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寄宿家庭潜规则,早知道少尴尬

puppy

准备来新西兰住homestay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小紧张呀?告诉你一些没人会明说的“潜规则”,让你提前避坑!比如,千万别洗半小时的热水澡,你的homestay爸妈真的会心疼水费哦!想在厨房大展身手前,最好先问问使用时间和规则,不然可能会被当作“麻烦制造者”。还有,别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多和家人聊聊天,他们会很开心的。这些小细节其实都是文化差异,提前了解一下,能帮你更快融入,避免好多“我当时要是知道就好了”的尴尬时刻。想和家人处得更愉快?快来看看这份超实用的指南吧!

新西兰 Homestay 避坑指南速览

嘿,小伙伴们!为了让你们在新西兰的寄宿家庭生活一帆风顺,这里有一份超浓缩的精华帖,让你秒懂那些没人会明说的“潜规则”。记住这些,你的 Homestay 体验感绝对能提升80%!

洗澡时间:告别半小时热水澡,5-10分钟是新西兰的“标准时长”。热水是储水式的,用完就没了,后面的家人只能“享受”冷水澡啦。

厨房使用权:厨房是家庭的“心脏”,不是你的私人深夜食堂。想大展厨艺?一定先和“住家爸妈”沟通好时间,并注意中式爆炒的油烟问题。

水电费意识:新西兰电费不便宜!出门关灯、关暖气是基本操作。别让月底的电费账单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拒绝“隐形”:别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花15分钟和家人聊聊天,分享你的校园生活,这比任何礼物都让他们开心。

家务分担:自己的房间自己整理,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你不是来住酒店的,做一个有贡献的家庭成员,大家都会更喜欢你。

访客礼仪:想带朋友回家?一定要提前征求同意!这是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为了家庭的安全和安宁。

沟通是王道:遇到任何不习惯或不理解的地方,千万别憋着。礼貌地提问和沟通,能解决99%的潜在尴尬。

刚到新西兰奥克兰的第一个周末,我的朋友小琳(化名)就经历了一次让她至今难忘的“厨房惊魂记”。为了感谢住家爸妈一周的照顾,她决定露一手,做一顿地道的中式大餐。她兴冲冲地买了五花肉、大虾、各种调料,从下午四点就开始在厨房里“叮叮当当”。红烧肉的浓郁酱汁,干煸大虾的火热香气,在她看来,这是家的味道,是满满的心意。

可她没注意到,住家妈妈(Homestay Mum)脸上的微笑渐渐变得有些僵硬。新西兰的厨房大多是开放式的,浓重的油烟很快弥漫了整个客厅,连接着厨房的烟雾报警器尖锐地响了起来,吓得全家人都从房间里冲了出来。更尴尬的是,她一个人占用了厨房整整三个小时,住家爸妈原定的六点半晚餐计划被完全打乱,只能饿着肚子在旁边手足无措地看着。那一晚,虽然大家嘴上都在夸奖饭菜好吃,但空气中弥漫的尴尬气氛,比油烟味还要呛人。小琳后来跟我说:“我当时真的想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只是想表达感谢,结果却像个麻烦制造者。”

小琳的故事不是个例。我们跨越半个地球,来到这个被称为“长白云之乡”的美丽国度,寄宿家庭是我们在这里的第一个“家”。但文化差异就像一座看不见的冰山,我们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礼貌的问候和微笑,水面下却隐藏着无数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篇文章,就是想带你潜入水下,看看那些没人会写在合同里,但却至关重要的“潜规则”,让你提前避坑,少走弯路,在新西兰的第一个家里,住得舒心又自在。

别让热水澡,成为友谊的“终结者”

“洗个舒服的热水澡”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经地义。在国内,家里的燃气热水器提供着几乎无限的热水,想洗多久洗多久。但如果你把这个习惯带到新西兰,那可能会引发一场“家庭危机”。

这里的绝大多数家庭使用的不是即热式热水器,而是一个叫做“Hot Water Cylinder”的储水式电热水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保温瓶,它会提前把水加热到设定温度,然后储存起来备用。这个“保温瓶”的容量是有限的,通常一个普通家庭的容量在180升到250升之间。一个标准的淋浴喷头,每分钟的出水量大约是9-12升。这意味着,如果你洗一个20分钟的热水澡,可能就用掉了整个热水罐里大部分的热水。

真实案例就在身边。我认识一个男生,刚来的时候特别喜欢在浴室里边听歌边冲澡,一洗就是半个多小时。结果有一天,他洗完出来,住家爸爸正准备冲个澡去上班,结果拧开水龙头,只有冰冷刺骨的凉水。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有多尴尬。住家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批评他,但第二天就在浴室门上贴了一张小纸条:“Please be mindful of others, keep showers to 5-10 minutes. Thank you!”(请为他人着想,淋浴时间请保持在5-10分钟,谢谢!)

