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会学校生存要点速览 |
|---|
| 宗教活动:尊重但不盲从。把 Chapel 当成社区集会,把圣经课当成西方文学历史课来上,你会发现新世界。 |
| 社交破冰:从共同兴趣入手,而不是信仰。加入运动队、艺术社团、志愿者小组,在活动中建立的友谊最牢固。 |
| 学业平衡:明确学习是你的首要任务。你的F-1签证是为了读书,不是为了参加没完没了的祷告会。学会对不必要的活动礼貌地说“不”。 |
| 寻求帮助:你不是一个人。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International Student Office)和心理咨询中心是你的坚强后盾,别自己硬扛。 |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第一次Chapel(教堂礼拜)。
那是在我抵达美国中西部一所教会大学的第三天。我跟着人流走进一个宏伟得有点吓人的大礼堂,穹顶高得让人眩晕,彩色的玻璃窗在阳光下闪着神圣的光。周围的美国同学都显得那么自在,他们互相拥抱,熟练地翻着座位前的《圣经》,然后音乐响起,所有人起立,开始唱我听不懂但旋律激昂的赞美诗。
我僵硬地站在那,像个误入片场的路人。我不知道是该跟着哼哼,还是该低头玩手机。就在我手足无措的时候,旁边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转过头,脸上挂着无比灿烂的笑容,问我:“Hey! Isn't it amazing? Have you found Jesus yet?”
“你找到耶稣了吗?”
我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我该怎么回答?说“还没,我在找路上呢”?还是说“不好意思,我们不熟”?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摘要里写的——我就是个闯入者。这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我一条都破译不了。
这篇文章,不是要给你讲什么高深莫测的文化理论,更不是劝你信教。恰恰相反,它是我用无数个尴尬瞬间、踩了无数个坑之后,总结出的一份“非信徒”在教会学校的生存指南。希望能帮你绕开那些我曾掉进去的坑,让你知道,即使我们不信“主”,也一样能在这里过得风生水起。
Chapel 与圣经课:假装“在状态”的艺术
先说两个每个教会学校学生都躲不开的“必修课”:Chapel和圣经课。
刚开始,我把它们视为洪水猛兽。每周两三次的Chapel,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煎熬。听着台上牧师充满激情的演讲,看着周围同学时而闭眼祈祷、时而高举双手的投入样子,我只觉得格格不入。我试过假装投入,跟着大家一起站起、坐下,嘴巴模仿着唱歌的口型,但感觉自己像个蹩脚的演员。后来我又试过彻底“躺平”,坐在最后一排偷偷刷手机、赶作业,但那种被孤立的感觉,以及担心被发现的焦虑,同样让我难受。
直到我的社会学教授点醒了我。他是个很酷的老头,他说:“Why do you see Chapel as a religious service? See it as a mandatory community meeting. It’s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live and free.”
这句话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转变心态。
我不再把它看作是必须接受的宗教仪式,而是当成一个了解美国社区文化的窗口。我开始观察:演讲者是如何通过故事和笑话来吸引观众的?(这对我练习公众演讲很有帮助。)他们讨论的社会议题是什么?(比如社区服务、心理健康、公平正义等,这些是了解当地价值观的绝佳素材。)学校的各种通知、活动预告也都在Chapel上发布,把它当成一个信息获取渠道,心态就轻松多了。
我甚至开始带上一个小本子,记录下一些有趣的表达和打动我的故事。有一次,一位演讲者分享了他在非洲做志愿者的经历,讲得声情并茂,我听得入了迷。那份感动,和宗教无关,和人性有关。从那天起,Chapel不再是我的“劫难”,而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田野调查”现场。
至于圣经课,更是如此。很多同学一看到“Bible Studies”这样的必修课就头大,觉得这是“传教课”。其实,你可以完全把它当成一门“西方文学、历史与哲学导论”。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的《旧约概论》老师,第一节课就说:“你不需要相信上帝存在才能在这门课上拿A。但你需要知道,如果没有《圣经》,就没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没有米尔顿的《失乐园》,甚至连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你都听不懂。我们是来学习一个影响了西方世界两千年的文本,而不是来强迫你信仰。”
这番话让我彻底放下了戒备。我开始像读《论语》、《道德经》一样去读《圣经》。我发现里面的故事、比喻和语言,渗透在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the prodigal son”(浪子回头)、“a good Samaritan”(好撒玛利亚人),这些典故的来源,你弄懂了,看美剧、读新闻、和人聊天,就能get到更多深层含义。
我在写一篇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艺术史论文时,因为上过圣经课,能清楚地分辨出“最后的晚餐”和“圣母领报”这些题材的细节差异,分析画家的宗教隐喻也得心应手,拿了高分。我的美国同学都惊讶我一个无神论者对这些故事这么了解。我告诉他们:“I treat it as a fascinating storybook and a historical document.” 他们完全能够理解和尊重。
要知道,在美国,宗教背景的大学数量非常庞大。根据“基督教学院与大学理事会”(Council for Christia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CCCU)的数据,仅其成员机构就有超过180所。算上天主教和其他教派的学校,全美有近千所高校带有宗教背景。所以,学会用学术和文化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宗教元素,是留学生的一项必备技能。
