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大科学节,治好了我的文科脑!

puppy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一听到“科学”两个字就头大,觉得自己纯纯的文科脑跟它八字不合?但前几天,我抱着“随便逛逛”的心态去了墨大科学节,结果……简直是大型认知刷新现场!谁能想到,复杂的物理公式能变成绝美的光影艺术,冰冷的化学实验背后藏着宇宙的浪漫?我发现科学原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而是我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这趟奇妙的旅程不仅治愈了我对理科的“偏见”,还让我这个文科生找到了好多写作灵感。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大脑充个电,快来看看我的奇妙见闻吧!

文科生逛科学节,你需要知道的
别怕看不懂!咱们不是去考试的,是去体验的。重点是感受那种发现的快乐,而不是背下每一个公式。带上你的好奇心和手机(拍照!),就足够了。
主动去“骚扰”工作人员!那些穿着志愿者T恤的小哥哥小姐姐,很多都是在读的硕博大神。他们超乐意把复杂的知识用大白话讲给你听,比Google好用一万倍。
找那些最不像“科学”的项目玩。比如用脑电波控制的艺术装置、VR体验、科学主题的音乐会……你会发现,科学的边界远比你想象的要宽广。

墨大科学节,治好了我的文科脑!

我发誓,那天下午我本来是打算在Baillieu图书馆里,为我那篇关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身份解构”的论文奋战到天黑的。墨尔本难得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照进来,可我的Word文档上,除了一个孤零零的标题,就只有闪烁的光标,像是在无情地嘲笑我枯竭的大脑。

就在我抓耳挠腮,准备第108次打开小红书寻找“精神食粮”的时候,手机震了一下。是学工程的朋友发来的消息,一张花里胡哨的海报,上面写着“Melbourne University Science Festival”(墨大科学节)。他兴冲冲地问:“来不来?就在南草坪,好多好玩的!”

我的第一反应是,眉头一皱,手指已经在键盘上敲出了“不……”这两个字母。科学节?开什么玩笑。我,一个看到理化公式就两眼发黑,选专业时绕着所有带数字的科目走,坚信自己是100%纯血文科生的人,去科学节?那不就是羊入虎口,自取其辱吗?我脑补的画面是:一群穿着白大褂的“谢耳朵”围在一起,讨论着我听不懂的量子力学,空气里都弥漫着高冷的学术气息。

可那个闪烁的光标实在太烦人了。我想,反正也写不出来,不如就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就当是去人类学田野调查了,观察一下“理科生物”的奇特生态。于是,我揣着“随便看看就走”的心态,慢悠悠地晃到了南草坪。

结果,我这一“随便看看”,就看到了晚上。而且,我那篇折磨了我一周的论文,竟然在回家的电车上就文思泉涌,一夜搞定。谁能想到,治好我文科脑写作瓶颈的,竟然是一场科学节。

第一站:这不是学术会议,这是科学游乐园!

刚走到南草坪边缘,我就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里哪有我想象中的严肃和沉闷?分明就是一个大型的户外嘉年华!空气里飘着烤香肠和咖啡的混合香气,轻快的音乐在草坪上空回荡,到处都是拖家带口、说说笑笑的人群。有推着婴儿车的新手爸妈,有满地乱跑的小朋友,还有像我一样,明显是“误入”的吃瓜群众。

这里没有冰冷的展板和冗长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互动帐篷,每个帐篷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有的帐篷门口排着长队,人们戴着VR眼镜,发出一阵阵惊呼;有的帐篷里,一个机器人正在笨拙地模仿人类的动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还有一个帐篷,志愿者们正在用液氮做冰淇淋,白色的烟雾弥漫开来,像仙境一样。

我完全被这种气氛感染了。科学在这里脱下了它高冷的外衣,变成了一个可以触摸、可以品尝、可以玩耍的朋友。后来我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小众活动。作为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周(National Science Week)的一部分,每年八月,全澳会举办超过1000场类似的活动,吸引着超过百万的参与者。墨尔本大学的科学节,只是这个全国性科学派对的一个小小缩影。原来,有这么多人,用这么有趣的方式,热爱着科学。

