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文IE申请,通信方向才是隐藏的加分项

puppy

还在为港中文IE的激烈竞争头疼吗?总觉得自己纯CS背景不够硬,卷不过各路大神?悄悄告诉你个“潜规则”,别再只盯着AI、CV这些大热方向啦,其实扎实的通信背景才是IE项目隐藏的王牌加分项!你知道吗,IE系里很多教授都是通信领域的超级大牛,你的项目和课程经历可能正好能和他们的研究方向精准匹配!想知道如何挖掘自己的通信优势,在文书里巧妙地展示你的网络、信号处理项目,让你的申请材料在千篇一律的CS背景中瞬间抓住招生官的眼球吗?快来看看这篇文章,教你如何利用这个信息差,轻松实现弯道超车!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干货。别再傻乎乎地用你那点“烂大街”的AI项目去硬碰硬了。换个赛道,你会发现港中文IE的大门,可能正为你悄悄开着一条缝。耐心看完,你花的这点时间,可能会帮你省下一年再战的痛苦!

“完了完了,今年又卷成翔了!”

深夜十二点,我的微信收到了学弟小A的一条哀嚎。点开一看,是他发来的一张截图,某个留学论坛上,一个帖子标题赫然写着:《2024 Fall CUHK IE申请汇报,已录同学报背景,感觉个个都是神仙!》。

小A,一个内地211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GPA 3.7/4.0,手上有两个还不错的深度学习项目,一个是图像识别,一个是NLP相关的,还有一段在小厂的算法实习经历。搁在几年前,这背景申请港中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的信息工程(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E)硕士,不说十拿九稳,至少也是大有希望的。

但现在,他彻底慌了。点开那个帖子,里面清一色的“清北复交浙,GPA 3.8+,顶会论文在手,大厂实习加持”。小A感觉自己的那点经历,在这些“大神”面前,就像是新手村刚出来的装备,根本不够看。

“学长,我是不是没戏了?我的项目太普通了,感觉每个申CS的人都在搞CV和NLP,招生官是不是都看腻了?”小A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焦虑。

我看着他的问题,笑了笑,回复道:“你本科是不是上过《计算机网络》和《信号与系统》?你简历上那个不起眼的物联网小项目还在吗?如果还在,那你的机会可能比那些AI大神大得多。”

手机那头,小A发来一连串的问号。这,就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好好聊的,一个很多人都忽略的、关于港中文IE申请的“潜规则”——通信背景,才是你弯道超车的隐藏王牌!

你以为的IE vs 真实的IE:别被“计算机热”蒙蔽了双眼

咱们先来做个小测试。提到港中文IE,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是什么?

是不是“AI四小龙”之一的商汤科技?是不是汤晓鸥教授?是不是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没错,这些年CUHK IE在AI领域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很多同学都把它默认为一个纯粹的CS(Computer Science)项目,还是专攻AI方向的那种。于是乎,大家挤破了头,在自己的文书和简历里疯狂堆砌AI、ML、DL相关的项目,生怕自己不够“潮”,不够“硬核”。

根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申请港中文IE的学生中,超过70%的人都会在自己的申请材料中重点突出至少一个AI相关的项目。比如去年,一个录取数据分析就显示,拿到面试的学生中,简历上带有“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关键词的比例高达85%。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是,老铁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Information Engineering这个名字,翻译过来是“信息工程”,它真的就等于“人工智能工程”吗?

当然不是!

让我们拨开AI的耀眼光环,去看看CUHK IE系的“家底”。打开IE系的官网,仔细看看Faculty(教授)列表,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这个系里,除了AI领域的大牛,还隐藏着一个庞大的、星光熠熠的“通信天团”!

这些教授,才是IE系真正的基石和顶梁柱。他们的研究领域覆盖了信息论、网络编码、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光通信、信号处理等几乎所有通信工程的核心方向。

起底IE“通信天团”,你的背景可能正好是某位大牛的菜

空口无凭,我们直接上“证据”,看看这些低调的大牛有多牛。

1. Liew Soung Chang (刘绍强) 教授:网络编码领域的开山鼻祖

如果你本科是学通信或网络的,那你一定听说过“网络编码”(Network Coding)这个概念。而Liew教授,就是这个领域的殿堂级人物,IEEE Fellow。他领导的“网络编码研究所”(Institute of Network Coding)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他的团队提出的BATS Code,是网络编码理论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现在大火的分布式存储、5G/6G网络、卫星通信,很多底层技术都离不开网络编码的理论。你敢信吗?这位超级大牛,就坐镇在IE系!

