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就业报告发布,你的专业还香吗?

puppy

嘿,正在国外读书的你,是不是也常常会琢磨: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我的专业毕业后到底前景如何?最近世界经济论坛新出的《未来就业报告》可能让你心里咯噔一下。报告显示,未来五年,AI和绿色转型会彻底改变职场,像AI与机器学习专家、可持续发展专家、数据分析师这类岗位需求暴增,而一些传统的重复性岗位则面临巨大挑战。不过先别慌!这不代表你的专业就“不香了”,而是提醒我们,未来的职场更看重跨界能力和学习能力。想知道哪些技能是未来几年的“硬通货”?你的专业要怎样和新趋势结合,才能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这篇文章给你扒得明明白白,帮你提前规划,少走弯路!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干货满满。咱们不贩卖焦虑,只提供思路。建议你泡杯咖啡,找个舒服的角落,花点时间读完。它可能会改变你接下来几年的规划方向哦!

上周和学金融的学妹Emily视频,她刚赶完一个project,顶着两个硕大的黑眼圈,一脸愁容地问我:“学姐,你说我们花这么多钱和时间出来读个硕士,毕业不会就失业吧?”

我当时还笑着安慰她,说金融是金饭碗,怕什么。她叹了口气,给我发来一个链接,标题是“AI将取代8300万个工作岗位”。她弱弱地问:“你看,会计和文员都在最危险的名单上,我感觉我学的这些财务模型、报表分析,好像分分钟就会被AI替代。我是不是选错专业了?”

我点开链接,正是最近刷屏的“世界经济论坛(WEF)《2023未来就业报告》”。看着报告里那些飙升和骤降的职业曲线,我突然理解了Emily的焦虑。这种感觉,每个留学生都懂。我们背井离乡,熬着数不清的夜,啃下一本本厚重的专业书,为的就是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未来。可当“未来”真的被一份报告血淋淋地拍在脸上时,那种“我努力的方向是不是错了”的恐慌感,真的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份报告扒得明明白白。你的专业到底还香不香?未来的职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这些留学生,又该如何提前布局,才能在求职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

报告到底说了啥?先别慌,我们看重点

这份报告调查了全球800多家公司,覆盖了数千万名员工,可以说是对未来五年(2023-2027)就业市场最大规模的一次“体检”。

咱们先看最“吓人”的数字。报告预测,到2027年,全球将有83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同时会新增6900万个新岗位。一来一回,净减少1400万个,约占当前劳动力的2%。

是不是感觉后背一凉?别急,关键在于看清“谁走谁留”。

未来五年需求增长最猛的职业,几乎都和两大趋势有关:技术和绿色转型。

看看这份“明星职业”榜单:

1.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专家 (AI and Machine Learning Specialists)
2. 可持续发展专家 (Sustainability Specialists)
3. 商业智能分析师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alysts)
4. 信息安全分析师 (Information Security Analysts)
5. 金融科技工程师 (FinTech Engineers)
6. 数据分析师与科学家 (Data Analysts and Scientists)
7. 机器人工程师 (Robotics Engineers)
8. 大数据专家 (Big Data Specialists)

你看,榜单几乎被“数据”、“智能”、“科技”给承包了。比如AI和机器学习专家,报告预测其岗位数量将增长超过40%。领英(LinkedIn)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过去几年,在其平台上发布的AI相关职位数量增长了近8倍。这已经不是趋势了,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另一个超级增长点是“可持续发展专家”。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关注,这个以前听起来有点“虚”的岗位,现在成了香饽饽。普华永道(PwC)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75%的投资机构在做投资决策时会重点考虑ESG因素。这意味着,从金融到制造业,每个行业都需要懂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来指导公司,这需求能不大吗?

有升就有降,哪些岗位最危险呢?

报告也列出了一份“高危职业”清单,主要是那些重复性、流程化的工作:

1. 数据录入员 (Data Entry Clerks)
2. 行政和执行秘书 (Administrative and Executive Secretaries)
3. 会计、簿记和薪资文员 (Accounting, Bookkeeping and Payroll Clerks)
4. 收银员和票务员 (Cashiers and Ticket Clerks)
5. 银行出纳及相关文员 (Bank Tellers and Related Clerks)

看到“会计”、“行政”这些词,很多同学可能心都凉了半截。比如数据录入,AI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已经能以近乎100%的准确率和超乎人类的速度完成。曾经需要一个团队干一周的活,现在一个程序几分钟就搞定。全球最大的自动化软件公司UiPath的财报显示,其年收入已经突破10亿美元,客户包括了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可见企业用自动化程序替代人工操作的决心有多大。

