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690分学霸的选择:不去清北,去港大

puppy

但就有这么一位学霸,偏偏不走寻常路,放弃了无数人眼中的“天花板”,转身选择了香港大学。他到底在想什么?是觉得内地太卷,还是对未来有更国际化的规划?这篇文章就带我们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聊了聊他眼中港大的价值——不只是一个学校,更是一个能无缝衔接世界的平台和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如果你也曾在国内升学和出国留学之间摇摆,他的故事和思考,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特别的启发。毕竟,顶尖的定义,早已不止清北这一种答案。

小编悄悄话
嘿,朋友!在点开这篇文章的你,心里是不是也藏着一个关于“选择”的难题?是按部就班走上大家眼里的“阳关道”,还是拐个弯,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今天这个故事,不给标准答案,只希望能陪你聊聊天,让你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记得高考出分那天,我一个远房表弟的家庭聚会。饭桌上,气氛比看世界杯决赛还紧张。当舅妈颤抖着报出“690分”这个数字时,整个屋子瞬间沸腾了!“稳了稳了,清华北大随便挑!”亲戚们的恭喜声、赞叹声像潮水一样涌来,仿佛已经看到表弟穿着印有“Tsinghua”或“Peking University”字样的T恤,在校门口意气风发地拍照了。

可就在这片喧闹中,表弟默默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半晌,抬头说了一句让全场安静的话:“我……想去港大。”

空气凝固了三秒。所有人都像被按了暂停键,舅舅手里的酒杯都忘了放下。690分,这个在任何省份都足以敲开清北校门的分数,他却要去香港大学?为什么?是觉得内地太卷,想换个环境?还是对未来有着我们看不懂的规划?

这个问题,不光是亲戚们想不通,可能也是屏幕前很多正在纠结的你和你的家人们想不通的。今天,咱们就借着表弟(我们暂且叫他小A)的故事,好好聊聊,顶尖学霸的选择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思考。毕竟,在2024年,顶尖的定义,早就不是只有清北这一种答案了。

换个赛道,而不是逃离内卷

很多人听到小A的选择,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是不是怕了?觉得清北太卷,想去港大降维打击?”

小A跟我说,他恰恰是怕自己“卷”得太舒服,待在舒适区里,慢慢失去了看世界的动力。在他看来,清华北大无疑是国内学术的金字塔尖,但这种“顶尖”有时也意味着一种路径依赖。身边都是和你一样,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做题家”,大家的目标、思维方式、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都高度相似。

“我不是在否定这条路,我只是在想,人生是不是还有别的玩法?”小A这样反问我。

他想要的是一个更多元、更开放的环境,一个能让他提前“社会化”、“国际化”的平台。他不想等到大学毕业、出国读研时,才第一次手忙脚乱地去适应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QS 2025年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排在全球第14位,清华大学排在第20位,而香港大学排在第17位。从排名上看,它们是同一梯队的顶尖学府,根本不存在谁“碾压”谁的问题。选择港大,不是选择一个“次优解”,而是选择了一个“不同解”。

每年,香港大学都会在内地招收大约300名本科生,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清北。以2023年为例,港大收到了超过1.5万份内地学生的入学申请,最终录取的学生中,不乏各省市的状元和高分段学霸。所以,去港大,从来都不是一条轻松的“捷径”,而是一条通往不同风景的“岔路”。

一张通往世界的“门票”

那港大提供的“不同风景”到底是什么?小A的答案很直接:一个无缝衔接世界的平台。

这听起来有点虚,我们把它拆解成几个具体的点来看。

第一,是全英文的授课环境。这不只是说课本是英文的,PPT是英文的。而是从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到给教授发邮件、参加社团活动,甚至是和宿管阿姨沟通,英语都是主流工作语言。这种沉浸式的环境,逼着你把英语从一门“学科”变成一种“工具”和“本能”。刚开始可能会痛苦,但一年下来,你的思维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变得更加国际化。

第二,是国际化的师资和同学。香港大学官网数据显示,其教职员团队来自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你的经济学教授可能毕业于伦敦政经,你的计算机老师可能是硅谷回来的大牛。这种背景多元化的师资,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不同的视角和思维碰撞。

