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申请画像 & 本文速览 |
|---|
|
我的背景: - 学校:国内某211财经院校,非顶尖 - 专业:金融学 - GPA:3.55/4.0 (专业课成绩较高,整体有上升趋势) - GRE:326 (V156 + Q170) - TOEFL:108 (S23) - 实习:一段券商行研 + 一段FA (财务顾问) + 一段小型PE (私募股权) 你将在这篇文章里看到: 1. JHU MSF项目到底在找什么样的人?(附最新官方数据) 2. GPA不高不低,GRE没到330,硬件有短板怎么办? 3. 如何把一段“不起眼”的实习,写成文书里的高光时刻? 4. 我的PS终稿故事线,如何让招生官1分钟内记住我。 5. 关于推荐信、Kira面试你必须知道的“潜规则”。 |
去年三月的某个深夜,我刚结束一段令人窒息的实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电脑屏幕上还亮着留学论坛的页面,满屏都是“海本/清北复交,GPA 3.9,GMAT 760+,三段大摩高盛实习,喜提MIT/哥大offer”。
我关掉网页,瘫在椅子上,感觉心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我的GPA刚过3.5,GRE刷了三次才到326,实习也都是些叫不上名字的小公司。那个瞬间,我真的觉得自己的梦校JHU(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遥不可及,甚至开始怀疑,我这种“普通人”是不是就不配有dream school。
如果你现在也和当时的我一样,在焦虑、怀疑、甚至想要放弃的边缘疯狂试探,那么,请一定把这篇文章看完。因为一年后的今天,我正坐在JHU Carey商学院的图书馆里写下这篇分享。我想告诉你,申请从来不是一场纯粹的数字竞赛。当硬件无法成为你的铠甲时,软件实力就是你最锋利的武器。这篇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而是我用无数个熬夜的晚上、几十版修改的文书、以及无数次自我怀疑换来的血泪经验。
解构JHU MSF——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开始准备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JHU MSF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项目?它在寻找什么样的申请者?别笑,很多人在写文书的时候,连项目的官网都没仔细看过,这就像打仗前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
JHU的MSF(Master of Science in Finance)项目设在Carey商学院,位于巴尔的摩。它最大的几个亮点,也是我们写文书时可以切入的点:
1. 强STEM属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签。整个项目时长11个月,是正儿八经的STEM-designated项目,意味着毕业后你有长达36个月的OPT(专业实习)时间。这对想在美国找工作的同学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这也反过来告诉我们:项目非常看重申请者的数理和量化分析能力。
2. 高度实践导向:Carey商学院非常强调“Business with Humanity in Mind”,但它的金融项目课程设置非常硬核。比如,它有专门的金融市场实验室(Financial Markets Lab),配备彭博终端(Bloomberg Terminal),让学生模拟真实交易。还有一个叫“Student Investment Fund (SIF)”的学生管理投资基金,真金白银地让你去管理一部分学校的捐赠基金。这些都是你可以在文书里表达向往的绝佳素材。
我们再来看一组冷冰冰但非常重要的数据,这是JHU MSF项目2023年秋季入学学生的官方Class Profile:
- 平均GPA:3.53
- 平均GRE:322 (其中Quant部分平均分高达167)
- 国际生比例:94%
- 平均年龄:23岁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觉?首先,GPA 3.53并不算高得离谱,对不对?其次,GRE的Verbal部分要求并不苛刻,但Quant部分的要求几乎到了天花板级别(满分170)。国际生比例高达94%,说明项目对中国学生非常友好,但也意味着内部竞争会异常激烈。
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一个清晰的画像:JHU MSF喜欢那些有扎实量化背景、目标明确(想在美国从事金融工作)、并且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生。你的所有申请材料,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画像去打造。
我的“三维”短板与逆袭之路
对照上面的数据,我的GPA 3.55只能算是“随大流”,GRE 326也毫无优势可言。这种不上不下的分数是最尴尬的,高不成低不就。但我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开始琢磨怎么“包装”这些数字。
关于GPA:差0.1分,怎么补?
