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速看!我们在海外给你安了个家

puppy

嘿,独自在海外闯荡的你,是不是也曾在深夜emo,想吃顿火锅都找不到伴儿?拖着行李箱站在陌生街头,搞不定各种账单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想有个“自己人”能搭把手?别担心,我们懂你!我们为你打造了一个超有爱的海外大家庭。在这里,有和你一样的小伙伴,大家一起抱团取暖,分享租房避坑指南,组队刷GPA,过节还能一起包饺子、侃大山。这不只是一个社群,更是你随时可以停靠的港湾和坚实的后盾。快点进来看看,找到你的组织,让留学生活从此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

我们这个“海外的家”能为你做什么?
情感支持:深夜emo有人陪你聊,过节不落单,一起包饺子吃火锅。
生活互助:租房避坑、二手交易、银行开户、电话卡办理,老司机带路。
学业助力:组队刷GPA,学霸分享笔记,告别due-date焦虑症。
信息共享:实习机会、兼职信息、本地薅羊毛攻略,第一时间get。

留学生速看!我们在海外给你安了个家

嘿,朋友,还记得你刚落地那天的情景吗?

我猜,大概是这样的:拖着两个塞得满满当当的28寸行李箱,站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机场,深吸一口气,空气里都是“自由”和“新奇”的味道。你打开手机地图,看着那个离你十几公里远、即将被称为“宿舍”的小点,心里既兴奋又有点打鼓。

我的朋友小A,去年秋天去了英国。她就是这样。出发前,她是我们这群朋友里最咋咋呼呼的一个,说要去征服英伦,每天都要发九张图的朋友圈。可真到了那边,故事就变了味儿。

第一个星期,新鲜感爆棚。她去了大本钟,逛了博物馆,吃了据说很难吃的炸鱼薯条。但很快,问题就来了。宿舍的暖气坏了,她对着全英文的报修网站研究了半天,电话打过去,浓重的口音让她一句也听不懂。想去超市买瓶老干妈,结果在调味品区来回转了三圈,最后只抱着一瓶甜辣酱默默回了家。最让她破防的,是中秋节那天。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月饼和家庭聚餐,她一个人缩在被窝里,看着窗外那个据说“和国内没差”的月亮,第一次觉得,原来几千公里的距离,是这么真实又冰冷。

那天深夜,她给我发微信,就三个字:“我想家。”

我敢说,小A的经历,几乎是每个留学生的必经之路。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满级的玩家,突然被扔进了一个新开的服务器,没有装备,没有地图,甚至连语言都不通。那种巨大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能瞬间把你从对未来的美好幻想里,狠狠拽回现实。

所以,我们才想做这件事。我们想在海外,为你安一个家。一个让你在暖气坏了的时候,能有人用中文告诉你怎么报修的家;一个让你想吃火锅的时候,能一嗓子喊出七八个“饭搭子”的家;一个让你在深夜emo的时候,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一群人和你感同身受,随时愿意听你倾诉的家。

你不是一个人在emo,焦虑和孤独是“留学标配”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脆弱了,怎么别人看起来都那么光鲜亮丽,就我一个人这么丧?

打住!这个想法可千万不能有。告诉你一个秘密:你朋友圈里那个今天在巴黎铁塔下微笑,明天在瑞士雪山滑雪的同学,可能刚在图书馆为一篇论文熬了三个通宵,甚至偷偷哭过好几次。

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在2022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国际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价值感显著低于本土学生,他们报告感到“值得”的比例比英国学生低了整整10个百分点。而在美国,根据《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上发表的研究,超过60%的国际学生都经历过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压力,其中孤独感是最大的诱因。

这些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我们。是刚下课,想找个人吐槽教授的口音,却发现身边都是陌生面孔的你;是看到小组project里,本地同学聊得热火朝天,自己却插不上一句话,感觉像个透明人的你;是生病了,分不清布洛芬和扑热息痛,只能抱着热水杯硬扛的你。

