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早点去!澳洲留学真的香哭了

puppy

还在纠结澳洲留学?听我一句劝,快冲!我真是后悔没早点来,这里真的香哭了!来之前总担心这担心那,结果发现这儿的学习氛围超chill,根本没国内那么“卷”。课余时间,你可以随时冲向海滩享受阳光,或者找份兼职赚点生活费,那种靠自己双手挣钱的快乐,谁懂啊!这里不仅有蓝天白云治愈你,更有超赞的文化包容性,让你学会独立,也敢于去探索更多可能。这篇不是官方安利,就是一个学姐掏心窝子的大实话,会跟你聊聊澳洲学习、生活和打工的真实体验,告诉你澳洲留学到底有多值得!

学姐掏心窝子提醒
这篇文章不是劝你无脑冲,而是分享我的真实体验,帮你做更适合自己的决定。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个参考。
文中提到的打工政策、最低时薪、大学排名等信息,学姐都帮你查了最新的,但政策总在变,申请前一定要去官方网站(比如澳洲移民局、Fair Work Ombudsman)再核实一遍哦!

哈喽,lxs.net的家人们!我是你们的学姐Cynthia,坐标墨尔本,已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待了快两年了。

还记得两年多前,我跟你们现在一样,每天都在刷各种留学帖子,一边心驰神往,一边又焦虑得掉头发。爸妈担心我一个小姑娘在外面不安全,我自己也怕,怕英语不够好,怕交不到朋友,怕学习跟不上,怕找不到工作……总之,脑子里全是各种“怕”。打包行李的前一晚,我甚至还偷偷哭了一场,抱着我妈说不想走了。

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又傻又好笑。如果当时能有个人穿越回来告诉我:“别怕,快冲!你以后会感谢现在这个勇敢的自己!”那该多好。所以今天,我就想当这个“穿越”回来的学姐,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澳洲留学,到底有多香!

学习,可以不那么“卷”

来澳洲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学习。毕竟咱们都是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那种“内卷”的DNA已经刻在骨子里了。我脑补的留学生活,就是天天泡在图书馆,跟各国学霸神仙打架,挑灯夜战赶due,压力山大。

结果呢?来了之后发现,澳洲的学习氛围完全是另一个画风——超级Chill!

这里的“不卷”,不是说你可以躺平划水。澳洲大学的学术要求非常高,想拿高分,绝对要付出努力。它的“不卷”体现在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对个人思辨能力的重视上。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期末一场考试定生死。但在这里,你的总成绩可能是由好几个部分组成的:15%的出勤和课堂发言,25%的个人Essay,30%的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和Presentation,最后可能只有30%的期末考试。这样的设置,大大分散了压力,也逼着你必须把功夫用在平时。

我刚来上的第一门课是市场营销,小组作业简直是我的噩梦。四个组员,一个澳洲本地小哥,一个印度小姐姐,一个越南同学,加上我。第一次开会,我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囫囵,全程“yes”“ok”“no problem”。我以为自己要拖后腿了,结果澳洲小哥特别耐心地跟我说:“Cynthia, don't worry, what's your opinion?” 他会主动引导我表达观点,印度小姐姐会把每个人的想法都记下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我们没有谁是“组长”,每个人都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互相补位。最后我们的期末展示拿了HD(High Distinction,最高等级的成绩),教授的评语里特别提到“excellent teamwork”。那一刻我真的超级感动,我发现,学习可以是协作,而不是零和博弈。

这里的课堂也特别鼓励你“抬杠”。教授讲完一个理论,会直接问:“Anyone disagrees?” (有谁不同意吗?)你可以随时举手提问,甚至质疑他的观点。只要你言之有理,教授会非常开心地跟你辩论。这种氛围,让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思考者。

当然,学术硬实力也是杠杠的。别看澳洲大学平时看起来悠闲,人家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声誉可一点不含糊。就拿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来说,澳洲有3所大学冲进了世界前20(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9所进入了世界前100。你能在这里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导师和资源,这笔教育投资,绝对是物有所值的。

生活,远不止图书馆和三点一线

如果说澳洲的学习是让我“打开了新世界”,那这里的生活就是实打实地“治愈了我”。

在国内,我们的生活轨迹好像被设定好了,除了学习就是实习,很少有时间真正“生活”。但在这里,生活和学习的界限感非常模糊,而且切换自如。

我住在离墨尔本市中心不远的一个区,周五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和朋友坐上有轨电车,半小时就能到St Kilda海滩。我们会买上炸鱼薯条,坐在沙滩上,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粉色,海鸥在头顶盘旋。那一刻,什么due、什么烦恼,全都被海风吹走了。

这种“随时奔向自然”的松弛感,是澳洲的标配。悉尼的同学周末会去Bondi海滩冲浪,布里斯班的同学可以去龙柏考拉保护区抱考拉,珀斯的同学能看到绝美的印度洋日落。澳洲的蓝天白云是真的有魔力,无论心情多丧,只要抬头看看天,好像就能被瞬间充满电。

难怪在《经济学人》每年评选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单里,澳洲城市总是霸榜。2023年的榜单,墨尔本排第3,悉尼排第4。这种“宜居”不是一句空话,它体现在干净的街道、完善的公共设施、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人们脸上悠闲的表情里。

在这里,我养成了很多新的习惯。比如爱上了逛周末的跳蚤市场(Flea Market),花几澳币就能淘到好看的复古盘子;比如爱上了和朋友在公园里烧烤(BBQ),这是澳洲的国民社交活动;比如爱上了喝咖啡,墨尔本的咖啡文化真的太绝了,街角随便一家小店都可能藏着冠军咖啡师。

这种生活方式,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我不再用“有没有用”去衡量一件事,而是用“我喜不喜欢”来做选择。这种心态上的转变,比任何知识都宝贵。

打工,靠自己双手挣钱的快乐谁懂啊!

