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薪家庭留学,这些“隐形天花板”你得知道 |
|---|
| 思维转变:别只想着“省钱”,要把时间和精力看作是比钱更宝贵的“投资”。一份暂时不赚钱但能学到东西的实习,远比在餐厅刷盘子赚时薪更有价值。 |
| 信息主动性:不要等信息来找你。学校官网的Career Center、学院的邮件、LinkedIn上的校友,这些都是金矿。把搜集信息当成一门必修课,每周花固定时间去挖。 |
| 打破心理壁垒:“我不行”、“我不敢”、“怕麻烦别人”……这些想法是最大的敌人。Networking不是拉关系,是真诚地请教。教授和校友大多很乐意帮助有准备、有礼貌的后辈。 |
| 规划前置:职业规划不是毕业前才做的事。从你踏上留学土地的第一天起,就该开始思考:我的目标是什么?需要哪些技能和经历?然后把大目标拆解到每个学期。 |
工薪家庭留学天花板,原来是这里
嗨,我是你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那会儿,认识了一个叫小琳的女孩。她跟咱们很多人一样,家里凑齐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几乎是掏空了家底。她特别懂事,落地第二天就开始找兼职,在中餐馆端盘子,在奶茶店摇奶茶,每周打工20个小时,雷打不动。
她总跟我说:“得赶紧把生活费赚出来,不能再给爸妈添麻烦了。”
与此同时,她的同班同学,一个叫David的本地白人男孩,日子过得截然不同。他没去打工,而是申请了学校实验室一个“志愿者”的岗位,每周工作15个小时,一分钱没有。后来,他又通过教授推荐,去了一家业内知名的公司做暑期实习,同样,薪水低得可以忽略不计。
当时我们都觉得小琳才是“正道”,又独立又能干。而David,就是个不愁吃穿的“少爷”。
结果呢?毕业招聘季,小琳的海投简历石沉大海,因为简历上除了GPA,只有“餐厅服务员”的经历。而David,因为有两段高质量的实习经历和教授的强力推荐信,轻松拿下了三家顶尖公司的Offer。
那一刻我才猛然惊醒。我们总以为,工薪家庭留学的天花板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是凑不够的学费,是汇率的每一次波动。但当我们拼尽全力,用省吃俭用和拼命打工的方式解决了钱的问题后,才发现,那道真正看不见、摸不着,却坚硬无比的“天花板”才缓缓浮现。
它不是钱,而是由经济压力催生出的“生存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的信息差和思维定势。
第一道墙:“生存模式”下的短视陷阱
咱们工薪家庭的孩子,对钱特别敏感,这是一种本能。每一笔开销都要计算,每一分钱都想花在刀刃上。这种“生存模式”让我们在留学初期能快速站稳脚跟,但也像一副眼罩,让我们只看得见脚下的路,却忽略了远方的风景。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实习”和“兼职”的选择。
当机会摆在面前,一个是时薪15刀的餐厅服务员,立刻就能拿到现金;另一个是去顶级公司做无薪实习,能接触核心项目,扩充人脉。你会怎么选?
我猜,很多人会像当年的小琳一样,在现实压力下,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房租、账单、下个月的饭钱是迫在眉睫的。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这种选择的长期代价,我们往往估计不足。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的《2022年学生调查报告》,有过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在毕业六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比例比没有实习经历的高出15.7%。更关键的是,超过50%的实习生最终能获得来自实习公司的全职Offer。这意味着,一份高质量的实习,约等于半个工作offer。
我认识一个学长Leo,在英国读金融。第一年,为了省钱,他住在离学校一个多小时地铁的地方,课余时间全在市中心的一家奢侈品店做导购,因为时薪高。他觉得自己挺牛,靠自己覆盖了生活费。但他的同学们,有的在参加学校组织的金融建模比赛,有的在给教授的课题打下手,有的则在伦敦金融城找各种实习机会。
等到第二年大家开始找工作时,Leo才发现自己的简历苍白得可怕。当面试官问他“你对XX金融模型有什么看法”时,他只能尴尬地回答“我不太了解”。他花了整整一年赚来的几千英镑,和一份顶级投行的起薪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他后来感慨说:“我用最宝贵的时间,换了一点最不值钱的钱。”
这就是“生存模式”的陷阱。它让我们过度关注“当下能赚多少钱”,而忽略了“未来能值多少钱”。留学这笔巨额投资,如果最终只换来一张文凭和几年在餐厅打工的经历,那才是最大的“亏本”。
第二道墙: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信息鸿沟
你有没有觉得,有些同学好像天生就“消息灵通”?他们总能提前知道哪个公司的申请开放了,哪个教授在招RA(研究助理),甚至知道怎么跟校友“套近乎”(Coffee Chat)。而我们,往往是截止日期前一天才在朋友圈看到消息,匆匆忙忙地准备,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他们比我们聪明,而是他们背后有一张无形的“信息网”。他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可能就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从小耳濡目染,知道行业的规则和路径。而我们,很多时候是家里的第一个“探路者”,前方一片迷雾,全靠自己摸索。
这种信息差,体现在留学的方方面面。
最明显的就是对学校资源的利用。每个大学都有一个叫“Career Center”(职业发展中心)的地方,你为它付了高昂的学费,但你真的用过吗?他们提供免费的简历修改、模拟面试、职业规划咨询、招聘会信息……简直是宝藏。但盖洛普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大约一半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职业服务中心有帮助,这背后,是大量学生从未踏足过那里。
我有个朋友,读市场营销硕士,项目只有一年,时间特别紧张。前半年她都在埋头苦读,刷高GPA。等到下半学期想找工作了,才第一次去Career Center。结果顾问告诉她,很多大公司的秋招(针对第二年毕业生的)在前一年9月、10月就已经结束了。她完美地错过了整个招聘黄金期。
她当时都快哭了,跟我说:“我根本不知道啊!没人告诉过我!”
