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适合谁看? |
|---|
✓ 感觉被“内卷”压得喘不过气,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你。 ✓ 对比无处不在,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的你。 ✓ 渴望找到一种更平衡、更自洽的生活方式的你。 ✓ 正在考虑留学,想知道除了学术,还能收获什么的你。 |
嘿,朋友,我是 lxs.net 的小编。想先跟你分享一个场景,你看看是不是有点熟悉?
三年前的一个冬夜,北京时间凌晨一点半。我刚结束一场昏天黑地的考研模拟考,瘫在图书馆冰冷的椅子上,手指机械地划开手机。朋友圈里,本科就出国的同学A晒出了在悉尼歌剧院前的合影,笑得一脸灿烂;保研成功的室友B发了导师项目的最新进展,配文“又是为学术燃烧的一天”;已经进入大厂实习的朋友C,定位在深夜的甲级写字楼,照片里是一杯续命的冰美式和满屏的代码。
那一刻,我没点赞,甚至没有力气去羡慕。一种巨大的疲惫感和无力感瞬间将我淹没。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每天六点起床,背书到深夜,为什么还是感觉自己像一只在原地打转的仓鼠,拼命跑,却哪里也到不了?那种感觉,就是后来我们都熟知的词——精神内耗。
当时的我,从未想过,几年后,我会在地球的另一端,新西兰,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不是来告诉你新西兰是天堂,也不是劝你逃离。我只是想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跟你聊聊,这片土地如何像一个温柔的医生,一步步治愈了我紧绷的神经,让我重新找回了感受快乐的能力。
当生活从“加速跑”切换到“散步模式”
刚到奥克兰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慢”,甚至有点“不适应”。在国内,我们习惯了24小时便利店,凌晨依旧灯火通明的商业区,以及秒回的微信消息。但在这里,下午五点,市中心的大部分商店就开始准备打烊了。周末,街上更是安静,很多店铺干脆不开门。我问我的本地同学,“你们周末都去哪儿?”他一脸理所当然地说:“去海边,去爬山,或者在家陪家人啊。周末就是用来休息的,不是吗?”
“不是吗?”这三个字,问得我哑口无言。在国内,我的周末是被各种计划填满的:补课、实习、参加线上讲座、刷题……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同龄人甩在身后。休息,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奢侈,甚至带着一丝负罪感。
这种文化冲击在我找到第一份兼职时达到了顶峰。我在一家本地人开的咖啡馆打工,约定好的下班时间是下午四点。第一天,三点五十九分,店里还坐着两桌客人。我下意识地准备再多忙一会儿,结果老板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Hey, time to go home. The rest is my job.”(嘿,到点回家啦,剩下的交给我。)我愣住了,在国内实习时,比老板晚走似乎是一种不成文的“政治正确”。
后来我才慢慢了解到,这种对工作和生活界限的尊重,深深地刻在Kiwi(新西兰人)的文化里。这不只是感觉,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最新数据,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一直名列前茅。只有大约6%的员工表示自己工作时间超长(每周超过50小时),远低于OECD 10%的平均水平。他们真的把“Work to live, not live to work” (为了生活而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这句话实践到了极致。
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准时下班而给你贴上“不求上进”的标签,也没人会因为你的周末安排是“发呆”而觉得你“浪费时间”。这种环境,像一个无形的保护罩,把我从那种时刻需要“上发条”的紧绷状态中解救了出来。我开始学着在日落时分放下书本,去海边走走;开始在周末关掉手机,跟朋友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徒步。我发现,原来生活不只有一条争分夺秒的跑道,它也可以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散步小径,走得慢一点,才能看到路边的野花。
被山川湖海治愈: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如果你问我,新西兰最治愈我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自然。在国内,我们离自然很远。高楼大厦是我们的森林,车水马龙是我们的河流。我们想看星星,却只有霓虹闪烁;我们想听鸟鸣,却只有鸣笛喧嚣。
新西兰被称为“百分之百纯净”的国度,这不是一句广告语,而是融入日常的现实。国土面积虽然不大,却拥有1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超过国土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在哪个城市,驱车半小时,几乎都能一头扎进纯粹的自然里。
我还记得第一次去南岛的蒂卡波湖(Lake Tekapo)。白天的湖水是那种不可思议的牛奶蓝,纯净得让人心颤。到了晚上,我参加了当地的观星团,在约翰山天文台,平生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银河。当导游用激光笔指向夜空,告诉我那是南十字星,那是大小麦哲伦星云时,我感觉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尘埃。我那些关于绩点、实习、未来的焦虑,在浩瀚的宇宙面前,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那个晚上,我没有拍照,没有发朋友圈。我只是躺在草地上,静静地看着。那种被星空包裹的感觉,是一种无声的疗愈。它让你明白,世界很大,人生很长,眼前纠结的那些事,真的没那么重要。
后来,徒步成了我留学生活的一部分。从奥克兰周边的怀塔克雷山脉(Waitākere Ranges)的黑沙滩,到皇后镇的格林诺奇(Glenorchy)步道,我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徒步的过程很累,常常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每一次,当我登上山顶,看到远处连绵的雪山、平静的湖泊,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那种感觉,不是征服了自然,而是被自然接纳和拥抱了。
科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行走90分钟的人,与在城市环境中行走的人相比,大脑中与“反刍式思维”(rumination,即反复思考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前额叶皮层膝下区的活跃度显著降低。简单来说,接触自然真的能减少我们的胡思乱想和精神内耗。
在新西兰,这种“自然疗法”是免费且唾手可得的。它教会我,当你感到焦虑、迷茫时,别总是一个人闷在房间里刷手机。走出去,去爬一座山,去看一片海,去听一听风的声音。大自然会用它的方式,告诉你答案。
在课堂上,我找回了提问的勇气
聊完了生活,我们再聊聊学习。来新西兰之前,我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努力刷题,考试力求高分。但我内心深处知道,我害怕提问,尤其是在很多人面前。我怕我的问题太“蠢”,怕老师觉得我没听懂,怕同学觉得我爱出风头。
新西兰的课堂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里的大学教育,继承了英式体系的精髓,极其注重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互动。课堂规模普遍较小,尤其是Tutorial(辅导课),通常只有十几个人,大家围坐在一起,像开圆桌会议。
我第一次上Tutorial时,紧张得手心冒汗。教授抛出一个话题,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一个本地学生提出了一个和我完全相反的观点,并且直接质疑了教科书里的某个理论。我当时惊呆了,心想:“这也可以?”