我认识一个在澳洲读研的学姐,叫Sarah。她性格外向,在国内是学生会主席,可到了墨尔本,却第一次尝到了“没朋友”的滋味。她说,最难熬的是每周五的下午。本地同学都在兴高采烈地讨论周末去哪个pub,或者去谁家开party,而她只能默默地收拾书包,回到自己那个只有一张床和一张书桌的小房间。那种被隔绝在另一个世界的感觉,让她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后来是怎么改变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拉进了一个本地留学生“周末徒步”的微信群。第一次活动,大家爬了丹德农山。一路上,大家都在用中文分享着各自的“糗事”——有人把“vinegar”(醋)当成了“wine”(酒)买回家,有人在课堂上把教授的笑话当真了还认真做了笔记。Sarah说,那一刻,她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突然就松开了。原来,那些让她觉得丢脸又孤单的经历,每个人都有!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我们就有这样一个“情绪树洞”群。你可以匿名,也可以不匿名,随时把你的不开心、你的焦虑、你的迷茫丢进来。你会发现,下一秒就有好几个人跳出来说:“我也是!”“摸摸头,我懂你!”“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给你支个招……”

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心理疏导都来得有效。它告诉你:别怕,你经历的这一切,我们都懂。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租房大作战,我们帮你避开那些“血泪坑”

如果说孤独是精神上的折磨,那租房绝对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暴击。

对于留学生来说,找个靠谱的房子,难度不亚于申请学校。信息不对称、法律不熟悉、语言有障碍,这三座大山,让我们成了海外房屋中介和不良房东眼中的“小肥羊”。

英国的Action Fraud(国家欺诈报告中心)数据显示,每年在开学季前后,针对学生的租房诈骗案都会激增,2021年,学生租房诈骗造成的损失高达数百万英镑,平均每个受害人损失超过2000英镑。骗子的套路层出不穷:比如,发布一个装修精美、价格低廉的“幽灵房源”,等你交了高额押金后就人间蒸发;或者伪装成“二房东”,把一套房子同时租给好几个人。

我的朋友Leo就在纽约吃过大亏。他在一个网站上看中了一间离学校超近的公寓,照片拍得跟样板间似的。所谓的“房东”说自己人在国外,没法带他看房,但只要他先把第一个月的租金和押金(总共接近4000美金)转过去,就把钥匙寄给他。Leo当时找房找得焦头烂额,一看这房子各方面都完美,就没多想,把钱打了过去。结果呢?钱过去后,“房东”的账号就再也联系不上了。那4000美金,就这么打了水漂。

这种故事,在我们留学生社群里,几乎每周都能听到新版本。除了诈骗,还有各种隐形的坑。比如,合同里藏着霸王条款,退房的时候押金被克扣得一分不剩;室友是“天选之子”,半夜三点开party,厨房垃圾堆成山;房子隔音差得要命,隔壁打个喷嚏你都听得一清二楚……

怎么办?一个人单打独斗,很容易就掉进坑里。但在我们的社群里,租房这件事,就变成了团体战。

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租房&生活”板块。要找房的萌新,可以在里面发帖求助。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们,会把他们住过的公寓、合作过的中介,好的坏的,全都给你扒个底朝天。我们会有一个“黑名单”共享文档,记录那些坑过学生的房东和中介,让你提前避雷。

比如,你想在伦敦的国王十字区租房,群里马上会有人告诉你:“那个叫‘Urbanest’的学生公寓虽然贵,但设施和服务绝对一流。”“千万别碰那个在Gumtree上发帖的私人房东,我同学被他坑过押金!”“看房的时候记得检查窗户是不是双层玻璃,不然冬天暖气费能让你哭出来。”

我们还会组织线下的“看房团”,几个小伙伴约着一起去看房,人多力量大,还能互相壮胆。签合同前,可以把合同拍照发到群里,让有经验的同学或者读法律专业的学霸帮你审一遍,看看有没有什么猫腻。

从找房源、辨别真伪,到看房、签合同,再到入住后和房东打交道,我们把每个环节的经验都汇集起来,形成了一套“留学生租房避坑宝典”。有了这个后盾,你再也不是那个面对中介瑟瑟发抖的小白了。

GPA保卫战,学霸带你飞,告别“死亡DDL”

出国留学,学习当然是重中之重。但国外的教育模式,真的会让很多习惯了国内教育的同学水土不服。

小组讨论、批判性思维、频繁的presentation、动不动就三千字的essay……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有极强的自主学习和沟通能力。根据加拿大教育机构的一项调查,超过70%的国际学生认为,适应新的学术环境是他们留学期间最大的挑战之一。

