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留学,治好了我的内卷焦虑症

puppy

还在为绩点和实习疯狂内卷吗?我跟你说,来荷兰留学真的可能是一剂良药。以前我也觉得“不上不下”最让人窒息,但在这里,我看到的生活完全是另一幅模样。这里没人pua你必须成为精英,下午五点办公室就准时熄灯;小组作业大家直来直去,没人抢功劳,更看重你独特的想法而不是标准答案;就连超市收银员都能快乐地跟你聊上五分钟。在这里我才慢慢发现,原来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成功的定义也不止一种。想知道我是怎么一步步从焦虑到松弛的吗?快来看看我的故事吧!

荷兰留学,心态转变一览
思维模式转变:从“拼命才是王道”转变为“会生活才会工作”。
学习方式转变:从“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看重思辨过程和独特观点”。
成功定义转变:从“单一精英轨道”转变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值得尊重”。
社交文化转变:从“间接委婉”转变为“直接沟通,对事不对人”。

荷兰留学,治好了我的内卷焦虑症

嘿,朋友,你现在是不是正开着两三个文档,一边赶着due,一边刷着实习信息,顺便还要盘算着怎么把绩点再往上拉个0.1?

如果我跟你说,一年前的凌晨三点,我就是你,你信吗?我清楚地记得那个夜晚,电脑屏幕的光照着我惨白的脸,我为了一份报告里某个可有可无的图表格式,跟自己较劲了两个小时。那一刻,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我就是那种最尴尬的‘中间人’,不够顶尖,又不甘平庸,卡在中间,不上不下,最让人窒息。”

这种“不上不下”的焦虑感,像一个幽灵,从我准备出国时就一路跟随着我。身边的同学,不是手握大厂offer,就是绩点高到可以当海报贴起来。社交媒体上,更是充斥着“20岁实现财务自由”、“学霸的一天有多努力”这类让你看了只想把自己打包扔进垃圾桶的“正能量”。

我带着这种快要爆炸的焦虑,踏上了飞往荷兰的飞机。我以为,这不过是换个地方继续卷。可我万万没想到,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吹来的风,竟然成了治愈我内卷焦虑症的开始。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荷兰这个神奇的国度,是如何一步步把我从紧绷的弹簧,变成了一块可以晒太阳的松软海绵的。

下午五点的办公室,是空的

来荷兰的第一个“文化冲击”,就跟工作有关。我所实习的公司,坐标阿姆斯特丹,不大不小。第一天上班,我严阵以待,准备好了要挑灯夜战,向新同事们展示我“吃苦耐劳”的亚洲美德。

结果,下午四点半,旁边的荷兰小哥就开始收拾东西了。四点五十,办公室里的人走了一半。五点整,我的mentor拍拍我的肩膀,笑着问:“Hey, why are you still here? It's time for life!”(嘿,你怎么还在这?现在是生活时间啦!)

我当时就愣住了。什么?五点?下班?这不是开玩笑吧?在国内,五点下班约等于“早退”,是需要勇气的。可在这里,五点准时下班,才是“政治正确”。我眼睁睁看着办公室的灯一盏盏熄灭,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个例,后来发现,这是整个荷兰的常态。他们不是不努力工作,而是在工作时间内效率极高,然后心安理得地拥抱工作之外的生活。你敢信吗?根据经合组织(OECD)2023年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报告,荷兰人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指数高达8.2分(满分10分),远高于平均水平的6.7分。更夸张的数据是,荷兰只有0.3%的员工需要“非常长时间”地工作,这个比例在所有发达国家里是最低的,而OECD的平均值是10%!

这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我亲眼所见的热气腾腾的生活。我的同事们,下班后有人去运河里划船,有人去公园遛狗,有人在阳台上喝着啤酒看日落。周末,他们会彻底消失,邮件设置成自动回复,因为那是雷打不动的“家庭日”或“爱好日”。

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准时下班而给你贴上“不求上进”的标签。大家默认的规则是: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反过来。这种氛围,就像一剂强力镇定剂,慢慢抚平了我内心那种“别人都在跑,我不敢停”的恐慌。我开始学着在下班后关掉电脑,去超市买菜,给自己做一顿像样的晚餐,而不是用泡面和焦虑填满我的夜晚。

小组作业,没人跟你抢功劳

如果说工作文化治好了我的“996焦虑”,那荷兰的学术氛围,则拯救了我的“绩点焦虑”。

国内上学时,小组作业简直是噩梦。总有那么一两个“隐形人”,和一两个恨不得把所有功劳都揽在自己身上的“表现狂”。大家表面一团和气,私下里为了谁讲A部分谁讲B部分、谁的名字排在前面,能上演一出甄嬛传。