好了,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对号入座,开始焦虑了。打住!这篇文不是来吓唬你的。报告的真正价值,不是告诉你“你的专业完蛋了”,而是告诉你“游戏规则变了”。

你的专业没过时,只是需要一个“+”

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岗位消失”等同于“专业没用”。会计专业本身不会消失,但只会做账、报税的“账房先生”式会计会被淘汰。市场营销专业也不会消失,但只会写传统文案、做地推的营销员会越来越难。

未来的逻辑是“专业 + X”。你的专业是你的“1”,而那些新趋势、新技能就是后面的“0”。没有前面的“1”,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但只有“1”,你很快就会被甩开。你的任务,就是找到属于你的那个“X”。

案例一:文科生 + 数据分析 = 故事的魔法师

很多人觉得,学历史、文学、社会学这些文科专业的同学,在数据时代最吃亏。恰恰相反!文科生拥有最宝贵的财富:对人性的洞察、强大的逻辑思辨和讲故事的能力。这些是AI短期内无法替代的。

缺的是什么?是量化分析和呈现数据的能力。

我认识一个学姐,在UCL读的社会学。她毕业后想去互联网公司做用户研究。她发现,所有大厂的JD(职位描述)里都写着“熟悉SQL、Python、Tableau者优先”。于是,她在硕士的最后一年,疯狂地在Coursera上学数据分析的课程,还跟着YouTube上的教程做了好几个数据可视化的个人项目,比如分析热门美剧的角色网络关系、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舆论趋势等。

面试时,当别人还在说“我认为用户是这样想的”,她直接甩出数据图表和分析模型,清晰地展示“数据显示,73%的用户在这个步骤流失了,原因可能是这三点……”结果可想而知,她轻松拿下了字节跳动的Offer。

她没转行,她只是给自己的社会学专业加了一个数据分析的“+”号。她把冰冷的数据,变成了能指导产品决策的、有温度的故事。这种“文理兼修”的人,才是未来最稀缺的。

案例二:会计 + ESG = 企业未来的掌舵人

回到开头的学妹Emily,她学的金融会计真的不香了吗?当然不是。企业永远需要人来管钱,但对“管钱”的定义变了。

未来的财务官,不仅要看懂财务报表,更要看懂“非财务报表”——也就是ESG报告。一家公司的碳排放量、员工福利、供应链是否合规,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它的长期价值和投资人信心。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已经闻风而动。德勤在2022年宣布投资10亿美元,用于培训全球员工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知识。他们正在疯狂招聘既懂财务又懂ESG的复合型人才,薪资待遇也远高于传统审计岗位。

所以,对于学会计金融的同学来说,你的“+”号就是可持续发展。你可以去选修环境科学的课程,考一个像CFA ESG Investing或者GARP SCR(可持续性与气候风险)这样的证书,关注各大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这样,当别人还在纠结一个数字的借贷平衡时,你已经能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角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了。

案例三:设计 + AI = 效率与创意的双核引擎

前段时间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火出圈,很多学设计的同学哀嚎“要失业了”。但事实是,顶尖的设计师们已经把AI当成了自己最强的“副驾”。

在纽约读交互设计的学长Leo告诉我,他们现在做项目,前期出概念草图、寻找视觉灵感,已经离不开AI了。以前可能要花一周时间做的mood board(情绪板)和几十个版本的草图,现在用AI工具,输入几个关键词,半小时就能生成上百个高质量的方案供团队挑选。这极大地解放了他们的生产力,让他们能把更多时间花在真正核心的创意构思和用户体验打磨上。

全球知名设计公司IDEO已经开始举办内部的“AI设计马拉松”,探索如何将生成式AI融入设计流程。他们需要的不是会操作AI工具的“画图工”,而是能用AI赋能创意、提出好问题、并从海量生成结果中做出正确审美判断的“设计策略师”。

所以,学设计的同学,你的“+”号就是AI工具的运用和“Prompt Engineering”(提示词工程)的能力。不要害怕它,去拥抱它,把它变成你创意工具箱里最锋利的那把瑞士军刀。

未来职场的“硬通货”:超越专业的底层能力

除了“专业+X”的思路,WEF的报告还花了大篇幅强调一件事:未来,对具体知识的考察会下降,对底层核心能力的考察会上升。因为知识会过时,但能力可以迁移。

报告列出了未来五年最重要的十大核心技能,我把它归为三大类,这才是你留学期间真正要去修炼的“内功”。

1. 思考能力:不是知道答案,而是会提问题

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技能分别是:分析性思维(Analytical Thinking)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这听起来很虚,我给你举个例子。教授让你写一篇关于“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论文。普通学生可能会去谷歌搜几篇文章,总结一下观点,交差了事。这就是在“寻找标准答案”。

而具备分析性思维的学生会怎么做?他会先质疑问题本身:“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对所有青少年都一样,还是分性别、分年龄、分社会阶层?“社交媒体”具体指哪个平台,是Instagram还是TikTok?影响的是“心理健康”的哪个方面,是焦虑、抑郁还是身体意象?

