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有多卷?初中生3年读完本科

puppy

最近在琢磨来新加坡留学,是不是也听说这边特别“卷”?但你敢信吗?真有猛人从初中算起,只花了3年就拿下了本科学位!这可不是标题党,文章就给你深扒一下这背后的“骚操作”:从传说中的IP直通车无缝衔接大学预科,到利用A-Level和各种先修课疯狂兑换大学学分,简直是把教育路径开了倍速。虽然这是金字塔尖的玩法,但它真实反映了这里的教育节奏和无限可能。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不只讲“神仙打架”,也会带你看看咱们普通留学生的真实选择:政府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到底怎么选?面对这种环境,我们该把它看作压力还是动力?看完这篇,相信你心里就有谱了。

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有点“硬核”,里面提到的加速路径是极少数“学神”的玩法。但别慌,它能帮你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看懂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和节奏。咱们普通人的路怎么走,后面也会聊得明明白白。放轻松,就当听个故事。

上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Utown星巴克赶论文,旁边桌坐了个小哥,穿着简单的T恤,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顶多十七八岁。我本来没太在意,直到无意中瞥见他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是大三的金融工程模型代码。

我这该死的好奇心一下就上来了,趁他去接水的功夫,鼓起勇气搭了句话:“Hey,同学,你也在弄这个project吗?感觉好难啊。”

他笑了笑,有点靦腆:“还好,快搞完了,下周就final了。”

“大三的final?”我有点惊讶,“你看着好小,是跳级了吗?”

“嗯,算是吧。我刚过完18岁生日,正常的话,明年毕业。”

我当时脑子里“嗡”的一声,差点把嘴里的冰美式喷出来。18岁,大三,明年毕业。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大部分人18岁才刚刚踏进大学的门槛,人家已经一只脚迈出去了。这哥们儿,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的真人版注脚——新加坡的留学圈,到底有多“卷”?卷到有人能把教育路径开到2倍速,从初中算起,短短几年就冲到了本科终点线。

传说中的“3年本科”:这不是魔法,是路径规划

先别急着喊“内卷天花板”,也别觉得这是什么遥不可及的都市传说。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初中生3年读完本科”的标题,究竟是怎么实现的。这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专为金字塔尖学生设计的“加速飞升”体系。

这套操作的核心,其实是两样东西:一个叫“直通车”的项目,和一套叫“学分兑换”的规则。

第一步:坐上IP“直通车”,跳过中考

故事的起点,要从新加坡的中学教育说起。普通学生走的是4年中学,然后参加O-Level考试(相当于我们的中考),凭成绩进入2年的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简称JC),再参加A-Level考试(相当于我们的高考)申请大学。

但“学神”们走的是另一条路,叫做Integrated Programme(IP),我们俗称“直通车计划”

这个计划把4年中学和2年JC合并成一个6年的连续课程。进入IP项目的学生,可以完全跳过O-Level这个全国大考,毫无压力地直升到所属的JC。这不仅是省下了一次大考的备考时间,更重要的是,整个课程设计就是为了A-Level和未来的大学学习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普通中学。

能开办IP项目的,都是新加坡最顶尖的学校,比如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华侨中学(Hwa Chong Institution)、国家初级学院(National Junior College)等。能进入这些学校IP项目的,都是在小六会考(PSLE)中成绩排名前10%的尖子生。根据新加坡教育部(MOE)的数据,每年大约有15%的中学生能进入IP项目,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的一个本地朋友,当年就是从莱佛士女中一路读到莱佛士书院(JC部分),她形容那6年就是“无缝衔接”。当别的同学还在为O-Level刷题时,她们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做独立的研究项目,甚至提前接触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了。这就是“赢在起跑线上”的现实版。

第二步:玩转A-Level和先修课,疯狂“屯”学分

坐上了IP直通车,只是拿到了加速赛的入场券。真正的骚操作,发生在JC的最后两年。

新加坡的A-Level考试,难度是出了名的大。学生通常会选择3门H2(主修)和1门H1(副修)科目。但IP体系里的“猛人”们,目标绝不仅仅是考个好成绩。他们的玩法是:最大化地选修可以兑换大学学分的课程。