“你信主吗?”——如何应对那些敏感的信仰问题
这是在教会学校里,几乎每个国际学生都会遇到的终极拷问。
这个问题,杀伤力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因为它往往出现在你和一个新认识的同学相谈甚欢、以为马上要成为朋友的时候。对方一句“So, are you a Christian?” 就像一盆冷水浇下来,瞬间在你们之间划开一道无形的鸿沟。
我曾经因为这个问题,搞砸了很多次对话。最开始,我老老实实回答:“No, I'm an atheist.”(不,我是无神论者。)然后,对话就死了。对方可能会“哦”一声,然后尴尬地笑笑,转身离开。这让我很受挫,感觉自己被贴上了“异类”的标签。
后来我学“聪明”了,开始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比如“It’s complicated.”(这很复杂。)或者“I’m exploring.”(我还在探索。)但这又让我觉得自己很虚伪,像在欺骗别人。
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和观察后,我才明白,这个问题背后的文化逻辑。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1年的数据,大约63%的美国成年人认为自己是基督徒。在许多教会学校,这个比例可能高达90%以上。对他们来说,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你的家乡、你的专业一样,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身份标识。所以,当他们问你这个问题时,很多时候只是出于纯粹的好奇,想更全面地了解你,就像问“你从哪里来”一样,并没有要冒犯你或者强迫你皈依的意思。
想通了这一点,我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应对策略:诚实,但把重点从“否定”转向“好奇”和“尊重”。
现在如果再有人问我,我会微笑着说:“I grew up in a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where religion isn't a big part of daily life, so I'm not a Christian. But I'm reall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more about it. What does your faith mean to you?”
(“我在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长大,宗教不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我不是基督徒。但我真的很有兴趣了解更多。你的信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回答堪称“万金油”,有几个好处:
诚实地表明了你的立场,没有撒谎。
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文化背景不同),让对方能够理解你为什么不是基督徒,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你在“抗拒”。
表达了你的开放和尊重(“我很感兴趣”),消除了潜在的对立感。
最关键的一步:把问题抛回给对方。这不仅能避免你继续被盘问,还能开启一段更有深度的对话。人们通常都喜欢分享自己的故事,当你表现出真诚的倾听意愿时,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非常棒的交流对象。
我用这个方法,交到了好几个虔诚的基督徒朋友。我们聊各自的价值观,聊家庭,聊对生死的看法。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也对我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成了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停留在“你信不信主”这个层面。
当然,你也会遇到一些特别“热情”的同学,一心想“拯救你的灵魂”。对于他们,礼貌但坚定地设立边界就好。“Thank you for your concern, I really appreciate it. But I'm comfortable with my own spiritual journey right now.” (“谢谢你的关心,我很感激。但我目前对自己的精神探索之旅感到很舒服。”)通常这样说,对方也就不会再纠缠了。
交朋友,不止于“Hi-Bye”
在教会学校,社交可能是最让人困惑的部分。这里的学生普遍非常有礼貌,见面都会热情地打招呼:“Hey! How are you?” 但这种热情往往就止于此了。你可能会发现,你和很多人都能聊上几句,但真正能约出去吃饭、深入交往的朋友,却寥寥无几。
这种“热情但疏远”的社交模式,对于习惯了集体主义文化的我们来说,真的很难适应。我刚到学校时,我的室友Sarah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人超级nice,每天都会问我过得好不好,还常常给我带些小零食。但她的周末时间,几乎全部被教会活动、查经小组(Bible study group)和团契(fellowship)占满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她生活里的一个友好邻居,而不是一个可以分享秘密的室友。
数据显示,这种感受非常普遍。根据NAFSA(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的报告,许多国际学生都表示,尽管身处校园,但他们在融入当地学生社交圈方面感到困难,常常觉得孤独。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学校,这种由信仰圈子带来的隔阂感可能更强。
