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新西兰,心态上要准备好这些 |
|---|
| 生活节奏比国内慢很多,要学会享受“无聊”,别把日程排太满。 |
| 户外活动是这里的社交密码,一双好穿的徒步鞋比名牌包重要得多。 |
| 别怕开口求助,Kiwi(新西兰人)真的比你想象中更热心、更淳朴。 |
| 学会自己做饭!不仅能省下一大笔钱,还能以食会友,快速融入。 |
嘿,大家好!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正在新西兰“读博”的普通留学生(没错,是博士的博,也是搏斗的搏)。
还记得我刚到奥克兰的第三天,一个人去超市采购,站在一排长得几乎一样的牛奶面前,彻底懵了。什么Trim、Lite、Original、Calcium Max……我感觉自己不是在买牛奶,是在考雅思阅读。更崩溃的是,结账时,自助收银机一直哔哔作响,屏幕上闪着我看不懂的英文提示。后面排队的人越来越多,我急得满头大汗,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像探照灯一样打在我身上。
就在我尴尬得想原地钻进地缝时,旁边一位正在装袋子的老奶奶,满脸皱纹,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她走过来,指着屏幕上一个我没注意到的按钮,用缓慢又清晰的语速说:“Dear, you just need to tell it you have your own bag.” (亲爱的,你只需要告诉它你用了自己的袋子。)她一边说,一边帮我操作,直到我的小票顺利打印出来。临走前,她还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了句:“Take your time, no worries.”(慢慢来,别着急。)
那一刻,所有的窘迫和不安,瞬间就被这句话抚平了。我才意识到,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一份完美的城市地图,而就是这样一句“别着急”,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正是从那天起,我开始真正地观察和感受这个被大家称为“长白云之乡”的国度,发现它最动人的,不只是风景,更是风景里的人。
下课去海边,周末进森林,这是我的日常
来之前,我对新西兰的想象,基本都来自于《指环王》和各种旅游博主的精修图。我以为那种极致的纯净,是需要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才能看到的“远方”。来了之后才发现,天啊,这根本就是人家的“日常”。
我在奥克兰大学读书,学校就在市中心。但你敢信吗?从我们教学楼出发,坐20分钟公交车,就能到 Mission Bay。那里有沙滩、有海浪、有帆船,还有一排排的冰淇淋店。很多个赶完 due 的下午,我都会和同学一人买个冰淇淋,坐在海边,什么都不干,就看着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粉色。那一刻,论文的压力、未来的迷茫,好像都能被海风吹散一点点。
这种“城市与自然无缝衔接”的体验,在新西兰是标配。整个国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土地都是受保护的公园和保护区。这意味着,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留学,奥克兰、惠灵顿还是基督城,你离下一个国家公园或者森林步道,可能都只有一个小时以内的车程。我们留学生圈里最流行的周末活动,不是去 KTV 或者逛商场,而是“走线”——去徒步。
我有个朋友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他说他们学校后面就是一片山,很多人午休时间都会跑上去“吸氧”。我自己也一样,最解压的方式就是约上三五好友,去 Waitakere Ranges 走一条雨林步道。脚下是湿润的泥土和蕨类植物,耳边是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鸟鸣,头顶是遮天蔽日的百年老树。那种感觉,就像是整个身体被大自然清洗了一遍,所有的焦虑都被过滤掉了。
在这里,自然不是一个被圈起来供人观赏的景点,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教会我,学习不只有泡图书馆和赶 due,生活还有很多种放松和充电的方式。这种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让留学生活少了很多紧绷感,多了一份松弛和惬意。
那些陌生人的善意,是我安全感的来源
当然,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会习惯。真正能让一个异乡人产生归属感的,永远是人。如果说新西兰的风景治愈了我的眼睛,那这里的人情味,则温暖了我的心。
这种温暖,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
比如,每天坐公交车。几乎每一个下车的乘客,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对着司机师傅的背影大声说一句“Thank you, driver!”。而司机师傅也会在每一站,对着上车的乘客说“Morning”,对着下车的说“Have a good one”。这种互动,让原本冷冰冰的通勤路,变得有人情味起来。有一次我下雨天追公交,司机师傅不仅特意等了我十几秒,在我刷卡上车、狼狈地喘着气时,他还笑着对我说:“Well done, you made it!”(干得漂亮,你赶上了!)我当时真的,心里一暖。