案例链接:小A的简历里有一个基于Socket编程的简单文件传输项目。他原本觉得这个项目太基础,拿不出手。我让他把重点从“实现了文件传输功能”转移到“探索了TCP协议在丢包环境下的效率问题,并尝试用UDP+自定义重传机制来改进”,并且在文书中提到,这个小小的尝试让他对网络底层协议的优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关注到了Liew教授在网络编码方面的工作。这么一改,整个项目的含金量瞬间提升,也和教授的研究方向产生了关联。

2. Sidharth Jaggi 教授 & Pascal Vontobel 教授:信息与编码理论的双子星

这两位教授都是信息论和编码理论领域的专家。Jaggi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网络信息论、信息安全等,而Vontobel教授则在纠错码(Error-Correcting Codes)和图模型(Graphical Models)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我们每天用的WiFi、手机信号之所以那么稳定,背后就是这些复杂的编码理论在支撑。这些领域听起来可能没有AI那么“性感”,但它们是整个信息世界的基石。IE系能同时拥有这两位大牛,足见其在信息理论方面的深厚底蕴。

案例链接:我之前认识一个学通信工程的学妹,她做过一个关于LDPC码(一种纠错码)的课程设计,用MATLAB做了仿真。在申请时,大部分中介都建议她淡化这个“过时”的项目,多写写Python和机器学习。我给她的建议恰恰相反:把这个项目作为核心来写。她在文书里详细阐述了自己如何理解编码理论,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来优化解码性能,并表示对Vontobel教授在图模型解码算法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结果呢?她顺利拿到了MPhil(研究型硕士)的录取,直接进入了心仪的实验室。

3. Chen Minghua (陈明华) 教授 & Angela Zhang (张颖珺) 教授:网络优化与无线通信的实力派

陈明华教授是网络优化领域的专家,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设计算法,让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大规模网络系统运行得更高效、更节能。这在“东数西算”、“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是绝对的热门和前沿。而张颖珺教授则是无线通信和网络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她的研究包括移动边缘计算、无人机网络、频谱共享等,都是5G甚至6G时代的核心技术。

案例链接:一个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的同学,做过一个关于物联网(IoT)的项目,用ZigBee技术组了个小型的传感器网络,采集温湿度数据。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普通?他一开始也觉得这项目没什么好写的。后来,他深挖了一下,发现自己在项目中为了省电,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节点轮休调度算法。于是,他在文书中将这个点放大,把它和陈明华教授的数据中心能耗优化研究联系起来,说明自己对“系统资源调度和优化”有初步的实践和浓厚的兴趣。同时,他还提到了张颖珺教授关于无人机网络的研究,畅想了如何将自己的传感器网络知识应用到更复杂的移动自组织网络中。这种有深度的思考,远比一个简单的“我调用了xx库,实现了xx功能”的AI项目要亮眼得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IE系还有很多在通信、网络、信号处理领域的优秀教授。这个强大的“通信天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CUHK IE从来都不是一个纯CS系,它的骨子里流淌着通信工程(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和电子工程(Electronic Engineering)的血液。

如何唤醒你沉睡的“通信基因”?三步教你实现弯道超车

好了,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该如何利用它呢?别急,攻略这就奉上。

第一步:地毯式排查你的课程和项目库

现在,立刻,马上!打开你的成绩单和简历,忘掉那些让你头疼的AI项目,重新审视一下那些你可能觉得“土”或者“过时”的课程和项目。

  • 课程:《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与电磁波》……这些课程的成绩怎么样?有没有哪门课你学得特别好,或者做了让你印象深刻的课程设计?把它们标记出来!这些都是你知识背景的证明。
  • - 项目:
    • 做过Socket编程?别只说你做了个聊天室,说说你对TCP/IP协议栈的理解。
    • 做过基于FPGA的信号处理?太棒了!这能体现你的硬件能力和对底层算法的理解。
    • 玩过单片机和传感器?这就是物联网(IoT)的雏形,可以往无线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上靠。
    • 做过MATLAB图像/音频处理的作业?这不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最直接的应用吗?可以聊聊傅里叶变换、滤波器设计。

