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去英国读纯艺?先冷静三分钟看看这些 |
|---|
| 关于“钱”:这真是一条“烧钱”的路。除了每年二三十万人民币起步的学费,伦敦的生活费更是个无底洞。材料费、看展费、社交费……每一笔都是真金白银。来之前,请一定和家人做好最坏的财务打算。 |
| 关于“毕业=失业”:这是最大的误解,也是最残酷的现实。说它误解,是因为纯艺教你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在任何行业都吃香。说它现实,是因为如果你指望学校给你“喂饭”,毕业后只会被动地等待,那失业的概率真的很大。这条路,极度考验你的主动性。 |
| 关于“学什么”:别指望老师手把手教你画石膏像。英国的纯艺教育是“授人以渔”,教的是一套独立思考和发展个人项目的“方法论”。如果你需要非常具体的技术指导,那这里可能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想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和思想体系,那这里就是天堂。 |
| 关于“心态”:你会经历大量的自我怀疑。当你的作品在crit上被同学和导师轮番“拷问”时,当你在工作室里对着一堆材料毫无头绪时,当身边读商科的朋友已经手握好几个offer时……保持强大的内心,比画得多好更重要。 |
去英国学艺术,纯艺专业到底值不值?
深夜十二点,我跟学妹Alice的微信聊天框还亮着。她刚拿到Goldsmiths(金史密斯学院)纯艺MA的offer,本该是件高兴的事,字里行间却全是焦虑。
“学姐,我爸妈快被我磨疯了。他们问我,花一百万去英国学个‘画画’,毕业了能干嘛?是不是真的像网上说的,毕业就等于失业?”
她发来一个哭笑不得的表情,紧接着又是一条:“我跟他们解释半天,说Goldsmiths教的不是技术,是思想!结果我爸直接怼我一句:‘思想能当饭吃吗?’”
我对着屏幕,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一边是对英国顶尖艺术院校自由、前卫学风的神往,一边是对现实就业和高昂学费的恐惧。这个“值不值”的问题,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个想学纯艺的留学生头上。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把剑拿下来,好好掰扯掰扯。去英国读纯艺,这笔巨大的投资,究竟是打了水漂,还是让你拥有了对抗未来的超级武器?
“纯艺毕业=失业”?别被这个老掉牙的魔咒骗了
我们先来拆解最大的恐惧来源:“纯艺毕业即失业”。这个说法流传已久,仿佛是艺术圈的铁律。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得更新一下认知了。如今的“纯艺”毕业生,出路远比你想象的要宽广。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最新的“毕业生去向调查”(Graduate Outcomes survey),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15个月后,就业或继续深造的比例高达89%。这个数据虽然略低于商科或计算机科学,但绝对不是“失业大军”的水平。
更有趣的是,英国创意产业政策与证据中心(PEC)的研究报告显示,英国的创意产业是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其增长速度几乎是整个英国经济的两倍。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市场对有创造力、有审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需求正在暴增。
你的纯艺背景,恰好就训练了这些能力。
我们来看看那些从纯艺“出走”的成功案例。大家熟知的,有从Goldsmiths走出来的“YBA”领军人物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他的作品动辄拍出天价。还有从斯莱德美术学院(The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毕业,拿了特纳奖,又玩转建筑和公共艺术的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但这些大神离我们太远。我们来看看更接地气的例子。我的一个朋友,在切尔西艺术学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s)读的纯艺MA,她的毕业作品是一组关于城市噪音的装置。毕业后,她并没有去当职业艺术家,而是凭借对空间和感官体验的深刻理解,入职了一家顶级的体验设计公司,现在专门为奢侈品牌设计线下快闪店。她的老板说,就喜欢她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创意脑回路。
另一个学长,在皇家艺术学院(RCA)读的雕塑。在校期间,他大量使用3D打印和新材料进行创作。毕业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方面继续个人创作,另一方面承接商业项目,为电影制作特效道具,甚至和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他的原话是:“纯艺教我的不是怎么捏泥巴,而是怎么把一个抽象概念,通过物质形态完美地表达出来。这个能力,在哪儿都通用。”
所以你看,纯艺毕业生并非只有“签约画廊”和“饿肚子”两个选项。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美术馆教育工作者、艺术品修复师、品牌视觉顾问、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电影美术指导、游戏概念设计师……这些职业的大门,都为拥有强大视觉素养和概念思维能力的你敞开着。
关键在于,你是否懂得如何将你在纯艺学习中积累的“软实力”,翻译成这些行业能够看懂的“硬通货”。
花一百万,你到底在学什么?绝不只是“画画”
当家长问“思想能当饭吃吗?”,其实他们真正想问的是:“你这专业到底教了什么能用来找工作的具体技能?”
