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澳洲破防了?这篇心理自救指南给你

puppy

刚来澳洲,是不是也曾有过深夜赶due、看着国内朋友的热闹突然就绷不住的瞬间?别怕,这种“破防”时刻,真的不止你一个人经历。这篇自救指南不灌鸡汤,全是干货。我们会手把手教你如何预约学校的免费心理咨询,告诉你几个在local活动中快速交到朋友的小窍门,还有能立刻上手的正念练习帮你缓解焦虑。留学生活本就是一场挑战,但你不必独自战斗。别再一个人硬扛了,快点开看看,找回在南半球闪闪发光的自己吧!

心理急救箱 (Mental Health First Aid Kit)
感觉快撑不住了?
别犹豫,立刻拨打澳洲24小时危机支持热线 Lifeline: 13 11 14,或 Beyond Blue: 1300 22 4636。他们提供专业的紧急支持。
想找个人聊聊?
第一时间想到学校的免费心理咨询服务(Counselling Service)。这是你交的学费里包含的福利,不用白不用!具体预约方法下文手把手教你。
觉得孤单到发霉?
打开 Meetup.com 或者 Eventbrite,搜索你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周末徒步、城市写生、语言交换小组。主动走出去,朋友就在下一个转角。
焦虑到睡不着?
下载 Calm 或 Headspace App,跟着引导做五分钟的呼吸练习。或者试试“5-4-3-2-1”感官练习,能立刻把你从情绪漩涡里拉出来。

上周三凌晨两点,墨尔本。我正在为一篇还差2000字的论文头秃。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英文文献,看得我眼睛发酸。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想刷刷朋友圈,结果瞬间被暴击了。

屏幕里,国内的好朋友们正在一家新开的火锅店聚餐,热气腾腾的九宫格,每个人脸上都笑开了花。配文是:“周末快乐,想念某个在土澳搬砖的朋友!”

就在那一瞬间,不知道哪个开关被按下了。委屈、孤独、压力,像失控的洪水一样涌上来。我对着屏幕,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哭得像个傻子。那一刻,真的“破防”了。觉得自己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在这里苦苦挣扎,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你也曾有过这样深夜emo的时刻,我想抱抱你,然后告诉你:别怕,这真的太正常了。留学生活,远不止朋友圈里的阳光沙滩和毕业典礼,更多的是我们独自面对的这些崩溃瞬间。

“破防”不是你矫情,是留学生的普遍困境

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在深夜崩溃吗?大错特错!这种感觉有个学名,叫“文化休克”和“社交孤立”,几乎是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

我们来看点数据,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少“战友”了。根据澳大利亚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学生福祉调查》(National Student Wellbeing Survey),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报告了高度或极高的心理困扰。而对于我们国际留学生来说,这个数字只会更高,因为我们还要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冲击、远离家人朋友等多重压力。

Orygen(澳洲一个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国家级研究中心)的研究更直接,他们发现,有将近一半的澳洲国际留学生出现了抑郁或焦虑的症状。看到没?你那些“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的感觉,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普遍现象。

我认识一个读IT的学长,叫Leo。他刚来的时候,专业课压力巨大,小组讨论插不上话,怕说错,更怕被笑。课后回到空荡荡的公寓,除了泡面就是代码。他说,那段时间他最怕过周末,因为别人都在开party,而他连个能约饭的人都没有。这种强烈的孤独感,让他一度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

所以,当你觉得难受、想家、怀疑人生的时候,千万别第一时间给自己贴上“脆弱”“矫情”的标签。你只是在经历一场艰巨但正常的适应过程。承认自己的脆弱,是变强大的第一步。

学校的免费午餐,不吃白不吃!

咱们交了那么贵的学费,除了上课,还有很多隐藏福利,其中最宝藏、最应该被利用的,就是学校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University Counselling Service)。

我知道,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咨询”就觉得是“有病”才去看的,这个观念真的要改改了!在澳洲,看心理咨询师就像找健身教练一样普遍。无论是学业压力大、和室友闹矛盾、对未来感到迷茫,还是单纯想找个人倾诉,都可以去找他们。

怎么预约?超级简单!

1. 找到它:打开你的大学官网,在搜索框里输入“counselling”或“wellbeing support”。通常会有一个专门的学生支持页面。像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这些学校的网站,都有非常清晰的指引。

2. 预约:大部分学校都支持在线预约。你需要填写一个简单的表格,描述一下你目前遇到的困扰。之后,学校会安排一个“Triage”电话,也就是初步评估,了解你的大概情况,然后为你匹配合适的咨询师。

3. 见面聊:咨询是完全保密的!咨询师不会对你的任何想法和行为做评判,他们受过专业训练,懂得如何倾听,并会教你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应对困境。而且,别担心语言问题,很多学校的咨询中心都有能讲普通话的咨询师,或者可以帮你安排翻译。大胆提出你的需求!

