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收获一个更多元的自己

puppy

还在犹豫要不要来澳洲吗?或者你是不是也觉得,留学澳洲不过是换个地方上课,顺便看看海、抱抱考拉?其实,这趟旅程带给你的,远比想象中丰富得多。在这里,课堂上的小组辩论会颠覆你习惯的思考模式;生活里,你得学着自己搞定租房、报税这些琐事,不知不觉就变得超独立。更棒的是,你会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做project、一起吐槽final,在文化的碰撞中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当你在周末爱上了徒步和海边的日落,你会发现,留学澳洲不只是拿到一张文凭,它更像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把你打磨成一个更开阔、更有趣,也更从容的自己。

小编悄悄话
嘿,未来的LXSer!如果你觉得留学澳洲只是为了那张毕业证,那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重新打包一下对未来的期待。记住,你即将签收的,是一个装满了惊喜、挑战和无限可能的“人生体验大礼包”。准备好了吗?Let's Go!

澳洲留学,收获一个更多元的自己

还记得我刚到墨尔本的第二周,第一次上Tutorial(辅导课)的情景。那是一门叫“Global Media”的课。在国内,我习惯了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我们在下面奋笔疾书,课堂讨论?不存在的,那意味着“标准答案”之外的风险。

可那天,Tutor,一个叫Mark的澳洲小哥,把我们十来个人分成三组,抛出一个话题:“社交媒体正在让我们变得更紧密还是更孤立?”然后,他抱着双臂,笑眯眯地说了句:“You have 20 minutes to debate. Go.”

我当时就懵了。大脑一片空白,心跳得飞快。我身边的德国同学已经开始激情开麦,旁边的印度小哥也迅速拿出数据反驳,而我,满脑子都是“我的观点对不对?”“我这个词用得准不准确?”“我的口音会不会被笑话?”……那20分钟,我几乎是“隐形”的。

下课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难道我辛辛苦苦考雅思、跨越重洋,就是来当一个课堂上的“哑巴”吗?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留学澳洲,最重要的第一课,不是在lecture hall里,而是在那个小小的讨论室里,它逼着我打破了过去二十年习惯的“接收”模式,开始学着去思考、去质疑、去表达。这趟旅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只是换个地方上课那么简单。

不止是换个教室:当“标准答案”消失时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凡事都有一个“正确答案”。但在澳洲的课堂上,你会发现,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What do you think?” 或者 “That’s an interesting point, can you elaborate on that?” 他们鼓励的不是你背下了多少理论,而是你如何用这些理论去支撑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这里的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多到让你怀疑人生,但也是成长最快的地方。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队友:有拖延症晚期的,有掌控欲超强的,当然也有超级给力的神队友。我曾经和一个来自巴西的女孩、一个韩国欧巴还有一个本地的澳洲同学一起做一个市场营销的case study。我们光是确定一个调查方向,就开了三次会,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咖啡馆的桌子上摆满了我们画的思维导图。最后,我们谁也没说服谁,而是把四个人的想法捏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我们谁都没想到过的方案。那次作业拿了HD(High Distinction,最高等级的成绩),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体会到“1+1+1+1 > 4”的奇妙化学反应。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你会开始在读文献的时候,习惯性地反问作者:“这个数据来源可靠吗?他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漏洞?”你会在写论文的时候,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复述别人的观点,而是努力寻找新的角度。根据澳大利亚教育部2023年的最新数据,在澳的国际学生已经超过65万人,其中中国学生占比最大。这意味着你的教室里就是一个小联合国,每一次讨论,都是一场微型的跨文化脑力风暴。你听到的观点,远比书本上丰富和鲜活。

从“妈,我饿了”到“Hi, this is my TFN”

出国前,我以为最大的挑战是全英文听课。来了之后才发现,真正的“大Boss”是生活本身。找房子就是第一关。你得学会在Realestate、Domain这些网站上大海捞针,研究区域的治安、交通,还要学会辨别“二房东”的陷阱,和中介斗智斗勇。我第一次签租房合同,面对那十几页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硬是抱着谷歌翻译看了一整天,生怕错过一个“坑”。

然后是开通银行账户、办手机卡、申请税号(TFN - Tax File Number)。TFN是你在澳洲打工的必备“身份证”,没有它,你挣的钱会被扣掉将近一半的重税。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拿着护照和签证,去ATO(澳洲税务局)官网申请TFN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完成了某种成人礼。不再是那个遇到问题就喊“妈”的小孩,而是开始亲手处理自己生活里最实际、最重要的事情。

