便利,性价比很高。我的室友来自西班牙和德国,和他们一起做饭、聊天,也让我更快地适应了异国生活。

所以,给你们的建议是:

  • 尽早开始: 一拿到Offer就动手,千万别拖。
  • 多渠道搜索: SSHXL、Facebook群组、Kamernet(一个专门的租房网站)、甚至学校的内部论坛都可以看看。
  • 警惕诈骗: 如果房东要求你提前交一大笔钱但又不让看房,或者租金远低于市场价,一定要小心。
  • 明确预算: 格罗宁根的学生房租金一般在400-700欧元之间,价格包含水电网会更省心。

我的荷兰账本:在格罗宁根如何“精打细算”

留学可不是只学习那么简单,学会管理自己的钱包也是一门大学问。在格罗宁根生活,虽然不像伦敦、巴黎那样物价高得离谱,但如果你不注意“精打细算”,钱包也可能很快就瘪了。

我刚到荷兰的时候,对欧洲的物价还没什么概念,大手大脚花了一阵子,发现信用卡账单有点吓人。后来痛定思痛,开始认真做预算。根据我的经验,一个国际学生在格罗宁根的每月生活开销(不包括学费)大概在800-1200欧元之间,具体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

咱们来掰扯掰扯主要的花销:

  • 房租: 这是大头,前面说过,每月400-700欧元,我目前是480欧元。
  • 伙食: 我从最初的外卖党变成了“自炊小能手”。当地超市像Albert Heijn (AH), Jumbo, Lidl, Aldi都挺方便。AH稍微贵一点,但商品种类多;Lidl和Aldi则以实惠著称。我每周去超市采购一次,每月伙食费控制在200-300欧元。这比每天出去吃或者点外卖,至少省了一半!而且自己做饭,还能吃得更健康。
  • 交通: 恭喜你,在格罗宁根拥有了自行车,交通费几乎为零!偶尔坐公交车,单次大概3欧元。如果你需要去其他城市,荷兰的火车票有点贵,但你可以办理一个叫做“Dal Voordeel”的折扣卡,在非高峰期(上午9点后,周末全天)坐火车可以享受40%的折扣,非常划算。
  • 医疗保险: 这是必须的。国际学生一般会购买OOM或AON等公司的保险,每月大概40-60欧元。这是为了以防万一,保障你的健康。
  • 社交娱乐: 这部分就看个人了。和朋友出去喝杯咖啡、看场电影、去博物馆、或者酒吧小酌,每月预算100-200欧元。格罗宁根有很多学生优惠,善用它们也能省不少钱。
  • 其他杂项: 电话费、个人用品等等,每月50-100欧元。

所以,我通常把自己的月开销控制在900欧元左右。为了不给自己太大压力,我也考虑过打工。不过,对于非欧盟国际学生来说,打工是有限制的,你需要有工作许可,并且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16小时。虽然机会不多,但一些餐饮业、学校内部的兼职或者做志愿者,都是不错的选择。我认识一个同学在当地的中国餐馆打工,既赚了生活费,也练习了荷兰语(虽然大部分客人会说英语)。

还有一个小贴士:在荷兰办理一张当地银行卡非常重要,比如ING、ABN AMRO或者Rabobank。大部分地方都接受刷卡支付,现金使用反而不那么普遍。我刚来时还用国内的信用卡,但手续费和汇率转换太麻烦了,还是本地卡最省心。

融入“风车国”:我的社交与文化奇遇

留学不仅仅是读书,更是体验不同的文化,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格罗宁根,我的社交和文化体验,简直是一部精彩的“奇遇记”。

刚到格罗宁根的时候,我有点内向,不知道怎么主动去认识人。好在学校的迎新周(Orientation Week)组织得非常好。那周,学校安排了各种破冰活动、城市观光、学院介绍,还有各种派对。我就是在那时候认识了第一批朋友,他们来自意大利、韩国、巴西……大家都是初来乍到,有着共同的困惑和期待,所以很快就打成一片。我们一起去Vismarkt的酒吧,一起在Grote Markt(大市场)闲逛,分享彼此国家的趣事。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真的让人眼界大开。