我花了一个学期才想明白,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宗教之外的共同点。
别总想着怎么挤进他们的查经小组,那不是你的主场。你的主场,应该在那些基于共同兴趣的社团里。
我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加入了学校的户外俱乐部(Outdoor Club)。每周我们都会组织去周边的国家公园徒步、露营、划皮划艇。在大自然里,没人关心你周日去不去教堂。大家聊的是装备、是风景、是下次去哪儿探险。汗水和篝火是最好的粘合剂。我在一次艰难的10英里徒步后,和同行的几个美国同学成了“生死之交”。我们一起在山顶看过日落,一起在帐篷里躲过暴雨。这种共同经历建立起来的友谊,远比饭桌上的闲聊要坚固得多。
我的另一个朋友,一个来自上海的女生,她选择加入了学校的管弦乐队。她从小拉大提琴,通过音乐,她和乐队的成员们找到了共鸣。排练、演出、为共同的目标努力,让她很自然地融入了那个集体。
所以,忘了信仰的差异吧。问问自己,你喜欢什么?是篮球、辩论、戏剧,还是机器人、志愿者服务?学校里一定有相应的社团。走进去,你会发现那里有和你一样的人。当你们因为共同的热爱而聚在一起时,友谊的发生会变得非常自然。
还有一个小技巧:主动分享你的文化。别总等着别人来了解你。我曾经在宿舍里做了一次“饺子派对”,邀请了我们整个楼层的同学来包饺子。他们笨拙地把饺子包成各种奇怪的形状,我们笑作一团。那一天,我跟他们讲了春节的故事,讲了饺子在中国文化里的意义。那顿饭,比参加十次团契活动都更能拉近我们的距离。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主动问我关于中国的问题,甚至让我教他们说几句中文。
记住,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共同体验之上的,而不是相同的信仰标签。
学业为王,别被“属灵活动”绑架
这是我要给你的最实际、也最重要的一条建议。
在教会学校,各种宗教相关的活动多到令人发指。除了每周的Chapel,还可能有楼层的祷告会、各种主题的查经小组、周末的教会礼拜、不定期的特别布道会、外出静修(retreat)……如果你脸皮薄,不懂得拒绝,很容易就会被这些活动填满所有课余时间。
我刚开始就是这样。室友Sarah邀请我去她周三晚上的查经小组,我不想显得不合群,就答应了。去了之后,小组里的人又邀请我参加他们周五晚上的团契活动。接着,又有人邀请我参加周日的教会礼拜……我像一个被卷入漩涡的人,身不由己。结果就是,我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作业只能在深夜赶工,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期中考试的成绩单把我打醒了。我看着那几个刺眼的“C”,突然意识到一个根本问题:我来美国是为了什么?我是拿着F-1学生签证的,我的首要、也是唯一的合法身份,是学生(Student)。我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所有的事情,都应该为这个核心任务服务。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开始学会拒绝。
拒绝需要技巧,尤其是对那些非常友善的邀请。我的秘诀是:永远用学业作为“挡箭牌”。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反驳、并且会表示理解的理由。
当Sarah再次邀请我参加查经小组时,我真诚地看着她说:“Sarah, thank you so much for always including me. It means a lot. But I'm really struggling with my chemistry class right now and I have to use my weeknights to study. I hope you understand.”(“莎拉,非常感谢你总是想着我,这对我意义重大。但我现在化学课学得非常吃力,我必须用工作日的晚上来学习。希望你能理解。”)
她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非常关切地问我需不需要帮助,还说她认识一个化学专业的学霸可以介绍给我。你看,一个礼貌而诚实的拒绝,并不会破坏你们的关系。
你需要给自己画一条清晰的界线。哪些是必须参加的(比如学校强制要求的Chapel),哪些是选择性参加的。把你的课业、作业、考试复习时间优先安排好,剩下的空余时间,再考虑是否要去参加一些你真正感兴趣的社交活动。
别因为害怕被孤立,就牺牲自己的学业。请记住,你的GPA比你参加了多少次祷告会重要得多。当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时,没人会记得你缺席了哪几次团契活动。而一个糟糕的成绩单,却可能影响你未来的升学和职业道路。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趟留学旅程,就像一场文化极限挑战。在教会学校,你被抛入了一个信仰浓度极高的环境里,这确实会带来很多冲击和不适。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成长机会。
你不需要改变自己去迎合环境,更不需要为了融入而放弃自己的身份和思想。你需要做的,是学会观察、理解,然后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姿态,和这个特殊的环境共存。
把Chapel当成免费的TED演讲,把圣经课当成西方文明的钥匙,把和同学的信仰对话当成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机会。你会发现,这段经历给你带来的,远不止一张文凭。
如果有一天,你还是觉得很孤独,很迷茫,撑不下去了,记得一定要去找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他们见过无数个像你我一样的学生,他们最懂你的挣扎。别一个人硬扛。
我们这些闯入者,最终也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路,甚至活得比谁都精彩。别怕,往前走,你也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