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都破产了,我们留学生怎么办?

puppy

最近是不是被“英国破产”的新闻刷屏了?看到伯明翰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开始担心学费、生活费,甚至毕业后的出路?先别慌!“国家破产”其实是个大乌龙,但日子变难、物价飞涨也是真的。这篇文章不光带你一探究竟,搞明白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给你准备了一份超实用的“留学生生存指南”。从怎么捂紧钱包、找到靠谱兼职,到哪些安全细节必须注意,再到如何规划毕业后的求职路,都给你说明白了。与其自己瞎焦虑,不如来看看我们为你整理的干货,吃下一颗定心丸,一起稳稳地接住所有挑战!

“英国破产”传闻速查 & 留学生应对清单
传闻是啥?
英国国家破产了!要没钱发不出工资了!
事实是啥?
是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的市议会(City Council)发布了“第114条通知”,相当于地方财政紧张,需要大幅削减非必要公共服务开支。英国这个国家,离“破产”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对我有啥影响?
直接影响:几乎没有。你的学费、签证、大学运营、NHS医疗这些核心服务都不会受影响。
间接影响:这反映了英国整体经济面临的压力——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变高。这才是我们需要真正关心的问题。
我该咋办?
别慌!看清真相,把焦虑转化为行动。这篇文章就是你的“行动指南”,带你从省钱、赚钱、安全、求职四个方面,稳稳接住所有挑战。

“妈,我看到新闻说英国破产了,伯明翰都完了!我的学费会不会受影响啊?以后在这边找工作是不是更没戏了?”

凌晨一点,在考文垂读大二的Lily,在被窝里刷着手机,一条《震惊!日不落帝国崩塌,伯明翰宣布破产!》的推送让她瞬间清醒。她赶紧把链接转发到家庭群里,一连串的语音追问也发给了远在上海的爸妈。

屏幕那头,父母的焦虑隔着时差也扑面而来。是啊,对于我们这些远渡重洋的留学生来说,“破产”这两个字眼太吓人了。它直接关联到我们的学费、住宿、生活,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我们赌上时间、金钱和家人的期望来到这里,最怕的就是遇到这种“黑天鹅”事件。

相信Lily的经历,也是很多同学最近的真实写照。先别急着打包行李,也别自己吓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英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作为留学生的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国家破产”?别被标题党带偏了节奏

首先,咱们得把事情搞清楚。所谓“英国破产”,完全是个大乌龙。新闻的主角是伯明翰市议会(Birmingham City Council)。它在2023年9月发布了一份“第114条通知”(Section 114 Notice)。

这是个啥玩意儿?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地方政府版的“钱包告急声明”。意思是,我今年的预算要超支了,除了法律规定必须提供的核心服务(比如儿童社会关怀、收垃圾等),其他新的开销一概停止。这就像你妈跟你说:“这个月家里开销紧张,除了吃饭上学,买新游戏机、新衣服的事儿先停一停。”

为啥伯明翰会这么惨?主要是因为一个“同工同酬”的历史遗留索赔案,赔偿金额像滚雪球一样高达7.6亿英镑,加上IT系统超支、通货膨胀等多重打击,直接把市议会的家底掏空了。根据报道,伯明翰市议会2023-2024财年的预算缺口就高达8700万英镑。

其实,伯明翰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在它之前,伦敦的克罗伊登(Croydon)、埃塞克斯的瑟罗克(Thurrock)等好几个地方议会都发过类似的通知。这反映的是英国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的财政困境,但跟“国家破产”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这对我们留学生有直接影响吗?答案是:基本没有。大学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学费、政府的教育与科研拨款以及社会捐赠,和市议会的财政是两条完全独立的线。你的学费很安全,学校的教学楼不会关门,签证政策也不会因此改变。大家可以先把心放回肚子里。

破产是假的,但日子变难是真的

搞清楚了事实,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也别太天真。虽然“破产”是谣言,但它背后折射出的英国经济困境,却是我们每个留学生都能切身感受到的——生活成本,真的越来越高了。