这不仅仅是热水够不够用的问题,背后还有高昂的能源成本。根据新西兰商业、创新和就业部(MBIE)的数据,水加热是家庭能源消耗的第二大来源,约占电费账单的30%。新西兰的平均电价约为每千瓦时(kWh)0.3纽币(不同地区和电力公司会有差异)。加热180升水大约需要消耗9度电,成本就是2.7纽币。如果你每天都洗一个超长热水澡,一个月下来,光是你洗澡的热水成本就可能超过80纽币(约合人民币360元)。你的住家爸妈看着电费账单,心里可能真的在“滴血”。

所以,来到这里,请入乡随俗。把你的洗澡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体谅。你会发现,高效的“战斗澡”不仅省水省电,还为你赢得了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好感。

厨房重地:是共享空间,不是你的私人食堂

对于我们这些“中国胃”来说,厨房的吸引力是致命的。能做一顿家乡菜,是对乡愁最好的慰藉。但是,homestay的厨房,绝对是一个需要小心翼翼处理的“敏感区域”。

首先,要搞清楚使用时间。新西兰人的晚餐时间通常很早,一般在晚上6点到7点之间。这个时间段是厨房最繁忙的时候,住家妈妈可能正在准备全家的晚餐。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冲进去,占用炉灶和操作台,会严重打乱他们的节奏。就像文章开头小琳的例子一样,好心很可能会办成坏事。

最好的做法是主动沟通。你可以找一个大家都比较放松的时间,比如周末下午,问一下住家妈妈:“I was thinking of cooking a Chinese meal sometime. Is there a good day or time for me to use the kitchen? I'd love for you to try it!” (我在想什么时候可以做顿中餐,您看哪天或者哪个时间方便我使用厨房?我很想让你们尝尝!)这样一来,你不仅表现出了尊重,还把做饭变成了一次愉快的文化交流活动,他们通常会很乐意为你安排时间。

其次,要注意烹饪方式的差异。中式烹饪讲究“猛火爆炒”,油烟很大。而新西兰的厨房设计,很多都没有我们习惯的那种强力抽油烟机。他们的烹饪方式多为烤、煮、煎,油烟较少。你的爆炒很可能会触发极其灵敏的烟雾报警器。根据新西兰消防和紧急服务局(FENZ)的数据,每年有超过5000起火警出动是由错误的烟雾报警触发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厨房油烟。报警器一响,不仅全家受惊,还可能招来消防车,那场面就真的太尴尬了。

如果你实在想炒菜,请务必打开所有窗户,把抽油烟机开到最大档。并且,做完饭后,一定要把厨房清理干净,恢复原样。灶台上的油渍、水槽里的菜叶、操作台上的酱油印……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你的素养。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住家妈妈会帮你打扫,这是你的责任。

记住一个原则:使用别人的东西,要比主人自己使用时更加爱惜。把厨房当作一个需要申请和预约的共享空间,而不是你随时可以“征用”的领地,你的homestay生活会和谐得多。

别做“隐形人”,你的房间不是全世界

很多留学生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我按时交钱,遵守大的规矩,剩下的时间就都是我自己的,我愿意待在房间里打游戏、刷剧,是我的自由。理论上没错,但从情感上来说,这会让你和寄宿家庭之间竖起一堵高墙。

你要明白,大部分新西兰家庭选择成为寄宿家庭,并不仅仅是为了那笔收入。根据新西兰教育部(Education New Zealand)的推广资料,寄宿家庭项目被视为促进跨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径。他们对你的国家、你的文化、你的生活充满好奇。他们希望家里能多一个家庭成员,而不是一个只会上交租金的“租客”。

我听一个住家妈妈分享过她的经历。她之前接收过一个学生,每天除了吃饭,几乎从不走出房门。她和丈夫尝试去敲门,想和他聊聊天,但他总是戴着耳机,用简短的“yes”或“no”来回答。时间久了,这位妈妈开始担心:“是不是我们的饭菜不合他胃口?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让他不开心了?还是他在这里根本没有朋友?”这种猜测和担忧,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种情感上的负担。

相反,另一个学生就做得特别好。他每天晚饭后,都会主动在客厅坐上15到20分钟,和“爸妈”聊聊学校里发生的趣事,问问他们今天工作怎么样,甚至会一起看看当地的新闻或体育比赛。就是这短短的十几分钟,让他和家庭的关系变得非常亲密。住家爸爸会主动在周末带他去钓鱼,住家妈妈会在他生日时为他烤一个蛋糕。他真正融入了这个家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温暖和关爱。

所以,放下你的手机,摘下你的耳机。每天主动地进行一些简短的交流。你可以分享一张你家乡的照片,教他们说一句中文,或者只是简单地问一句“How was your day?”(今天过得怎么样?)。这种微小的努力,会极大地改变你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从一个“住在我们家的学生”变成“我们的孩子”。这种情感连接,是金钱买不到的,也是留学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节约,是刻在Kiwi骨子里的DNA

新西兰是一个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的人们会浪费资源。恰恰相反,“节约”和“环保”是深入每个Kiwi(新西兰人的昵称)骨髓的价值观。

