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CL申请前,必须知道的三件事 |
|---|
| 1. 真实门槛 ≠ 官网门槛:官网给的是“最低消费”,但热门专业实际录取的都是“VIP客户”,成绩远超标。咱们得按“VIP标准”准备。 |
| 2. 研究生申请,出身院校是硬通货:UCL有自己的中国院校认可list,不在名单上,哪怕你均分95+也可能秒拒。先确认自己的学校在不在“圈内”。 |
| 3. 招生官爱的是“学术控”:相比于五花八门的活动,UCL更看重你对申请专业的深度热情和探索。你的PS和活动,必须精准打击,突出“专业性”。 |
嘿,各位在lxs.net潜水的未来学霸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挖申请干货的小编。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的微信后台被一个叫Leo的学弟给“轰炸”了。他每天的开场白都是:“哥,我又刷到一个UCL经济系的offer holder,A-level是4个A*,我这A*A*A是不是凉了?”“哥,他们说UCL现在非C9不要,我这985末流是不是没戏了?”屏幕这头的我,都能感受到他那颗悬在半空、七上八下的心。
Leo的焦虑,我敢说,是每一个把UCL当梦校的同学都会经历的。官网上的录取要求写得明明白白,A-level是A*A*A-AAB,IB是34-40分,研究生的均分要求是85%以上。看起来,努努力好像就能够到。但你一刷社交媒体,发现拿到offer的全是些“天选之子”,A-level人均A*,本科不是清北复交就是海外名校。这种巨大的信息差,足以让任何一个自信满满的申请者开始怀疑人生。
所以,这篇文章不想再跟你复述那些官话。咱们今天就来点“内部的”,扒一扒数据,聊一聊趋势,帮你彻底搞清楚:现在的UCL,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本科申请:那道看不见的“隐形分数线”
UCL的本科申请,堪称“神仙打架”现场。特别是经济、计算机、建筑、心理学这些王牌专业,它们的真实录取门槛,早就远远超过了官网上那个看起来很“亲民”的数字。
我们先拿A-level来说。官网说经济系(BSc Economics)的要求是A*AA。听起来是不是还行?但根据我们追踪的近两年UCAS放榜数据和学生分享的案例来看,现实是残酷的。
真实案例1:经济系的“内卷”现场
去年申请季,一个预估成绩A*A*A(数学、进阶数学、经济)的学生小M,申请了UCL的经济系。她的PS写得堪称范文,还参加过好几个经济学竞赛。结果呢?她等了快五个月,最后被放进了waiting list,直到最后才补录成功。而她身边那些早早拿到offer的同学,几乎清一色是3个A*起步,甚至不少人手握4个A*。其中一位同学,除了3门课A*,EPQ也是A*,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这意味着什么?A*AA只是你参与这场游戏的“入场券”,而A*A*A才是让你能坐在前排的“VIP通行证”。对于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这种宇宙级热门专业,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官网要求A*AA,但根据UCL在2022/23学年自己公布的数据,当年该专业收到了惊人的11145份申请,而发放的offer仅有980份,报录比高达11:1。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没有A*A*A的成绩,你的申请材料可能很难被招生官从那厚厚一摞中抽出来多看几眼。
再看看IB体系。UCL的IB要求通常在38-40分,HL要求776或766。我们还是以热门的心理学与语言科学(Psychology and Language Sciences BSc)为例,官网要求是39分,HL总分19,其中一门必须是生物/化学/数学/物理/心理学,且不低于7分。这个要求本身已经不低了。
真实案例2:IB的“满分”之战
来自上海一所国际学校的学妹Sarah,IB预估42分(HL 776),申请了这个专业。她的文书和活动都与心理学强相关,包括在心理咨询中心做志愿者,还自己设计了一个关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小型调研。她本以为这个背景十拿九稳,结果却被UCL拒了。后来她通过渠道了解到,当年拿到这个专业offer的学生,IB平均分接近43,很多人都是预估44、45分的大神。
所以,同学们,请务必清醒地认识到:UCL的门槛是“动态的”。它不取决于官网上那个白纸黑字的静态数字,而取决于与你同场竞技的申请者们的整体水平。当“卷”成为常态,你必须以远超最低要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小编TIPS: 在预估成绩时,一定要和你的老师进行坦诚沟通,争取一个有竞争力且真实的分数。如果你的预估分只是刚刚“擦边”,那就要在PS和入学考试(如部分专业需要的LNAT、BMAT)上付出200%的努力,才有可能弥补微弱的学术差距。
研究生申请:一张“名单”定下的游戏规则
如果说本科申请是拼分数的“硬仗”,那研究生申请,尤其是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更像是一场讲究“出身”的资格赛。这场资格赛的唯一裁判,就是UCL那份内部的、严格执行的、让无数人“望而却步”的中国大学认可名单(China Recognised Universities List)。
很多同学有个误区,以为只要是985/211,申请UCL就稳了。大错特错!UCL根本不完全care国内的这个划分。它有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会定期更新一份名单,把中国大陆的大学分为几个档次。只有在这份名单上的大学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被审理。不在名单上?对不起,你的申请很可能在第一轮机审时就被“pass”掉了,无论你的均分有多高,实习经历有多亮眼。
根据2024年最新的入学要求,UCL的这份名单通常涵盖了国内所有的985、211工程院校,以及一些在特定学科领域表现突出的双非院校(比如一些财经、语言类强校)。
真实案例3:“双非”的叹息
我的一个朋友小K,毕业于一所东部省份的普通一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非”。她的本科专业是金融,四年均分卷到了92.5,雅思7.5,GMAT 720,还有两段四大的实习。这个背景申请英国很多顶尖商学院都够了。她信心满满地申请了UCL的管理学硕士(MSc Management)。结果,递交申请后不到三周,就收到了拒信,理由是“unrecognised institution”。她去查了当年的list,发现自己的母校确实不在上面。那一刻,她才明白,过去四年的所有努力,在这张list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
