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霸,为何都往中国跑?

puppy

他们图啥呢?当然不只是为了吃顿地道火锅、逛逛故宫那么简单啦!说真的,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和遍地的宝藏机会,可能超乎你的想象。无论你是想搞前沿科技、进互联网大厂,还是感受最真实的创业脉搏,这里都能给你一个巨大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你不仅能把中文练得溜溜的,还能亲身体验什么叫“未来已来”,顺便给自己的履历叠满跨文化协作的珍贵buff。想知道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我们没注意到的机遇吗?文章里有超多学长学姐的真实故事和真心话在等你哦!

小编悄悄话
嘿,未来的大佬!想没想过,当你还在纠结去英美还是澳加的时候,一些嗅觉敏锐的欧洲学霸,已经悄悄把目光投向了东方?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聊干货。咱们一起扒一扒,那些来自音乐之都维也纳、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奥地利“尖子生”们,到底在中国发现了什么宝藏,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跨越八千公里,来这里“卷”?

上周和我在维也纳大学认识的朋友卢卡斯(Lukas)视频,这家伙刚从因斯布鲁克大学硕士毕业,我以为他会按部就班地在奥地利找个安稳工作,享受滑雪和啤酒。结果,他屏幕那头的背景,竟然是深圳南山区灯火通明的夜景。

“我入职一家做无人机的中国公司了,”他一脸兴奋,中文说得磕磕巴巴但难掩激动,“你知道吗?在这里,我上周提出的一个算法优化建议,这周就已经在测试了!在欧洲,这可能需要开半年的会。”

挂了电话,我愣了半天。卢卡斯不是个例。我身边越来越多来自奥地利、德国这些传统欧洲强国的朋友,选择来中国读研、实习,甚至直接开启他们的职业生涯。这让我这个在海外漂着的人,都忍不住好奇:奥地利学霸,为何都往中国跑?他们图啥呢?

当然不只是为了吃顿地道火锅、逛逛故宫那么简单。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正在被重新定义的巨大舞台。

“未来时速”:在这里,你不是旁观者,是参与者

还记得我们课本里那个“中国速度”吗?在国内可能觉得有点麻木了,但对于一个在奥地利习惯了“慢生活”的年轻人来说,这简直是科幻片般的冲击。

这里的“速度”不只是基建。它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创新节奏。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了惊人的3.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提升至2.64%。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无论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还是新能源领域,都有海量的资金和人才在推动技术以“天”为单位迭代。

我认识一个从维也纳技术大学(TU Wien)毕业的学长马丁(Martin),他主修计算机科学。毕业后,他拒绝了西门子的offer,选择加入上海一家研究自动驾驶的初创公司。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简单粗暴:“因为这里能让我摸到未来。”

他告诉我,在上海,他所在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家可以在会上为了一个技术路径争得面红耳赤,会后又一起点外卖开黑。最重要的是,他们研发的技术,可以直接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的测试道路上跑。那种将代码变为现实,亲眼看着一辆车因为你的算法而变得更“聪明”的成就感,是任何薪水都无法替代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报告显示,中国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AI领域,高质量的论文和专利数量上,中国已经和美国并驾齐驱。对于像马丁这样的技术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里有最前沿的课题、最聪明的头脑和最愿意为“试错”买单的市场。你不是在维护一套几十年前的旧系统,而是在创造一个没人见过的“新物种”。这种诱惑力,对于一个有野心的年轻人来说,是致命的。

互联网巨头的“练级场”与创业者的“淘金地”

如果你学的不是硬核科技,而是商科、市场或者设计,那中国的吸引力就更具体了。这里有全球最庞大、最活跃的数字消费市场。

来自维也纳经济大学(WU Wien)的安娜(Anna)对此深有体会。她通过学校的交换项目来到北京,并在一家头部电商平台实习。来之前,她对中国电商的理解还停留在“网购很方便”。但当她亲身参与了“双十一”的备战后,用她的话说,“整个世界观都被颠覆了”。

“在奥地利,我们谈论一个市场活动,可能覆盖几万人就算成功了。在这里,我们一个预热直播,观看人数就能轻松破千万。”安娜说,“那种海量数据实时反馈、运营策略按小时调整的节奏,太刺激了。短短三个月,我学到的东西比在大学两年还多。”

