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
|---|
| 这篇文章不为制造对立,也不是说出国就一定比考研“好”。我们都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想要的生活努力。这篇文章,只想给同样在海外打拼的你,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一点点“我懂你”的共鸣。 |
上周六的晚上,我照常窝在公寓的沙发里,一边吃着外卖,一边刷着朋友圈。屏幕划过几条美食和旅行的动态后,画风突变。
“438万,还好我上岸了,感谢一年前拼命的自己!” 这是一张考研成绩截图,配上了喜极而泣的表情。
紧接着是另一条:“二战失败,不知道未来在哪……感觉天都塌了。” 文字下面,是一张漆黑的、空无一物的图片。
一喜一悲,像极了每年考研季放榜后的众生相。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情绪,我默默地放下手机,扭头看了看窗外陌生的街景和稀疏的行人。那一瞬间,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对朋友的祝福和心疼,但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庆幸。还好,我选择了另一条路。
我知道,屏幕那头的你,可能也和我有过同样的感觉。每当国内考研、考公的话题冲上热搜,我们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总会不自觉地审视自己的选择。这条路,走得对吗?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都值得吗?
今天,咱们就当一次“嘴替”,好好聊聊这件事。不吹不黑,就想说说,当我们跳出那座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后,到底得到了什么。
当他们在“卷”分数时,我们在“卷”什么?
先来看一组让人窒息的数字。根据教育部的官方数据,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报名人数是438万。虽然比去年的474万略有下降,但这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录取率呢?近几年的平均录取率大约在20%-25%之间,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人里,只有一个能成功“上岸”。
我有个发小,叫阿哲,去年就是那几百万分之一。他本科是个不错的211,为了考上北京的一所顶尖大学,他把自己活成了一部精密的备考机器。每天早上6点起床,在图书馆占座,晚上11点熄灯才回宿舍。他的生活里没有社交,没有娱乐,只有政治、英语和两门专业课。他说,最崩溃的时候,不是背书背到吐,而是在模拟考里,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多背了三个章节的知识点,最后只多考了两分。
那段时间,我们偶尔视频,我总能看到他眼里那种被分数支配的疲惫和焦虑。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考到390分以上,超过国家线几十分,才能在复试中有点底气。对他而言,学习的意义被简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数字。
而我们呢?国外的日子,轻松吗?一点也不。但我们的“卷”,卷在了不一样的地方。
我记得刚来英国读硕士的第一堂课,是一节小班Seminar(研讨课)。教授抛出一个话题:“全球化是否加剧了不平等?” 然后就让我们分组讨论。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在国内,老师提出问题,我们等着听标准答案就好了。可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要发言,都要用自己找到的文献和数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
我们小组里有个意大利小哥,一个印度女生,还有一个本地的英国同学。我们四个人的观点完全不同,引用的理论和案例也来自各自的文化背景。那个下午,我们争得面红耳赤,从亚当·斯密聊到托马斯·皮凯蒂,从中国的扶贫政策聊到巴西的贫民窟问题。下课时,我脑子里乱糟糟的,感觉自己过去二十年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被彻底打碎了。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它不是让你去否定一切,而是教你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权威”观点,然后构建属于你自己的逻辑框架。在这里,没人关心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点,大家更看重的是,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的GPA压力也很大,每一次Presentation、每一篇Essay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成绩。为了赶一篇3000字的论文,通宵泡在图书馆也是家常便饭。但这种压力和国内考研的压力有本质不同。我们不是在和几百万人争夺一个固定的分数线,而是在和自己较劲,和知识本身较劲。我们“卷”的,是如何清晰地表达观点,如何有逻辑地说服别人,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协作。这些能力,是任何一场闭卷考试都无法衡量的。
跳出“一考定终身”的围城,我们拥有了Plan B, C, D…
国内考研,在很多时候像一场豪赌。特别是对于那些“双非”(非985、非211)院校的学生来说,考研几乎是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通道。成功了,你可能拿到一张进入大厂或体制内的“入场券”;失败了,就意味着一年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付诸东流,然后要面对“应届生身份”消失的就业压力,或者选择“二战”“三战”。
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把所有人都逼上了一条非常狭窄的赛道。成功被定义得非常单一。
而出国留学,更像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开启“多线程模式”。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递交申请时,手上拿到的可能不止一个offer。你可以选择去美国的创新中心,也可以选择去欧洲感受古典文化,或者去澳洲享受阳光和自然。选择权,第一次真正回到了我们自己手里。