即使你的学校幸运地在list上,也别高兴得太早。UCL会对list上的大学毕业生提出不同的均分要求。通常来说:
顶尖名校(如C9联盟等):申请大多数专业,最低均分要求是85%。但想进商学院、计算机、教育学这些热门专业,没有88%-90%的均分,竞争力会非常小。
其他985/211及名单上的双非:最低均分要求就是90%。这意味着,你大学四年的成绩,几乎不能有任何一门主课低于90分。
真实案例4:均分1%的差距
就拿UCL的金融硕士(MSc Finance)来说,这个专业每年都是“血流成河”。去年,一个复旦大学金融系的同学,均分89分,申请这个专业,最后被拒。而他同班另一个均分90.5分的同学,顺利拿到了offer。在顶尖专业的申请中,均分的每一分,甚至每0.5分,都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招生官没有时间去仔细研究你某门课为什么没考好,他们看到的就是冷冰冰的数字,用数字划出第一道筛选的门槛。
小编TIPS: 申请研究生前,第一件事就是去UCL官网的国际学生页面,找到针对中国学生的入学要求,下载那份最新的大学名单PDF,确认你的母校是否在列。如果不在,建议及时调整申请策略,不要在UCL上浪费时间和申请费。如果在列,就对照你的均分和目标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做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估。
数字之外:UCL招生官到底偏爱什么样的“灵魂”?
好了,聊完了冰冷的成绩和list,我们来谈谈更有温度的话题。当成千上万份A*A*A和90+均分的申请摆在招生官面前时,他们究竟靠什么来做最后的决定?
答案是:深度、热情和匹配度。
UCL是一所极度重视学术研究和独立思考的大学。它不想要一个“刷题机器”,也不想要一个活动列表长到能绕地球一圈但都浅尝辄止的“社会活动家”。它想要的是一个对所申请领域有持久且真实的热情,并且已经为此付出了实际行动去探索的“准学者”。
这种探索,我们称之为“Super-curricular Activities”(超级课程活动)。它不是指你去敬老院做义工或者当学生会主席(这些是Extracurricular),而是指那些和你申请专业直接相关的、课堂之外的学术延伸活动。
真实案例5:一份“会说话”的PS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个申请建筑系的同学小D吗?他的PS就是一个完美的示范。他没有空洞地说“我从小就喜欢搭积木,梦想成为一名建筑师”。他是这么写的:
他先从一次在伦敦旅行时看到的“碎片大厦”(The Shard)说起,引出了自己对高层建筑玻璃幕墙技术与城市光污染之间矛盾的思考。接着,他提到了自己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阅读了哪些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建筑评论书籍(并具体写出了书名和作者)。然后,他描述了自己如何利用暑假,学习了SketchUp和Rhino软件,并设计了一个概念模型,尝试用新的材料和结构来平衡采光和能源效率。最后,他自然地引到UCL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说他非常欣赏某位教授在该领域的研究,并渴望在UCL继续深入探索这个课题。
你看,整篇PS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活动,每一本书,都像一块块拼图,最终拼凑出一个对建筑学有深度思考、有极强主动性和研究潜力的年轻人的形象。这样的申请者,招生官怎么可能不爱?
对于研究生申请者来说,这一点同样至关重要。你的个人陈述需要精准地回答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需要结合你本科的课程、项目经历、实习感悟来谈,展示你的学术积累和动机)
为什么选择UCL的这个项目?(需要你把UCL这个项目的课程设置(modules)扒得一清二楚,指出哪几门课特别吸引你,为什么?哪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你未来的职业规划高度相关?体现你的研究和匹配度)
你未来想做什么?(清晰的短期和长期职业规划,并说明UCL这个项目将如何帮助你实现这些目标)
千万不要写成一篇空泛的个人传记。记住,UCL的招生官每天要看上百份材料,他们没有耐心听你讲故事,他们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你,是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个人?
最后的最后,想给所有正在焦虑中的你说几句大白话。
申请UCL,就像是在追一个很高冷的“男神/女神”。光在旁边看着,猜测他/她喜欢什么,是没用的。你得去了解他/她的过去(学校历史和精神),搞清楚他/她的品味(学术偏好和课程特色),然后把自己打造成最契合他/她灵魂的那个人。
别再傻傻地只盯着官网那个最低分数线了,把它忘掉。去学生论坛,去领英,去找那些已经拿到offer的学长学姐的背景资料,那才是你真正的“对标线”。
也别再为了凑活动而去做一些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实习或志愿者了。UCL的招生官阅人无数,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包装”。与其花一个月时间去给一份枯燥的报表盖章,不如用一周时间,把你专业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读透,然后写一篇2000字的深度分析。在UCL的价值天平上,思想的深度,永远比履历的广度更重。
申请季是场硬仗,是信息战,更是心理战。当你觉得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不妨关上电脑,泡杯热茶,问问自己最初为什么想去UCL。是为了Gower Street上那抹独特的伦敦风景?是为了追随某位学术大牛的脚步?还是为了在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里,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找到那个初心,它会是你披荆斩棘最强的铠甲。祝你,也祝我,我们都能在明年秋天,相遇在Bloomsbury的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