前面我们提到了节约用水用电,但这远远不够。你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比如,冬天使用暖气(Heater)。新西兰的房屋普遍保暖性不如国内的集中供暖楼房,冬天会比较冷。很多学生习惯了国内暖气带来的24小时温暖,来到这里也想整晚开着电暖器。这是一个巨大的“雷区”。

一个普通的2000瓦电暖器,如果开一整个晚上(8小时),就会消耗16度电。按照每度电0.3纽币计算,一晚上的花费就接近5纽币,一个月下来光是一个房间的取暖费就高达150纽币(约合人民币675元)。这笔费用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相当可观的。很多家庭的习惯是,在客厅等公共区域使用暖气,睡觉时则更多依赖保暖的被子或电热毯(Electric Blanket)。电热毯的功率通常只有几十瓦,比电暖器节能得多。

所以,在你觉得冷的时候,不要默默地把暖气开到最大。你可以先问问住家:“I feel a bit cold in my room at night. Is it okay to use the heater, or do you have an electric blanket I could use?”(我晚上在房间里觉得有点冷,我可以使用暖气吗?或者有电热毯可以借我用吗?)这种提问方式,既表达了你的需求,又显示了你对他们家庭开销的尊重。

垃圾分类也是体现你是否“上道”的关键。新西兰的垃圾分类系统非常成熟。通常分为普通生活垃圾(放入政府发的垃圾袋或指定垃圾桶)、可回收垃圾(玻璃、塑料、纸张、金属罐等,放入专门的可回收桶),以及食物垃圾(有些地区有专门的食物残渣收集桶)。在你入住的第一天,就应该主动向住家请教如何正确分类垃圾。如果你随手把一个玻璃瓶扔进普通垃圾袋,他们嘴上可能不会说什么,但心里一定会给你贴上一个“不环保”的标签。

记住,你在寄宿家庭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你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他们眼中“中国留学生”的形象。做一个懂得节约、尊重环境的人,会让你更快地被这个社会所接纳。

明确界限:你是家人,但也不是“亲生的”

寄宿家庭会把你当成家庭的一份子来照顾,但这和真正的家还是有区别的。你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彼此之间的界限,有些在国内家里习以为常的行为,在这里可能并不合适。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空间和隐私。不要随意进入住家父母的卧室,那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私密的领域。同样,他们的个人物品,比如电脑、书籍、工具,没有经过允许,绝对不要擅自使用。这在国内的家庭里可能不是什么大事,但在西方文化中,这是对个人边界的严重侵犯。

洗衣问题也是一个常见的“导火索”。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住家妈妈会帮你洗衣服、叠衣服。大多数家庭的规则是,他们会告诉你洗衣机和烘干机如何使用,然后你需要自己负责清洗自己的衣物。而且,新西兰人习惯冷水洗衣,并且会将不同颜色的衣物分开洗。如果你不确定,就开口问:“Could you please show me how to use the washing machine? Are there any specific rules I should know?”(能教我一下怎么用洗衣机吗?有什么特别的规矩需要注意吗?)

关于个人卫生,保持你的房间整洁是你自己的责任。住家没有义务帮你打扫房间、清理垃圾。每周自觉地用吸尘器吸一下地,保持桌面整洁,垃圾桶满了及时倒掉。一个干净整洁的房间,不仅你自己住得舒服,也会给住家留下一个你是个有条理、爱干净的好印象。

最后,关于带朋友回家这件事,必须、一定、要提前获得许可!你的房间是你租用的空间,但整个房子是他们的家。突然带一个陌生人回家,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和不安全。如果你想邀请朋友来做客,应该提前一两天跟住家商量,告诉他们你的朋友是谁,大概会来多久,你们会做什么。过夜(Sleepover)则更加需要慎重,绝大多数寄宿家庭是不允许的。这不仅是出于安全考虑,也涉及到责任和保险等一系列问题。

处理好这些边界问题,关键在于换位思考。想一想,如果你是房主,你希望住在家里的客人有哪些行为举止?用这种“客人”的心态来要求自己,同时享受“家人”般的温暖,你就能找到那个最舒服的平衡点。

其实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所有的“潜规则”背后,都指向两个关键词:沟通和尊重。你的寄宿家庭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他们不知道你的想法,也不了解你从小到大的生活习惯。遇到问题,感到困惑,最好的解决办法永远是张开嘴去问,而不是自己默默猜测或者忍受。

别怕你的英语不好,简单的单词加上真诚的微笑和肢体语言,就足以打破隔阂。也别怕提问会“麻烦”到他们,大部分Kiwi都非常友好和乐于助人,他们宁愿你提前问清楚,也不希望事后产生误会。你的每一次主动沟通,都是在为你和谐愉快的留学生活铺路。

记住,你的新西兰之旅,不只是一张大学文凭那么简单。这段住在当地人家的经历,是你了解这个国家文化的最佳窗口。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把他们当成你在这里的“洋爸洋妈”,用一点点心,去经营这段来之不易的跨国缘分吧。相信我,几年后回首,这会是你记忆中最温暖、最闪亮的一页。祝你在新西兰的家,温暖又开心!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