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内卷,我告诉你真相!

puppy

你是不是也听说了,澳洲留学现在也越来越“卷”了?是不是觉得大家都在拼命刷分、找实习,生怕自己落后?这种焦虑和压力,咱们实话实说,真不是你一个人有。“内卷”这个词,在留学圈里听着确实让人有点心慌,感觉像是无形的竞争和消耗。但它到底是怎么个“卷”法?是真的有那么夸张,还是其中掺杂了我们对未来的迷茫和信息不对称?更重要的是,面对这种所谓的“内卷”,我们作为留学生,到底该怎么去应对,才能既不随波逐流,又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篇文章,就是要跟你好好聊聊这些心里话,揭开澳洲留学“内卷”的真实面貌。我会告诉你,你可能一直误解了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在这看似激烈的环境中,活出最适合自己的留学路。别再独自焦虑了,点进来,一起把真相看个透!

澳洲留学“内卷”真相:快速导航

核心观点一:“内卷”并非全是外部竞争,更多时候是信息差和自我焦虑的放大。

核心观点二:盲目跟风最危险,找到自己的赛道和优势才是王道。

核心观点三:高分很重要,但实践经验、人脉和软技能更重要。

核心观点四:提前规划、持续学习、保持健康的心态,是应对一切挑战的关键。

核心观点五:澳洲留学仍有巨大机遇,不要被“内卷”的表象吓倒。


嘿,各位在澳洲的或正准备来澳洲的小伙伴们,好久不见啦!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

最近是不是总听到“内卷”这个词?说实话,我在后台也收到了不少私信,很多同学都字里行间透露着焦虑:

“小编,我觉得澳洲现在也太卷了吧?我一个朋友为了抢实习,熬夜通宵改简历,头发都快掉光了。”

“隔壁专业的小王,GPA高得吓人,还同时在三家公司做志愿者,我感觉自己完全跟不上节奏。”

“是不是现在不拿HD(High Distinction),毕业就找不到好工作了?感觉身边人都在拼命刷分!”

是不是听到这些话,心头也咯噔一下?那种无形的压力,好像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巨大的漩涡,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被甩出去。我懂,这种感觉太真实了。大家都在拼命努力,都在追求更好的未来,但有时候这种“拼命”好像变成了一种无休止的自我消耗,让你觉得喘不过气。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无数留学生心神不宁的“内卷”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会告诉你,你可能一直误解了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在这看似激烈的环境中,活出最适合自己的留学路。

到底什么是“内卷”?它真的那么可怕吗?

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词。“内卷”本来是个社会学概念,但用在留学圈里,大家普遍理解就是“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简单来说,就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产出却没跟着提高,甚至还降低了,最后大家都很累,谁也占不到便宜。

可澳洲留学,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现实的层面。

人数与竞争的“表象”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中国同学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走在大学校园里,听到中文的几率可比几年前高不少。这可不是你的错觉。根据澳洲教育部在2023年底公布的数据,截至当年10月,澳洲的国际学生入学人数已经超过76万人,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近20%!这里面,中国学生依然是最大的群体,占比超过25%。

这么多人涌入,尤其是都盯着那么几所八大(Group of Eight)的热门专业,比如商科、IT、工程,竞争自然就大了。我认识的小A同学,为了申请墨尔本大学的商业分析硕士,硬是把雅思成绩从6.5刷到了7.5,还特意去考了GMAT,就怕分数不够。她当时跟我说:“小编,身边同学一个个都那么优秀,我不多准备点,感觉根本没戏。”你看,这就是“人多”带来的直接感受。

经济与生存的“底色”

除了学术上的竞争,生活成本也是压在咱们留学生心头的一块大石。大家都知道,澳洲的物价和房租这些年可是一路高歌猛进。根据澳洲统计局(ABS)和各大银行的报告,悉尼和墨尔本的平均租金在过去一年里涨幅都超过了10%,有的区域甚至更高!本来一份打工的工资,可能只能勉强覆盖房租和基本生活费。很多同学为了省钱,不得不选择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地方,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通勤上。

我有个朋友小B,在悉尼大学读书,为了每月省下200澳元的房租,她选择住在西南区,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赶火车。她跟我抱怨说:“感觉每天一半的时间都花在路上了,想找个好点的兼职,但发现很多兼职岗位竞争也超级激烈,咖啡店、餐厅、超市,一放招聘信息,立马几十个人投简历,大家都需要钱。”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生活成本高,需要打工赚钱,打工岗位竞争激烈,又要投入精力去抢。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卷”吗?

政策与未来的“不确定性”

更让大家焦虑的,是对未来,尤其是毕业后去向的不确定性。澳洲政府对毕业生工作签证(485签证)和移民政策的调整,让很多同学心里七上八下。比如,2024年初开始,485签证的申请年龄上限下调,部分专业的签证时长也被缩短,英语要求也提高了。这些政策一出,无疑给那些希望通过留学留在澳洲的同学增加了难度。

根据澳洲内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23-24财年澳洲的移民配额虽然维持在19万左右,但永居签证的审理速度和邀请分数都水涨船高,对热门专业的申请人要求也越来越高。我认识的小C,一个IT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原本想着毕业后靠着技术移民留下来,但发现现在州担保和独立技术移民的分数越来越高,她有点泄气:“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政策的变化,是不是白忙活一场?”

