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读高中有多爽?帕库兰加学姐告诉你

puppy

嗨,学弟学妹们!还在为刷不完的题和喘不过气的课表发愁吗?来听听我这个帕库兰加毕业学姐的真实感受吧!在新西兰读高中,真的不是换个地方继续“卷”,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想象一下,下午三点就放学,大把时间可以让你去玩帆船、学摄影、玩乐队,甚至把户外教育当成正经选修课!在这里,老师更像是你的朋友,会真心鼓励你去尝试、去探索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而不是只用分数来定义你。这几年不光让我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独立思考,找到了自己的热情和方向。想知道我是如何选课、交朋友,又是怎样从一个迷茫害羞的小透明,一步步在这里找到自信和快乐的吗?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学姐的悄悄话:来新西兰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1. 关于选课:别只盯着数理化!新西兰的NCEA系统超级灵活,有几百门课给你选。大胆去尝试那些听起来“不务正业”的课,比如户外教育、媒体研究或者食品科技,它们可能会点燃你真正的热情。大学申请看的是总学分和相关课程,不是你选了多少“主课”。
2. 关于交友:别害羞,主动出击!加入一个运动队或者兴趣小组是认识本地(Kiwi)朋友最快的方式。他们可能对你的文化超好奇,大胆分享,你会发现共同话题比你想象的多。记住,微笑是最好的开场白。
3. 关于英语:别怕说错!刚来时有口音、用词不准太正常了。本地同学和老师都超有耐心。关键是敢说,多参与课堂讨论,多和寄宿家庭聊天,你的口语会不知不觉地飞速进步。把脸皮“扔”在家里,把嘴巴“带”到新西兰。
4. 关于独立:这里没人会催你写作业。下午三点放学后的时间完全由你支配,这意味着你要学会自己管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娱乐活动、甚至自己处理银行和手机卡的问题,都是成长的必修课。

在新西兰读高中有多爽?帕库兰加学姐告诉你

嗨,屏幕那头的学弟学妹们!

我是Cynthia,一个在奥克兰帕库兰加学院(Pakuranga College)“混”了三年的毕业生。现在,我正坐在大学图书馆里,敲下这些文字。窗外是慵懒的阳光,有几个学生在草坪上扔飞盘。这个场景,总让我想起三年前的自己,那个拖着两个巨大行李箱,一脸迷茫地降落在奥克兰机场的16岁女孩。

我还清楚地记得,出国前最后一晚,我还在刷着一套模拟卷。台灯下,是堆积如山的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空气里都是压抑和焦虑的味道。我妈在一旁忧心忡忡地问我:“一个人去那么远,能适应吗?听说国外高中学习很轻松,可别玩野了,大学怎么办?”

当时的我,心里也充满了同样的不安。我以为的留学,不过是把晚自习的战场,换到了一个说英语的国家。我甚至做好了准备,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继续当一个埋头苦读、默默无闻的“小镇做题家”。

但事实证明,我错了,错得离谱。新西兰的高中生活,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十几年对“学习”和“成长”的所有认知。它给我的,远不止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被无尽的考试和排名压得喘不过气,那么,请允许我带你看看世界的另一面,一个下午三点就放学,把帆船和登山当成正经课程,老师会拍着你肩膀说“别怕,去试试”的全新世界。

“什么?下午三点就放学了?”——这只是“爽”的开始

我永远忘不了在新西兰的第一天上学。拿到课表时,我仔仔细细地从上到下看了三遍,然后弱弱地问身边的国际部老师:“老师,这……是半天的课表吗?下午的呢?”

老师笑着说:“亲爱的,这就是一整天的课表呀!我们三点十五分就放学了。”

三点十五分!在国内,这个时间可能刚刚上完下午第一节课,眼巴巴地盼着眼保健操的音乐响起。而在帕库兰加,这意味着一天的学习正式结束,整个下午和傍晚都属于你自己。这种感觉,就像一直被紧紧攥着的手,突然被松开了,自由得有点不真实。

新西兰高中的一天通常是这样:早上8点45左右到校,参加一个简短的Tutor Group(导师小组)时间,类似国内的班会,但更轻松,主要是导师(Tutor Teacher)发布一些通知,关心一下大家的状态。然后开始上课,一天大概五节课,每节课一小时左右。中午有将近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大家会坐在草坪上、食堂里,边吃边聊,或者去图书馆、体育馆。下午上完两节课,放学铃声响起,校园瞬间就“空”了。

你可能会问,这么短的学习时间,能学到东西吗?能考上大学吗?

