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校前,问自己三个“灵魂拷问” |
|---|
| 1. 除了冷冰冰的排名,这所学校的“气质”和我合拍吗?(比如学术氛围、校园文化,是严谨还是活泼?) |
| 2. 我能在这里遇到怎样的一群人,他们会如何“刷新”我的认知?(同学、教授的背景多样性有多重要?) |
| 3. 这座城市能给我带来什么超越课堂的养分?(实习机会、文化视野、生活体验,这些都是隐形财富。) |
嘿,你好呀!我是lxs.net的小编,也是一个在港大“混迹”了几年的老学姐。
我猜,你现在可能正陷在一堆Excel表格和QS、THE排名的数字里,眉头紧锁,反复对比着牛津、耶鲁、港大、新加坡国立……每个名字都闪着金光,但也让人头大。我太懂这种感觉了。三年前的夏天,我也曾无数次在深夜里刷新着网页,把QS前50的学校官网挨个儿看了个遍,仿佛多看一眼,自己离名校的距离就能近一厘米。
那时候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对“好大学”的定义简单粗暴:排名高=一切好。港大在我眼里,就是那个“亚洲顶尖”、“QS全球前30”的闪亮标签。直到我收到offer,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穿过港大站C1出口那条长长的通道,真正站在这片依山而建的校园里时,我才慢慢意识到,当初让我做出选择的那个数字,其实是这所大学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
记得开学第二周,有节社会学的导论课。课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英国老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文化身份认同”的争议性观点。我当时脑子一热,就在课堂的公共讨论区里,洋洋洒洒地写了三百多字的反驳,还举了几个我们国内网络文化的例子。说实话,发出去的瞬间我就后悔了,心想:完了,一个大一新生,刚来就挑战权威,教授会不会觉得我太狂妄?
结果,下课后我收到了教授的邮件。没有批评,没有指责,邮件很短:“Your point is very sharp and interesting. I haven't thought about it from this angle. Would you be free to grab a coffee at Kessra Cafe tomorrow afternoon? I'd love to hear more.”
那一刻,我坐在宿舍里,看着邮件,心里那种震撼感,远比当初看到QS排名冲进前25要强烈得多。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知识的传递,可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平等的、激烈的、充满尊重的碰撞。也正是从那一杯咖啡开始,我才真正开始理解,港大真正吸引我的,到底是什么。
和教授的距离,只有一杯咖啡和一封邮件
如果你对大学教授的印象还停留在“不苟言笑、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阶段,那港大绝对会颠覆你的认知。在这里,教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学术合伙人”。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海绵,你是一个随时可以发起挑战的探索者。
就拿我亲身经历的“咖啡之约”来说,这在港大真的不是个例。我后来才知道,那位社会学教授,是该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著作是我们专业的必读经典。但他愿意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和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讨论网络迷因(Memes)如何影响青年文化。我们从食堂的柠檬茶聊到社交媒体的算法,他对我提到的“梗”和“黑话”充满好奇,甚至还拿出本子认真记下。那种被顶级学者平等对待、甚至虚心请教的感觉,给了我巨大的学术自信。
这种平等的氛围,渗透在港大学术生活的方方面面。Office Hour(教授答疑时间)不再是那种你战战兢兢去问“老师这道题怎么解”的场景。更多时候,它像一个小型研讨会。我记得有一次去请教经济系的Professor Chan一个关于博弈论模型的问题,结果发现他办公室里已经坐了三四个同学,大家正在激烈地讨论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我一进去,就被拉入了“战局”。教授更像一个主持人,引导着我们各自发表观点,甚至让我们互相辩驳。那一个小时下来,我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还听到了来自不同年级、不同背景同学的独到见解,比自己埋头看书一周的收获都大。
港大非常鼓励本科生参与到前沿的科研项目中。学校有一个叫“本科生研究培育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 Programme, URFP)的神仙项目。只要你对某个教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有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主动联系教授,申请成为他的研究助理。我身边一个读生物医学的朋友,大二就加入了被誉为“冠状病毒猎手”的管轶教授的团队,在港大那所P3级别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亲手参与病毒序列的分析。这种经历,是你在任何排行榜上都看不到的宝贵财富。你想想,当你的同龄人还在为背诵课本知识点头疼时,你已经有机会和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一起,去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了。
这种“无边界”的师生互动,背后其实是港大强大的师资力量在做支撑。根据学校的数据,港大有超过40%的教研人员来自海外,很多都是从牛津、剑桥、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名校来的。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前沿的知识,更是一种开放、包容、鼓励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文化。这里的课堂,很少有“标准答案”,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What do you think?”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你思考的过程,而不是你背诵的结果。
我的小组,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来港大之前,我以为“国际化”就是一个宣传口号,无非是校园里多一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来了之后才发现,我真是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这里的国际化,是深入到你学习和生活毛细血管里的。
港大的课堂,尤其是商学院和文学院的,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多到让你“闻风丧胆”。但 именно是这种高强度的小组合作,让我体验到了最极致的文化碰撞。我永远记得我大二那年,一门叫“Global Issues”的课。我们小组五个人,除了我来自中国内地,组长是个严谨到极致的德国小哥,一个来自印度的同学口音浓郁但逻辑超神,一个韩国欧巴负责做PPT,颜值和实力齐飞,还有一个是美国的交换生,口若悬悬河,特别擅长演讲。
我们的课题是“全球化下的贫富差距”。第一次开会,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德国小哥拿出了一套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要求每个人严格遵守;印度同学认为我们应该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切入,批判西方中心论;美国同学则坚持用数据模型来分析,认为理论太空洞;而我,满脑子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案例,想讲一个“中国故事”。
那几周,我们几乎天天在图书馆的讨论室里吵架。从选题角度、理论框架到分工方式,每个细节都能引发一场“世界大战”。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原来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思维方式、做事风格、甚至是对“效率”和“公平”的理解,都有着天壤之别。有好几次,我甚至都想退课了。
但奇妙的是,就在这一次次的争吵、磨合和妥协中,我们竟然慢慢找到了彼此的节奏。我们开始学会倾听,去理解对方观点背后的文化逻辑;我们开始学会欣赏,发现德国人的严谨、印度人的思辨、美国人的务实和韩国人的审美,都是团队不可或缺的部分。最终,我们的报告从多个维度剖析了问题,既有严谨的数据,也有深刻的理论,还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生动案例。那次Pre(Presentation),我们拿到了A+的成绩。教授的评语是:“This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synergy. You didn't just work together, you thought together.”