更重要的是你的同学。港大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你的室友可能是个韩国欧巴,你小组作业的搭档可能是个法国小姐姐。去年,港大录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2600多名国际本科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每天都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沟通,这种软实力,是在任何书本里都学不到的。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在港大读金融的学姐,她告诉我,她们小组曾经为了一个项目,和来自印度、美国、德国的同学一起熬了好几个大夜。她说:“吵架都得用英文吵,那感觉太酸爽了!但也是在那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团队协作和文化包容。”

不只是宿舍,是“霍格沃茨”式的舍堂文化

如果说国际化是港大的“面子”,那它独特的“舍堂文化”(Hall Culture)就是它的“里子”,也是最让内地学生感到新奇和向往的地方。

在内地大学,宿舍可能更多是一个睡觉的地方。但在港大,“舍堂”远不止于此。它更像《哈利·波特》里的学院,每个舍堂都有自己的名字、历史、文化、甚至“宿敌”。比如历史悠久的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或是以体育闻名的马礼逊堂(Morrison Hall)。

加入一个舍堂,意味着你不仅有了一个住处,更加入了一个紧密的社群。大家会一起参加各种“堂内活动”(High Table Dinner、糖水会),一起组队参加校内的体育比赛(Inter-hall Competition),一起为自己的舍堂荣誉而战。这种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塑造了每个港大学子独特的身份认同。

当然,这种文化也并非完美。有人觉得它过于强调集体,会占用大量个人时间;也有人觉得某些传统略显陈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与内地大学截然不同的生活体验。它逼着你走出舒适区,去社交,去合作,去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成长。

此外,港大的交换项目也是一大亮点。根据港大环球事务处的数据,学校与全球45个国家及地区的超过360所顶尖大学建立了交换生合作关系,包括耶鲁、剑桥、牛津等。超过50%的本科生在读期间至少有一次到内地或海外学习的机会。这意味着,一张港大的录取通知书,可能同时也是一张通往世界名校的“体验券”。

毕业后的N种可能:站在离世界更近的地方

聊了这么多学校里的事,我们再来看看更现实的问题:毕业后怎么办?

这或许是港大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提供的职业可能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是连接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在这里,你能接触到最新鲜的行业资讯和最顶级的公司。

港大毕业生的去向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根据香港大学就业处发布的《2022年毕业生就业报告》,该年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7%,平均月薪超过3万港币。毕业生们最青睐的行业是金融、商业服务和教育。许多人直接进入了高盛、摩根大通、麦肯锡这类顶尖投行和咨询公司。对于想在金融、商科领域发展的同学来说,香港的地理位置和平台优势是无与伦比的。

除了在香港本地就业,港大的学历在全球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认可度。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选择去海外顶尖学府继续深造。我认识的一位港大校友,本科毕业后就无缝衔接,拿到了牛津大学的硕士offer。

更关键的是,香港政府为非本地毕业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政策——IANG签证(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简单来说,就是你在香港读完本科后,可以无条件获得24个月的签证,让你留下来找工作。这个政策给了毕业生一个非常宝贵的缓冲期,让他们可以从容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无论是留港、回内地,还是走向世界,都多了一个灵活的选择。

就像小A说的:“我不是确定了我未来一定要在国外发展,但我希望在我做决定的时候,我手里能有更多的选择权。港大,给我的就是这个选择权。”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捧一踩一,说港大就一定比清北好。清北深厚的学术底蕴、强大的校友网络和无与伦比的国民认可度,是任何其他学校都无法替代的。选择清北,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被无数人验证过的、通往成功的精英之路。

而选择港大,则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不那么“主流”,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探索之路。

所以,朋友,如果你也在面临类似的选择,不妨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想要的“顶尖”,究竟是一个确定的排名,还是一种不确定的体验?

你对未来的规划,是希望在一个熟悉的体系里做到最好,还是渴望去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野蛮生长?

你希望大学四年带给你的是一份完美的履历,还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青春故事?

想清楚这些问题,答案或许就自在你心中了。记住,最好的选择,从来不是那个在别人眼里最光鲜亮丽的,而是那个最适合你、最能让你心跳加速的。去吧,去找到那个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