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奥地利,千万别踩这些文化雷区

puppy

准备去奥地利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已经开始幻想在金色大厅听音乐会、在阿尔卑斯山滑雪的惬意生活啦?先别急!奥地利人的“讲究”可不少,一不小心就可能踩雷哦。比如,约会迟到一分钟都可能被diss,周日用吸尘器更是大忌?跟教授打招呼要用特定头衔,就连倒垃圾都有严格的“潜规则”……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直接关系到你的社交和日常生活体验。想快速融入当地,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快来看看这篇避坑指南吧,让你的留学之路从一开始就顺顺当当!

奥地利文化雷区速览
守时观念 约会迟到是大忌,被视为不尊重。商务会面提前5-10分钟,私人约会准点到达。
周日宁静 (Ruhezeit) 周日及法定休息时间(通常是工作日晚上10点后)禁止制造噪音,如吸尘、钻墙、大声放音乐。
称谓礼仪 对教授、医生等有头衔的人士,必须使用完整、正确的头衔称呼,如“Herr Professor Doktor”。
垃圾分类 极其严格,纸、塑料、玻璃(分白色和彩色)、金属、有机垃圾、其他垃圾都需分开投放。
小费文化 非强制但普遍,餐厅、出租车服务一般给5%-10%或直接凑整作为礼貌。
公共场合 保持安静,尤其在公共交通和公寓楼道里,打电话声音要小,避免大声喧哗。

嘿,各位 lxs.net 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门帮大家在留学路上扫雷的小编。

还记得我刚到维也纳的第二周,约了个新认识的本地同学安娜(Anna)在市中心喝咖啡。我们约了下午3点,我心想,不就是喝个咖啡嘛,轻松点,结果紧赶慢赶还是晚了5分钟。我气喘吁吁地跑到咖啡馆,笑着跟她道歉:“Sorry sorry, a bit late!”

安娜当时没说啥,只是礼貌地笑了笑,但接下来整个下午,我都觉得气氛有点微妙的尴尬。后来混熟了她才告诉我,那天她其实有点不高兴,因为在奥地利,约定好的时间就是“神圣”的,迟到会被看作是“你的时间不值钱,我的时间你也不在乎”的表现。那5分钟,差点就让我错失了一个好朋友。

这件小事给我敲响了警钟。奥地利这个国家,表面上是音乐、艺术和湖光山色的浪漫组合,但骨子里却是个极其严谨、讲究规则的“细节控”。很多我们觉得无所谓的小事,在这里可能就是社交“红线”。今天,我就把压箱底的经验掏出来,带大家好好扒一扒奥地利的文化雷区,让你的留学生活从一开始就开个好头!

时间不是“大概”,是“分秒不差”

咱们先从我踩过的第一个雷——守时说起。在国内,朋友间约会晚个几分钟、十几分钟,发个微信说句“堵车呢,马上到”基本就解决了。但在奥地利,这套行不通。这里的人对时间的观念是“präzis”(精准的)。

和教授约见面、去政府部门办事、甚至是和同学约在图书馆碰头,请你务必准时,或者最好提前5分钟到。这代表了你的尊重和可靠。如果你预计会迟到,哪怕只是一两分钟,也一定要提前打电话或发信息告知对方,并且说明一个非常具体且可信的理由。一句轻飘飘的“路上有点事”是绝对不够的。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外,叫“akademisches Viertel”,翻译过来是“学术一刻钟”。在大学里,很多课程的开始时间会默认推迟15分钟。比如课表上写着10:00,实际上课时间是10:15。但这仅仅适用于部分讲座(Vorlesung),对于研讨会(Seminar)或者小班课程就不一定了。所以开学第一周,一定要跟教授或学长学姐确认好,别傻乎乎地用“学术一刻钟”作为所有事情迟到的借口,不然真的会死得很惨。

根据全球市场研究公司 GfK 的一项调查,在德语区国家,超过85%的民众认为守时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深深烙印在他们文化基因里的东西。所以,把你的手表调快5分钟,或者把手机里的约会提醒设置成提前15分钟,绝对是个好习惯。

你的吸尘器,请在周日“强制休假”

刚搬进学生宿舍或者合租公寓,大家肯定都想来个大扫除,把自己的小窝弄得干干净净。但如果你打算在周日的下午,一边放着音乐一边开动吸尘器,我劝你三思。很可能不出十分钟,你就会喜提邻居的“友好”敲门,甚至是物业的警告信。

这就是奥地利著名的“Ruhezeit”——宁静时间。法律和大部分公寓的“Hausordnung”(房屋守则)都明确规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禁止产生任何可能打扰到邻居的噪音。这个时间通常是:工作日的晚上10点到早上6点,以及整个周日和法定节假日。

什么算是噪音?范围可广了。吸尘、用电钻在墙上打孔、用锤子敲敲打打、大声播放音乐或开派对、甚至在楼梯间大声跑跳……这些都属于被禁止的行为。我有个朋友就因为周日下午在家用缝纫机,被楼下老太太投诉过。

为什么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因为奥地利人把休息权看得非常重。周日是家庭日、休息日,是用来放松、去教堂、去郊外徒步的,任何破坏这份宁静的行为都会被视为极大的冒犯。根据奥地利《地方警察法》的相关规定,违反噪音管制的行为,最高可处以数百欧元的罚款。所以,别为了图一时方便,挑战大家的忍耐极限。把需要产生噪音的家务活,都安排在周六下午搞定吧。

“你好,教授”?不对,是“您好,教授博士先生”

在学术环境里,称谓是另一个巨大的“雷区”。在国内,我们见到老师,亲切地喊一声“王老师”“李教授”就非常得体了。但在奥地利,尤其是面对年长的、有一定地位的教授,称呼可是一门大学问。