我的朋友Jessica,在UNSW读硕士,因为拖延症晚期,眼看好几门课都要挂了。她鼓起勇气预约了学校的咨询。咨询师并没有批评她,反而和她一起分析拖延背后的焦虑情绪,并教了她一套“任务分解法”。现在,她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养成了规律的学习习惯。她说:“这比我一个人硬扛好太多了,感觉像是给我的大脑请了个私教。”

记住,这项服务是你已经付过钱的(包含在你的学生服务和设施费SSAF里),不去用就等于把钱扔水里了。别犹豫,当你觉得需要的时候,就去约!

交朋友,勇敢跳出舒适圈

孤独感是压垮留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知道,和中国朋友待在一起说中文、吃中餐,非常有安全感。但这也会让我们错过很多体验当地文化、锻炼口语的机会。

想要真正融入,必须主动出击,去认识一些local朋友。这里有几个亲测有效的小窍门:

参加大学社团,但别只盯着CSSA。
每个大学都有上百个社团,从徒步社、电影社到巧克力品鉴社,五花八门。挑一个你真正感兴趣的加入。比如莫纳什大学的户外俱乐部(MOC),每周都有徒步、露营、攀岩活动。在这些活动里,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交流起来会自然很多。别怕自己英语不好,带着微笑和开放的心态,行动比语言更有力。

用好Meetup和Eventbrite这两个App。
这两个平台简直是“社恐”的救星。上面全是各种同城活动,由当地人组织。你可以找到语言交换小组(Language Exchange),大家互相教中文和英文;也可以找到周末的Board Game(桌游)小组,玩一局“卡坦岛”,分分钟就和陌生人熟悉起来。关键是,来参加活动的人,目的都是为了社交,所以大家心态都非常开放,你完全不用担心会尴尬。

去当一次志愿者。
找一个你关心的领域,比如动物保护、环境保护或者社区服务,去做志愿者。你可以在Seek Volunteer或者GoVolunteer这样的网站上找到很多机会。这不仅能让你认识一群有爱心、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让你对这个城市产生更深的归属感。当你为社区付出的那一刻,你会发现,你不再是一个过客。

从一个简单的“Hi”开始。
在课堂上,可以主动跟邻座的同学打个招呼,问问他/她对这节课的看法。在咖啡馆,可以夸一句咖啡师的拉花很漂亮。这些微小的互动,就像一颗颗石子,能慢慢在你和这个陌生的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焦虑来敲门?试试这几个“一键关机”小技巧

有时候,焦虑和恐慌会突然袭来,让人心跳加速,无法呼吸。当这种情绪上头的时候,说教和鸡汤都没用,我们需要的是能立刻上手的“急救”方法。

正念呼吸,给大脑按个暂停键。
别觉得玄乎,正念(Mindfulness)就是让你专注于当下。很多大学,比如ANU,甚至会为学生提供免费的Headspace或Calm这类冥想App的高级会员。赶紧去学校官网搜搜看有没有这个福利!

没App也没关系,现在就试试这个练习:
找个舒服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慢慢地用鼻子吸气,心里默数1, 2, 3, 4。感受空气进入你的身体。然后,屏住呼吸,再默数1, 2, 3, 4。最后,用嘴巴缓缓地把气呼出去,默数1, 2, 3, 4, 5, 6。重复5-10次。你会感觉到,狂跳的心慢慢平复下来了。

试试“5-4-3-2-1”感官接地法。
这是一个能快速把你从恐慌情绪中拉回现实的方法。当感觉自己要被焦虑淹没时,停下来,环顾四周,然后:

  • 说出5件你能看到的东西。(比如:一盏台灯,一个绿色的水杯,窗外的树…)

  • 感受4件你能触摸到的东西。(比如:椅子的质感,皮肤上的衣服,脚下的地板…)

  • 听见3种你能听到的声音。(比如:键盘的敲击声,远处的车声,自己的呼吸声…)

  • 闻到2种你能闻到的气味。(比如:空气中咖啡的香气,书本的油墨味…)

  • 尝到1种你能尝到的味道。(比如:喝一口水,感受它的味道…)

这个练习能强制你的大脑从混乱的思绪中抽离,重新与现实世界连接,非常有效。

把烦恼“倒”出来。
准备一个本子,或者在手机备忘录里,在你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把所有让你焦虑的事情都写下来,不管多乱多杂。这个过程叫“Brain Dump”(大脑倾倒)。把烦恼具象化成文字,能有效减轻大脑的负担。写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留学这场冒险,本来就不是一条坦途。它逼着我们一夜长大,逼着我们独自面对各种挑战。摔倒了,就坐下来歇会儿,看看南半球不一样的风景,然后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往前走。

你已经超级勇敢了,能一个人跨越半个地球来这里学习生活。所以,也请允许自己有脆弱和崩溃的时候。那不是失败,只是成长的一部分。

别再一个人硬扛了,好吗?去预约一次咨询,去参加一个陌生的活动,去跟那个偶尔会感到疲惫和迷茫的自己和解。那个在南半球闪闪发光的你,我们等着你回来。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224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