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留英百万账单,原来钱都花在了这!

puppy

是不是总感觉留学账单是个无底洞,每个月都在吃土,却不知道钱到底去哪儿了?除了学费和房租这两座大山,其实真正的开销大头,可能都藏在你没注意到的地方。比如,每天的交通费、超市里不起眼的小零食、朋友间的几次聚餐社交,还有那些“剁手”也忍不住的旅行和购物……这些零零碎碎的消费加起来,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惊人得多!咱们今天就来一起盘一盘,帮你把这笔账算得明明白白,看看那些钱到底“蒸发”在了哪里,让你不再花冤枉钱!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让你焦虑,而是帮你把钱花在刀刃上!咱们一起做个精明的留学生,不花一分冤枉钱,把留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篇文章有点长,建议先收藏再慢慢看哦~

哈喽,各位在英国留学和即将奔赴英国的宝子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Cici。

上周我收到一个粉丝的私信,咱们叫她小A吧。小A同学刚来伦敦读研三个月,出发前爸妈给的银行卡里明明存了一笔不小的生活费,她也自认不是个大手大脚的人。除了交了学费和宿舍的钱,平时基本就是自己做饭,偶尔和朋友出去吃个饭,没买什么大牌包包,也没去欧洲旅行。可就在上周末,她查账单时突然发现,卡里的余额已经岌岌可危,下个月的房租都快凑不齐了。她崩溃地问我:“Cici,我的钱呢?我的钱到底去哪儿了?感觉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我让她把近一个月的银行流水发我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密密麻麻的账单上,几乎没有超过50镑的大额消费,但全是£3.5的咖啡、£1.75的公交、£15的Deliveroo外卖、£8的电影票、£20的Uber……一笔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钱”,像无数只小蚂蚁,悄无声息地搬空了她的金库。

小A的经历,是不是像极了屏幕前的你?总感觉自己每个月都在“吃土”,却又说不清钱到底花哪儿了。学费和房租,这两座大山我们认了,毕竟是刚需。但真正让我们财务状况“雪上加霜”的,往往就是这些藏在生活细节里的“隐形刺客”。

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留学账单里的“福尔摩斯”,拿着放大镜,一笔一笔地盘点,看看那些让咱们的钱包“原地蒸发”的钱,到底都藏在了哪些角落!

第一笔“隐形巨款”:吃吃喝喝的日常

民以食为天,但在英国,“食”这件事,花销可真不小。你以为自己做饭就天下无敌了?天真了!

自己做饭?超市里的“温柔一刀”

咱们都觉得,比起在外面吃,自己去超市买菜做饭肯定省钱。理论上是没错,但超市里也遍地是“坑”。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2023-2024年,一个单身人士每周的食品杂货平均支出大约在50-70英镑左右,这还是在精打细算的情况下。一个月下来就是200-280镑,一年就是2400-3360镑,换算成人民币也是一笔两三万的开销!

钱是怎么不知不觉花出去的呢?

案例分享:我的学妹小M,刚来的时候信誓旦旦要天天自己做饭,省出一个爱马仕。结果呢?她每次去Tesco或Sainsbury's,都忍不住被那些包装精美的“Ready to Eat”沙拉、切好的水果拼盘、各种口味的酸奶、看着就好吃的甜点吸引。一盒沙拉£4,一小盒树莓£3.5,一瓶鲜榨橙汁£3……这些东西往购物车里一扔,结账时一看账单,随随便便就超了预算。她总觉得这些是“小钱”,但一个月下来,光是这些非必需的“精致”食品,就花掉了她近100镑。

数据说话:咱们来算一笔账。假设你每周去一次大超市,预算£50。但你一周可能还会去两三次楼下的小超市(Tesco Express, Sainsbury's Local)“补给”一下。今天买瓶牛奶和面包(£4),明天买包薯片和可乐(£3.5),后天突然想吃冰淇淋(£5)。这一周下来,额外的开销就多了£12.5,一个月就是50镑。一年下来,就是600镑!这600镑,够你买一张往返国内的淡季机票了。

省钱Tips: 1. 超市也分三六九等:高端的有Waitrose, M&S;中端的有Tesco, Sainsbury's, Asda;平价的有Aldi, Lidl, Iceland。同样一升牛奶,在Waitrose可能要£1.65,但在Aldi可能只要£1.20。每周去一次平价超市进行大采购,能省下不少。 2. 列好清单,拒绝诱惑:去超市前一定列好购物清单,只买清单上的东西。那些花里胡哨的零食和预制菜,真的没必要。 3. 办会员卡,关注折扣:Tesco的Clubcard,Sainsbury's的Nectar Card一定要办!经常有会员专属价,积分还能抵现。