这股压力,我们称之为“Cost of Living Crisis”(生活成本危机)。

最直接的就是通货膨胀。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虽然英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通胀率已经从2022年超过11%的峰值回落,但在2024年初依然在4%左右徘徊。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去年花100镑能买到的一篮子东西,今年要花104镑,你的钱实实在在地“缩水”了。

这种感觉,在超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还记得刚来英国时,一盒12个的鸡蛋只要1.5镑,现在Tesco、Sainsbury's里普遍要2.5镑以上;一瓶2升的牛奶,也从1镑出头涨到了接近1.7镑。ONS的数据显示,食品和非酒精饮料的价格在过去两年里累计上涨了超过25%,这比整体通胀率要高得多。每次结账看着小票上的总价,心都在滴血。

另一个大头是房租。这绝对是所有留学生的噩梦。无论是住学生宿舍还是在校外租房,价格都在疯涨。房地产网站Rightmove在2024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英国(除伦敦外)的平均租金要价首次突破每月1200英镑,而在伦敦,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631英镑。一个在曼城大学读研的朋友就抱怨,他去年合租的三室一厅,今年续租时房东直接涨价15%,每个人每月要多付近100镑。

交通、能源费用也没落下。伦敦的地铁票价几乎年年涨,一张覆盖1-2区的月票已经超过150镑。家里的电费和煤气费,虽然有政府的价格上限(Price Cap)保护,但比起两三年前,账单金额也几乎翻了一番。冬天开暖气,都得掐着表来。

所以,别再纠结“英国破不破产”这种宏大叙事了。我们真正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在这场实实在在的生活成本危机中,管好自己的钱包,过好眼前的留学生活。

留学生“求生”指南:捂紧钱包,开源节流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下面这份超实用的“生存指南”,希望能帮你稳住阵脚。

第一招:学会“抠”着花,省钱才是硬道理

在英国,学会聪明地消费,能省下不少钱。

  • 超市选择有门道:忘掉高大上的M&S和Waitrose吧,它们只适合偶尔改善生活。日常采购,请直奔德国廉价超市Aldi和Lidl。同样品质的牛奶、面包、蔬菜,价格可能便宜三分之一。即使是去Tesco、Sainsbury's,也要学会看“黄标”(Yellow Sticker),每天傍晚时分,超市会给临期食品打上骨折价标签,从烤鸡到沙拉,半价甚至更低,买回去当晚餐或第二天的午饭,香得很!

  • App是省钱神器:手机里必备几个App。Too Good To Go,可以在每天打烊前,用极低的价格(通常3-5镑)买到星巴克、Pret a Manger等店里当天没卖完的“食物盲盒”,分量超足。UNiDAYS和Student Beans,这两个是学生折扣聚合平台,从Apple买电脑到ASOS买衣服,再到吃Pizza Express,结账前亮出你的折扣码,省下的可都是真金白银。

  • 出行精打细算:如果你需要经常坐火车,花30镑办一张16-25 Railcard(年龄超过25的全日制学生也能办),每次买票都能省1/3,长途旅行一两次就回本了。在城市里,研究一下公交的周票或月票,通常比天天买单程票划算得多。

第二招:靠自己动手,搞钱才是王道

省钱总有极限,利用课余时间做点兼职,不仅能补贴生活,还能锻炼能力,简直一举两得。

首先要明确规则:持有Tier 4或Student visa的我们,在学期期间每周最多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则可以全职工作。开始工作前,你需要申请一个National Insurance (NI) Number,这相当于你的个人税务号,是合法打工的必需品。

去哪里找工作?