当物理公式变成绝美的光影诗篇

在一个标着“The Art of Physics”(物理的艺术)的昏暗帐篷前,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被里面传来的惊叹声吸引了进去。进去之后,我彻底惊呆了。

这里没有一块黑板,没有一个公式。整个空间被各种光影装置填满。一束激光穿过一个特制的三棱镜,在烟雾中折射、分散,投射在墙上,变成了一幅流光溢彩、不断变幻的抽象画。那色彩的纯粹和线条的优雅,让我想起了莫奈的《睡莲》。另一个角落,一个金属盘在高速旋转,上面的细沙随着振动频率的改变,自动排列成各种复杂而对称的几何图案,这就是著名的“克拉尼图形”。

我看着那些沙子,仿佛有生命一般,从无序到有序,跳着一支精准而优雅的舞蹈。旁边的志愿者,一个物理系的博士小哥,看我一脸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笑着走过来解释:“这背后是声波振动的原理,不同的频率会产生不同的驻波,沙子就会聚集在振动最弱的节点上。”

他没有跟我讲什么复杂的波动方程,而是打了个比方:“你可以想象成,我们在对这张盘子‘唱歌’,沙子就是听话的舞者,会根据我们的歌声,跳出不同的舞步。”

在那一刻,我头一次觉得物理是美的。那些曾经在课本上让我头疼的公式,原来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存在的冰冷符号,它们是描述宇宙韵律的语言。光的衍射、波的干涉……这些名词背后,藏着的是一场场上演了亿万年的视觉盛宴。就像那位小哥最后说的:“你知道吗,我们能看到的绚丽极光,其实就是太阳风里的带电粒子,在地球磁场这面巨大的‘竖琴’上,弹奏出的一首光之交响曲。宇宙,才是最顶级的浪漫主义诗人。”

我的天,一个理科生,竟然能把物理讲得比我的文学教授还要诗意。我的“文科脑”防线,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化学的终极浪漫:我们都是星辰的碎片

从物理帐篷出来,我感觉自己有点“上头”了。我又钻进了一个化学主题的展区,本以为会闻到刺鼻的气味,看到各种吓人的瓶瓶罐罐。结果,这里更像一个精致的珠宝作坊。

最吸引人的,是一个巨大的显微镜投影。屏幕上,饱和溶液里的晶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它们从一个微小的晶核开始,不断延伸、分叉,构建出如同哥特式教堂般繁复而精准的结构。那是一种冰冷、纯粹,却又充满生命力的美。我看着屏幕,看得入了迷,感觉时间都静止了。

一个和蔼的女教授正在旁边解说:“很多人觉得化学就是制造各种物质,但它的核心,是关于‘组合’的艺术。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就那么一百多种,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是化学,用不同的方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才创造出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包括我们自己。”

她拿起一个地球仪,指着说:“构成你身体的每一种元素,比如血液里的铁,骨骼里的钙,它们都不是在地球上产生的。它们都来自遥远的恒星内部,在恒星爆炸时被抛洒到宇宙中,经过漫长的旅行,才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你。”

“所以,”她微笑着总结,“从化学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星辰的碎片(stardust)。我们与宇宙,有着最深刻、最古老的联系。这是不是化学写给人类最浪漫的一封情书?”

“我们都是星辰的碎片。”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我这个学文学的,天天在小说诗歌里寻找人和宇宙的联系,寻找生命的意义。可我从来没想过,最震撼、最浪漫的答案,竟然藏在一个化学原理里。数据显示,我们人体内大约96%的质量是由氧、碳、氢、氮这四种元素构成的,而这些元素,正是恒星核聚变的产物。我们真的是“行走着的星辰”。

这一刻,我再也无法把科学看作是枯燥的知识了。它分明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理解我们从何而来、身处何方的哲学。

科学的温度,在于背后那些闪闪发光的人

在科学节逛得越久,我越发现,这里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新奇的仪器或者炫酷的现象,而是“人”。是那些眼睛里闪着光,用最大的热情跟你分享他们所爱领域的人们。

