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宝藏大学,浸会到底有多香?

puppy

当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港三”时,我想悄悄告诉你一个宝藏选手——香港浸会大学(HKBU)!别看它平时很低调,实力可一点不虚。它的传理学院常年稳居亚洲第一,是无数传媒学子的梦校;中医药、社会科学等专业也超级能打。但浸会最“香”的,其实是它那种“小而精”的温馨氛围。这里不推崇冰冷的精英内卷,而是践行“全人教育”,师生关系超近,社区感满满,能让你在学习之余,真正感受到关心和成长。如果你想要一段不只为了一纸文凭,而更关乎温暖体验和个人发展的留学生活,那浸会绝对值得你深入了解!

小编悄悄话

嘿,亲爱的准留学生们!在你们的选校List上,是不是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排名和数据?咱们都知道,排名很重要,但它真的不是全部。留学这几年,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除了拿到一张闪闪发光的文凭,你更需要的是一段能让你成长的、温暖的、值得一辈子回味的经历。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带你跳出“唯排名论”的怪圈,聊一聊一个真正关心“你”这个人的大学。别急着划走,相信我,了解它之后,你可能会有新的惊喜!


香港宝藏大学,浸会到底有多香?

去年申请季,我认识一个学妹小C,她手握好几个offer,其中一个是某所声名显赫的“大厂”级名校,另一个就是今天的主角——香港浸会大学(HKBU)。她纠结了很久,每天都在群里问:“去名气更大的学校,是不是未来的路会更顺?”“浸会的排名好像没有那么顶尖,会不会影响找工作?”

我当时没给她太多建议,只是讲了另一个朋友的故事。那个朋友在一个人数超多的商学院里,一节大课两三百人,上了半个学期,教授连他的脸都没记住。小组作业永远是“自由组合”,社恐的他每次都落单,只能被动地被“收留”。他说,感觉自己像一颗庞大机器里的螺丝钉,每天忙着赶due、追GPA,却很少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和归属感。

后来,学妹小C选择了浸会。几个月后,她兴奋地跟我分享:她的课程论文被教授逐字逐句地修改,那位在学术界很有名的教授还约她喝咖啡,聊她的未来规划;她加入了学校的舞蹈社,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一起排练,找到了家的感觉。她说:“我从没想过,读大学可以是这么有温度的一件事。”

是啊,我们总在追逐那些耀眼的光环,却常常忽略了留学体验中最核心的部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个人的成长。当“港三”(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的光芒太过耀眼时,我想带你看看这颗在九龙塘安静发光的宝藏——香港浸会大学。它或许低调,但它的“香”,你闻过才知道。

硬核实力派:别被它的低调骗了!

聊一所大学,咱们还是得先从硬实力说起。别看浸会总是一副“佛系”的样子,它的学术水平,尤其是在某些领域,绝对是王炸级别的存在。

王牌中的王牌:传理学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

如果说浸会是宝藏,那传理学院就是宝藏里最亮的那颗钻石。它的江湖地位,用“亚洲第一”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早在1968年,浸会就创办了传理学系,是亚洲该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半个多世纪的积累,让它沉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无与伦比的行业资源。

光说历史太空泛,我们看点实际的。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浸会的“传播与媒体研究”学科位列全球51-100名,在亚洲范围内常年都是顶尖的存在。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你在这里接触到的理论、设备和师资,都是世界一流水平。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第一位女性主席、著名导演张婉婷(作品《秋天的童话》、《岁月神偷》),就是浸会传理的杰出校友。

我的朋友Leo就在浸会读电影。他说,最让他震撼的不是那些冰冷的排名,而是实践机会多到“令人发指”。学校的设备库堪比专业的制片公司,从最新的摄影机到专业的录音设备,只要你会用,随时可以借。老师们很多都是业界的资深人士,他们不会只在课堂上讲理论,而是会直接把学生拉到片场,或者把最新的行业案例带进课堂。Leo上学期就跟着一位拍过好几部获奖纪录片的教授,参与了一个关于香港本土文化的拍摄项目,作品最后还在社区电影节上展映了。他说:“在这里,‘电影梦’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是你每天都在亲手搭建的现实。”

除了电影,新闻系(Journalism)、公关广告系(PRA)也同样强势。新闻系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新闻通讯社和多媒体平台,真刀真枪地做采访、写报道。每年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学校都会请来普利策奖得主,与学生进行为期数周的深度交流和指导。这种资源,放眼整个亚洲,都是独一份的。

遍地开花:那些隐藏的强势专业

当然,浸会的优秀绝不止于传理。它的很多专业,都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实则内力深厚。

比如,中医药学院(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在西医林立的香港,浸会的中医药学院是香港第一所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学府。它不仅仅是做学术研究,还运营着一个由18间中医诊所组成的临床网络,每年服务超过38万人次的香港市民。在这里读中医药,你不是在象牙塔里背古方,而是能真正接触到大量的临床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经验都非常扎实。

还有它的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你可能不知道,浸会商学院是全球不到1%同时拥有AACSB、AMBA和EQUIS三大国际顶级认证的商学院之一。这个“三皇冠”认证是国际上对于商学院的最高荣誉,代表着其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达到了世界级标准。虽然它不像港大、科大的商学院那样声名在外,但其课程的含金量和国际化程度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它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向,在业内的口碑非常好。

除此之外,浸会的社会科学院(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尤其是社会工作(Social Work)专业,在香港本地的认可度极高,毕业生几乎是各大NGO和社福机构争抢的对象。它的音乐系(Department of Music)也是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音乐学术机构之一,培养了无数本地音乐人才。

