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历山大中学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还在好奇来温哥华市中心读高中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吗?在亚历山大中学,你不会觉得自己只是个匆匆过客。这里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班级小小的,老师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还会手把手带你适应北美的学习节奏。我们告别了死记硬背,更多的是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为申请大学做足准备。最重要的是,身边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大家一起探索城市,也一起为梦想打拼。这里不只有学习,更有归属感和看得见的成长。想知道我们每天上课、交友、探索城市的真实故事吗?快来看看吧!

给准学弟学妹的小提示
这篇文章有点长,因为它充满了我们想和你分享的真实故事和感受。这不仅仅是一份学校介绍,更像是一封来自学长学姐的信。我们不谈空话,只聊干货。从每天怎么上课,到周末去哪里玩,再到申请大学时那些纠结又充满希望的日日夜夜。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带你云体验一下在亚历山大中学(Alexander Academy)的留学生活吧!

在亚历山大中学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站在温哥华市中心 Hastings 街上的情景。那是一个典型的十月阴天,细雨蒙蒙,周围是高耸的玻璃幕墙写字楼和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我攥着手机里的地址,抬头看着眼前这栋并不像传统“校园”的建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我不会要在一个“补习班”里度过我的高中生涯吧?

那时候的我,刚从国内一个几千人的大学校飞来,习惯了操场、食堂和熙熙攘攘的教学楼。眼前的亚历山大中学,嵌在繁华的市中心,更像一个“都市传说”。我深吸一口气,推开门,一个金发女士微笑着迎上来:“You must be Ling? Welcome! We’ve been expecting you.” 她竟然准确地叫出了我的名字。那一瞬间,所有的不安、陌生和孤独感,仿佛被这句话轻轻抚平了。也正是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这里的留学体验,可能和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这篇文章,就是想和你聊聊,当一个留学生,一头扎进温哥华市中心这所“非主流”的学校里,究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不仅仅关乎学习,更关乎成长、归属感和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告别陌生,这里是温哥华市中心的“家”

很多人对高中的印象,可能是几百人的年级,一个老师对着五十多个学生的大课堂。但在亚历山大,你会体验到一种“奢侈”的精致。我们学校的口号之一就是“Personalized Learning”,而他们是实实在在把这句话做到了骨子里。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班教学。官方数据显示,学校的平均班级人数是15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不可能成为课堂上那个“隐形”的角落生物。上课时,老师的目光会扫过每一个人。我记得我的11年级物理老师 Mr. Davison,他不仅记得我们每个人的名字,甚至连谁的数学基础好一点,谁的英语写作需要多练习,他都一清二楚。

有一次小组项目,我和一个来自墨西哥的男孩 Diego 分到了一组。我俩的英语口音都挺重,一开始交流起来磕磕巴巴,项目进度很慢。Mr. Davison 看到了我们的窘境,他没有直接过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在课后把我们叫到一边,拿出一张白板,帮我们梳理思路,还教我们一些项目合作时常用的沟通短语。他说:“The goal isn't just to finish the project. It's to learn how to work together. That's a university skill.”

这种关注度,对于刚来北美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你不用担心因为胆小或者语言障碍而被忽略。老师会主动创造机会让你开口,鼓励你表达哪怕不那么成熟的想法。学校位于市中心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里(602 W Hastings St),虽然没有广阔的草坪和操场,但却有一种独特的温馨感。整个学校就那么几层楼,你每天都能在走廊里碰到校长,他会笑着跟你打招呼,问你“How’s your day going?” 这种感觉,不像是在一所冷冰冰的学校,更像是在一个关系紧密的社区。

在这里,你不是一个注册号码,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的困惑有人倾听,你的进步有人喝彩。这种被看见、被重视的感觉,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也是留学生活里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上课不是听讲,是开“圆桌会议”

如果你习惯了国内老师在讲台上一讲到底,你在下面奋笔疾书的模式,那来这里上课,你可能需要一点时间适应。因为这里的课堂,更像一个“圆桌会议”或者“工作坊”。

举个例子,我们的社会学12年级课。老师布置的期末项目是研究温哥华市中心东区(Downtown Eastside)的社会问题。我们没有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把我们分成小组,我们的任务是自己确定研究方向、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走访(在安全指导下),然后采访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最后,我们不是交一篇论文上去就完事了,而是要像真正的社会研究员一样,向全班同学和几位校外专家做一个正式的报告(Presentation)。

整个过程,老师的角色更像一个“项目经理”和“顾问”。他会教我们研究方法,帮我们联系采访对象,指导我们如何分析数据,但从不给我们设定框架。我记得我们小组为了一个数据图表的呈现方式,激烈地辩论了整整一个下午。这种学习方式,一开始会让人觉得很“没底”,因为没有人给你划重点。但慢慢地,你会发现,你学到的远比书本上的知识要多。你学会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队友协作,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何清晰地表达和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些,恰恰是北美大学最看重的能力。

当然,学术深度也绝不含糊。亚历山大提供了丰富的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根据学校最新的课程列表,涵盖了AP微积分AB/BC、AP物理1/2、AP化学、AP心理学等十多门课程。这些大学预科课程难度很高,但也能让你在申请大学时极具优势,甚至可以提前换取大学学分。我认识的一个学霸学姐,修了4门AP,最后被多伦多大学的王牌专业罗特曼商学院录取,还拿到了入学奖学金。

从死记硬背到主动探索,这个转变可能会伴随着阵痛,但它带给你的,是真正能让你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

你的大学申请,有“专属智囊团”

对于我们这些背井离乡的留学生来说,申请大学绝对是高中生涯的头等大事,也是压力最大的事。在陌生的教育体系里,面对复杂的申请流程、繁多的文书要求,很多人都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亚历山大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学校有专门的学术顾问和大学申请指导老师(Academic Advisor & University Application Specialist)。他们就像你的“专属智囊团”,从你10年级选课开始,就介入你的学术规划。