这就要说到新西兰的教育核心了。这里的课堂效率极高,老师不会花大量时间去讲那些课本上明明白白写着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抛出一个话题,引导大家分组讨论、合作研究,然后展示成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甚至可以反驳老师的观点,只要你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这里的学习,更强调“理解”和“应用”,而不是“记忆”和“背诵”。

选课像开盲盒,我竟然把“玩”当成了主课

如果说三点放学是惊喜,那选课就是惊吓,惊喜的惊。在国内,我们习惯了文理分科,课程都是学校定好的。但在新西兰,选课的自由度大到让你难以置信。

新西兰的主流高中课程体系是NCEA(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分为三个等级(Level 1, 2, 3),分别对应11、12、13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一、高二、高三)。每年,你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大学的专业方向,选择5到6门课。而课程的列表,长得简直像一本百科全书。

除了我们熟悉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这些“硬核”学术课,还有一大堆你可能想都想不到的课程。比如:

  • 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这可不是春游!是真的要去野外学习生存技能,划皮划艇(Kayaking)、攀岩(Rock Climbing)、野外露营、雪山徒步。我的一个朋友选了这门课,高三那年,他们的期末考试之一就是在国家公园里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挑战。这门课拿到的学分,和数学物理一样,都是正儿八经的NCEA学分。
  • 食品科技(Food Technology):学习营养学、食品安全,并亲手设计和制作菜品。期末项目可能是为某个特定人群(比如素食主义者或运动员)设计一份三道菜的菜单,并做出成品,写一份完整的报告。
  • 媒体研究(Media Studies):分析电影、广告、社交媒体背后的文化现象和传播技巧,期末作业可能是自己拍一部微电影或者设计一个完整的广告方案。
  • 摄影(Photography):学习从胶片到数码的各种摄影技术和艺术理论,拥有自己的暗房和工作室,学校会提供专业的设备。

还有木工、服装设计、戏剧、舞蹈、数字技术、毛利语……种类多到每年选课的时候都超级纠结。根据新西兰学历认证局(NZQA)的数据,NCEA体系下有超过40个大类的科目可供选择。

我自己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刚来的时候,我出于惯性,选了数学、物理、化学、经济这些“安全”的科目。但学了一年,我发现自己对物理实在提不起兴趣,每次上课都如坐针毡。在和我的学业导师(Dean)聊过之后,他非常支持我做出改变。他说:“Cynthia,高中是让你探索自己热情的地方,不是把自己锁在不喜欢的笼子里。”

于是,在12年级,我鼓起勇气,把物理换成了媒体研究。那一刻,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在媒体课上,我们一起拉片分析希区柯克的悬疑手法,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小组合作拍出了一部现在看来很幼稚但当时超有成就感的短片。这门课不仅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公众表达能力。最终,我凭着媒体研究的优异成绩,成功申请到了心仪的大学专业——市场营销与传播。

你看,在新西兰,没有“副科”这个概念。每一门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能通往一条精彩的职业道路。它教会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人生不是一条预设好的轨道,而是一片可以自由探索的旷野。

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你的“合伙人”

聊完了课程,再来聊聊人。在国内,我们对老师总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但在新西兰,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或者说,是你学习道路上的“合伙人”。

大部分学生都直接称呼老师的姓氏,比如 Mr. Smith 或者 Ms. Jones,整个氛围非常轻松平等。课堂上,老师会走下讲台,坐在学生中间一起讨论。下课后,你可以随时找到他们,聊学习上的困惑,聊对未来的规划,甚至聊最近看的一部电影。他们会非常真诚地给你反馈和建议。

我还记得我的12年级英语老师Ms. Davis。她是一个极富激情的小个子女士。当时我们的一个重要作业是写一篇关于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评论文章。我毫无头绪,感觉那些古老的英文像天书一样。我鼓起勇气在午休时间找到了她。

我原以为她会直接告诉我应该怎么写,或者给我一些参考范文。但她没有。她花了整整半个小时,引导我思考:“你觉得麦克白夫人是可恨还是可怜?为什么?”“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么表现那个著名的‘洗手’场景?”“这个几百年前的故事,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吗?”

