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起点的“心情清单” |
|---|
| 为朋友的“终点”喝彩,也为自己的“起点”打气。 |
| 雅思/托福备考的苦,是未来独立的甜。 |
| 告别不是结束,是换个地方思念。 |
| 迷茫和不安是标配,勇敢和成长是顶配。 |
你的高考终点,我的留学起点
六月的风,好像每年都一个味道。一半是夏天的燥热,另一半,是青春散场的味道。
那晚我刚结束一整天的雅思模考,头昏脑胀地瘫在椅子上,习惯性地刷开了朋友圈。屏幕瞬间被一片狂欢占领。我的发小阿哲,正被一群哥们儿抛向空中,配文是:“再见了您内!高中!”;我的前桌小敏,和全班同学在KTV里吼着《凤凰花开的路口》,照片里每个人都哭花了妆;还有无数张撕碎的试卷、扔向天空的书本、以及定位在各种毕业旅行目的地的机票。
他们的高考,结束了。那条长长的、拥挤的、被无数人注视的赛道,他们终于冲过了终点。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挨个点赞,评论里敲下“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然后,我关掉手机,房间里一片寂静。灯光下,是摊开的《雅思王听力真题语料库》,和一个已经装了一半的28寸行李箱。我突然意识到,当他们的人生迎来一个盛大的句号时,我的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的第一行。那种感觉很奇妙,像站在一个热闹广场的边缘,看着中心的人群在庆祝,而自己却要转身,走向一条少有人走、通往未知的小路。这篇文章,就是想写给每一个和我一样,站在这个特殊起点上的你。嘿,别怕,你不是一个人。
朋友圈里的两种青春
高考,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集体记忆。它像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你们有并肩作战的同学,有在身后摇旗呐喊的老师和家长。你们的目标高度一致:考上好大学。所以当终点的哨声吹响,那种解脱和喜悦是共通的,是可以肆无忌惮分享的。
而选择留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单打独斗的冒险。你身边可能没有几个和你申请同一个国家、同一所学校的伙伴。当同学们在埋头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时,你可能在跟留学中介battle你的文书细节;当他们在讨论哪所985大学的食堂最好吃时,你正在纠结是考托福还是考雅思。这种“不同频”,让你在集体中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291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几乎相当于整个比利时或者希腊的人口。这千军万马走的是同一座独木桥。而另一边,根据《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的数据,尽管受全球形势影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意向仍在稳步回升。每年,有数十万学生像我们一样,选择了另一条赛道。你看,我们的人数,和高考大军比起来,确实是“少数派”。
我的朋友Leo就曾跟我分享过他的经历。高三那年,班主任在晚自习时慷慨激昂地动员大家:“同学们,坚持住最后一百天,你们的未来就在前方!”全班同学都热血沸腾。只有Leo默默低下了头,因为他的offer已经来了,他第二天就要去参加一个线上的行前说明会。他告诉我:“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逃兵。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冲锋,而我却提前离场了。心里既有拿到offer的轻松,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和愧疚。”
这种感觉,你一定也懂。为朋友的解放而高兴,是真的;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感到些许迷茫和不确定,也是真的。这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就是我们留学前夜最真实的写照。
那段和雅思托福死磕的日子
如果说高考是一场长达三年的马拉松,那语言考试的备考,就是一场高强度的百米冲刺。它周期短,压力大,而且结果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拿到入场券。
我还记得自己备考雅思的那段日子。每天早上6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APP背100个新单词,然后开始磨听力。为了练习精听,一段剑桥真题的录音,我要反复听写几十遍,直到能把每个“the”和“a”都写下来。中午吃完饭也不敢午睡,因为下午2点是口语练习的黄金时间,我要对着镜子,或者找App上的partner练习当季的口语题库,从“Describe a time you were busy”说到“Describe a piece of clothing you like to wear”,说到口干舌燥,感觉自己的脸部肌肉都僵硬了。