我跟一个研究蜜蜂行为的生物学博士聊了半天。她给我看她拍的蜜蜂舞蹈视频,那种“8字舞”,包含了极其精确的信息,告诉同伴食物的方位、距离,甚至品质。她讲起蜜蜂时手舞足蹈,那种热爱溢于言表。她说:“你不觉得它们很神奇吗?一个小小的昆虫,竟然有这么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沟通方式。我每次在实验室里观察它们,都感觉像在读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精彩小说。”

我还遇到一个材料科学的团队,他们在研发一种用海藻提取物做的可降解塑料。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的梦想,是有一天我们用的所有一次性包装,都能在几个月内回归自然。他拿起一个杯子,认真地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发几篇论文,是为了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能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好一点点,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我这才意识到,我以前对科学家的印象是多么的刻板和片面。他们不是躲在象牙塔里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他们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好奇心,有同情心,有想要改变世界的巨大热情。根据墨大的年度报告,学校每年投入的研究经费超过13亿澳元。这笔巨款背后,就是成千上万个像他们一样,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头脑,在为人类的未来探索着各种可能性。

科学的真正温度,就来自于这些人的温度。是他们的坚持和热爱,才让那些冰冷的仪器和数据,变得有了意义和价值。

灵感大爆炸:当文科脑接通了理科的电路

回家的电车上,我没有玩手机,而是一直看着窗外发呆。我的大脑前所未有地活跃,各种想法像烟花一样在脑中爆炸。

蜜蜂的8字舞,不就是一个关于“语言”与“社会”的绝佳隐喻吗?可以写进我的论文里,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非传统叙事结构。

晶体的生长过程,从一个核心开始,不断重复、扩展,最终形成完美的结构。这不就像一部优秀小说的情节构建过程吗?我甚至可以围绕这个意象,写一首关于“成长”与“宿命”的诗。

“我们都是星辰的碎片”,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顶级的诗。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身份”这个主题。我们的身份,不仅仅是社会和文化构建的,它还有着更宏大、更深刻的宇宙学源头。

我突然明白了。我所谓的“文科脑”,所谓的灵感枯竭,其实是因为我给自己画地为牢,切断了与其他知识领域的连接。我以为文学、艺术、哲学就足以解释整个世界,却忽略了科学这个同样强大、同样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艺术和科学,它们从来都不是敌人,甚至不是两条平行线。它们是同一棵智慧之树上,生长出的不同枝干,根源都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观察和创造。艺术家用画笔和文字,科学家用公式和实验,他们都在试图描绘出这个世界的真相,都在拓展人类感知的边界。就在我们学校不远处的Science Gallery Melbourne,每年都举办各种艺术与科学跨界的展览,据说每年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访客去感受这种跨界碰撞的魅力。

我的论文不再卡壳了。因为我的思路被彻底打开了。我不再局限于用一种理论去分析另一种理论,而是学会了调用不同维度的知识,来构建一个更立体、更多元的认知框架。原来,给大脑充电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它“跨界”,让它去接触那些它曾经以为永远不会懂的东西。

所以,别再给你的大脑贴标签了

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觉得自己的大脑被文理科的标签牢牢框住;如果你也常常感到灵感枯竭,觉得自己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

别再闷在图书馆或者咖啡馆里了。去我们身边的博物馆看看,墨尔本博物馆的恐龙化石,或者Scienceworks的闪电秀,都能让你惊掉下巴。

下次选课的时候,如果学分允许,大胆地去选一门你专业之外的通识课吧,不管是天文学、心理学还是海洋生物学。你最大的收获可能不是那点学分,而是一个看待世界的新窗口。

在YouTube上,去关注一些顶级的科普频道,比如Veritasium, SmarterEveryDay, 或者Kurzgesagt。他们的视频,无论是深度还是视觉效果,都足以吊打99%的网剧。

我们的大脑,是宇宙中最奇妙的造物,它天生就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别再用“我是文科生”或“我是理科生”这样简单的标签,去限制它的可能性了。它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愿意尝试。

勇敢地走出你的认知舒适区,去摸一摸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我向你保证,你最大的惊喜,常常就藏在你曾经最不屑一顾的地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