所以你看,所谓的“内卷”其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国际学生人数激增带来的竞争,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带来的经济压力,以及移民政策变化带来的未来不确定性。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挑战,也确实让人感到焦虑。但问题是,这些挑战就意味着你必须跟着大家一起“卷”吗?

别慌!你可能一直误解了“内卷”什么!

讲了这么多现实的挑战,可能你现在更焦虑了。别急,咱们深呼吸一下。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内卷”的理解,可能带有很大的误区,甚至是夸大其词的。

误解一:所有人都挤同一条赛道?

这是最大的一个误解。很多人看到别人拼命刷分、找大公司实习,就觉得只有这条路是“对的”。但澳洲社会和就业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元。难道所有人都必须去四大、去投行、去顶级科技公司吗?当然不是!

澳洲有很多中小企业、初创公司,以及一些蓬勃发展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s),它们对人才的需求同样旺盛,甚至更看重你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你是不是来自“八大”或者GPA有多高。我认识的小D,一个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她没有去争那些顶级的媒体实习,而是选择加入了一个关注环保的非营利组织做市场推广,积累了大量的项目经验,毕业后反而凭借独特的经历,被一家新兴的社会企业高薪挖走了。她说:“我发现澳洲很多公司都非常看重你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你光鲜亮丽的简历。”

误解二:高分是唯一的通行证?

没错,HD固然好看,但它真的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我记得澳洲就业机构的一份报告提到,虽然学业成绩是雇主考量的一个因素,但排在前面的往往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说白了,就是你的“软技能”和“可迁移技能”。

很多同学为了追求高分,把自己封闭在图书馆里,错过了太多实践的机会。我有个朋友小E,他的GPA平平,大概就Credit(及格)的水平,但他从大一就开始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做学生会的策划、参加创业比赛,还利用假期去当地的咖啡馆打工,锻炼英语和沟通能力。毕业的时候,他的简历上满满的都是项目经验和软技能的证明,结果轻松拿到了一个互联网公司的管培生offer。他说:“面试官根本没怎么问我GPA,他们更关心我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发挥作用,如何解决客户投诉。”

误解三:焦虑是常态,躺平是唯一出路?

“内卷”带来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集体焦虑。大家都在比,比成绩,比实习,比谁更忙更累。然后有些人受不了了,觉得反正也“卷”不过,干脆“躺平”。这两种极端心态,其实都不可取。

焦虑是正常的,因为留学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但过度焦虑会让你失去判断力,盲目跟风。而“躺平”更是自欺欺人,因为它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反而会让你真的错过机会。

根据澳洲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数据,近年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国际学生数量确实有所增加。这说明大家普遍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但重要的不是避免焦虑,而是学会管理焦虑。我认识的小F,刚来澳洲时也觉得自己特别“卷”,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一样。后来发现自己身心俱疲,效率反而下降了。她开始尝试冥想、规律运动,并学会给自己留白,每周固定有一天完全放松,不谈学习不谈工作。慢慢地,她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效率反而更高了。

所以,我们不应该被“内卷”的表象吓倒。它更多时候是信息不对称,以及我们自身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被外部环境无限放大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投射。澳洲留学,仍然充满了无限可能,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以及如何行动。

那么,咱们到底该怎么“反内卷”,活出精彩留学路?

既然“内卷”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盲目跟风和错误应对。那我们作为留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不随波逐流,又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呢?

策略一:提前规划,知己知彼

这是最最基础,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你来澳洲是为了什么?毕业后想做什么?这些问题,在来之前,甚至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好好想想。

  • 研究专业和就业前景: 你学的专业,在澳洲的就业市场需求如何?哪些行业是紧缺的?澳洲政府每年的“技术职业清单”(Skilled Occupation List)就是很好的参考。比如,医疗健康、IT技术、教育等领域的需求一直比较稳定。
  • 了解签证和移民政策: 对485工签、各种州担保、独立技术移民的政策变化要保持关注。虽然政策会变,但至少让你心里有个大致的方向,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未来选择。
  • 语言准备: 别小看语言关。除了雅思/PTE的入学要求,未来找工作、融入当地生活,流利的口语和地道的表达都至关重要。很多同学因为语言不过关,错失了面试机会。一个最新的调查显示,有近30%的澳洲雇主表示,国际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是他们招聘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我认识的小G同学,他在来澳洲之前,就详细研究了澳洲的就业市场,发现他对口的工程专业在西澳的需求量更大,于是他放弃了热门的墨尔本和悉尼,选择了西澳大学。毕业后,他果然在当地很顺利地找到了一份工程师的工作。

策略二:拓展人脉,打开视野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在澳洲更是如此。人脉不仅仅是找到工作,更是了解行业信息、获得职业指导、甚至提升英语口语的重要途径。