我的整体GPA不高,但好在大三、大四的专业课成绩非常亮眼,尤其是像《高级计量经济学》、《金融衍生品》、《固定收益分析》这些硬核课程,我基本都在90分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说明我的学习能力和对专业的兴趣是持续上升的。
所以在我的简历里,我特意加了一栏“Major GPA: 3.85/4.0”。同时,在网申系统里如果有可以上传非官方成绩单的地方,我会用荧光笔把我那些高分专业课标出来。这是一种无声的强调,告诉招生官:“别看我总分一般,但我学金融是认真的,而且越学越好。”
如果你的GPA有硬伤(比如低于3.3),或者某学期因为特殊原因导致成绩很难看,千万别藏着掖着。利用好申请系统里的Optional Essay(可选文书),用诚恳、简洁的语言解释情况。比如,因为身体原因,或者参加了某个耗费大量精力的国家级比赛。重点不是找借口,而是展现你之后是如何克服困难、把成绩追回来的,体现你的韧性和成熟度。
关于GRE:Q170是我唯一的执念
看到JHU MSF的GRE Quant平均分167,我就知道,我的目标只有一个:数学满分170。对于申请金融、商业分析、金工这类量化项目的中国学生来说,Q170几乎是标配。这不仅是向学校证明你的数学能力,更是展示你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我的备考方法很笨,但很有效:
1. 扔掉厚厚的单词书:我没用传统的方法背单词,而是直接在做题软件(比如Magoosh)上刷题,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加入生词本,每天反复过。这样背的单词都是高频考点,效率奇高。
2. 数学“错题本”是生命线:GRE数学不难,但到处是陷阱。我准备了一个错题本,不是简单地抄下题目,而是写三样东西:① 题目考察的知识点;② 我为什么会错(是概念不清还是粗心);③ 正确的解题思路。考前一周,我只看这个错题本,比刷一百道新题都有用。
3. 跟对老师,事半功倍:我强烈推荐YouTube上的GregMat,他的解题思路和作文模板简直是神。他的方法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教你如何像出题人一样思考。我考前把他的高频词汇视频过了两遍,感觉阅读速度和准确率都上了一个台阶。
我考了三次,前两次分别是318和322,数学都是168。我知道差这两分很可能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最后一次,我考前一个月几乎只做数学,把所有官方和模拟题的难题、错题都吃透了,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Q170。
实习,我的王牌——如何从“打杂”到“高光”
如果说硬件是敲门砖,那实习经历就是你坐下来和招生官“讲故事”的资本。我的三段实习,没有一段是在中金、高盛这样的顶级大厂。但这并不妨碍我把它们变成申请材料中最亮眼的部分。
关键在于:你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以及这些如何与JHU MSF项目产生关联。
我的第一段实习是在一家本土券商的行研部,做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的实习生。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做着最基础的工作:找数据、整理纪要、画PPT。很多人觉得这种实习“水”,写不到简历上。但我的想法不一样。
有一次,我的导师让我帮忙找一个关于“云计算SaaS模式”的行业数据。我没有只是简单地把Wind和CEIC上的数据下载下来发给他。我多花了一天时间,去读了十几份国内外关于SaaS的研报,把关键的商业模式、估值方法、市场竞争格局都整理成了一个简短的memo,连同数据一起发给了他。他当时很惊讶,后来就愿意让我参与到报告的核心撰写工作中。
在文书里,我没有平铺直叙地说“我做了数据搜集工作”。我是这样写的:
“在为一份关于云计算产业的深度报告搜集数据时,我意识到孤立的数据点无法揭示行业动态。我主动深入研究了Salesforce和ServiceNow的财报,对比了它们的SaaS估值模型,并向导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维度——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CAC)。这个小小的举动,最终被采纳进了正式的报告中,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严谨的量化分析如何为商业决策赋予力量。”
看到了吗?同样一件事,换个说法,就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了一个主动思考、并产生价值的贡献者。
我的另一段关键实习是在一家很小的FA(财务顾问)公司。公司小,意味着每个人都要身兼数职。我得以深度参与一个早期消费品公司的融资项目。我做的工作非常具体:为这家公司构建财务预测模型,进行DCF(现金流折现)估值,并参与撰写CIM(机密信息备忘录)。
这段经历成了我申请JHU的核心故事。因为JHU的课程里就有《Financial Modeling and Valuation》这门课。我可以在文书里非常自然地衔接:
“在为一家初创企业进行DCF估值时,我曾为一个关键假设——永续增长率(Terminal Growth Rate)的确定而彻夜难眠。一个百分点的变动,就会导致估值结果数百万美元的差异。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金融模型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对一个企业未来的深刻洞察。我渴望在JHU的《Financial Modeling》课程中,跟随XX教授系统学习更复杂的估值技术,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你看,通过一个具体的细节,我不仅展示了我的实习内容和量化技能,还表达了我对JHU课程的了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比泛泛而谈“贵校课程很好,我很想学”要有力一万倍。
PS写作,讲一个“非你不可”的故事
PS(个人陈述)是你唯一一次可以和招生官进行灵魂对话的机会。请务必抛弃那些“我从小就对数字很敏感”、“华尔街是我的梦想”之类的陈词滥调。招生官一天要看上百份文书,那些模板化的开头,他可能扫一眼就扔到一边了。
我的PS结构很简单,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线:一个火花 → 一次探索 → 一个目标 → 一个解决方案。
