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小学生也太幸福了吧!

puppy

还在为选课、赶due头秃的你,敢相信新西兰的小学生过的是什么神仙日子吗?这里上学竟然可以光着脚丫到处跑,下午3点就放学,周末也几乎没有作业!他们不卷成绩、不埋头刷题,每天的时间都用来探索自然、玩体育、做手工,甚至把“玩”当成最重要的正经事。这篇文章会带你走进他们真实的校园生活,看看这些“野孩子”从课堂到课外的一天到底有多开心。相信我,看完你绝对会一边羡慕,一边感叹: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梦想拥有的童年吗!

写在前面:来自小编的碎碎念
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主要症状包括:羡慕、嫉妒、回忆童年、怀疑人生,并伴随发出“凭什么!”“我也想这样!”等感叹。请各位正在赶 due、预习、写 essay 的同学,在有人陪同的情况下酌情阅读。

嘿,朋友,又是一个凌晨三点的夜晚吧?

我猜你正对着屏幕,咖啡杯里早就空了,文献却还有十几篇没看,下周就要交的 paper 还只有一个标题。窗外寂静无声,只有键盘敲击声在房间里回响,头顶的灯光好像也越来越稀疏了。这种为选课、为成绩、为绩点头秃的日子,咱们留学生再熟悉不过了。

就在上个周末,我拖着被 due 榨干的身体去家附近的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小孩子,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光着脚丫在草地上疯跑。他们浑身沾满了草屑和泥土,脸上却挂着那种毫无杂质、能把整个世界都点亮的笑容。带队的老师就在不远处看着,既不催促,也不责备,只是提醒他们注意脚下的树枝。那个瞬间,我突然被一种巨大的好奇心击中了:我们在这里拼命卷,那新西兰本地的小学生,到底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日子?

这个问题一旦冒出来,就再也收不住了。于是我花了一周的时间,跟本地的朋友聊天,扒了好多学校的官网,还潜入了一些家长论坛,结果……我彻底破防了。相信我,看完这篇文章,你也会跟我一样,一边疯狂羡慕,一边忍不住感叹: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最梦想拥有的童年吗!

赤脚“野人”,是新西兰小学生的标配

咱们先从一个视觉冲击力最强的画面说起:光脚。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光着脚丫子。

在新西兰,无论是在超市、图书馆,还是在草地、海边,你总能看到一群光着脚跑来跑去的小孩。最颠覆三观的是,他们连上学都可以不穿鞋!第一次看到穿着整齐校服、却光着一双小黑脚丫的学生们在操场上踢球时,我整个人都惊呆了。这在我们看来简直是“野孩子”的行为,在这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

我特地问了我的 Kiwi 朋友,为什么这里的孩子都爱光脚。她笑着说,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与土地的连接感(connection to the land)。在毛利文化中,大地母亲 Papatūānuku 是神圣的,光脚行走被认为能更好地感受大地的能量。这种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所有新西兰人,让他们觉得光脚是一种亲近自然、释放天性的方式。

所以,学校不仅不禁止,甚至还很鼓励。很多小学的教室门口都有一排鞋架,孩子们进教室前把鞋脱掉,光脚在地毯上活动。体育课上,你会看到一群“赤脚大仙”在草地上奔跑、做游戏。学校认为,这不仅能让孩子们更接地气,还能增强他们的脚部力量和身体感知能力。根据新西兰足病医学协会(Podiatry New Zealand)的一些文章观点,在安全环境下赤脚活动,对儿童足弓的健康发育和本体感觉的建立其实是大有裨益的。

想象一下,没有了鞋子的束缚,踩在温热的草地和柔软的地毯上,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是不是光是想想就觉得很爽?

下午三点放学,作业是什么能吃吗?

如果说光脚只是“开胃菜”,那新西兰小学的作息时间,绝对能让你受到一万点“暴击”。

这里的小学,通常是早上9点上课,下午3点就准时放学了。一天之内,除了上课,还雷打不动地有两个重要的休息时间:上午10点半左右的“Morning Tea”(早茶时间),大约20分钟;以及中午12点半左右的“Lunch Time”(午餐时间),长达一个小时。

这意味着,孩子们每天真正在教室里坐着的时间其实非常有限。更多的时间,他们都在操场上、游戏区里、大树下,尽情地玩耍和社交。3点一到,校园瞬间“人去楼空”,孩子们要么被家长接走,要么就三三两两地结伴去公园、去海边,或者参加各种课后兴趣班。

那你肯定会问:放学这么早,是不是有成堆的作业等着他们?

答案是:几乎没有!