外卖与下馆子:幸福感的代价

自己做饭累,赶due的时候更是没时间。这时候,Deliveroo、Uber Eats、Just Eat就成了我们的“救星”。但这个“救星”的代价,有点高。

在英国,点一份外卖,真的不只是菜单上那个价格。我们来拆解一下:一份宫保鸡丁饭可能标价£10,加上£3.5的配送费,£1.5的服务费,最后你实际支付的可能是£15。如果一周点三次,一个月就是£15 * 3 * 4 = 180镑。

真实案例:我朋友,一个重度懒癌患者,在曼彻斯特读书。他几乎一半的晚餐都靠外卖解决。上学期期末,他统计了一下自己的外卖开销,三个月花了将近800镑!他自己都惊呆了,说这钱都够他买台新电脑了。这800镑,就是在一份份£15、£20的订单中,悄悄溜走的。

和朋友出去下馆子,开销就更大了。在伦敦,随便进一家还不错的餐厅,一道主菜基本在£15-£25之间,加上饮料和服务费(通常是12.5%),人均£30-£40是常态。一周出去吃一次,一个月又是120-160镑。

数据说话:我们来算一笔“放纵账”。假设你一个月:

  • 每周点2次外卖:2 * £15 * 4 = £120
  • 每周和朋友出去吃1次饭:1 * £35 * 4 = £140

光是这两项,一个月就多出了260镑的开销。一年就是3120镑。是不是很吓人?

咖啡与奶茶:“续命水”的隐形成本

“早C晚A”,在留学生这里可能变成了“早Coffee晚Alcohol”,或者“早Coffee午Boba Tea”。一杯咖啡,一杯奶茶,似乎是留学生活的标配。

英国的连锁咖啡店遍地都是,Pret, Costa, Starbucks... 一杯拿铁的价格大概在£3.5-£4.5之间。如果你习惯了每天上学路上一杯咖啡“续命”,那我们来算算:£3.8 * 5天/周 * 4周/月 = 76镑/月。

奶茶就更贵了。一杯加料的奶茶,比如Coco或者Chatime,动辄就要£5-£6。一周喝两次,一个月就是£5.5 * 2 * 4 = 44镑。

数据说话:咖啡+奶茶,一个月就是76 + 44 = 120镑。一年下来就是1440镑。这笔钱,足够你去欧洲玩一趟了!这就是经济学里著名的“拿铁因子”(Latte Factor),指的就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期累积起来却非常可观的日常小额消费。

所以,当你觉得钱不够花的时候,想一想,你是不是把钱“喝”掉了?

第二笔“剁手基金”:交通与出行

在英国,尤其是伦敦,交通费绝对是生活成本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大头。它不像房租那样一次性给你重击,而是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消耗你的预算。

市内交通:Oyster卡里的“无底洞”

以伦敦为例,公共交通的费用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便宜。根据2024年TfL的最新票价,使用Oyster卡或Contactless支付:

  • Zone 1-2的地铁高峰期(Peak)单程是£3.40,非高峰期(Off-peak)是£2.80。
  • 公交车单程£1.75,并且有一小时内免费换乘的“Hopper Fare”。
  • 每日有封顶票价(Daily Cap),比如Zone 1-2是£8.50。

真实案例:住在伦敦三区、但在二区上学的同学小K,每天需要通勤。他虽然办了学生Oyster卡,可以买打折的月票或年票,但一张Zone 2-3的月票也要£124.50。如果他没有办月票,只是每天刷卡,那开销就更不可控了。有时候周末和朋友约在市中心(Zone 1)玩,一天的交通费很容易就达到了封顶的£8.50。一个月下来,交通费轻轻松松超过150镑。

打车就更不用说了。Uber或者Bolt,一个15分钟的车程,不堵车的情况下可能也要£10-£15。如果是在晚上或者高峰期,价格翻倍也是常事。偶尔几次应急可以,但如果养成了习惯,那你的钱包可就危险了。

英国境内旅行:说走就走的旅行?钱包在哭泣

来了英国,谁不想去爱丁堡看看城堡,去巴斯感受简奥斯汀的浪漫,去湖区划划船呢?但是,英国的火车票价是出了名的“刺客”。

数据说话:如果你心血来潮,想这周末就从伦敦去爱丁堡,上Trainline一查,单程票价可能高达£100-£180。但如果你提前一到两个月预订,很有可能买到£40左右的特价票(Advance Single)。这中间的差价,就是你为“说走就走”付出的代价。

省钱神器: 1. 16-25 Railcard(或26-30 Railcard):这是所有留学生人手一张的神卡!花£30办一张,有效期一年,每次买火车票都能打1/3的折扣。坐两趟长途就回本了。 2. 提前预订:越早买越便宜,这是英国火车票的铁律。 3. 选择大巴:如果时间充裕,National Express或者Megabus是绝佳的省钱替代品。伦敦到布里斯托,火车可能要£30+,而Megabus有时能刷到£5的票!