格罗宁根大学有很多学生社团,从体育俱乐部到文化协会,应有尽有。我加入了一个国际学生组织ESN Groningen,他们经常组织各种旅行、聚会、主题活动,比如语言交换、文化之夜、甚至是去其他国家短途旅行。通过ESN,我不仅认识了更多朋友,也了解了更多荷兰的文化习俗。有一次,ESN组织了一场“荷兰之夜”,教我们跳荷兰传统舞蹈,品尝当地美食(比如著名的鲱鱼和薯条),那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当然,你可能会问,语言是不是一个障碍?荷兰人的英语水平普遍非常高,几乎所有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日常生活和学习交流完全没有问题。不过,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我也开始尝试学习一些基本的荷兰语。大学有提供免费或者收费很低的荷兰语课程,我报了一个初级班。虽然荷兰语发音有点难,但能用简单的荷兰语和店员或者邻居交流几句时,那种小小的成就感真是棒极了!有一次在超市,我用磕磕巴巴的荷兰语问路,店员竟然很耐心地用荷兰语给我指路,还夸我“Goed gedaan!”(干得好!),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离融入又近了一步。

除了校园生活,荷兰的地理位置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旅行机会。格罗宁根虽然在荷兰北部,但去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大城市坐火车也都很方便。更棒的是,从荷兰去德国、比利时、法国等邻国,火车、大巴或者廉价航空都非常方便。有一次,我跟朋友们利用一个长周末,坐火车去了柏林,只花了不到4个小时。这种说走就走的欧洲旅行,真的让人感觉生活充满了无限可能。

那些年我“踩过的坑”和学到的经验

留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总会有些“坑”等着你去踩,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成长了不少。这里分享几个我的“血泪教训”,希望能给你提个醒。

第一个坑:荷兰官僚系统有点慢,要有耐心。 刚到荷兰,办理BSN(公民服务号码)、银行卡、医疗保险等等,都需要和政府或者机构打交道。我当时以为很快就能办好,结果发现每个环节都需要预约、排队,等待时间长。有一次,我预约了市政厅办理BSN,结果当天因为系统故障,等了整整两个小时才轮到我。我的建议是,一旦拿到录取,就开始研究这些手续,提前预约,预留足够的时间,并且把所有需要的文件都准备齐全。不要等到最后一刻才去办,那会让你抓狂的。

第二个坑:不是所有地方都收Mastercard/Visa! 这一点简直让我抓狂过好几次。在荷兰,Debit Card(借记卡)是王道,特别是Maestro卡。很多超市、小店、甚至某些餐厅,他们可能只接受Maestro卡或者荷兰本地银行的Debit Card,不收Visa或Mastercard信用卡,更不用说国内的银联卡了。我第一次去Lidl超市购物,结账时发现信用卡刷不了,身上又没带现金,最后只能尴尬地把东西放回去。所以,到了荷兰,尽快办理一张当地的银行卡,比如ING、ABN AMRO的借记卡,这是你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

第三个坑:天气变幻莫测,别跟它较劲。 我之前提过格罗宁根的风大雨多。刚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抱怨天气,觉得它影响了我的心情和出行。但后来我发现,与其抱怨,不如适应。准备好防水防风的衣物、一双好走路的鞋子,甚至是随时携带一把折叠伞,这些都能让你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时更加从容。现在,我甚至开始享受那种雨后骑车,空气清新,阳光穿透云层洒下来的感觉。这也算是一种自我和解吧。

第四个坑:学业压力别轻视。 虽然荷兰的教学模式很开放,但RUG的学术要求可一点都不低。小班讨论和PBL模式,意味着你需要持续投入,积极参与,而不是期末突击。我有个同学,因为前面几次小组作业没有认真对待,导致期末考试压力巨大,最后差点挂科。所以,一定要从一开始就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讨论,保持和同学、教授的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学校有很多学习支持服务,比如写作中心、学术辅导等等,善用这些资源能帮你事半功倍。

第五个坑:健康问题别忽视。 欧洲的医疗系统和国内不太一样,看病通常需要先预约家庭医生(GP)。如果你遇到紧急情况,直接去医院急诊会非常贵。所以,了解清楚你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注册一个家庭医生,并且知道紧急情况下的求助方式,这些都非常重要。我有个朋友半夜突然发烧,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还是打了急救电话。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整个过程非常折腾。所以,把自己的健康放在第一位。

那些让我心动的“格罗宁根瞬间”