新西兰的教育理念认为,童年时光是用来探索和体验生活的,而不是被书本和习题绑架。新西兰教育审查办公室(ERO)的报告和许多学校的政策都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不应该有强制性的、大量的书面作业。很多学校的“家庭作业”(Home Learning)政策,内容通常是这样的:

1. 每日阅读:每天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本图画书,或者自己读15-20分钟。这是最重要的“作业”。

2. 拼写单词:每周会有几个简单的单词需要记忆,但形式通常是游戏或者涂鸦,而不是枯燥的抄写。

3. 开放式项目:偶尔会有一个小小的调查项目,比如“我的家庭树”或者“我最喜欢的动物”,让孩子自己去查资料、画画、做手工,而不是写报告。

我查阅了奥克兰一所知名小学(Ponsonby Primary School)的官网,他们的“家庭学习”理念写得非常清楚:“我们鼓励孩子们在家里进行基于游戏和生活的学习,比如帮父母做饭、照顾宠物、去户外运动、和家人聊天。”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放学后,面对一摞摞练习册和“背诵全文”的恐惧?在这里,放学后的时间完全属于孩子自己,他们可以去爬树、去骑车、去喂鸭子,把整个世界当成自己的游乐场。

课堂就像游乐场,“玩”才是最重要的正经事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他们短暂的在校时间到底在学些什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新西兰的小学课堂,那就是“不像课堂”。

你很难看到几十个孩子排排坐,整齐划一地听老师讲课的场面。教室的布置更像一个温馨的活动室,有阅读角、手工区、积木区,甚至还有沙发和懒人豆袋。孩子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坐在桌子前、地毯上,或者任何他们觉得舒服的地方。老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伙伴,而不是权威的灌输者。

他们的课程核心,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而是培养五种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这是新西兰教育部《The New Zealand Curriculum》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包括:

1. 思考(Thinking):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2. 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Using language, symbols, and texts):就是听说读写和数学能力。

3. 管理自我(Managing self):学会自律、主动和设立目标。

4. 与人相处(Relating to others):培养沟通、协作和同理心。

5. 参与和贡献(Participating and contributing):鼓励孩子融入社区,有集体归属感。

听起来有点虚?我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比如,一个学期的学习主题是“海洋(Ocean)”。那么所有的课程都会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语文课:阅读关于海洋生物的绘本,学习描述海洋的词汇,甚至自己创作一首关于海浪的小诗。

数学课:老师会带一堆贝壳来教室,让孩子们通过分类、计数、测量来学习数学概念。或者,他们会统计去海边捡到的垃圾数量,制作成图表,学习数据分析。

科学课:全班出动,直接去海边!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观察潮汐,认识沙滩上的小生物,学习海洋生态系统的知识。

艺术课:用捡来的贝壳、浮木和沙子做一幅拼贴画,或者用黏土捏出自己想象中的海洋怪兽。

社会课:学习毛利文化中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你看,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写在课本里的条条框框,而是变成了一场有趣的大型主题探险游戏。学习的过程就是玩耍,玩耍的过程也是学习。他们不追求记住多少个知识点,而是看重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否主动思考、是否乐于合作、是否对世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把世界当教室,户外才是真正的课堂

新西兰的教育还有一个大招,叫做“EOTC”(Education Outside the Classroom),也就是“教室外的教育”。这可不是偶尔组织一次春游秋游那么简单,而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系统性课程。

因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新西兰的学校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天然“教材”。

学校露营(School Camp)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们就要背着睡袋,和同学老师一起去野外住上几天。他们在森林里徒步,学习辨认植物;在篝火旁唱歌,学习团队合作;自己动手搭帐篷、做饭,学习独立生活。我朋友的孩子去年就参加了学校露营,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他们晚上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新西兰特有的发光小虫(Glowworm),那种神奇的体验,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

水上安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作为一个岛国,几乎所有新西兰人都会游泳和进行水上运动。从小学开始,学校就会定期组织孩子们去游泳馆上课,还会和专业的“冲浪救生”(Surf Life Saving)组织合作,把课堂搬到海边,教孩子们如何在海浪中保护自己,识别危险的离岸流。

除此之外,参观博物馆、去农场喂小羊、在社区花园里种菜、去山里徒步(他们叫 Tramping),都是课程的一部分。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从小就与真实的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冒险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相比于我们埋头刷题的童年,这些“野孩子”的童年,是不是丰富得让人嫉妒?他们可能算不出复杂的奥数题,但他们知道怎么在野外辨别方向;他们可能背不出整篇的古文,但他们能自信地在海浪里游泳。这种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或许才是能让他们受益一生的财富。

写到这里,我一边敲字,一边忍不住微笑。并不是说我们曾经的教育就不好,每一种模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只是,看到新西兰孩子们这样无忧无虑、被充分尊重天性的童年,真的会让人心生向往。

或许,对于正在异国他乡,被学业和未来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们来说,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让你“羡慕嫉妒恨”的。它更像一个提醒。

提醒我们,别忘了我们内心也住着一个曾经爱玩、爱闹、对世界充满好奇的“野孩子”。下次觉得压力大到不行的时候,试试合上电脑,脱掉鞋子,去楼下的草坪上走一走,感受一下脚底和大地的连接。或者,别再纠结于那个小数点后的 GPA,约上朋友去海边,去森林,去那个你一直想去但总觉得“没时间”的地方,像个孩子一样,只为快乐而出走一次。

毕竟,学会怎么“玩”,怎么从真实的生活和自然中汲取能量,可能比我们论文里的任何一个理论,都更重要。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