  • 校内资源:学校的Careers Service(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经常会发布一些校内的工作机会,比如图书馆助理、学生活动协调员等,环境单纯,时间也比较好协调。

  • 餐饮零售业:这是最容易入门的领域。咖啡师、餐厅服务员、服装店店员等岗位需求量大,对语言要求不是特别高,能快速帮你融入当地环境。你可以直接走进你喜欢的咖啡店或店铺,递上CV问问他们是否招人。

  • 发挥你的优势:如果你普通话标准,可以去教中文;如果你数学好,可以做家教;如果你会弹钢琴,可以教小朋友。这些工作的时薪通常更高。

薪水方面,英国有法定最低工资(National Minimum Wage)。从2024年4月起,21岁及以上人士的最低时薪上调至11.44英镑。这意味着,你每周合法工作15个小时,一个月就能有超过680镑的收入,在很多非伦敦城市,这笔钱基本可以覆盖你的房租了。

特别提醒: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找工作,警惕那些只收现金、不签合同的“黑工”,以及任何让你先交钱的招聘,这很可能是骗局。

经济下行期,安全这根弦必须绷紧

经济不好的时候,社会治安往往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虽然英国总体上是安全的,但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尤其是在大城市。

最常见的就是手机抢劫。伦敦警察厅(Met Police)的数据显示,手机是街头抢劫案中最常被盗的物品之一。作案手法通常是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的劫匪,从背后飞速抢走你手里的手机。所以,在街上,尤其是在地铁口、公交站等人多眼杂的地方,尽量不要边走边低头看手机。需要导航时,可以戴上有线耳机,把手机放在口袋里听指令。

个人安全方面,老生常谈的几点还是要再强调:

  • 晚上尽量结伴出行,避免走没有路灯的小路。

  • 在App上和朋友共享实时位置,让他们知道你的行踪。

  • 租房时,仔细检查门窗锁是否牢固。

  • 警惕电信诈骗。如果接到自称是HMRC(税务局)、Home Office(内政部)甚至中国大使馆的电话,说你涉嫌洗钱或有紧急文件需要处理,并要求你转账或提供银行信息,请立刻挂断!任何官方机构都不会通过电话要求你做这些事。

毕业=失业?未来出路怎么走

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市场自然会收紧。很多同学担心,毕业后是不是更难留下来了?

挑战是有的,但机会也并存。好消息是,英国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Rout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SW)政策依然稳定。它允许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在毕业后无条件留英两年(博士为三年)找工作或工作。这宝贵的两年,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如何利用好这两年?

提前规划,别等毕业:找工作这件事,一定要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有意识地准备。大一、大二就可以开始关注行业动态,修改CV,参加学校的招聘会(Careers Fair),和来宣讲的公司代表聊一聊。

拥抱“新”机遇:虽然一些传统行业可能在缩减招聘,但新兴领域依然充满活力。比如金融科技(FinTech)、人工智能(AI)、绿色能源、生物科技等,都是英国政府大力扶持的方向,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大。多关注这些领域的动态,看看自己的专业能否与之结合。

Networking是关键:在英国找工作,人脉(Network)非常重要。多用LinkedIn,把你学校的校友、你感兴趣公司的员工都“勾搭”一遍,礼貌地发信息介绍自己,寻求一些建议(Information Interview)。你迈出的一小步,可能就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内推机会。

放平心态,先上车再说:第一份工作不一定就是你的“梦中情司”。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能找到一份有担保资质(Sponsorship Licence)的公司,帮你办下工作签证,积累宝贵的本地工作经验,比什么都重要。先“上车”,再在职业道路上慢慢调整方向。

聊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看到“英国破产”这类新闻,先别慌,也别急着转发给爸妈徒增焦虑。花几分钟去查证一下事实,你会发现世界并没有那么糟。

留学从来不只是一张文凭,它更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眼下的物价上涨、求职压力,不过是你这场修行路上必须面对的关卡。与其看着新闻干着急,不如从今天开始,规划一下下周的菜单,看看怎么买菜更省钱;更新一下自己的CV,投一份实习申请;或者约上朋友去公园跑个步,把负面情绪都甩在身后。

把焦虑化为具体的行动,你会发现,天塌不下来,而你,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