最折磨人的是写作。看着那些晦涩的图表题和议论文题,脑子里空空如也。为了凑字数,也为了用上那些所谓的“高级词汇”,写出来的句子自己都读不通顺。每写完一篇,都要在深夜发给老师,然后忐忑地等待那个批改完的、满是红字的文件。每一次看到分数,都像一次审判。
这不仅仅是努力与否的问题,它还考验心态。很多世界名校对语言成绩的要求高得吓人。比如,你想申请美国的常春藤盟校或者英国的G5大学,托福通常要求100分以上,雅思总分7.5、单项不低于7.0是家常便饭。这意味着你不能有任何短板。我认识一个申请新闻专业的学姐,她的阅读、听力、写作都是大神级别的分数,但口语考了三次都是6.5,就是过不了梦校要求的7.0那道坎。那段时间,她每次跟我聊天都带着哭腔,说感觉自己快要抑郁了。
根据ETS(托福考试的主办方)发布的全球托福成绩数据报告,中国大陆考生的平均分常年徘徊在87分左右。而雅思官方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大陆考生的平均分在6.0分上下。这意味着,每一个考到“7”或“100”以上的学生,背后都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那些被单词书、真题集和网课填满的日日夜夜,是我们留学路上打的第一场硬仗。它很苦,但当你拿到成绩单,看到那个足够让你敲开梦校大门的分数时,你会觉得,这一切的煎熬,都值了。
机场的拥抱,是全世界最重的行李
语言关过了,Offer也拿到了,接下来就是最温情也最残忍的一环——告别。
出发前的那几天,家里总是很热闹。亲戚们轮番上阵请吃饭,说是“践行”。饭桌上,大家都在说一些吉祥话,“前程似锦”“学业有成”,气氛热烈。但你总能从父母的眼神里,捕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和担忧。
我出发那天,我妈从早上五点就醒了,在厨房里给我做我最爱吃的饺子。她一边包一边念叨:“也不知道你到那边吃得惯不,多带点咱们这边的调料过去。那边冷不冷?羽绒服带够了吗?”我爸则在一旁默默地检查我的行李,一遍又一遍,生怕漏了什么。他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那天他反复确认我的护照、签证和录取通知书有没有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去机场的路上,车里谁也没说话。到了机场,办理托运,换登机牌,一切都进行得很快。直到安检口前,我们必须停下脚步。我妈终于没忍住,抱着我哭了,她说:“在那边要照顾好自己,别省钱,想家了就给我们打视频。”我爸拍了拍我的肩膀,眼眶红红的,只说了一句:“去吧,好好的。”
那个拥抱,感觉特别重。里面有父母十八年的养育,有他们全部的牵挂和不舍,还有对我未来的无限期许。转身走进安检口的那一刻,我不敢回头,因为我知道一回头,我好不容易筑起的坚强防线就会瞬间崩塌。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留学,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远行,更是一个家庭的共同付出和守望。
如今,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根据新东方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尽管研究生仍是留学主体,但本科及以下阶段的留学意向正在回暖。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像我们一样,在18、19岁的年纪,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飞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这个年纪的我们,刚刚成年,对世界的认知还很有限,对家庭的依赖还很深。所以,那一声在机场的“再见”,才显得格外沉重。
你好,陌生又迷茫的新世界
飞机落地的瞬间,耳机里传来空乘人员温柔的英文广播。那一刻,兴奋和不安同时涌上心头。兴奋的是,我终于来到了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地方;不安的是,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初到异国的第一周,几乎可以用“混乱”来形容。首先是倒时差,白天困得睁不开眼,晚上却精神得能看星星。然后是应对各种生活琐事。我记得我第一次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很多标签上的单词我都不认识。我想买一瓶酱油,结果在调味品区来来回回找了半小时,最后只能拿着手机翻译软件,尴尬地去问工作人员。那种在国内闭着眼睛都能完成的小事,在这里却变得困难重重。
还有就是无处不在的文化冲击和语言障碍。虽然雅思考了7.5,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里,我发现自己还是像个“小聋瞎”。当地人说话的语速、口音、俚语,都和听力考试里标准的英音、美音完全不同。课堂上,教授的语速飞快,小组讨论时,同学们七嘴八舌,我常常是还没理解上一句话的意思,他们已经聊到下一个话题了。那种插不上话的无力感,真的会让人怀疑人生。