打工是很多留学生的必经之路。根据澳洲政府的规定,学生签证持有者在上课期间每两周最多可以工作48小时(政策时有变动,请以官网最新信息为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咖啡店做服务员,时薪23澳元。为了记住十几种不同咖啡的做法(Flat White, Latte, Cappuccino…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下班后在家里用清水练拉花练到手抖。第一次拿到payslip(工资单)时,看着上面清晰列出的工作时长、时薪、税费和养老金(Superannuation),那种靠自己双手挣来生活费的踏实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你不仅学会了如何赚钱,更学会了如何理财、如何报税,这些在国内可能要到三十岁才接触的技能,你在澳洲,二十岁就早早掌握了。

你的朋友圈,就是一张迷你世界地图

来澳洲之前,我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基本来自电影、新闻和刻板印象。来了之后,这些印象被一个个真实、可爱的人彻底刷新了。

我的第一个朋友,是来自哥伦比亚的Sofia。我们一起上语言班,她会热情地拉着我去参加Salsa舞会,告诉我她的家乡除了毒枭,更多的是热情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我的室友,是来自印度的Rohan,一个素食主义的IT男。他会做好吃的咖喱角和我分享,也会在深夜和我一起吐槽编程作业有多难。我们常常在厨房里,一边做饭一边聊天,从宝莱坞电影聊到中印两国的家庭文化,我发现我们有那么多的不同,但又在对未来的迷茫、对家人的思念这些情感上,有着惊人的相似。

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除了中国和印度,尼泊尔、越南、菲律宾、巴西等国的留学生数量也在飞速增长。这意味着你的日常,就是一场大型的文化交流会。你会发现,德国人的严谨不只是传说,他们做的PPT真的连标点符号都一丝不苟;你会知道,穆斯林朋友在斋月里是多么虔诚和坚韧;你也会在和日本同学的交往中,学会更多的礼貌和换位思考。

这种跨文化交流,教给你的不仅仅是“世界真奇妙”,更重要的是让你学会了尊重和包容。你开始理解,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你的心会变得越来越宽阔,能装下更多的“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因此变得立体而丰满。

当Final和海浪、阳光、BBQ成为日常

如果说课堂和生活教会了我们独立,那澳洲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则教会了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

在这里,学习不再是生活的全部。赶完due的周末,最棒的放松方式不是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而是和朋友们一起,开车去一个没去过的海滩。在悉尼,你可以去Bondi Beach冲浪,或者沿着Coogee to Bondi的沿海步道走上几小时,看海浪拍打着悬崖。在墨尔本,你可以沿着大洋路自驾,感叹十二门徒岩的壮丽。在布里斯班,你可以去龙柏考拉动物园抱一抱可爱的“土澳特产”。

我渐渐爱上了徒步。刚开始只是跟着朋友去家附近的公园走走,后来开始挑战一些国家公园的路线。有一次,我们在蓝山走一条8公里的trail,穿过雨林,看过瀑布,最后爬上山顶,看到落日把整个山谷染成金色。那一刻,之前写论文的疲惫、对未来的焦虑,好像都被这壮阔的景色稀释了。你开始明白,人生不只有眼前的ddl(deadline),还有远方的山和海。

这种“Work-Life Balance”的理念,也体现在澳洲的方方面面。大部分商店下午五六点就关门了,周末的街上,人们不是在咖啡馆里享受阳光,就是在草地上野餐、遛狗。这种慢节奏会让你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开始去关注生活本身的美好:路边一棵开满蓝楹花的大树,一只大摇大摆从你面前走过的澳洲白鹮(人称“垃圾鸟”),或者是一杯转角咖啡店里香气四溢的澳白。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不那么匆忙,快乐可以很简单。

所以,如果你问我,来澳洲留学到底收获了什么?我会说,我收获的远不止一张世界前100大学的文凭。我收获了敢于在众人面前表达不同意见的勇气,收获了独自搞定水电网账单的技能,收获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可以随时约饭的朋友,也收获了一个爱上了徒步和日落、内心更平静也更强大的自己。

这趟旅程,像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它把你扔进一个全新的环境,用不同的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作为催化剂,把你原本的特质打碎、重组,最终生成一个你可能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更多元的自己。

别再犹豫了,也别把留学想得太简单或太功利。

大胆地去犯错吧,你的“Chinglish”没人会嘲笑,那恰好是你的独特印记。

去参加那个看起来有点傻的社团迎新BBQ,可能你未来的死党就在那里,手里正拿着一根烤肠等你。

学一道拿手菜,它不仅能在你深夜赶due时治愈你的胃,也能让你在朋友的potluck派对上惊艳全场。

最重要的是,请完完全全地打开自己,去拥抱这里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因为几年后回首,你会发现,那张澳洲文凭的背面,密密麻麻写满的,全都是你独一无二、闪闪发光的成长故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