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文章能帮你解决什么困惑? |
|---|
| 港科大最火的专业到底学什么,真的那么酷吗? |
| 课程难度大不大?像我这样的普通学生能跟上吗? |
| 毕业后好找工作吗?学长学姐们都去哪儿了? |
| 除了上课,港科大还有哪些别人不知道的隐藏资源? |
还记得去年秋天,我拉着朋友Leo去中环参加一个超大型的招聘会。Leo学的是传统商科,成绩顶尖,简历闪闪发光,本来是信心满满的。结果逛了一圈下来,他整个人都蔫了。
我们俩站在汇丰银行大楼下,看着穿着精致西装的男男女女来去匆匆,Leo叹了口气说:“我感觉自己快被时代淘汰了。” 他发现,无论是投行、咨询还是快消,几乎每家公司的招聘要求里都赫然写着“熟悉Python/SQL者优先”“有数据分析项目经验者加分”“了解机器学习模型者优先”。
就在这时,旁边几个穿着港科大(HKUST)卫衣的同学,正跟一个AI独角兽公司的招聘总监聊得火热。他们嘴里蹦出的词,什么“卷积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量化交易模型”,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他们没有华丽的西装,但眼神里那种自信和对技术的了如指掌,是装不出来的。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选择一所好大学很重要,但选择一个能让你站在未来浪潮之巅的专业,可能更重要。港科大,这所常年霸榜亚洲乃至全球前列的大学,它的王牌专业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学生们如此硬核,仿佛已经提前拿到了通往未来的门票?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团队花了好几个星期,跟港科大好几个热门专业的学长学姐们深聊,甚至还旁听了几节公开课。今天,我就把挖来的所有干货,原汁原味地分享给你。这不只是一份专业介绍,更是一份未来生存指南。
别被排名“骗”了,这里的AI是玩真的!
聊港科大,肯定绕不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SE)。在2023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里,港科大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排在全球第40位,工程与技术领域更是高居全球第44位。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种“把理论拧干,把实践拉满”的学习体验。
特别是人工智能(AI)方向,简直是王牌中的王牌。你以为学AI就是对着电脑敲代码、调参数?在港科大,AI是能摸得着、看得见的。
我认识一位读CSE大三的学姐Sarah,她上学期参与了一个叫做UROP(本科生研究计划)的项目。你敢信吗?她一个本科生,竟然加入了世界顶级AI专家、IEEE院士冯雁教授(Prof. Pascale Fung)的团队,研究“共情AI”(Empathetic AI)。她们的目标是让聊天机器人不只能回答问题,还能理解你的情绪,在你难过的时候给你安慰。
Sarah告诉我,她每周都要跟博士生、研究员一起开会,分析几百G的对话数据,用最新的模型去训练机器人。期末的时候,她们做出的demo机器人,真的能通过你的语气和用词,判断出你当时是开心还是沮丧,并给出完全不同的回应。她说:“那一刻,代码不再是冰冷的字符,我感觉自己真的在创造一个有温度的‘生命’。这种感觉,比拿多少个A+都刺激。”
这可不是个例。港科大的CSE系有好几个世界级的研究中心,比如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发中心(Hong Kong Generative AI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由港科大牵头,联合了香港多家顶尖大学,据说投入了近30亿港币。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有大把机会进入这些实验室,跟着大佬做项目。从自动驾驶汽车的视觉识别,到能写诗、能作曲的生成式模型,这些在新闻里才能看到的前沿科技,就是他们的日常作业。
而且,这里的教授不光是学术大牛,还特别接地气。比如,教计算机视觉的权龙教授(Prof. Long QUAN),他不仅是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所(INRIA)的研究主管,还创办了一家做三维重建技术的公司,后来被苹果公司收购了。上他的课,他会直接用自己公司的案例,告诉你理论是如何应用到iPhone的Face ID上的。这种感觉,就像是CEO在给你做岗前培训,干货多到你记笔记的手速都跟不上。
所以,如果你对AI有热情,来港科大,你得到的绝不只是一张文凭。你将获得一个亲手把想象变为现实的平台,一群世界级的大脑带你起飞,以及一种“我们正在定义下一个时代”的豪情。
当金融遇上代码,港科大的FinTech有多“香”?
