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日本学艺术前,先悄悄看一眼这些真心话 |
|---|
| 语言比专业更要命:日语不好,神仙教授也救不了你。日常交流是一回事,能听懂 critique、能和同学深入讨论创作理念是另一回事。N2 只是入场券,N1 才是舒适区的开始。 |
| 钱包要做好准备:日本的材料费真的不便宜!特别是私立美大,一年学费动辄 190 万日元(约 8.8 万人民币)以上。国立的东京艺术大学虽然便宜些,但材料、画框、办展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
| 别把自己当“外人”:主动!主动!再主动!多参加学校的文化祭、社团活动,多和日本同学泡工作室。他们的圈子有时看起来很内敛,但你一伸手,他们大多会热情回应。 |
| 你的“常识”在这里可能不适用:日本艺术教育非常注重基础和过程。别总想着一步登天,踏踏实实地跟着老师的节奏,你会发现他们对细节的执着能让你受益终身。 |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还记得我第一次去看东京艺术大学(简称“艺大”)的毕业展(卒展),整个人是被震撼到说不出话的。
那是在上野公园,展区从艺大校内一直延伸到旁边的东京都美术馆。那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挂几幅画的学生作业展,而是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制作精良到令人发指的“怪物”博览会。有同学用几千个易拉罐搭了个两米高的佛像,细节精致到每一个拉环都经过了打磨;还有人用木头复刻了一辆可以骑的摩托车,连发动机的纹理都雕刻出来了。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天啊,我将来要和这些“怪物”一起上课?在日本学艺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几年过去,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亲历者,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体验,真的有点“神仙”。它不是苦哈哈地在画室里熬夜,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地追求灵感。它是一种把你整个人从里到外浸泡在日本美学里,重塑你创作三观的奇妙旅程。
你的老师,可能比你更“轴”
聊到日本的艺术教育,绕不开一个词——“匠人精神”。这词听起来有点老套,但你来了就知道,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教授的血液里。
这里的老师,对“过程”和“基础”的看重,有时会让你觉得有点“不近人情”。我有个学产品设计的朋友,刚来的时候交了一个自认为创意爆棚的模型。结果教授看都没看他的设计理念,而是拿起模型,对着光,仔仔细细地检查每一个接缝、每一个打磨的边角。然后淡淡地说:“这里的胶水痕迹太明显了,这里切面不够垂直,拿回去重做。”
我朋友当时都懵了,感觉自己的创意被无视了。但后来他才明白,在日本的创作逻辑里,一个不完美的“形”,是无法承载一个完美的“意”的。你的技术和执行力,本身就是你思想的一部分。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会逼着你慢下来,从最基础的材料、工具开始重新认识创作这件事。
比如在武藏野美术大学(Musabi)或者多摩美术大学(Tamabi)这样的顶尖私立美大,大一新生通常不分具体专业,而是进行统一的“基础设计”或“造型基础”训练。整整一年,你可能都在跟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原理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死磕。老师会让你用一张纸,不使用任何胶水和剪刀,只通过折叠来创造一个稳固的立体结构。这个过程极其磨人,但完成后,你对“纸”这种材料的理解,绝对会提升一个维度。
这种教育方式,花钱也不少。像 Musabi 2024 年的学费,一年就要接近 195 万日元。但换来的是超一流的设备和极高的师生比。很多专业的工作室(工房)里,设备比很多商业公司的都齐全,而且总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手把手教你。这种不计成本地让你去试错、去探索材料可能性的环境,在国内其实是很难得的。
灵感?整座日本岛都是你的素材库
在日本学艺术最爽的一点是什么?是你永远不用担心没有灵感。因为你生活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流动的、充满了矛盾与和谐的美术馆。