这个问题,恰好问到了英国纯艺教育的核心。它教的,恰恰不是一门“手艺”,而是一整套能让你终身受益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主要通过三个场景来锻造:Tutorial、Crit和独立研究。
一对一的Tutorial:你的专属“思想健身教练”
如果你以为Tutorial就是老师来看看你的画,指导一下“这里颜色太深,那里线条太乱”,那就大错特错了。英国艺术院校的Tutorial,更像是一场苏格拉底式的哲学辩论。
通常,你会和你的导师(Tutor)进行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的、30-60分钟的一对一深入交流。你带着你最近的作品或创作想法,而导师的工作,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提问,来挑战你、启发你,逼着你把自己的想法挖得更深。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做了一个关于“记忆碎片”的装置,用了很多旧照片和玻璃。导师可能不会评价它“好不好看”,而是会问你一连串问题:
“为什么选择‘照片’作为记忆的载体?它和数字图像有什么不同?”
“你用的玻璃是透明的还是磨砂的?这种材质的物理属性,如何呼应你‘碎片化’的主题?”
“你有没有看过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照片绘画’?他的作品同样在探讨照片与记忆的关系,你和他的切入点有何异同?”
“这个作品,你希望观众看完后带走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是怀旧,还是不安?”
一场Tutorial下来,你可能会满头大汗,甚至感觉自己的想法被全盘推翻。但正是这种“思想的交锋”,让你学会了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己的创作动机,如何为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找到理论支撑,如何在更广阔的艺术史和文化语境中定位自己的作品。这种能力,说白了,就是顶级的“概念包装和沟通能力”。当你以后去给客户提案,或者向投资人解释你的商业想法时,这套本事简直是降维打击。
残酷又迷人的Crit:团队压力下的思维风暴
如果说Tutorial是“单挑”,那Crit(Critique)就是“群殴”。
Crit通常是几周一次,你需要把你的作品展示在全班同学和几位导师面前,然后详细阐述你的创作理念。接着,就是最刺激的环节——接受所有人的“灵魂拷问”。
你的同学可能会直接说:“我完全没看懂你想表达什么,这堆东西对我来说就是一堆垃圾。”
你的导师可能会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想法很有趣,但你呈现的形式太老套了,完全没有新意。”
Crit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它会把你的自尊心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但它的价值也正在于此。首先,它训练了你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公开演讲能力。当着二三十个“大神”的面,清晰、有条理、有逻辑地为自己的作品辩护,这比任何演讲课都管用。其次,它让你学会如何接受和分辨批评。哪些是情绪化的攻击,哪些是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如何从尖锐的批评中提取养分,用来迭代你的作品?这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认知能力。
更重要的是,Crit是一个思想碰撞的熔炉。你会听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对你作品的解读,这些视角往往是你自己永远想不到的。一个来自日本的同学可能会从“物哀”的角度来理解你的作品,一个来自美国的同学可能会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它。这种多元化的思维冲击,会极大地拓宽你的认知边界。
这种在高压环境下清晰表达、理性辩论、吸收反馈、快速迭代的能力,不正是今天所有创新型公司最看重的核心素质吗?
