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前的小提示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是干货。咱们不搞官方套话,只聊掏心窝子的实在话。不管你是准备选校的小白,还是已经拿到 offer 的准留学生,这篇“扎堆”指南,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记住,选校很重要,但选择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留学,更重要。 |
揭秘中国学生最爱扎堆的三所英国大学
还记得我当年参加留学行前会的情景吗?在一个坐满了人的大厅里,主持人让大家按未来的大学分成不同区域。话音刚落,我眼睁睁看着一小半人“哗”地一下涌向了同一个角落,那个牌子上赫然写着——“曼彻斯特大学”。剩下的人里,又有两大波分别流向了UCL和格拉斯哥。我当时心里就犯嘀咕:“难道我们是去英国留学,还是去开了个海外分校?”
这个场景,可能很多同学都经历过或听说过。选校时,我们总会下意识地问一句:“那个学校中国人多吗?” 这个问题背后,藏着我们对未知的恐惧,也藏着对归属感的渴望。中国人多,意味着有老乡,有照应,吃得惯,聊得来。但同时,另一个声音也在脑子里打鼓:“我花那么多钱出国,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换个地方继续说中文,刷抖音,吃火锅?”
“扎堆”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贬义,但它其实是个中性词,是一种自然现象。今天,咱们就撕掉标签,不带偏见,用数据和真实的故事,来深扒一下中国学生最爱扎堆的三所英国大学。它们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而身处其中的你,是该拥抱这份温暖,还是该勇敢地跳出这个圈?
第一名:伦敦大学学院 (UCL) - G5光环下的“宇宙中心”
当当当当!毫无悬念,榜首必须是UCL。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21/22学年的最新数据,UCL拥有惊人的11,970名中国学生,这个数字比英国很多大学的总人数还要多。走在UCL的主图前,你闭上眼睛都能听到熟悉的普通话、广东话、上海话……说它是“伦敦中国学院”,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为什么是UCL?原因太硬核了。
第一个原因,就是那闪闪发光的“G5”金字招牌。对于很多看重排名的中国家庭来说,G5就是英国教育界的“清北复交”,是金字塔的顶端。UCL常年稳居世界前十(2024 QS世界大学排名第9),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无数申请者趋之若鹜。我认识一个学妹,她当年手握好几个名校offer,最后还是选了UCL的教育学,她说:“没办法,回国找工作,HR可能不知道别的,但G5他们肯定懂。” 这就是现实,名校光环在求职市场上的分量,不言而喻。
第二个原因,是它无可匹敌的地理位置——伦敦。UCL就坐落在伦敦的心脏地带,旁边是大英博物馆,走几步就是繁华的牛津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拥有全英国最顶级的资源。想听一场世界级的音乐会?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就在不远处。想看最新的艺术展?国家美术馆随时欢迎你。想找实习?无数的投行、律所、科技公司总部就在你的城市。对于商科、金融、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伦敦就是一座巨大的实践课堂。我一个在UCL读金融的朋友,他的教授很多都是在“金融城”兼职的高管,课堂上讲的案例都是昨天市场上刚发生的新闻,这种体验是其他城市给不了的。
当然,UCL的强势专业也是吸引中国学生的关键。除了商科管理,它的巴特莱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是全球建筑学子心中的“麦加”,IOE教育学院更是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这些王牌专业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最优秀的中国学生前来“神仙打架”。比如在巴特莱特,一个设计小组里一半是中国学生是常态。好处是沟通效率极高,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坏处嘛,就是常常为了赶due,大家通宵达旦,说的还是中文。
在UCL“扎堆”,你会感觉生活异常便利。学校附近的“东方美食城”能满足你对中餐的一切幻想,从麻辣香锅到港式烧腊应有尽有。各种华人超市、微信换汇群、二手交易群……让你感觉仿佛只是换了个城市生活,乡愁?不存在的。
第二名:曼彻斯特大学 - 最懂中国学生的“北方之王”
如果说UCL是高冷的学霸,那曼大就是热情亲切的学长。根据HESA的数据,曼彻斯特大学以10,965名中国学生紧随其后,稳坐第二把交椅。曼大在中国学生心中的地位,那可是相当“接地气”的。
曼大凭什么这么受欢迎?因为它太“懂”中国学生的需求了。
首先,必须提的就是它大名鼎鼎的商学院——Alliance Manchester Business School (AMBS)。这可是英国最早建立的两所商学院之一,拥有三重认证(AACSB, AMBA, EQUIS),是无数商科学子的梦校。它的会计与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几乎就是为中国学生量身定做的热门选项。每年申请季,AMBS的申请系统都会被挤爆。我一个朋友开玩笑说,在曼大商学院上课,教授提问都不用说“any questions”,直接说“有没有问题”就行,因为课堂里80%都是中国面孔。
其次,曼彻斯特这座城市本身就充满了魅力。它是英国的“第二大城市”(虽然伯明翰表示不服),有着伦敦的繁华,却没有伦敦那么夸张的物价。这里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红砖建筑充满了历史感;这里也是音乐和足球的圣地,绿洲乐队(Oasis)从这里走出,曼联和曼城两支顶级球队让这座城市永远充满激情。更重要的是,曼城拥有全欧洲第二大的唐人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能吃到全英国最正宗的中餐!我敢说,很多留学生对曼城的爱,是从一顿正宗的广式早茶或一顿酣畅淋漓的重庆火锅开始的。
生活成本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相比于伦敦动辄上千镑一个月的房租,曼城的住宿和生活费用要友好得多。花更少的钱,享受同样高质量的教育和丰富的城市生活,这笔账谁都会算。一个在曼大读研的同学告诉我,他省下来的钱,足够他每个假期都去欧洲玩一圈了,这种“性价比”的诱惑力是巨大的。