周末,你可以坐上新干线去京都。在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前坐一个下午,什么也不干,就感受那种极致的“空”与“寂”,思考“侘寂”(Wabi-sabi)美学里那种残缺、不完美的美。你也可以去奈良,看看唐代风格的古建筑,感受木结构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转眼回到东京,你又会被完全不同的东西冲击。在涩谷的十字路口,看上千人潮在信号灯变化的瞬间交汇又散开,那本身就是一场壮观的行为艺术。在原宿的竹下通,看那些年轻人身上大胆到夸张的色彩搭配和奇异的服饰风格,每一个路人都是一个移动的灵感源。在秋叶原,看二次元文化如何以一种近乎饱和的状态填满所有物理空间,那种视觉密度和信息爆炸的感觉,对做媒体艺术的同学来说简直是天堂。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会不断刺激你的创作神经。古与今,静与动,极简与繁复,都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学长学姐们常常开玩笑说,在日本做设计,毕设选题都能比别的地方多出好几个G。
除了自己去探索,各种世界级的艺术展和活动也从不缺席。濑户内国际艺术节(Setouchi Triennale)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把艺术品直接“种”在了濑户内海的十几座小岛上。你需要坐着船,像跳岛游戏一样去寻访草间弥生的南瓜、安藤忠雄的地中美术馆。艺术不再是挂在墙上的画,而是和阳光、海风、当地居民的方言融为一体的体验。这种经验,会彻底改变你对“展览”和“空间”的看法。光是 2022 年那届,就吸引了超过 70 万人次参观,可见其影响力。
在东京,六本木的森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还有安藤忠雄设计的 21_21 DESIGN SIGHT,常年都有顶尖的企划展。门票通常在 2000 日元左右,学生还有优惠。花一百多块钱,就能看到世界最前沿的作品,这笔投资绝对超值。
从淘材料到办展览,一切都亲力亲为
有了灵感和技法,你还需要把它变成现实。而在日本,找材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新宿的“世界堂”(Sekaido)是所有艺术生的朝圣地。那是一栋足足有 6 层楼的巨型画材店,从世界各地的颜料、画笔,到各种型号的画纸、木板、雕塑工具,应有尽有。你可以在里面逛上一整天。尤其是他们的纸品区,光是白色的纸,可能就有一百多种,每一种的克重、纹理、吸水性都不同。在这里,你会真正理解什么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你玩的是更传统的艺术,比如日本画(Nihonga),那就要去像“Pigment Tokyo”这样的专门店。那家店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四面墙上是几千种装着矿物颜料的玻璃瓶,像一个巨大的色彩药房,美到让人窒息。
有了作品,下一步就是让它被看见。在日本,学生自己办展是非常普遍的。除了学校每年最隆重的毕业展,大家还很喜欢三五成群,在校外租一个小画廊(貸しギャラリー)办展。
像在下北泽、高圆寺这些年轻人聚集的区域,有很多这样的小空间。比如原宿的 Design Festa Gallery,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展位,租一个周末可能也就两三万日元。大家会一起凑钱,然后从海报设计、作品布展、灯光调试到开幕式的小点心,所有事情都自己动手。
这个过程真的特别锻炼人。你会和日本同学一起,为了某张海报的字体争论不休,也会在布展时因为一颗钉子敲歪了而互相吐槽,但当展览开幕,朋友们都来看,有陌生人站在你的作品前认真端详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这也是一个和日本同学深度交流的好机会。你会发现,他们平时在课堂上可能很安静,不爱发表意见,但一到办展这种需要动手实践的时候,就展现出惊人的执行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每个人都会默默地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不多言语,但特别可靠。这种合作模式,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
所以,如果你正拿着画笔,或者对着电脑屏幕,心里揣着一个来日本学艺术的梦,别再只是把它当成一个遥远的、浪漫的幻想了。
它确实很“神仙”,但这种“仙气”不是飘在天上的,而是扎扎实实地长在土地里的。它藏在教授对你作业的每一次挑剔里,藏在你跑遍全城寻找一块完美木板的脚步里,也藏在你和朋友们为了布展熬的每一个夜里。
来吧,别怕。这里有最挑剔的老师,也有最自由的空气;有最古老的传统,也有最先锋的潮流。只要你准备好了,愿意把自己的感官完全打开,那这份“神仙体验”,绝对会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