香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在这里谈未来,怎么能少了金融科技(FinTech)?当华尔街的精英们开始人手一本Python入门,你就知道,这个时代变了。港科大早就嗅到了这个趋势,它的金融科技硕士(MSc in Financial Technology)项目,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无数金融和计算机背景学生挤破头想进的“梦中情项”。
这个专业有多火?根据学校官方公布的2022届毕业生就业报告,FinTech硕士项目的毕业生在毕业后三个月内的就业率高达95%以上,平均起薪超过了每月5万港币。他们去的地方,不是高盛、摩根大通这样的顶级投行,就是像Webank(微众银行)、Ant Group(蚂蚁集团)这样的金融科技巨头,还有一部分人进入了加密货币和量化交易的神秘世界。
为什么这么“香”?因为港科大的FinTech,完美地解决了金融行业最大的痛点:懂金融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金融。而这里的毕业生,是两手抓,两手都硬。
一位刚毕业的学长Alex分享了他的经历。他的毕业项目是和同学组队,设计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他们不仅要写出完整的智能合约代码,还要撰写一份媲美专业分析师报告的商业计划书,分析市场痛点、监管风险和盈利模式。最终的pre,评委席上坐着的不只有教授,还有来自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的高管。
Alex说:“那感觉就像在参加真实的创业路演。我们熬了好几个通宵,改了无数遍代码和PPT。当银行高管对我们的模型提出肯定,并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去他们部门实习时,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考试都给不了的。”
这里的课程设置非常硬核。你既要学“金融衍生品定价”,也要学“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既要懂“投资组合管理”,也要会“区块链与加密货币”。授课老师一半是学术界的权威,另一半则是直接从业界请来的一线大牛。比如,教你量化交易的老师,可能就是某个知名对冲基金的合伙人。他上课不会照本宣科,而是直接打开彭博终端,给你看真实的交易数据和策略回测,告诉你理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里是如何work,又是如何fail的。
在香港这个金融之都,港科大的地理优势被发挥到了极致。学校与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数码港(Cyberport)等机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各种FinTech峰会、创新挑战赛、企业宣讲会多到你跑不过来。在这里,你不是关在象牙塔里学习,而是置身于整个金融科技生态圈的中心,随时都能感受到市场的脉搏。
大数据时代,你就是那个“最懂”数据的人
如果说AI是未来的大脑,FinTech是未来的血脉,那大数据(Big Data)就是未来的石油。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谁能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价值,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港科大的大数据技术(Big Data Technology)硕士和近年新开的数据科学与技术(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本科专业,就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
和很多学校把数据科学放在单一院系下不同,港科大的数据科学项目是跨学院的,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数学系联合支撑。这意味着,你既能学到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如分布式计算、数据库系统),又能打下坚实的数理统计基础(如概率论、统计建模)。
这种跨学科的设置,让学生们看问题的视角变得非常独特。一个在读的同学跟我分享了一个他们的课程项目:预测香港流感爆发的趋势。他们小组里,有CS背景的同学负责用爬虫抓取社交媒体上关于“感冒”“发烧”等关键词的数据,以及医院的公开就诊数据;有数学背景的同学负责建立传染病动力学模型;还有商学院辅修的同学负责分析预测结果对医疗资源配置和公众健康政策的商业价值。
他说:“我们不再是单纯的‘码农’或者‘数学家’,我们是数据侦探。通过一行行代码和一个个公式,我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城市脉络。这种用数据洞察世界的感觉,真的太酷了。”
港科大在数据科学领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也是顶级的。学校拥有自己的超级计算集群,学生可以申请使用这些资源来处理庞大的数据集和训练复杂的模型。学校还与许多行业巨头建立了合作,比如腾讯、阿里巴巴等,共同成立了联合实验室。这意味着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脱敏后的真实工业界数据,解决的都是企业正在面临的真实问题。
比如,港科大-微信香港创新实验室(WeChat-HKUST Joint AI Tech Lab)就致力于用AI和大数据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参与的项目可能包括:优化微信支付的风控模型,或者为公众号文章开发更精准的推荐算法。这些项目经历写在简历上,含金量不言而喻。
毕业生的去向也极其广泛,因为现在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不需要数据科学家。从互联网大厂(Google, Meta, 字节跳动)到金融机构,再到零售、医疗、物流行业,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根据香港政府的《人才清单》,数据科学家是香港目前最紧缺的职业之一,优秀的毕业生往往在毕业前半年就被各大公司“预定”一空。
超越课堂:在这里,创业不是梦
聊了这么多硬核的专业,你可能会觉得港科大是不是一个只有“学霸”和“技术宅”的地方?那你就错了。这里还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叫做“Can-do Spirit”(敢创精神)。
最响亮的例子,莫过于大疆(DJI)的创始人汪滔。他正是在港科大读研期间,在宿舍里捣鼓出了无人机飞控系统的原型,并拿到了学校提供的第一笔创业基金。如今,大疆在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份额超过70%,“中国智造”的标签响彻全球。
汪滔的故事不是一个遥远的神话,而是每天都在这片校园里上演的现实。港科大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创业生态系统。学校的创业中心(Entrepreneurship Center)就像一个超级孵化器,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从资金、场地、导师到法律咨询的全方位支持。
每年,学校都会举办奖金高达百万港币的“创业大赛”(One Million Dollar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在这里碰撞,许多成功的初创公司就是从这个比赛里走出来的。比如,研发出全球领先的纳米薄膜技术的“明特(Membrane)”,其核心团队就是港科大的师生。
这里的氛围是,当你有一个idea,你身边的人第一反应不是质疑,而是会问“我能帮你做点什么?”“这个技术难题我们可以一起攻克”。即使你只是一个本科生,只要你的想法够好,就可以申请加入各种创新项目,和教授、博士生一起把它变成现实。这种自下而上、鼓励试错、崇尚创新的文化,比任何一门创业课程都来得重要。
写到这里,我发现港科大的魅力,其实很难用“王牌专业”几个字来完全概括。它更像一个巨大的未来科技实验场。无论你学的是AI、FinTech还是大数据,你都不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创造。
如果你还在犹豫,还在纠结于排名和录取分数线,我真心建议你换个思路。去看看这些专业的教授主页,读读他们最新发表的论文,甚至鼓起勇气,给你感兴趣的教授发一封邮件,问问他们实验室在做什么酷炫的研究。别怕被拒绝,这里的教授大多非常开放和友好。
选择一个专业,不是为了选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找到一个能让你每天早上六点就兴奋地从床上跳起来,迫不及待想要去实验室、去图书馆,去创造一点什么东西的方向。
未来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就藏在你现在敲下的每一行代码,建立的每一个模型,和每一次大胆的尝试里。在港科大,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你不是在追赶未来,你,就是未来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