1. 火花(The Hook):开头直接上场景。我写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那段FA实习中,为一个消费品公司做估值的具体困境。我描述了当时办公室深夜的寂静,屏幕上闪烁的Excel表格,以及我对一个关键参数反复纠结的心情。这个场景,具体、真实,能迅速把读者带入我的世界。
2. 探索(The Exploration):我如何解决这个困境?我没有停留在抱怨困难,而是写我如何去研究行业报告,对比可比公司的增长率,甚至和公司的创始人访谈,去理解他的业务规划。这个过程,展示了我的学习能力、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我自然地过渡到,这次经历让我发现,我对连接“实体产业”和“资本市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目标(The Goal):基于这次探索,我明确了我的职业目标。我没有笼统地说“想去投行”,而是说得非常具体:“我的短期目标是加入一家精品投行或PE机构,专注于消费或科技领域的成长期企业投资。长期来看,我希望成为一名能够利用金融工具,帮助那些有创新潜力的中国企业实现价值成长的投资专家。” 目标越具体,越可信。
4. 解决方案(The Solution - Why JHU):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为什么JHU MSF是实现我这个目标的唯一且最佳的路径?这一部分,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JHU MSF的课程设置和资源。我提到了:
- 课程:我想上XX教授的《Corporate Finance》,因为他的研究方向正好是企业并购与价值评估。我还提到了项目的量化课程,如《Financial Econometrics》,能够弥补我本科在量化建模方面的不足。
- 实践:我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希望加入上文提到的Student Investment Fund (SIF),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真实的投资组合管理中。
- 校友网络:我提到了JHU在医疗健康和科技领域的强大校友资源,这与我关注的TMT和消费赛道高度相关。
整个PS一气呵成,从一个微观的实习难题,上升到宏观的职业规划,最后落脚到JHU能为我提供什么。逻辑清晰,动机饱满,让招生官觉得:“嗯,这个学生想得很清楚,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我们能给他什么,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推荐信 & 面试——临门一脚,稳住!
推荐信:选“爱你的人”,而不是“牛的人”
很多人纠结于是找一个只给你打过70分的系主任,还是一个给你打了95分、并且你经常在课后向他请教的年轻讲师。请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推荐信的含金量,不在于推荐人的头衔,而在于信中内容的具体程度。一个不熟悉你的大牛,只能写出“该生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这样空洞的话。而一个熟悉你的老师,可以写出具体的事例:“XX同学在我的《投资学》课程上,曾就一个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案例,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并课后邮件与我深入探讨。这体现了他极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的两封学术推荐信,一封来自我的毕业论文导师,另一封来自给了我专业最高分的《金融衍生品》课程老师。我还准备了一份“Brag Sheet”给他们,里面包括我的简历、PS草稿、以及在他们课程中的一些小故事和高光时刻,帮助他们“回忆”起我的优秀之处。
Kira面试:对着镜子练习,你是最棒的!
JHU MSF采用的是Kira Talent线上录像面试。它会随机出现一些问题,给你几十秒准备,然后在一两分钟内录下你的回答。这玩意儿非常考验人的心理素质。
常见的题目无非是:Why JHU? Why MSF? 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讲一个团队合作的经历。讲一个你失败的经历。
我的建议是:
- 列出题库,写下提纲:把所有能找到的面经题都列出来,每个问题都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写一个简短的回答提纲。不要写逐字稿,会显得很僵硬。
- 对着镜子或摄像头反复练习:注意你的表情、语速和眼神。很多人一紧张就会眼神飘忽,或者说得飞快。练习的目标是让自己看起来自信、从容、真诚。
- 衣着得体,背景干净:上半身穿上正装,找一个白墙或者书架当背景,保证光线充足。这代表了你的专业度和对面试的重视。
我当时录Kira的时候,有一道题是“你最敬佩的领导者是谁?”我脑子一抽,没说马斯克、乔布斯,而是说了我的实习导师。我讲了一个他如何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冷静地带着我们分析问题、分配任务,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故事。我觉得,这种真实、接地气的例子,可能比那些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
申请季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修行。你会无数次想放弃,会因为一封拒信而怀疑人生。但请你一定相信,每一次为修改文书而熬的夜,每一道为攻克GRE而刷的题,都不会白费。
别被论坛上的“大神”们吓到,也别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气馁。你的故事,只有你自己能讲好。把你的每一次实习、每一个项目、甚至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是塑造你独特性的素材。然后,用最真诚、最有力的方式,把这个独一无二的你,展现给招生官看。
现在,轮到你了。去讲你的故事吧!希望明年秋天,能在巴尔的摩见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