所以你看,浸会不是只有一块长板,而是一个综合实力非常均衡,并且在多个领域都做到了顶尖的实力派选手。

暖心氛围派:留学不该是一场孤独的内卷

如果说硬核的学术实力是浸会的“面子”,那它“小而精”的温馨氛围,就是它最动人的“里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研究型大学最核心的特质。

“全人教育”:不只关心你的分数,更关心你这个人

你可能在很多学校的官网上都看到过“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这个词,但很少有学校能像浸会这样,将它融入到血液里。简单来说,全人教育就是不把你当成一个学习机器,而是希望你在智力、体育、社交、美育、德育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完整、健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这听起来有点虚,但它会体现在你留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校有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General Education),鼓励你去探索专业以外的领域,你可以学哲学、艺术,甚至去学一门乐器。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让你走出教室,去社区服务,去感受真实的世界。我一个在浸会读社科的朋友,上学期就参与了一个为香港的少数族裔儿童提供课后辅导的项目。她说,那段经历比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让她学到的更多,让她开始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这种理念下,校园里“内卷”的焦虑感会少很多。大家会竞争,但更多的是合作。你身边会聚集一群有趣、有想法、关心社会的朋友,而不是一个个只盯着GPA的“刷分机器”。

1:12的师生比:教授真的认识你!

浸会最“奢侈”的地方,可能就是它极低的师生比。根据学校的数据,师生比例大约在1:12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在很多综合性大学,这个数字可能是1:18甚至更高。更低的师生比,意味着更小的班级规模。

在浸会,很多专业课都采用小班教学,一个班可能就二三十人。在这种环境下,你不可能一整个学期都躲在角落里玩手机。教授会认识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会主动cue你回答问题,会鼓励你参与课堂讨论。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思考者和参与者。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小C吗?她说,让她最感动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她给一位经济学教授发邮件,请教一个关于论文选题的问题。她本以为会收到一个模板式的回复,或者干脆石沉大海。没想到,教授半小时后就回了邮件,不仅详细分析了她提出的几个方向的优劣,还给她推荐了五六篇相关的核心文献,并且在邮件最后说:“If you are still confused, just drop by my office anytime.”(如果你还困惑,随时来我办公室。)

这种被看见、被重视的感觉,对于一个身在异乡的留学生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它会给你巨大的安全感和学习的动力。在这里,师生关系不是冷冰冰的“教与学”,而更像是温暖的“传道授业解惑”。

满满的社区感: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浸会的校园不大,但这反而造就了它紧密的社区感。从宿舍楼到教学楼,可能就是几分钟的步行距离。你很容易在食堂、在图书馆、在校园的咖啡厅里碰到自己认识的同学和老师。这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切感,会让你的归属感爆棚。

学校的宿舍文化也非常浓厚。浸会提供本科生四年住宿保证,住宿率非常高。这意味着你的大部分朋友可能就住在你的楼上楼下。宿舍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从“糖水会”到楼层间的体育比赛,再到各种节日派对。对于留学生来说,这简直是融入本地文化、结交新朋友的最佳途径。

我认识的一个马来西亚学长,他说他刚来香港时粤语一句都不会说,性格又内向,非常担心自己融不进去。结果,他的本地室友每天都拉着他一起去食堂吃饭,教他讲粤语,带他去旺角“扫街”。宿舍楼的“舍堂导师”(Hall Tutor,由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担任)也经常组织活动,带着他们一起包饺子、写春联。他说:“不到一个月,我就感觉这里像我的第二个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群一辈子的好朋友。”

便捷生活派:九龙塘的安逸与繁华

最后,我们聊点实际的,关于生活。浸会大学的地理位置,简直是完美平衡了安逸和便捷。

它坐落在九龙塘(Kowloon Tong)。这里是香港传统的富人区,环境清幽,治安极好。但它又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港铁东铁线和观塘线在这里交汇。从学校出发,坐地铁去旺角、尖沙咀这些购物天堂,不过是十几分钟的事;去中环金融区,也就半小时。如果你想去深圳,从九龙塘坐东铁线可以直接到罗湖或者落马洲口岸,非常方便。

生活配套也超级便利。学校旁边就是大型购物中心“又一城”(Festival Walk),里面从电影院、溜冰场到各种品牌的专卖店、超市、餐厅,应有尽有。你日常的所有生活需求,基本上不出社区就能全部满足。既能享受到大学城的宁静,又能随时拥抱都市的繁华,这种体验真的不要太棒。

所以,浸会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你?

聊了这么多,我不想给你一个“浸会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结论。因为选校从来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如果你追求的是极致的学术排名,希望在一个竞争激烈、充满挑战的环境里逼自己一把,那么“港三”或许是更传统的选择。

但如果你不只想要一纸文凭,你更看重留学的“体验感”;你希望被教授看见,和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你渴望在一个温暖、包容的社区里,探索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你相信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那么,请你一定,一定要把香港浸会大学放进你的备选名单里,去认真地了解它。

申请的时候,别只是在个人陈述里罗列你拿了多少奖、GPA有多高。多花点笔墨,讲讲你的故事,讲讲你对“全人教育”的理解,讲讲你为什么觉得浸会的氛围和你的气质特别契合。在面试时,大胆地展示你有趣、多元的一面。

记住,选择一所大学,就像选择未来几年你的“家”。这个家,不一定需要最大最豪华,但一定要让你住得舒服、安心,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祝你,能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家。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