  • 多参加社交活动: 学校的社团、校友会、行业交流会,甚至一些当地的志愿者活动,都是你结识新朋友的好机会。
  • 利用领英(LinkedIn): 这是一个专业的社交平台,你可以关注行业专家、搜索校友、了解职位信息。勇敢地去链接(connect)那些你感兴趣的人,并礼貌地寻求建议。
  • 找导师(Mentor): 很多大学都有Mentor Program,会把你和行业资深人士配对。一个好的导师能给你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甚至帮你内推。

根据一些国际求职平台的统计数据,大约80%的职位是通过人脉而非公开招聘找到的。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我有个朋友小H,在悉尼大学读商科,她通过学校的校友会活动,认识了一位在麦格理银行工作的学长。这位学长不仅给她提供了很多面试技巧,还在关键时刻帮她内推了一个实习机会,最终让她成功进入了金融行业。

策略三:技能为王,实践出真知

光有高分和好的人脉还不够,硬实力才是你立足的根本。而且这里的“硬实力”不光是你的专业知识,更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积极寻找实习/志愿者机会: 无论是有薪还是无薪,无论是不是“大厂”,只要能让你接触到行业,锻炼实际技能,都值得尝试。澳洲雇主非常看重本地工作经验。
  • 参与项目: 无论是课程项目、社团活动项目,还是自己发起的小项目,都能让你在实践中学习,并有东西可以写进简历。
  • 兼职工作: 即使是咖啡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也能锻炼你的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软技能”!

澳洲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GCA)的数据显示,雇主在招聘时,除了专业知识,最看重的就是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识的小I同学,虽然学的会计,但她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当地的华人律所做兼职行政。这份工作让她接触到了真实的商业环境,学会了如何处理客户文件、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面试时,她把这些经历讲得头头是道,最终击败了其他高分同学,获得了一家澳洲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青睐。

策略四:保持学习,终身成长

世界变化太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快得惊人。你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可能几年后就不那么“新”了。所以,保持学习的习惯,是“反内卷”的核心。

  • 学习新技能: 比如数据分析(Python, R)、商业智能(BI)、数字营销、UI/UX设计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就业市场非常热门的技能。很多线上平台(Coursera, edX, Udemy)都有高质量的课程。
  • 考取行业证书: 某些行业有特定的职业资格认证,比如会计的CPA、金融的CFA,考取这些证书能大大增加你的竞争力。
  • 阅读行业报告和新闻: 关注你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最新的技术和概念,让你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

小J是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他发现现在数字营销非常火,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Google Ads和Facebook Ads的投放技巧,还考取了相关的认证。毕业后,他在简历上写上了这些技能,面试官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他找到了一份非常不错的数字营销专员工作。

策略五:关注身心,健康第一

在“卷”与“不卷”的挣扎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你每天都处于高压、焦虑、睡眠不足的状态,那一切的努力都可能变成空中楼阁。

  •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抽出时间运动,哪怕只是散步。
  • 健康饮食: 别为了省钱天天吃泡面,健康的饮食是保持精力的基础。
  • 保持社交: 和朋友聊天、和家人视频,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 寻求帮助: 如果你感到压力过大,情绪低落,请及时寻求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澳洲大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帮助。

我有个朋友小K,在备考CPA的时候,每天学习超过12小时,连续几周下来,她开始严重失眠,甚至出现了脱发。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下,她开始每天去健身房运动一小时,并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休息时间。慢慢地,她的状态好转了,学习效率也更高了。她说:“以前以为多学一小时就能多考一分,现在才明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

策略六:寻找定位,找到“你”的独特性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所谓的“内卷”,很大程度上是大家都在盲目地向同一个方向用力。但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赛道,那你就根本不用怕“卷”!

  • 发掘你的兴趣和优势: 你真正喜欢什么?你擅长什么?有没有一些别人没有的独特经历或技能?
  • 不要盲目跟风: 别人都去学商科,你就一定要去吗?别人都去投行,你就一定要去吗?适合别人的路,不一定适合你。
  • 培养独特的个人品牌: 通过你的社交媒体、你的个人项目、你的作品集,展现你的独特性和价值。让别人知道,你不仅仅是一个留学生,你还是一个有想法、有能力、有独特视角的个体。

小L是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他看到周围同学都在焦虑未来就业,但他没有被影响。他专注于自己热爱的插画和数字艺术,利用课余时间给一些本地的小型杂志和网站供稿,还在Instagram上建立了个人账号,分享自己的作品。毕业时,他凭借着丰富的个人作品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一家悉尼的创意设计工作室录取,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梦想。他说:“我没想过要跟别人比,我只想做好我自己,没想到反而找到了最适合我的路。”

所以你看,所谓的“内卷”,真的没有那么可怕。它更多时候是咱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焦虑。澳洲留学,仍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舞台,只要你能够看清真相,提前规划,积极行动,并且始终保持一个开放、健康的心态,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不卷”之路。别再独自焦虑了,咱们一起把这些“内卷”的迷雾拨开,活出最精彩的留学生活!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