独立研究: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业项目”来运营
英国的纯艺课程,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几乎没有“命题作文”。从第一天起,你就要开始一个漫长的“独立研究项目”(Independent Research Project)。
学校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只会给你提供资源。你需要自己设定研究方向,自己查阅文献,自己规划时间表,自己联系技术员,自己控制预算,最终在毕业展上拿出一个成熟的、成体系的作品。整个过程,你就是你自己的项目经理、研究员、制作人和市场总监。
这个过程会逼着你养成高度的自律和主动性。你得学会如何从一个模糊的兴趣点(比如“我对城市废墟很感兴趣”)发展成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探讨伦敦东区后工业化进程中废弃空间的社会学意义”),再将这个课题转化为一系列的视觉实验,最终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这套“从0到1”的项目管理能力,是纯艺学习隐藏的最大财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常年位居未来最重要技能的前列。而这,正是你每天在工作室里训练的日常。
无价的“软环境”:人脉、资源和审美浸泡
除了课程本身,英国,尤其是伦敦,能提供给艺术生的“软环境”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学费里最值钱的部分之一。
你的同学,可能是未来的艺术圈大佬
能和你一起进入Goldsmiths、Slade或RCA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创意大脑。这些人未来可能就是下一个特纳奖得主、某个国家馆的策展人、顶级画廊的合伙人,或是某个时尚品牌的创意总监。你们在工作室里一起熬夜布展,在Crit上相互“攻击”,在Pub里喝酒聊天的经历,会成为你们最宝贵的革命友谊。这个校友网络,是你未来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人脉资源。艺术圈很小,说不定十年后给你带来关键机会的,就是当年睡在你上铺的兄弟。
整个伦敦,都是你的巨型美术馆
在伦敦学艺术,意味着你拥有一个世界级的“第二校园”。从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的涡轮大厅,到V&A博物馆里包罗万象的藏品;从国家美术馆的古典大师,到白立方画廊(White Cube)里最前沿的当代艺术。这一切,都近在咫尺,而且大部分公立美术馆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你每周都可以去“画廊串门”(Gallery Hopping),参加各种展览的开幕式(Private View),亲眼看到那些只在画册上见过的作品,亲耳听到艺术家和策展人的讲座。这种高强度的审美浸泡,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你的艺术品味和眼界。你知道当下什么最火,什么议题最受关注,艺术市场在如何运作。这种“行业敏感度”,是关在象牙塔里苦练技术永远无法获得的。
从百年版画机到VR实验室,技术为你开路
很多人误以为纯艺就是画画,其实英国顶尖艺术院校的硬件设施堪称豪华。它们有传承百年的版画工作室、设备齐全的木工坊和金工坊,也有专业的摄影暗房、电影剪辑室,甚至还有最前沿的3D打印、激光切割和VR/AR实验室。
这些工作室(Workshop)不仅仅是让你学习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当你的脑海中有一个疯狂的想法时,总能在这里找到将它付诸现实的工具和技术支持。你想用丝网印刷做一组海报?有专业的技术员指导你。你想用金属焊接一个巨大的雕塑?没问题。你想做一个交互式的VR影像作品?学校的设备随时向你开放。
这种“想法-技术-实现”的闭环,会极大地激发你的创造力,让你真正做到“心手合一”。
所以,这条路到底怎么走才“值”?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去英国读纯艺,这笔每年高达三四十万人民币(以RCA或Slade的学费£35,000为例,加上生活费轻松破50万)的投资,到底值不值?
我的答案是:它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价值,它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去“使用”它。
如果你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学位,上课听讲,下课回宿舍,等着老师给你布置作业,指望毕业后学校能帮你找到工作,那这笔钱大概率会打水漂。
但如果你从踏上英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业者”,把你的学业当成你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来经营,那它的回报将是无限的。
别再纠结“我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了,换个问法:“我如何利用这一两年的时间,最大化地汲取养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在任何领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
别再问“思想能不能当饭吃?”,你要做的是,把你的思想磨炼得像钻石一样锋利,然后学会用最高效、最迷人的方式,把它“卖”出去。
这条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它充满了不确定性、自我怀疑和巨大的压力。它不是一张通往安稳生活的门票,而是一场让你脱胎换骨的冒险。
所以,最后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准备好冒险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