到了荷兰,我第一次体验了什么叫“对事不对人”的小组合作。我们小组有个关于市场分析的pre,组员来自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我。第一次开会,大家就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有不同意的,就当面锣对面鼓地辩论。德国小哥会直接说:“I don't think your data source is solid enough.”(我觉得你的数据来源不够可靠。)意大利姐姐也会说:“Your conclusion is a bit weak, we need more evidence.”(你的结论有点弱,需要更多证据。)

一开始我还有点玻璃心,觉得这是在否定我。但很快我就发现,他们只是在讨论“事”,完全没有针对“人”的意思。一旦观点达成一致,分工极其明确,每个人都像一个精密的零件,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展示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主动提及其他组员的贡献。我们因为想法新颖拿了高分,所有人都真心为团队的成功而高兴,而不是盘算着自己在这份功劳里占了几成。

荷兰的大学普遍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法),教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他们会抛出一个复杂的真实案例,让我们自己去查找资料、讨论、形成观点。没有标准答案,你独特的思考路径和严谨的论证过程,远比一个“正确”的结论重要。

在这里,我第一次感觉到,学习不是一场零和游戏,不是我多一分你就少一分。它更像一场圆桌讨论,每个人的声音,无论大小,无论是否主流,都被认真倾听。我的“绩点焦虑”慢慢变成了“知识焦虑”——不是担心分数不好看,而是担心自己懂得太少,无法为团队贡献更有价值的观点。这种转变,让我重新找回了学习最原始的乐趣。

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真正让我从根上拔除内卷思维的,是荷兰整个社会的氛围。在这里,我看到了无数种“成功”的活法。

我租的公寓楼下,有个开了三十年的面包店。老板是个胖胖的荷兰大叔,每天乐呵呵地烤着面包,下午三点就准时关门。我问他为什么不延长营业时间多赚点钱,他擦着手上的面粉,用可爱的荷兰口音英语说:“More money? For what? I have enough money for my boat, my beer, and my holiday. More time is better than more money.”(更多的钱?为了啥?我的钱足够我玩船、喝啤酒和度假了。更多的时间比更多的钱更好。)

在Albert Heijn超市,收银员会一边扫码一边跟你开心地聊天,从今天的天气聊到你买的西兰花怎么做好吃。他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你看不到一丝职业假笑或者不耐烦。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尊重,并不比一个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低。

这就是荷兰给我最大的震撼: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生的价值也不由你的title和薪水决定。你可以是一个出色的律师,也可以是一个快乐的园丁。只要你认真生活,享受你的工作,你就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

《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或许能佐证我的感受。2024年的报告中,荷兰高居全球第六位。这份幸福感,我想,就来源于这种对个体选择的尊重和宽容。社会不再给你铺设一条“考高分-上名校-进大厂”的单一轨道,而是为你展开一片广阔的旷野,你可以自由地奔跑、停留、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我开始明白,我曾经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把人生看成了一场轨道赛,总想在每个站点都超过别人。但在荷兰,我发现人生其实是一片旷野,风景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有人喜欢攀登高峰,有人则享受在溪边露营。没有谁比谁更高级,只是选择不同。

写在最后,给焦虑的你

我不会跟你说“别焦虑了”这种正确的废话,因为我知道那有多难。但如果你正被内卷的潮水裹挟得喘不过气,或许可以试试下面这些荷兰人教我的“精神自救法”:

1. 刻意练习“Niksen”:这是个荷兰词,意思是“什么都不做”。找个周末的下午,别带手机,就去公园的长椅上坐着,或者盯着窗外的云发呆。允许你的大脑完全放空,这比打鸡血管用多了。

2. 找到一个“无用”的爱好:去学一个和你的专业、工作、前途毫无关系的东西。可以是陶艺,可以是滑板,甚至可以是研究怎么做出一碗完美的意大利面。这种纯粹为了快乐而做的事,会帮你找回对生活的热情。

3. 重新定义你的“成功”:别再用别人的尺子量自己了。试着写下5件让你今天感到快乐的小事:比如,今天咖啡的味道刚刚好;跟一个陌生人微笑并得到了回应;学会了一句新的荷兰语。你会发现,幸福和成功,其实藏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瞬间里。

4. 勇敢地“不合群”:如果一场社交活动让你感到疲惫,那就礼貌地拒绝。如果一个目标让你觉得痛苦,那就大胆地放弃。在荷兰,我学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取悦自己比取悦世界重要得多。

荷兰没有彻底改变我,但我在这里,学会了和那个不完美的、会焦虑的、偶尔也想躺平的自己和解。我依然在努力,但不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精英”,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舒展、更自洽的“我”。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丝喘息的空间。记住,你的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祝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风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