他们会和你进行一对一的面谈,了解你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职业方向,然后帮你规划好每学期要修的课程,确保你满足梦校的申请要求。比如你想申请UBC的工程专业,他们会提醒你,12年级的物理和化学是必修的,而且AP微积分BC会是你的加分项。

到了12年级的申请季,这种支持就更加“保姆级”了。指导老师会定期举办讲座,讲解各个大学的专业特色和申请技巧。他们会逐字逐句地帮你修改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和你一起头脑风暴,挖掘你身上独特的闪光点。我当时的申请文书改了不下十稿,我的指导老师 Ms. Wallace 每次都非常耐心地给我反馈,甚至会在周末通过邮件回复我的问题。

真实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学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去向报告,超过95%的毕业生都能收到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每年毕业典礼上,校长都会骄傲地念出长长的大学名单:多伦多大学、UBC、麦吉尔大学、滑铁卢大学、皇后大学……去年,我们2023届的毕业生共获得了超过50万加元的大学入学奖学金。

我身边有个同学,叫 Kenji,来自日本,梦想是成为一名动画设计师。他的文化课成绩不算顶尖,但他画画非常有天赋。我们的申请指导老师没有让他随大流去申请商科或计算机,而是鼓励他专注于自己的作品集(Portfolio)。老师帮他联系了温哥华本地的一位动画师做课外辅导,还指导他将作品集整理得更具故事性和专业性。最终,Kenji 成功拿到了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 Design)的Offer,那是加拿大最好的艺术院校之一。如果没有学校这种个性化的指导,他的才华很可能就被埋没了。

朋友圈就是个“小联合国”

如果你想体验真正的跨文化交流,亚历山大绝对是一个完美的选择。这里的学生来自全球各地,学校官网上说学生群体来自超过30个国家,这真的一点不夸张。我的同班同学里,有来自巴西的热情桑巴舞者,有来自德国的严谨逻辑控,有来自越南的温柔学霸,还有来自伊朗的艺术才女。

每天的午餐时间,我们的餐桌就像一个“小联合国”峰会。大家分享着各自带来的午餐,聊着不同国家的热门话题。我给他们讲中国的春节和红包,他们教我用西班牙语说“你好”,我们一起吐槽温哥华多雨的天气,也一起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加油。这种自然的文化碰撞,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生动有趣。

学校也会刻意创造这种融合的氛围。每年都有“多元文化周”(Multicultural Week),每个国家的学生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布置展台,分享特色美食。你会看到穿着韩服的女生在发泡菜饼,穿着墨西哥草帽的男生在分发玉米片。整个学校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里,那是真正感受地球村概念的时刻。

这种多元化的环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新鲜感。它教会我如何尊重和理解差异,如何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当你的朋友来自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国家,你会开始好奇地去了解那里的历史和文化,你的世界观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拓宽了。这种全球化的人脉和视野,在未来的世界里,将会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力。

温哥华,我们的“第二课堂”

把学校设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绝对是亚历山大最酷的决定之一。温哥华这座城市,成为了我们第二个,也是更大的一个课堂。

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被发挥到了极致。我们的艺术课,可以直接步行到温哥华美术馆(Vancouver Art Gallery)去看一场最新的展览。我们的历史课,会组织去煤气镇(Gastown),在古老的街道上,听老师讲解这座城市的起源。我们的体育课,除了在校内的健身房,有时也会去附近社区中心的篮球场,或者干脆沿着海边步道(Seawall)来一次长跑,远处就是雪山和海洋。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让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们不仅仅是在书本上读到“温哥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城市”,而是可以在午休时间,走到几个街区外的唐人街,吃一碗正宗的云吞面,亲身感受这种文化的交融。

生活上也极其方便。学校楼下就是各种餐厅和咖啡馆,步行五分钟就能到温哥华的交通总枢纽——海滨站(Waterfront Station),可以搭乘天车(SkyTrain)、海上巴士(SeaBus)和公交车去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史丹利公园(Stanley Park)骑行,去格兰维尔岛(Granville Island)逛市场,或者去罗布森街(Robson Street)购物,都无比轻松。你将真正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心脏,感受它的每一次脉搏跳动。

当然,市中心也有它的喧嚣和复杂。但学校在安全方面做得很好,老师也会反复强调出行安全。学会如何在繁华都市里保护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本身也是留学成长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正在考虑亚历山大中学,别光想着学费和课程了。花点时间打开谷歌地图,看看我们学校周围有什么。你会发现,你选择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种令人兴奋的城市生活方式。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对这里的生活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它不完美,也会有挑战,比如一开始的语言障碍,想家时的孤独,还有申请季的巨大压力。但这里提供的支持、机会和独特的体验,是真实而宝贵的。

如果你手里正拿着这里的录取信,心里七上八下,那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想对你说几句大白话:

别怕,大胆来。你遇到的所有问题,你的学长学姐们都遇到过,这里的老师们也见得多了,他们知道怎么帮你。

来了之后,千万别只跟自己国家的人抱团。主动去跟那个看起来很酷的巴西同学打个招呼,加入一个你完全不擅长的俱乐部,去尝试一下那些你觉得“很傻”的学校活动。你最棒的回忆,往往都发生在你的舒适区之外。

好好利用温哥华。别总是在家待着。办一张公交卡,周末随便跳上一辆公交车,坐到终点站看看。这座城市的美,远不止在明信片上。去爬山,去看海,去淋雨,去感受它的一切。

最后,记住,来这里读书,拿到一张漂亮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那个独立、勇敢、能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你。那个你,才是这次留学旅程中,最闪亮的勋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4609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