聊到澳洲留学,就不能不提打工。这可能是我留学期间,除了学习之外,成长最快的一个部分。

来之前我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好好学习就行,别去打工,怕我辛苦。但我还是偷偷投了简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华人奶茶店做店员。时薪不高,但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我永远记得领到第一笔周薪时的情景。那天发薪日,我拿着手机看着银行App里多出来的几百澳币,激动得差点跳起来。我立马去超市,买了一大块牛排和一直舍不得买的车厘子,给自己做了一顿大餐。那种靠自己双手挣钱,然后理直气壮地“犒劳”自己的感觉,真的太爽了!是一种被认可,被需要的价值感。

当然,打工不只是为了赚钱。它是一个让你快速融入当地社会,锻炼英语口语的绝佳机会。在奶茶店,我每天要跟各种各样的顾客打交道,从一开始只会说“Hello, what would you like?”,到后来可以跟熟客开开玩笑,聊聊天气。我的听力和口语,就是在这一次次的点单和交流中,突飞猛进的。

这里要给想来澳洲的学弟学妹们吃一颗定心丸:澳洲对于留学生打工的政策非常友好。目前,持有学生签证的同学,在上课期间每两周可以合法工作48小时,假期则没有限制。而且,澳洲有健全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根据Fair Work Ombudsman官网的最新信息,从2024年7月1日起,澳洲的法定最低时薪将上调至24.10澳币。这是什么概念?就算你只做一份兼职,利用课余时间每周工作20小时,一个月下来也能有接近2000澳币的收入。这个收入,在墨尔本、悉尼这样的大城市,基本可以覆盖掉你的房租和大部分生活开销,大大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我身边同学们的兼职五花八门,有在咖啡馆当咖啡师的,有在服装店做销售的,有在超市理货的,还有发挥专业优势做家教、当翻译的。找工作确实需要一点耐心和技巧,但只要你愿意尝试,机会还是很多的。

重要提示:打工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签正式合同,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千万不要为了图省事去做那些给你现金但时薪远低于法定标准的“黑工”,得不偿失。

最大的收获,是慢慢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留学两年,如果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不是那张即将到手的文凭,也不是流利了多少的英语,而是我发现,我正在慢慢成为一个我更喜欢的人——一个更独立、更包容、也更勇敢的人。

独立,是从生活琐事开始的。第一次自己租房,跟中介斗智斗勇;第一次自己组装宜家的家具,对着说明书研究到半夜;第一次生病,自己打电话预约GP(家庭医生)。这些在国内可能一个电话就能搞定的事,在这里都逼着你亲力亲为。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当你搞定一切后,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包容,则是在多元文化环境里耳濡目染的结果。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据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有将近30%的居民出生在海外。走在街上,你能听到各种语言,看到各种肤色的人。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我们一起做饭,会把中国的饺子、意大利的Pasta、韩国的泡菜摆在同一张桌上。我们聊天,会聊各国的文化、政治和习俗。这种环境让你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世界是多元的,美也是多元的。你学会了尊重差异,也放下了很多过去的偏见。

而勇敢,是敢于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国内,我们习惯了走在一条被规划好的轨道上。但在澳洲,没人会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你。你可以尽情去发展自己的爱好,没人觉得你“不务正业”。我有个学会计的朋友,在这里迷上了冲浪,每个周末都泡在海里,皮肤晒得黝黑,笑起来特别阳光;还有一个学IT的同学,加入了学校的戏剧社,现在已经跟着社团在墨尔本艺穗节演出了。在这里,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可以有很多种写法,你开始敢于去尝试,敢于去选择,也敢于去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种由内而外的成长,可能才是留学最珍贵的馈赠。

好了,学姐的碎碎念就到这里了。写了这么多,不是想告诉你澳洲有多完美,这里当然也有它的问题,比如物价高,比如有时候会感到孤独。但瑕不掩瑜,它带给我的成长和惊喜,远远超过了那些小小的困扰。

最后,想对还在屏幕前纠结的你说几句大白话:

留学这件事,想一百次,不如行动一次。别光听别人说,多去学校官网看看你感兴趣的课程,扒一扒教授的研究方向,那才是跟你最相关的东西。

语言真的是一切的基础。如果决定要来,在国内就踏踏实实把雅思或者PTE考出来。语言能力越好,你来了之后适应得就越快,能抓住的机会也越多。

钱的事儿,一定要跟家里人好好规划。算清楚学费和预估的生活费,看看家里的预算,也想想自己过来后打工能负担多少。心里有底,才不会慌。

我知道,做出一个离开舒适区的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害怕和不安都是太正常的情绪了,我也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是,当你有一天,真的站在这片南半球的阳光下,呼吸着这里清新的空气,你会发现,那个曾经让你辗转反侧的决定,是你为自己的人生,做过的最酷的事情之一。真的,快冲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