这背后,是近10亿的网民和全球最发达的移动支付生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的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已超过9.5亿。这意味着几乎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能在这里找到足够大的样本空间去测试、去优化。

除了进入互联网大厂“练级”,更有胆识的奥地利年轻人,则直接选择在这里创业。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中国拥有超过340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数量稳居全球第二。这背后是活跃的风险投资和完善的产业链支持。

我认识一个在深圳创业的奥地利设计师,他做的是智能家居产品。他告诉我,在深圳,他上午有了个新想法,画出设计草图,下午就能在华强北找到所有需要的电子元件,三天之内就能做出一个可以测试的原型机。这种“硬件天堂”般的效率,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对于想把创意快速变现的创业者来说,中国,尤其是大湾区,就是一片机遇遍地的淘金热土。

一张让你“身价倍增”的跨文化王牌

咱们再聊点软性的东西。对于一个奥地利学生来说,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能给他的履历叠上一个什么样的“Buff”?

答案是:一张含金量极高的“中国通”王牌。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也日益紧密。奥地利联邦商会(WKO)的数据显示,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奥地利在欧盟外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每年都以百亿欧元计。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奥地利本土的大公司,还是在欧洲的其他跨国企业,都急需既懂西方商业规则,又了解中国市场、会说中文的人才。

索菲(Sophie)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她本科在维也纳大学主修艺术史,因为对中国水墨画着迷,申请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北京进修中文。本来只想待一年,结果彻底爱上了这里。她发现,中国的当代艺术圈充满了活力和颠覆性。

毕业后,她凭借流利的中文和对中西艺术的深刻理解,成功入职了北京798艺术区的一家国际画廊。她的工作就是向欧洲的收藏家介绍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同时也将欧洲的新锐艺术引入中国。她成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翻译”和“桥梁”。

“现在,很多欧洲的老牌画廊和艺术机构想进入中国市场,都会来找我咨询。”索菲自豪地说,“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非常独特的定位。我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艺术史毕业生,我是一个拥有稀缺跨文化能力的专家。”

你看,掌握中文、深度体验过中国社会,这不仅仅是多了一项技能。它代表了你的视野、适应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当所有人的专业背景都差不多时,你这段独特的“中国经历”,会让你成为那个最亮眼的存在。

“生活在未来”的日常体验

除了事业上的机会,中国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充满了吸引力。

回到开头的卢卡斯。他给我描绘了他在深圳的一天:早上用手机App点一份粤式早茶外卖,吃完坐上干净准时的地铁去公司;中午和同事用企业微信搞定工作餐,顺便在楼下的便利店刷脸买瓶饮料;晚上下班,心血来潮想去广州看个朋友,直接在手机上买张高铁票,一小时后人就到了。全程不需要带钱包,甚至不需要带实体身份证。

这种高度数字化和便利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对很多欧洲朋友来说,简直就是“生活在未来”。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经突破4.5万公里,一张巨大的交通网络把这个国家紧密连接在一起。随时随地可以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探索这个国家的广袤和多元。

当然,他们也面临挑战: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击、远离家乡的孤独,以及这里“卷到飞起”的工作节奏。但对于这群充满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挑战恰恰是成长的催化剂。

他们选择来到这里,不是因为这里完美,而是因为这里充满了变化。而变化,就意味着机会。

所以,下次当你在校园里看到一个说德语的金发碧眼的同学时,别惊讶。他们可能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和你“抢饭碗”的,哈哈!

开个玩笑。不过说真的,这件事也给了我们这些留学生一个启发。当我们拼命想融入西方社会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回过头看看,我们身后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着怎样激动人心的故事?

或许,你未来的职业道路,不必非得是纽约的华尔街或者伦敦的金融城。它也可能在上海的陆家嘴、北京的中关村,或者深圳的科技园。

别把自己的路走窄了。有空多和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聊聊,听听他们为什么选择中国。他们的视角,可能会让你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谁知道呢,也许你的下一个巨大机遇,就在你最熟悉的地方等着你。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