是啊,“没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工薪家庭孩子最大的痛。信息不会主动来找你,你必须像猎人一样去搜寻。
比如Networking(人脉建立)。在咱们的文化里,这词儿听起来有点功利。但在这里,它是一种极其正常的职业社交方式。约校友喝杯咖啡,聊聊他的工作,请教一下行业经验,这再正常不过。很多内部推荐的机会,就是从这些看似闲聊的对话中产生的。
根据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在2021年发布的数据,通过内部推荐获得职位的成功率,是海投简历的10倍以上。但我们很多人,别说主动去约一个陌生校友了,就连给教授发封邮件请教问题,都要鼓起半天勇气,生怕“麻烦”别人。
信息的壁垒,就这样在我们“不知道”和“不敢问”之间,越筑越高。
第三道墙:内心深处的“我不配”
T这道墙,可能是最难打破的,因为它建在我们的心里。
当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进一个全是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的招聘会时,你心里会不会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这里不属于我”?
当你看到一个顶级公司的实习生招聘要求时,会不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还不够格”,然后默默关掉页面?
当教授邀请你参加一个学术晚宴,你是不是会因为担心自己不懂餐桌礼仪、不知道聊什么而找借口拒绝?
这种源于出身和环境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职业行为杂志》(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上的一项研究就指出,第一代大学生(家里第一个上大学的)更容易感到这种情绪。他们总觉得自己是“混进来的”,随时可能被发现“名不副实”。
这种心态,会让我们在机会面前畏缩不前,自动放弃了很多可能性。
我认识一个学设计的女孩,非常有才华,作品集做得特别棒。她们学院每年都有一个和业界大咖交流的酒会。她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焦虑,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穿得不够得体,聊不到一块儿去。活动当天,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最终也没去。
后来她才知道,她最崇拜的一位设计师就在那个酒会上,并且当场就给好几个主动和他交流的学生发了实习面试邀请。
我们总以为,要等到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才能去争取那些机会。但真相是,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争取机会的过程中,才变得越来越优秀。
你的英语不好?那就多去说,说错了没人会笑话你。你的专业知识不够?那就多去听,去向别人请教。你害怕失败?但你有没有想过,最大的失败,是“我本可以”。
留学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投资,不仅仅是买一张文凭,更是买一个环境,一个平台,一个让你有机会见识更广阔世界的入场券。如果你因为内心的恐惧和不自信,把自己困在华人圈的小角落,困在图书馆和宿舍的两点一线,那这张昂贵的门票,就真的浪费了。
那说了这么多,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把你的思维,从一个“省钱的学生”,切换到一个“精明的投资者”。
你投资的,是你自己的未来。你的时间、你的精力,就是你最重要的资本。
所以,从今天起,试着做几个小小的改变:
每周花5个小时,像研究打折机票一样,去研究学校Career Center的网站、学院的Newsletter、LinkedIn上的校友动态。把这当成一门必修课。
计算一下,在中餐馆打工一年的收入,和你找到一份专业工作的起薪差距。然后问问自己,那份无薪但高含金量的实习,是不是你为未来支付的最划算的“学费”?
下次再有社交活动,别先想“我行不行”,而是想“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哪怕只认识一个人,只听到一个有用的信息,你就赚了。
记住,你爸妈用半辈子的辛苦,把你送到这里,不是为了让你在异国他乡的后厨里,重复他们可能经历过的辛劳。他们是希望你站上一个更高的平台,看到他们没见过的风景,拥有他们未曾想过的选择。
别让这笔最昂贵的投资,最后只换来一张文凭。我们,值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