我认识一个学姐,她本科在国内学会计,当时觉得这是个“铁饭碗”。来了美国读研后,她旁听了一门数据科学的课,瞬间被吸引了。她发现自己对编程和数据分析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枯燥的报表。于是,她开始自学Python,参加各种项目,毕业时,她放弃了四大的offer,成功转型成了一名数据分析师。她说:“如果我留在国内考会计研究生,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发现自己还有这种可能。”
这正是留学赋予我们的最大财富之一:可能性。
你可以在课程中发现新的职业方向,可以在实习中积累跨国工作经验,可以在旅行中找到生活的另一种节奏。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虽然海归的薪资优势相对前几年有所减弱,但他们在跨文化沟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上的优势,依然是企业在招聘高端和国际化岗位时最为看重的。报告还显示,超过40%的海归认为,海外经历最大的收获是“开拓了眼界和思维方式”。
我们不再被一张考卷定义,我们的价值,体现在一份多元化的履历上:一段海外实习,一次国际志愿者经历,一个跨国团队合作的项目,甚至一次独自背包环游欧洲的旅行。这些经历,都在告诉未来的雇主和我们自己:我是一个适应能力强、视野开阔、敢于挑战的人。我们的人生,因此有了无数个Plan B,甚至是Plan C和Plan D。
我们也曾在深夜痛哭,但哭过之后是新生
写到这里,我绝不是想美化留学生活,把它描绘成一个无忧无虑的天堂。恰恰相反,我们吃的苦,一点也不比国内考研的朋友少,只是形式不同。
那种苦,是独自一人拖着两个30公斤的行李箱,在凌晨的陌生机场里找接机牌的无助。
那种苦,是坐在全英文的课堂里,教授语速快得像说唱,你拼命听也只能抓住几个关键词,感觉自己像个傻瓜的挫败。
那种苦,是小组讨论时,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你心里有想法却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不知道如何插话,最终只能沉默的尴尬。
那种苦,是逢年过节,朋友圈里是家人团聚的热闹,而你只能在公寓里煮一锅速冻水饺,对着屏幕和父母说“我一切都好”的孤独。
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曾指出,国际学生群体中,报告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比例高达45%,远高于本地学生。这种心理压力,来自于学业、经济、社交和文化适应等多重挑战。
但是,正是这些曾经让我们在深夜痛哭的瞬间,塑造了今天这个更强大的自己。
我永远记得,为了弄懂一个金融模型,我给教授发了五封邮件,在Office Hour堵了他三次,最后他被我的“执着”打动,花了整整一个小时给我单独讲解。那之后,我再也不怕主动寻求帮助了。
我也记得,为了融入当地圈子,我鼓起勇气参加了一个徒步社团。一开始,我听不懂他们的俚语和笑话,只能尴尬地跟在后面。但慢慢地,我开始主动和他们聊天,从天气聊到足球,再到分享各自国家的文化。半年后,我已经可以和他们一起开着玩笑,在山顶分享三明治了。
每一次解决问题,都是一次升级打怪。自己找房、自己办银行卡、自己报税、自己修水管……我们被逼着,从一个被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这份独立和坚韧,是写在骨子里的,谁也拿不走。
国内考研的苦,是一种“向内”的消耗,是在一个既定规则下的自我博弈。而留学的苦,是一种“向外”的探索,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一次次打碎自己再重塑的过程。哭过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绝望的深渊,而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强大的自己。
所以,当你在犹豫时,问自己几个问题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劝所有人都出国。每个人的路都不同,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是否适合。
如果你也曾因为看到国内考研的“卷”而庆幸,或者在某个孤独的夜晚质疑过自己的选择,不妨静下心来,别再想那些宏大的叙事,就问问自己几个最实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除了那张文凭,这一年、两年,你还想得到什么?
是想体验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交几个金发碧眼的朋友?还是想在一个更自由的学术环境里,搞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或者,只是想趁年轻,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大?想清楚你最核心的诉求,很多焦虑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个问题:你最害怕失去什么?
是害怕花掉父母几十万的积蓄,最后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害怕和国内的男/女朋友远距离恋爱,最后分道扬镳?还是害怕回国后,发现自己与国内的社会脱节?把这些恐惧写下来,然后逐一思考,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你是否能够承受。有时候,看清了底线,反而更有前进的勇气。
第三个问题:五年后,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别去想具体的职位和薪水。想象一下那个人的状态。是自信地用外语和客户开会?是能坦然地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是拥有一个国际化的朋友圈,随时可以去世界各地找朋友玩?把这个“理想的自己”作为灯塔,你就会发现,眼前的困难,比如赶不完的due,听不懂的lecture,都只是抵达灯塔前必经的浪花而已。
留学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但请你一定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像我们一样,一边咬牙坚持,一边偷偷成长的同路人。下次再看到国内考研的新闻,我们可以心疼朋友的艰辛,可以感慨竞争的激烈,但更要做的,是回过头来,用力地拥抱一下自己。
然后对自己说:你看,这条不那么好走的路,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了。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