比如,他们会挑战更深层次的H3科目。H3科目是与大学合作开设的,难度直逼大学一年级,比如NTU的“H3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或NUS的“H3博弈论”。在A-Level中,H3科目取得优异成绩,不仅是申请顶尖大学的超级加分项,很多还能直接在大学里免修对应课程。

还没完。很多学生还会在课余时间自己去考美国的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AP课程的设计初衷就是让高中生学习大学难度的课程。考一门AP,比如微积分BC、物理C、宏观经济学,拿到5分的满分,进大学后又能兑换掉一两门基础课。

我们来算一笔账。以新加坡国立大学(NUS)为例,一个本科学位通常需要160个模块学分(MCs)。根据NUS官网最新的豁免政策:

  • A-Level的H2数学拿到A,可以豁免一门4个学分的微积分基础课(MA1521)。

  • A-Level的H2物理拿到A,可以豁免一门4个学分的物理基础课(PC1201)。

  • AP微积分BC拿到5分,同样可以豁免微积分课程。

  • AP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拿到5分,可以直接豁免两门经济学导论,共8个学分。

一个学神,如果在JC期间,通过A-Level的H2、H3科目,再加上几门AP考试,还没进大学门,手里就已经攒了二三十个学分了。这相当于直接干掉了大学第一学期甚至第一年的大部分基础课!

第三步:大学开启“倍速模式”,提前毕业

带着一身“装备”进入大学,这些学生的玩法就更凶残了。

当别人还在上大一基础课时,他们直接从大二的专业课开始读。大学每个学期有建议的修课上限,但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比如GPA达到一定标准),学校允许他们申请“超载”(overload),也就是一个学期修更多的课程。

我认识的一位来自华侨中学的学长,他就是这么干的。他入学时靠A-Level和AP免掉了32个学分,相当于整整一个学期的课程量。然后,他在大学的每学期都比别人多修1-2门课,寒暑假还参加可以拿学分的海外项目(Summer School)。结果,一个原本需要4年才能读完的计算机科学荣誉学位,他只用了2.5年就全部修完,然后用剩下的半年时间在谷歌做了一个全职实习,毕业时简历已经金光闪闪。

所以,我们回头看那个标题《初中生3年读完本科》,它描述的是一个极致的理想状态:一个12岁进入IP项目的神童,6年后18岁进入大学,利用之前攒下的学分,加上大学期间的超速学习,在2-3年内完成本科学业,毕业时可能也就20岁出头。从他进入中学(初中)算起,到拿到本科学位,这个过程被极度压缩了。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像是天方夜谭,但它真实地展示了新加坡教育体系里存在的一种可能性——只要你够牛,规则允许你无限加速。

神仙打架之外:我们普通留学生的真实选择

好了,听完“神仙打架”的故事,我们该回归现实了。毕竟,上面那条路是为极少数本地顶尖学生设计的。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国际留学生来说,来到新加坡,面临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卷”,是在另一条赛道上。

通常,我们有三条路可以走:政府学校、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这三条路,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你。

1. 政府学校:融入本地的“硬核”之路

想进新加坡的政府中小学,几乎只有一条路——参加AEIS/S-AEIS考试。这是新加坡教育部为国际学生举办的统一入学考试,只考英语和数学。听起来简单?但它的残酷性在于,这并不是一个及格就能上的考试,而是一个选拔性的“排位赛”。

教育部从不公布官方录取率,但根据各大培训机构和家长的反馈,这个录取率可能低至10%-20%。为什么这么难?因为你不仅要和来自中国、印度、越南等国家的学霸竞争,还要看当年政府学校有多少空余学额。有时候你考得不错,但学校没位子了,一样没用。

我身边有个朋友的孩子,在国内也是重点小学的尖子生,来新加坡考了两次AEIS才勉强进入一所邻里中学。他说,英语是最大的坎,考试题目是用英语出的数学题,很多孩子是题目都读不懂。所以,这条路适合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强、且有决心长期扎根新加坡的孩子。

优点:学费相对低廉(2023年中学每月约S$1,770),能完全沉浸在本地教育环境中,为将来申请本地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缺点:入学门槛极高,竞争惨烈,课程体系对国际学生来说需要时间适应。