这种经历带给我的成长,是任何一本书都教不会的。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里沟通与协作,如何用更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后来我特意去查了港大的官方数据,这里有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非本地生的比例非常高。这串冰冷的数字,在一次次的小组讨论中,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带着不同口音、分享着不同故事的朋友。
除了身边的同学,港大还为你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学校与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80所顶尖大学有交换合作协议。只要你的成绩达标,你就有机会去耶鲁、剑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进行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我的一个室友,就通过交换项目去了英国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在那里体验了纯正的英式教育,还趁着假期游遍了欧洲。这种全球流动的机会,让你的大学生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香港这座“超级外挂”,把我的可能性拉到满格
如果说港大本身是一个顶级的“学习平台”,那么香港这座城市,就是给这个平台插上翅膀的“超级外挂”。在港大读书,你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毕业证,更是进入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圈的门票。
港大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从学校坐地铁,三站路就能到中环(Central)。那里是全球的金融心脏之一,高耸入云的ICC、IFC里,聚集了几乎所有你听说过的顶级投行、咨询公司和跨国企业的亚太总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优质的实习机会和行业讲座,离你只有十几分钟的距离。
我大三的时候,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CEDARS)的推荐,拿到了摩根士丹利的一个暑期实习offer。每天早上,我和那些穿着笔挺西装的金融精英们一起挤上港岛线,走进中环的写字楼。在实习中,我亲眼见证了上亿美金的交易是如何完成的,我参与的项目报告,最终会呈现在亚太区总裁的办公桌上。这种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模型,应用到真实商业世界的感觉,非常奇妙。它让你清晰地看到,你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你的未来是有方向的。
香港的机会远不止金融。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艺术、传媒、法律、科技等行业都高度发达。你想看最前沿的艺术展?每年三月的Art Basel艺术展,全球顶级的画廊和艺术家都会齐聚于此。你想听商业大佬的分享?从马云到埃隆·马斯克,都曾是港大或香港其他大学的座上宾。你想体验创科氛围?数码港(Cyberport)和科学园(Science Park)里,活跃着无数充满激情的创业公司,随时欢迎有想法的年轻人加入。
更重要的是,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的“课堂”。它教会你独立、高效和专业。在这里,时间就是金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飞速运转,这会逼着你跳出学生时代的舒适圈,学会管理时间,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它又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地方。你可以在中环感受快节奏的精英生活,也可以在下课后,去坚尼地城的海边吹吹风,或者钻进旺角的街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腩面。现代与传统,快与慢,在这里完美地融合。
这种独特的城市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在港大读书的人。它拓宽了你的视野,让你不再只满足于做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激励你去成为一个有趣的、有故事的、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公民”。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GBA)概念的深入,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地位更加凸显。这意味着,在港大毕业,你不仅拥有香港的机遇,更手握着通往整个大湾区这个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域的钥匙。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我最真实的感受。回头看,当初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QS排名,现在对我来说,已经只是一个模糊的数字。而那些和教授喝着咖啡的下午,和“联合国”队友吵过的架,在中环写字楼里熬过的夜,以及在维多利亚港旁看过的日落……这些具体的、鲜活的、甚至带着些许狼狈的瞬间,才真正塑造了今天的我。
所以,如果你还在为选校名单而纠结,别再只盯着那个Excel表里的排名了。
去学校的官网,看看他们的课程设置,找找你感兴趣的教授和他们的研究方向。
去YouTube上,搜一搜校园的Vlog,看看那里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
甚至可以大胆一点,在LinkedIn上找一位正在就读的学长学姐,礼貌地发一封邮件,问问他们:“在这所大学,最让你‘上头’的瞬间是什么?”
相信我,那个瞬间里藏着的答案,可能比任何排名都更能告诉你,这所大学是否真的适合你。
毕竟,申请大学不是为了找一个分数最高的标准答案,而是为了给自己的人生,选一个最精彩、最契合的开篇。
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