记住,不要嫌弃这些项目小。关键不在于项目本身多高大上,而在于你能不能从这些项目中提炼出与“通信”相关的核心思想和技术闪光点。

第二步:像写情书一样,为你的女神教授定制文书

找到了你的“通信基因”之后,下一步就是把它在文书(Personal Statement)里完美地呈现出来。申请文书最忌讳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模板。

错误示范:“我对人工智能非常感兴趣,做过一个图像分类项目,使用了CNN模型,准确率达到了95%。我了解到贵系的AI研究非常强,希望能加入学习。”(招生官OS:哦,下一个。)

正确示范(以申请网络方向为例):

“在完成我的毕业设计《基于SDN的校园网流量调度策略研究》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网络架构的局限性。为了解决高峰期网络拥堵问题,我不仅复现了经典的负载均衡算法,还尝试设计了一种基于实时流量预测的动态路由策略。这个过程让我对网络协议和算法优化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在深入阅读文献时,我拜读了Liew Soung Chang教授关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其在解决无线网络广播风暴问题上的巧妙构思,让我备受启发。我渴望能有机会在CUHK IE继续深造,系统学习网络理论,并希望能有机会参与到您课题组关于未来6G网络架构的研究中。”

看到了吗?区别在哪里?

  1. 具体:不是泛泛地说“感兴趣”,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引出你的思考。
  2. 连接:把自己的项目经历和目标教授的研究方向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你做过功课,不是海投。
  3. 深度:展现了你对该领域的独立思考和热情,而不仅仅是一个会调包的“码农”。

去官网上花一个下午,把你感兴趣的3-5位通信方向的教授的个人主页、近期发表的论文标题和摘要都看一遍。找到那个让你最有共鸣的,然后围绕他的研究方向来重新组织和包装你的经历。这封“情书”写好了,招生官想不注意你都难。

第三步:在简历和面试中,让你的通信背景“C位出道”

文书是“敲门砖”,简历和面试则是你展示自己的“主舞台”。

简历上:

  • 把相关的通信/网络课程放在“专业课程”板块的前排位置。
  • 项目描述中,大胆使用专业术语,比如“实现了基于OFDM的基带信号模拟”、“设计了低功耗的MAC层协议”等,这会让你看起来更专业。
  • 如果你有相关的硬件经历(比如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也可以简单提及,这能体现你的动手能力。

面试中:

如果你的材料成功吸引了教授的注意,你很可能会收到一个技术面试。面试你的,大概率就是对你背景感兴趣的通信方向的教授。

这时候,你准备的“弹药”就派上用场了。当教授问起你的项目时,不要害怕,自信地去讲你对网络协议、信号处理、编码理论的理解。即使你的项目很简单,但只要你能把背后的原理讲清楚,展现出你的学习能力和思考深度,效果会远超那些只会讲“我用了Transformer模型,因为它效果好”的同学。

一位成功上岸的学长分享过他的面试经历,面试官就是一位网络方向的教授。他几乎没问AI的问题,而是揪着学长简历里的一个关于TCP拥塞控制的小项目问了半天,从慢启动问到快恢复,再到BBR算法。幸好学长准备充分,对答如流,最后成功拿到了录取。

我知道,现在整个大环境都在追捧AI,似乎不搞AI就是落伍。但申请学校,不是追赶潮流,而是一场信息战和匹配战。

当成千上万的申请者都削尖了脑袋,用着大同小异的AI项目去挤那座独木桥的时候,你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去走一条看起来不那么拥挤,但风景同样美好,甚至更适合你的路呢?

港中文IE系强大的通信背景,就是留给那些有准备、有心人的“后门”。它需要你静下心来,去挖掘自己过往学习经历中的闪光点,去真正了解一个学系的内涵,而不是仅仅跟风追逐热门标签。

所以,别再为自己不够“AI”而焦虑了。现在就去翻翻你那些布满灰尘的《计算机网络》课本吧,那里面的每一行公式、每一张协议图,都可能成为你点亮offer的那把金钥匙。记住,你的与众不同,恰恰是你最强的竞争力!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353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