2. 国际学校:无缝接轨的“精英”之路

如果家庭预算充足,国际学校是很多留学生家庭的首选。新加坡有超过60所国际学校,提供IB、AP、英国A-Level等多种课程体系。

像东南亚世界联合书院(UWCSEA)、新加坡美国学校(SAS)、德威士学院(Dulwich College)这些顶级国际学校,硬件设施堪比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在这里读书,体验的是真正的“全球化教育”。你的同学可能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学校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项目协作和全人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

当然,这一切的代价是高昂的。以UWCSEA为例,其高中部2023-2024学年的学费一年接近5万新币(约合26万人民币),这还不包括校服、活动、住宿等杂七杂八的费用。这基本是为企业高管、外交官子女或家境优渥的家庭准备的。

优点: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方便申请海外名校;校园环境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入学相对灵活,主要看学校的自主招生。
缺点:学费极其昂贵,与本地社会的融合度相对较低。

3. 私立学校:灵活变通的“跳板”之路

对于大部分没能挤进政府学校、又觉得国际学校太贵的普通留学生来说,私立学校成为了最现实、最主流的选择。

新加坡的私立教育体系非常发达,主要扮演了两个角色:

一是作为“预科班”。很多私立学校开设AEIS备考课程或O/A-Level预备课程,帮助国际学生过渡,为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体系做准备。比如新加坡莎顿国际学院(Shelton College)、圣法兰西斯卫理学校(St. Francis Methodist School)等。

二是提供“直通大学的文凭课程”。像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MDIS)、楷博高等教育(Kaplan)、PSB学院等大型私立教育机构,它们会和英、美、澳等国的大学合作,提供大专、高级大专和本科学位课程。学生可以在新加坡完成学业,拿到合作大学的文凭,这个文凭是和在大学本校读完全一样的。这条路入学门槛相对较低,时间也更灵活,比如读完高级大专(通常1.5-2年)后,再花1-2年就能拿到本科学位。

这条路的性价比很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和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时一定要认准有“教育信托认证(EduTrust)”的学校,这是新加坡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质量保证。

优点:入学门槛低,时间灵活,是进入高等教育的有效跳板。
缺点:学校质量不一,需要仔细甄别;学习氛围和本地融合度不如前两者。

面对“卷”,我们该把它看作压力还是动力?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窒息。没错,新加坡的“卷”是全方位的。在这里的大学图书馆,你永远能看到通宵复习的学生;在CBD的写字楼里,实习生们为了一个留用机会拼尽全力;甚至在地铁上,你都能看到中学生在刷数学题。

这种氛围,一开始确实会带来巨大的压力。你会觉得自己不努力就会被淘汰,身边的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但待久了,你会发现,这种“卷”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它不是那种恶性的、零和博弈的竞争。更多时候,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你的同学,可能是一个编程大神,你跟他组队做项目,能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实战技巧。你的室友,可能是一个社团达人,跟着他,你也能接触到各种有趣的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这里的“卷”,逼着你走出舒适区,去学习,去探索,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刚来的时候,也曾因为绩点焦虑过。看到本地同学不仅成绩好,还手握好几份实习,参加各种商业竞赛,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小镇做题家”,什么都不懂。后来,我被他们拉着一起去参加了一个黑客松比赛。48小时不眠不休,我们团队做出了一个还不错的产品原型。虽然最后没拿到大奖,但那种和一群聪明人一起头脑风暴、解决问题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在新加坡留学,你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而是在这个高压锅里,被逼出来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和全球视野。

所以,新加坡到底卷不卷?当然卷。但别怕。

你不需要去复制那个“3年读完本科”的传奇,那不是你的赛道。你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也许你的节奏是,用四年时间,不仅学好专业知识,还交到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也许你的节奏是,多花一个学期,去欧洲做个交换,看看不一样的世界;也许你的节奏是,不追求最高的绩点,但把所有时间投入到你热爱的那个领域,毕业时已经是个小专家。

这里的“卷”,是背景音,不是你人生的主旋律。它会推着你往前跑,但往哪个方向跑,终点线画在哪里,最终还是你自己说了算。想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在这里,活出自己的精彩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