一项针对国际学生的调查显示,初到留学目的地的学生普遍面临三大挑战:孤独感、学业压力和文化适应。超过40%的学生表示,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感到孤独和隔离。这份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我们。是那个在深夜因为想家而偷偷哭泣的你,是那个在小组讨论中因为不敢开口而懊恼的你,也是那个在偌大的校园里找不到一个可以一起吃饭的朋友而感到失落的你。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叫Cindy,她去澳洲读本科。她告诉我,她刚到的第一个月,每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晚上跟爸妈视频。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她才能用最熟悉的语言,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委屈和迷茫。她说:“你知道吗,有一次我生病了,发烧到39度,躺在宿舍里,特别想喝一碗我妈做的热汤面。可我连下床烧壶热水的力气都没有。那一刻,我真的觉得好绝望,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孤立无援’。”
这些经历,听起来很心酸,但它们是留学生活最真实的组成部分。正是这些迷茫、无助的时刻,逼着我们快速成长。
在孤独里,长出自己的铠甲
如果说留学的上半场是“生存”,那么下半场就是“生活”。当你慢慢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克服了最初的障碍,你会发现,你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你开始学会自己做饭,从一开始只会煮泡面,到后来能做出一桌像样的四菜一汤。你的手机里存满了各种菜谱App,朋友圈里也从晒风景变成了晒自己的厨艺。你不再害怕去银行、去政府部门办事,因为你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你甚至学会了自己看合同、报税、组装从宜家买回来的家具。
在学业上,你从一开始课堂上的“小透明”,变得敢于举手提问,敢于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你开始适应这里的学术节奏,知道如何查找文献,如何写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当你在一次presentation结束后,获得教授和同学们的掌声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
更重要的是,你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你不再只和中国学生待在一起,而是主动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志愿者项目,去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你会发现,那个来自印度的同学数学超棒,那个来自巴西的同学热情奔放,那个来自德国的同学严谨得可爱。和他们的交流,打开了你看世界的一扇新窗户。
这条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用孤独和汗水换来的。你像一个打怪升级的玩家,独自一人在这个巨大的新地图里探索。每解决一个难题,就获得一些经验值,然后慢慢地,你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可以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任何风雨。这身自己长出来的铠甲,是留学给你最好的礼物,谁也拿不走。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站在这个起点上,心里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请别着急。让我给你一些不算是建议的建议吧:
首先,允许自己脆弱。想家了,就大大方方地打个视频电话哭一场。觉得累了,就给自己放一天假,什么都不干,就躺着刷剧。没人是天生的强者,承认自己的软弱,是变强的开始。
其次,脸皮厚一点。上课听不懂,就下课去追着教授问。想认识新朋友,就主动跟身边的人说“Hi”。你的社恐,在国外没人认识,这正是你重塑自己的最好机会。
把生活当成一场游戏。成功办好了手机卡?太棒了,经验值+10。第一次独自去看了医生?厉害,经验值+20。第一次在全英文的party上和陌生人聊了超过五分钟?简直是史诗级成就,经验值+100!用这种心态去面对挑战,你会发现很多困难也没那么可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lxs.net,在各种留学生社群里,有成千上万个和你一样的“起点玩家”。你的迷茫,他们也曾经历;你的困惑,他们或许有答案。多和前辈交流,多看看别人的经验,你会发现这条路虽然孤独,但你从不孤单。
高考那条路,通往的是象牙塔;我们选择的这条路,通往的是全世界。
朋友,欢迎来到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赛道。祝你,也祝我,武运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