奥地利社会至今仍保留着对学术头衔和专业职称的极大尊重。如果你要给你的导师发邮件,开头千万不能写“Hi Peter”或者“Hello Professor Schmidt”。最稳妥、最尊敬的写法是: “Sehr geehrter Herr Professor Doktor Schmidt,” (尊敬的施密特教授博士先生)。

你没看错,就是这么长一串!这里的规则是:使用对方拥有的最高学术头衔,并加上姓氏。如果对方既是教授又是博士,那就要把“Professor”和“Doktor”都带上。“Herr”(先生)或“Frau”(女士)是必不可少的敬称。当面交流时,直接称呼“Herr Professor”或“Frau Doktor”也是可以的。

这种对头衔的执着,不仅限于大学。去看医生,你要称呼“Herr Doktor”或“Frau Doktor”;和有博士学位的工程师打交道,称呼对方“Herr Doktor Ingenieur”会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虽然年轻一代的奥地利人,尤其是在初创公司或非正式场合,会更倾向于直呼其名(用“du”),但在你不确定对方的偏好时,永远从最正式的称呼(用“Sie”)和最完整的头衔开始,绝对不会错。等对方主动提出“你可以叫我Thomas”时,你再切换到非正式模式,这样才显得有教养。

扔个垃圾,怎么搞得像做化学实验?

在奥地利生活,你很快会发现,扔垃圾是一项技术活,复杂程度堪比做化学实验。如果你像在国内一样,把所有垃圾一股脑丢进一个垃圾袋,那你不仅会收到邻居鄙视的目光,还可能面临垃圾被拒收甚至罚款的风险。

奥地利拥有全欧洲最严格、最完善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之一。根据欧盟统计局(Eurostat)的数据,奥地利的城市垃圾回收率常年位居欧盟前列,2020年就达到了惊人的59%。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每个居民日复一日的坚持。

你家楼下或小区附近,通常会有一排颜色各异的垃圾桶,每个都有明确分工:

  • Restmüll (黑色或灰色桶): 其他垃圾。就是那些不能回收的,比如尿布、烟头、用过的纸巾、坏掉的陶瓷等。

  • Biomüll (棕色桶): 有机垃圾。厨房垃圾,如剩饭剩菜、果皮、咖啡渣、花园里的落叶等。

  • Altpapier (红色桶): 废纸。报纸、杂志、纸板箱、信件等。注意,沾了油的披萨盒子不算哦,要去Restmüll。

  • Plastikverpackungen (黄色桶或黄色袋子): 塑料包装。塑料瓶、酸奶杯、保鲜膜等。在扔之前,最好把里面的东西倒干净,简单冲洗一下。

  • Glas (白色和绿色桶): 玻璃。这里还分得更细,白色桶(Weißglas)只扔透明玻璃瓶,绿色桶(Buntglas)扔所有带颜色的玻璃瓶。而且,扔玻璃瓶有时间限制,通常是工作日的早上7点到晚上8点,以免玻璃破碎的声音在休息时间打扰到别人。

  • Metall (蓝色桶): 金属。易拉罐、罐头盒、金属瓶盖等。

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很麻烦,但习惯了就好。把它当成一个融入当地生活的小游戏,每次扔垃圾前,先玩一个“我该去哪里”的分类挑战。这不仅是对环境的尊重,也是对社区规则的遵守。一旦你做好了,邻居看你的眼神都会变得友善起来。

几个你可能没想到的“小讲究”

除了上面这些“重灾区”,奥地利生活中还有一些零碎但同样重要的“潜规则”,了解一下能帮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尴尬。

关于小费:在餐厅吃饭或坐出租车,小费不是强制的,但算是一种普遍的礼貌。不像美国有明确的比例,奥地利的小费文化更随意一些。通常的做法是“aufrunden”,也就是凑整。比如一餐饭是18.5欧元,你可以直接说“20 passt schon”(付20欧,不用找了)。或者,给总消费额的5%-10%作为小费也是很得体的。服务员通常会拿着钱包过来结账,你直接告诉他你总共想付多少钱(含小费),他会操作好再找零。

干杯时的眼神交流:和奥地利人一起喝酒,在碰杯说“Prost!”(干杯)的时候,有一个铁律:你必须和在场的每一个人进行眼神交流!看着对方的眼睛,碰一下杯,再看下一个。据说,不看对方眼睛就碰杯会带来七年的坏运气(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更重要的是,这被认为是一种不真诚、不尊重的表现。所以,举起杯子的时候,记得抬起你的眼睛哦。

进门出门打招呼:当你进入一家小商店、一个面包房、一间医生的候诊室,甚至是一个空无一人的电梯时,习惯性地说一句“Grüß Gott”(奥地利及南德地区独特的问候语,意为“愿主福佑你”)或“Guten Tag”(你好),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礼貌。同样,离开时也要说一句“Auf Wiedersehen”(再见)。这会让你看起来像个“自己人”,而不是一个冷漠的游客。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有点头大,觉得奥地利人也太“事儿”了?

别怕!把这些规则看作是进入一个新世界的“通关密码”。奥地利人或许在初次接触时会显得有些距离感和严肃,但这正是他们严谨和尊重规则的体现。一旦你向他们展示出你愿意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文化习惯,哪怕只是一些小事,比如准时赴约、正确地分类垃圾,他们的大门就会向你敞开,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非常真诚、热情和乐于助人的。

留学,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学着如何与一个全新的世界温柔相处。所以,大胆地去跟你的邻居说一声“Grüß Gott”,下次聚会时认真地和朋友进行眼神碰杯,享受这个在规则与浪漫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的国家吧!你的奥地利冒险,才刚刚开始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