除了这些“坑”和经验,留学生活中当然也有很多闪闪发光的瞬间,它们像星星一样,点缀着我的“留学续集”,让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国王节的橙色海洋: 每年4月27日是荷兰的国王节(Koningsdag),整个国家都会变成一片橙色的海洋。我第一次在格罗宁根体验国王节的时候,简直被那份狂热和欢乐震撼到了。街上到处都是穿着橙色衣服的人们,大家把家里的旧物摆出来,变成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运河上挤满了装饰着橙色旗帜的小船,船上的人们载歌载舞。所有的酒吧和咖啡馆都会把桌椅搬到街上,变成露天派对。那天,我和朋友们穿着橙色衣服,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人群中,感受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完完全全融入了荷兰,感受到了这个国家最真实、最热情的一面。

深夜图书馆的温暖灯光: 有时候为了赶DDL(截止日期),我会选择在大学图书馆熬夜。RUG的大学图书馆非常现代,设施一流,有很多独立学习空间。每当夜深人静,窗外漆黑一片,只有图书馆里还亮着温暖的灯光,看到身边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那一刻,我总是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和归属感。那种大家一起努力的感觉,特别棒。而且,偶尔抬头看看窗外,会觉得格罗宁根的夜景也格外宁静美好。

骑车探索周边小镇: 荷兰的乡村风光真的非常迷人。有几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朋友们骑着自行车,沿着运河边的自行车道,一路向北,去探索格罗宁根周边的小镇。我们去过一个叫Lauwersoog的渔村,品尝最新鲜的海鲜;也去过一些古老的村庄,看到了真正的荷兰风车,那种感觉真的像是穿越到了明信片里。骑行在广袤的田野间,风吹过麦浪,阳光洒在身上,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风吹散了。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不只有学习,还有诗和远方。

一次成功的Presentation: 在RUG,课堂展示是家常便饭。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组同学为一个特别复杂的案例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Presentation。我们提前准备了很久,反复排练。当我们在课堂上流畅地展示完,并成功回答了教授和同学的各种刁钻问题时,全班响起了掌声。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成了满满的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成功,更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让我更加自信。

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做饭: 我的室友来自西班牙、德国和中国香港。我们经常轮流在公寓里做饭,分享各自国家的特色菜。我教他们做番茄炒蛋,他们教我做西班牙海鲜饭。厨房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各种食物的香气。那种不同文化在厨房里碰撞交融的感觉,特别温暖,也让我觉得格罗宁根不仅仅是我的学习地,更是我的第二个家。

给正在考虑“留学续集”的你:我的大白话建议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估计你对格罗宁根也或多或少有了些了解。如果你看到这里,心里也泛起了一点点涟漪,觉得“留学续集”这个想法有点意思,那听听我最后的一些大白话建议吧,都是掏心窝子的话。

别害怕“从零开始”: 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尝试“留学续集”,就是害怕重新适应新环境,害怕那种刚到异国他乡的迷茫感。但相信我,正是这种挑战,才能让你更快地成长。你已经有了第一次留学的经验,这次你会更有章法,更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次之后,再玩新地图,虽然有挑战,但你已经是个老玩家了,对不对?

打开你的“雷达”,捕捉每一个机会: 无论是学术上的研讨会、讲座,还是社交上的迎新活动、社团聚会,甚至只是超市里的一次偶遇,都可能是你人生中的一个小转折。我有个朋友,就是在一次大学的兼职招聘会上,意外找到了一份跟他专业高度相关的工作,毕业后直接就留下来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且愿意主动争取的人。

拥抱“不完美”,学会与自己和解: 留学生活不会永远光鲜亮丽,会有挫折,会有想家的时候,也会有不如意。当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或者和别人比起来似乎“差一点”的时候,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慢一点,允许自己不那么完美。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探索,这就足够了。

多去感受,少去比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轨迹,没必要拿自己的留学体验去和别人比较。别人的成功不代表你的失败,别人的困境也不代表你的未来。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去体验格罗宁根的每一个角落,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去尝试你从未做过的事情。那些独一无二的体验,才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健康第一,开心第二: 再多的学业成功,再丰富的生活体验,都比不上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颗快乐的心。好好吃饭,多锻炼,保持积极的心态。感到压力大或者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自己扛着,找朋友聊聊,或者寻求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异国他乡,照顾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留学续集”听起来像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但对我来说,选择格罗宁根,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它让我的人生多了一段精彩的篇章,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独立、更包容、更勇敢的人。所以,如果你也心动了,那就勇敢迈出那一步吧!格罗宁根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希望我的分享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勇气。在荷兰,祝你一切顺利!等你来格罗宁根,咱们可以约个咖啡,聊聊你的留学续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43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