我记得我刚到美国读本科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小组讨论,简直是灾难。五六个本地同学围坐一圈,语速快得像开了1.5倍速,引用的观点和例子我听都没听过。我全程只能尴尬地陪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好不容易轮到我发言,我紧张得手心冒汗,磕磕巴巴地说了几句,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这种学术上的挫败感,很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走向极端。英国QAA(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的一份报告曾严肃指出,“合同作弊”(contract cheating),也就是找代写,在学生中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很多代写机构专门针对国际学生,利用他们的语言障碍和学术压力进行营销。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旦被发现,轻则课程零分,重则被开除学籍,遣返回国。

千万别走那条路!学术上的困难,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和互助来解决。我们坚信,一群人的智慧,永远大于一个人。

在我们的“学习互助小组”里,学术不再是孤军奋战。每个学期开学,我们会按照专业和课程,组建不同的学习群。比如“ECON101经济学原理攻坚群”“CS50编程入门互助组”。

在群里,你可以:

  • 讨论疑难点:一道积分题想不明白?一个理论概念搞不懂?直接扔到群里,总有学霸能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 共享学习资料:上届的学长学姐会把他们整理的笔记、past paper(往年考卷)、教授划的重点,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这可比你一个人在图书馆大海捞针要高效多了。

  • 组队做project:还在为找不到靠谱的队友而烦恼吗?在群里喊一嗓子,分分钟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目标一致的“战友”。大家都是中国人,沟通起来效率翻倍,再也不用担心在小组里当“隐形人”了。

  • 考前冲刺:期末考试前,我们会组织线上的“考前串讲会”,邀请高分学霸来分享复习策略和应试技巧。大家一起开着摄像头,在zoom里通宵刷夜,那种感觉,就像回到了高三的晚自习,充满了奋斗的激情。

我们倡导的是真正的“学术抱团”,是知识的分享和思维的碰撞,而不是投机取巧。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能保住你的GPA,更能真正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交到一群能一起进步的良师益友。

过节不孤单,饺子火锅都给你安排上!

如果问留学生最怕什么,那“过节”一定能排进前三。

春节、中秋、端午……这些在国内意味着团圆和热闹的日子,在国外,往往只意味着一天的普通星期二,或者一个更加凸显孤独的周末。当你的手机被家人群里的红包雨和年夜饭照片刷屏时,你手里的那份三明治,好像也变得格外冰冷。

这种“佳节倍思亲”的滋味,真的不好受。但家的感觉,其实是可以被创造的。

去年春节,我们社群在伦敦的成员,就搞了一件大事。我们租下了一个带大厨房的活动室,发起了“百人饺子宴”的活动。有人从中国超市扛来了几十斤面粉和猪肉白菜,有人带来了擀面杖和案板,还有人贡献出了自家的独门蘸料秘方。

那天下午,活动室里热闹得像个菜市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甚至素不相识的同学,都聚在一起。大家熟练地分工,和面的和面,调馅的调馅,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南方的同学包出了精致的元宝形,北方的同学则秀了一手漂亮的麦穗褶。空气里弥漫着面粉的香气和大家爽朗的笑声,那一刻,真的有了一种在家里过年的错觉。

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大家围坐在一起,用天南海北的口音聊着天,分享着各自的留学趣事,屏幕上还投着春晚的直播。有个刚来英国才几个月的学妹,吃着吃着就哭了。她说:“我以为今年过年要一个人过了,没想到比在家里还热闹。”

这就是我们想做的。我们不仅要在你遇到困难时拉你一把,更要在你感到幸福和需要庆祝的时候,陪你一起分享。除了春节包饺子,我们还在中秋节组织过“月饼品鉴会”,在冬至办过“火锅派对”,甚至在万圣节,大家一起化妆成“中式僵尸”,去参加学校的游行。

我们把这些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仪式感,一点一点地搬到海外。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吃一顿饭那么简单,它是在构建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链接。它让你知道,无论你身在何处,你的根和你的文化,都有一群人陪你一起守护和传承。

所以,下次拖着行李箱,站在陌生的街头,感到茫然无措的时候,请一定记得,你不是孤身一人。

在你的手机里,有一个永远在线的“家”。那里有几百上千个和你一样,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学习、认真生活的小伙伴。你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有人曾经遇到过;你的每一种情绪,都有人能够感同身受。

别犹豫了,推开这扇门吧。进来之后,记得先在群里打个招呼:“大家好,我来啦!”

你会看到,屏幕上立刻会弹出无数句:“欢迎回家!”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