更让我惊讶的是教授的反应。他没有说谁对谁错,而是笑着鼓励道:“That's a very interesting point. Can you elaborate on that?”(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你能详细阐述一下吗?)整堂课,教授扮演的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而是一个讨论的引导者。他鼓励我们挑战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天马行空、不成体系的。
在这样的氛围里,我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了。我开始尝试着举手,说出我的第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教授没有批评,反而认真地听完,并从中提炼出值得探讨的部分。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被看见了,被尊重了。我逐渐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激发思考的过程。知识不是用来记忆的,是用来质疑和创造的。
新西兰的教育评估体系也体现了这一点。除了考试,大量的分数来自于平时的小组项目(group project)、论文(essay)和演讲(presentation)。这逼着你必须去沟通、去协作、去独立思考。我曾经和一个小组为了一个市场营销的案例,争论了整整一个下午。我们查阅了无数资料,采访了很多人,最终的方案可能不完美,但那个过程让我学到的,远比背诵一个理论模型要多得多。
这种教育方式,治愈的是我内心深处那种“追求完美”和“害怕犯错”的执念。它让我明白,不完美才是常态,敢于表达比说得“完全正确”更重要。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延伸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功的定义,不止一种
在国内的成长环境里,我们似乎都默认了一套成功模板: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在大城市买房买车,一路向上爬。我们用薪水、职位、朋友圈的光鲜度来衡量自己和别人的价值。在这条拥挤的赛道上,每个人都怕被落下。
来到新西兰,我发现这里的“成功”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我的房东,曾经是一位收入颇丰的律师,三十五岁那年,他辞掉工作,在海边小镇开了一家冲浪俱乐部。他说,每天能看到大海和日落,就是他最大的成功。我的同学里,有人毕业后没有挤进奥克兰的金融圈,而是选择去南岛的果园工作,体验一年的田园生活。他说,他想找到一种更贴近土地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很少听到人们攀比薪水和职位,大家更关心的是:你这个周末去哪里徒步了?你的花园里种的西红柿结果了吗?你最近在读什么有趣的书?他们衡量生活的标尺,更多的是关于体验、快乐和内心的丰盈。
这种价值观,甚至影响了国家政策。2019年,新西兰政府在全球首创了“福祉预算”(Wellbeing Budget),将国民的心理健康、环境的保护、社区的连接等指标,放在了和GDP同等重要的位置。一个国家的顶层设计,都在告诉你:人的幸福感,比单纯的经济增长更重要。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思想冲击。
我开始反思,我拼命追求的,到底是我自己想要的,还是社会和他人期待我拥有的?我开始学着剥离掉那些外界赋予我的标签,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不再因为没有在假期实习而焦虑,而是选择去学一直想学的陶艺;我不再强迫自己参加每一个社交活动,而是享受一个人在家看电影的宁静。我发现,当我不再用别人的尺子来衡量自己时,我自由了。
我并没有因此变得“佛系”或“躺平”。相反,我变得更有目标感了。因为我努力的方向,不再是为了“超过谁”,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快乐的自己。这种由内而生的驱动力,远比被焦虑推着走要坚定和持久得多。
写到这里,已经超过了两千字。我并不是想说新西兰完美无缺,这里有它自己的问题,比如生活成本不低,就业市场相对较小。我也不是想告诉你,只要出国,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我想说的是,新西兰给了我一个“暂停”和“重启”的机会。它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它教会我,累了,可以停下来喘口气,不必为自己的“慢”感到羞愧;迷茫了,可以去自然里走走,答案或许就在风里;成功,也没有固定的模板,找到让自己舒服的节奏,就是最大的成功。
如果你也觉得累了,被“内耗”这两个字困住了,也许,你需要的不是跑得更快,而是换一条跑道,甚至,干脆离开跑道,去看看路边的风景。
这趟留学之旅,我拿到的最好的offer,不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是与自己和解的能力。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丝喘息的空间,和一点点出走的勇气。
祝你,也能找到那片能治愈你的“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