旅行中的住宿、门票、餐饮也是一大笔开销。一次为期三天的境内游,人均花费£200-£400是很正常的。一年多出去玩几次,几千镑就没了。

第三笔“社交税”:人情与娱乐

留学生活,社交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朋友维系感情,拓展人脉,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这笔钱,我们称之为“社交税”。

Pub文化与聚餐:微醺的代价

英国人下班后都喜欢去Pub喝一杯,这也成了留学生体验当地文化的一种方式。但这一杯,可不便宜。

在伦敦市中心,一杯Pint(品脱,约568毫升)的啤酒,价格普遍在£6-£8之间。一杯鸡尾酒则在£12-£18。和朋友去Pub,不可能只喝一杯吧?两杯啤酒加点小食,£20就没了。如果每周都参加这样的“Happy Hour”,一个月又是近百镑的开销。

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个特别爱交朋友的男生,刚来英国时,为了快速融入,几乎所有的组局他都参加。今天和课程的同学去Pub,明天和社团的朋友聚餐,后天参加同乡会。一个月下来,他发现自己在社交上的花费竟然超过了500镑,比他的伙食费还高。他苦笑着说:“我这是花钱买朋友啊!”

看展、看剧与订阅服务

英国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剧……但这些精神食粮,很多也是要花钱的。

虽然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很多公共博物馆是免费的,但它们经常会有一些特展(Special Exhibitions),门票通常在£20-£30。想去看一场伦敦西区的热门音乐剧,比如《悲惨世界》或《汉密尔顿》,一张位置尚可的票,也要£70-£150。

除了这些,还有我们日常离不开的各种订阅服务:

  • Netflix:£10.99/月
  • Spotify Premium:£10.99/月(学生价£5.99)
  • Amazon Prime:£8.99/月(学生前六个月免费,之后半价)
  • 健身房会员:连锁平价健身房如PureGym, The Gym Group约£20-£30/月,高端的则要£80+。

这些订阅费单个看不多,但加起来一个月也有£40-£50。一年又是五六百镑。你有多久没打开那个健身房App了?你的Netflix片单是不是越积越长?这些都是“沉默的成本”。

第四笔“无底洞”:购物与杂项

这一部分是最零碎,也最容易失控的。女生的化妆品护肤品,男生的球鞋电子产品,还有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杂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消费的“无底洞”。

“打折季”的诱惑与陷阱

英国的打折季真的太有诱惑力了!黑五(Black Friday)、Boxing Day、夏季大促……“50% OFF”的标签到处都是,让人感觉不买就是亏了。

很多人在打折季囤了一堆“可能有用”的东西。一件快时尚的毛衣,折后£15,买!一支口红,有折扣,买!结果买回来发现,毛衣穿了一次就起球,口红的颜色根本不适合自己。这些冲动消费,最后都变成了衣柜和抽屉里的“垃圾”。

省钱Tips: 1. 利用学生折扣:UNiDAYS和Student Beans这两个App一定要下!在ASOS, Apple, Nike等众多品牌官网消费,都能享受10%-20%的学生折扣。 2. 建立“欲望清单”:想买一个东西的时候,先别急着下单。把它加入购物车或者一个清单里,等一周。如果一周后你还心心念念,那再考虑买。你会发现,大部分的购物冲动都会在等待中冷却下来。

那些你没算过的杂项开销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很多你可能完全没计入预算的开销:

  • 理发:英国理发超贵!男生随便剪个头就要£15-£25,女生做个头发更是£50起步。
  • 学习用品:打印费、买书、文具……虽然不多,但积少成多。
  • 医疗费用:虽然我们交了IHS(移民健康附加费)可以享受NHS公立医疗,但看牙和配眼镜通常是需要额外自费的,而且价格不菲。在英格兰,一张处方药的费用是£9.90。
  • 给家人朋友买礼物:回国前给亲朋好友带伴手礼,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些零零碎碎的费用,每一个看起来都不起眼,但一个学年下来,加在一起可能又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盘点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膝盖中了好几箭?别慌,揭秘这些“隐形账单”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焦虑,更不是让你从此节衣缩食,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留学,本身就是一场体验。那些和朋友在Pub的开怀大笑,那场让你热泪盈眶的音乐剧,那次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是构成你宝贵回忆的一部分,它们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我们今天做这一切的目的,是想让你成为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从今天起,试试开始记账吧。不用很复杂,一个手机App,或者一个简单的Excel表格就行。记账不是为了让你一分钱不敢花,而是为了让你在月底看到账单的时候,能清晰地说出:“哦,原来我的钱花在了这里,我觉得值!”

把钱从每天一杯无意识的咖啡里省出来,去买一张心仪已久的音乐剧门票;把钱从几次不必要的Uber打车里省出来,去爱丁堡感受一次苏格兰风情。当你开始有意识地为自己的“热爱”和“体验”买单,而不是为自己的“懒惰”和“冲动”付费时,你就真正掌握了留学生活的财务主动权。

希望大家都能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