这种善意也体现在学业上。新西兰的教育非常鼓励小组合作(group work)。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因为我的口语不算特别好,很怕在讨论时拖后腿。有一次做 presentation,我负责的部分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我讲得磕磕巴巴。结束后,我特别沮丧。没想到我们组的一个本地 Kiwi 小哥,跑来跟我说:“Hey, your part was really interesting. I learned a lot. Your English is way better than my Chinese!” 他用一个轻松的玩笑,化解了我的尴尬,也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在这里的课堂上,我很少感受到“竞争”,更多的是“协作”。大家似乎都默认,帮助同学是理所应当的,每个人都值得被耐心对待。
这种根植于社会文化中的信任和友善,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2023年的“全球和平指数”(Global Peace Index),新西兰位列全球第四安全的国家。这意味着极低的犯罪率和社会冲突。走在路上,我从来不用担心我的包;问路时,也总有人愿意停下来,甚至打开手机地图帮我导航。而最新的“世界幸福报告”里,新西兰也排在第十位。报告分析,国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强大的社会支持和人与人之间的慷慨。这些冰冷的数据,正是我每天感受到的温暖日常的最好注脚。
不完美的真实,才更有归属感
写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把新西兰说得像个天堂。但说实话,任何地方都有它不完美的一面。留学生活,也不只有“诗和远方”,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和挑战。
新西兰的“慢”,有时是一种惬意,有时也是一种“折磨”。快递等到天荒地老,银行办事效率感人,很多商店下午五点就准时关门,周末的街上更是安静得有些“寂寞”。刚来的时候,我非常不习惯,觉得这里的生活太“无聊”了。国内那种灯火通明、24小时外卖的便利,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而且,Kiwi 们虽然友好(friendly),但这和成为真正的朋友(friend)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的文化更注重个人空间和家庭生活,周末通常是 family time。想要真正融入他们的圈子,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主动性。
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主动“走出去”。
我逼着自己走出华人的舒适圈,加入了学校的徒步俱乐部(Tramping Club)。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去不同的地方徒步和露营。在野外,大家分工合作,搭帐篷、做饭、分享食物,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我还记得有一次在汤加里罗国家公园,晚上大家围着篝火,一个本地同学拿出吉他,我们一起唱着不成调的歌,头顶是南半球璀璨的银河。那种感觉,比任何一次聚餐都更让我觉得,我真正成了他们中的一员。
我还利用假期去做志愿者。比如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或者海滩清洁日。这不仅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社会,还能认识很多志同道合、充满正能量的朋友。你会发现,当你开始为这片土地付出时,你和它的联结就变深了。
其实,克服这些挑战的过程,本身就是留学最有价值的部分。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的文化相处,如何主动创造链接,也让我学会了享受独处和“慢生活”的乐趣。现在,我已经能坦然地接受下午五点后无处可逛的街道,并把这看作是“提醒我该回家做饭、享受个人时光”的信号。
所以,如果你也打算来新西兰,或者正在这里经历着和我类似的迷茫,我想对你说:
别只是把宿舍当成睡觉的地方,把它当成你的“基地”。每个周末,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去探索一条没走过的步道,或者一个没去过的小镇。把谷歌地图上那些收藏的地点,一个个变成你走过的足迹。
大胆地去和陌生人互动。对公交司机说声谢谢,在咖啡店和店员聊聊天气,在超市排队时对前面的人笑一笑。这些微小的善意,会像回声一样,最终温暖你自己的路。
遇到困难,千万别一个人扛着。学校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不是摆设,那里的老师见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真的很懂你。你的导师、你的同学,甚至你的邻居,都可能成为你的“救星”。在这里,“求助”不丢人,它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信任。
最终你会发现,新西兰带给你的,远不止一张文凭。它会给你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种从容面对世界的心态,和一颗曾被无数陌生人的善意填满过的心。而这些,才是能陪伴你走完一生旅程的,最宝贵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