在她的启发下,我茅塞顿开。她没有给我答案,而是给了我一把寻找答案的钥匙。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她的工作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最后,我那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麦克白夫人的文章拿到了Excellence(NCEA的最高等级评分)。这给了我巨大的信心。

这种支持不仅仅局限于学业。学校有非常完善的辅导系统。每个国际学生都会被分配到一个国际部导师,专门负责你的学习和生活。从选课、签证,到和寄宿家庭的沟通,甚至是你想家了、和朋友吵架了,都可以去找他们。帕库兰加学院的国际部大概有100多名学生,但配备了包括主任、学业导师、寄宿家庭协调员在内的专门团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这种被重视、被关怀的感觉,对于一个身在异乡的少年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真正的成长,发生在下午三点以后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神奇的“下午三点”。放学后,新西兰的高中生都去干嘛了?答案是:去“野”!

这里的“野”,不是指不学无术,而是指把整个世界当成更大的课堂。学校的体育和艺术活动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体育方面,新西兰人对运动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橄榄球(Rugby)是国球,每个学校都有好几支不同级别的队伍。除此之外,足球、篮球、板球、曲棍球、无板篮球(Netball)……应有尽有。因为奥克兰是“千帆之都”,很多像帕库兰加这样临海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帆船队和赛艇队。我当时就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加入了学校的初级帆船俱乐部。每周两次,放学后就和队友们一起去海边训练。从一开始连帆都升不起来,到后来能和队友合作驾驶小帆船在海湾里乘风破浪,那种成就感,是解出一道数学难题完全无法比拟的。

艺术文化方面也同样精彩。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合唱团、管弦乐队和戏剧社。每年,学校都会举办盛大的音乐会和舞台剧演出,水准非常专业。新西兰有一个全国性的中学生乐队大赛,叫SmokeFree Rockquest,很多知名的Kiwi音乐人都是从这个比赛里走出来的。我的很多同学都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在学校的琴房里排练,在午餐时间表演,那股青春的劲儿,特别有感染力。

我还参加了学校的多元文化小组。帕库兰加学院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学校,有来自超过5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每年奥克兰都会举办盛大的ASB Polyfest(波利尼西亚文化节),我们学校的毛利和太平洋岛屿文化表演队都会参加,场面非常震撼。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交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对不同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下午三点后的“不务正业”,恰恰是我留学期间成长最快的部分。在帆船队,我学会了团队合作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在文化节,我学会了欣赏和拥抱差异;在和朋友们的交往中,我从一个不敢开口的害羞女孩,变成了一个可以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人。这些软实力,是在任何课本里都学不到的,却是我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如果你问我,来新西兰读高中,会不会因为“太轻松”而荒废学业?我的答案是:恰恰相反。它给了你大把的时间,关键在于,你如何利用这些时间去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你可以选择泡图书馆,也可以选择去海边冲浪;你可以钻研代码,也可以去排练戏剧。在这里,成功的定义被无限拓宽了,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如果你已经看到了这里,也许你心里已经有了一些答案。出国留学,从来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你会遇到语言的障碍,会品尝孤独的滋味,会面临文化的冲击。

但请相信我,当你勇敢地迈出那一步,你收获的,将是整个世界。新西兰的高中,不会递给你一份标准答案,但它会给你一支画笔,一张足够大的画布,让你去画出自己人生的模样。

别怕选错课,大不了下个学期再换一门,人生哪有那么多“最优解”。

别怕交不到朋友,勇敢地加入一个你甚至都不太懂的俱乐部,你会发现,共同的汗水是建立友谊最快的催化剂。

别怕开口说英语,你的语法错误和奇怪口音,在Kiwi听来可能还挺可爱的。他们欣赏的是你努力沟通的勇气。

这几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NCEA的成绩单,也不是大学的offer,而是我终于明白了,我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学生”,我只需要成为一个更好的“我”——一个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敢于尝试,敢于犯错,并且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我”。

这,或许就是新西兰高中生活,最“爽”的地方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