你看,他通过不断提问,把一个模糊的大问题,拆解成了一系列可以被研究、被验证的小问题。这就是分析性思维。

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比如,他可能会设计一个“数字健康”App,通过算法识别用户的负面情绪,并推送积极内容。或者,他可能会提出一个与学校合作的社交媒体素养教育计划。这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未来雇主最看重的。

2. 科技素养:不是会编程,而是会与机器协作

报告中多次提到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注意,它不是让你人人都去当码农,而是要求你至少能听懂“机器的语言”,并善于利用技术工具来提高效率。

你在写论文时,是还在用Word手动调整参考文献格式,还是已经在使用Zotero或Mendeley这样的文献管理软件了?你在做小组作业时,是还在用邮件传来传去不同版本的文件,还是已经在使用Notion、Trello或Google Docs进行实时协作了?

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别,背后其实是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未来的人才,一定是懂得如何将重复性工作“外包”给工具,从而聚焦于创造性思考的人。所以,不妨花点时间,去学学你专业领域最前沿的软件和工具,哪怕只是一个Excel的高阶技巧,或是一个Python数据处理的基础课程,都会让你受益匪 જય。

3. 个人韧性:不是不犯错,而是恢复快

报告中还强调了一系列个人品质,如适应力与灵活性(Resilience, Flexibility, and Agility)好奇心与终身学习(Curiosity and Lifelong Learning)

这一点对留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我们身处一个文化、语言、教育体系都完全不同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韧性的高强度训练。一个项目搞砸了,一次考试没考好,一次求职被拒,你是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还是能快速复盘,总结经验,然后笑着对自己说“Okay, next”?

这个快速“回血”的能力,就是韧性。未来的世界变化太快,没有谁的职业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企业需要的是那种在不确定性中依然能找到方向、在压力下依然能保持积极心态的“耐用型”人才。

所以,别怕犯错,多去尝试。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社团,申请一个看起来有点挑战的实习,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这些经历带给你的,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宝贵。

所以,现在我该做什么?

说了这么多,最后给你几个马上就能行动起来的大白话建议。

第一,给你的简历做一次“体检”。打开LinkedIn,搜索你心仪的3-5个职位,把它们的职位描述(JD)全部复制到一个文档里。然后,像玩“找不同”游戏一样,圈出那些反复出现,但你目前还不具备的关键词。是“SQL”?是“ESG”?是“Project Management”?还是“Adobe Creative Suite”?找到它,这就是你接下来要去攻克的“技能点”。

第二,把你的课程表当成“自助餐”。别只盯着你本专业的课。每个学期,给自己一个名额,去选一门“八竿子打不着”的课。学商科的去听听编程入门,学文科的去上上数据可视化,学工科的去报个公共演讲。你永远不知道哪块知识,会成为你未来职场上的“秘密武器”。

第三,把你的电脑变成“健身房”。Coursera、edX、Google Skillshop、YouTube……这些免费或低成本的学习资源,是这个时代给每个人最好的礼物。每天少刷一小时短视频,花30分钟学一个新技能。可以是从“如何用Canva做一张精美海报”这样的小事开始。坚持下去,一年后,你的能力会和同龄人拉开巨大差距。

未来的职场,不是一场淘汰赛,更像是一场进化论。它不是要淘汰某个专业的学生,而是要淘汰那些思维固化、停止学习的人。

你花了几十上百万,漂洋过海来读书,绝不是为了复制粘贴父母辈的成功路径,更不是为了找一个一劳永逸的“铁饭碗”。你真正的优势,是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强的适应能力和一颗永远保持好奇的心。

所以,别再盯着报告上的那些百分比焦虑了。那张通往未来的船票,其实一直都握在你自己的手里。现在,你要做的,就是一边掌好自己专业的舵,一边抬头看看满天的星辰,找到那颗最亮的,然后,全速前进。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