曼大的中国学联(CSSA)也异常活跃和强大,从接机、办理银行卡,到组织中秋晚会、春节联欢,几乎承包了你留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于第一次远离家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也让“扎堆”变得顺理成章。
第三名:格拉斯哥大学 - 古老学府里的“苏格兰明珠”
很多人可能会意外,第三名不是爱丁堡,不是谢菲尔德,而是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是的,你没看错。HESA的数据显示,格拉斯哥大学拥有10,775名中国学生,以微弱差距排在第三,已经形成和UCL、曼大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什么格拉斯哥能异军突起?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平衡感。
首当其冲的,还是它实力强劲的亚当·斯密商学院(Adam Smith Business School)。没错,又是商学院!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是格大的校友,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可想而知。格大的商学院同样获得了三重认证,其国际金融、管理等专业在全球享有盛誉,自然也成为了中国学生的热门选择。对于很多背景不错但又够不上G5商学院的学生来说,格大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替代方案。
其次,格拉斯哥大学的“颜值”实在太能打了。它的主校区简直就是《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城堡,哥特式建筑在山顶矗立,充满了古典和神秘的气息。每天穿梭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都变成了一种享受。我朋友圈里刷到最多的英国大学风景照,除了剑桥的叹息桥,就是格大的回廊了。这种独特的英伦(或者说苏格兰)风情,满足了很多人对留学的浪漫想象。
更重要的是,苏格兰的性价比优势。苏格兰的学费和生活费普遍低于英格兰,尤其是和伦敦比。格拉斯哥作为苏格兰最大的城市,生活便利,文化活动丰富,但成本却亲民得多。我一个在格大读书的朋友说,他感觉自己是在用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享受着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和城市体验,简直“赚翻了”。
此外,近年来格拉斯哥大学在世界排名上的稳步提升,也让它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它既有古老名校的历史底蕴(建于1451年,是英语世界第四古老的大学),又有现代大学的活力和不断上升的学术声誉,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对中国学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掏心窝子聊聊:“扎堆”到底是蜜糖还是砒霜?
好了,扒完了这三所大学,我们来聊点更走心的。面对“扎堆”,我们到底该怎么看?
先说说它的好。
讲真,对于一个刚到异国他乡、语言还不太流利、面对全新的环境有点不知所措的留学生来说,“扎堆”简直就是救命稻草。你不用担心听不懂课程内容,因为课后总能找到中国同学一起讨论,甚至能找到上一届学长学姐留下的“中文版学习资料”。你不用发愁自己做饭难吃,因为总有厨艺高超的同胞组织火锅局、饺子宴。你更不用害怕孤独,因为中秋节有人陪你吃月饼,春节有人陪你看春晚。这个“圈子”提供了一种巨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它是一个缓冲带,帮助你平稳度过最艰难的适应期。
我刚到英国时,因为银行卡迟迟办不下来,身上现金都快用完了,急得焦头烂额。最后是一个中国学长二话不说,先借了我200镑应急。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温暖。这种情感连接,是“扎堆”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但“扎堆”的坏处,同样显而易见。
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会悄无声息地“偷走”你练习英语和体验异国文化的机会。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一个同学来了英国一年,英语口语水平和他刚来时几乎没差。为什么?因为他从室友、课程小组同学到周末一起玩的朋友,全都是中国人。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宿舍、教室、中超三点一线,交流全用中文,娱乐就是打王者荣耀。他确实过得很舒服,但他失去了留学最核心的价值之一——语言和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更可怕的是,这种舒适圈会限制你的视野。你会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很难真正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与观点。你可能会错过学校里那些有趣的社团活动,因为你的朋友们都不感兴趣。你可能不敢独自去一个当地人常去的pub,因为你害怕和陌生人交流。久而久之,你虽然身在英国,但精神上却从未离开过那个熟悉的“中国圈”。你只是在世界地图上移动了一下位置,却没有真正地“走出去”。
最后,给你几句大白话
说了这么多,所以到底该不该去这些学校?当然该去!它们都是顶尖的好大学,能给你一份漂亮的简历和优质的教育。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于学校,而在于你自己。
别把“扎堆”当成洪水猛兽,也别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避风港。你可以把它看作你的“大本营”和“充电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支持和安慰,但别忘了,你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试着给自己定个小规矩,比如“50/50法则”:一半时间跟中国朋友玩,一半时间主动去认识国际朋友。课堂小组讨论,如果可以选,就别永远只找中国人组队。去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社团,不管是莎士比亚戏剧社,还是登山俱乐部,去认识一些和你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主动一点,勇敢一点。邀请你的外国同学尝尝你做的西红柿炒蛋,也去尝尝他们做的黑暗料理。你会发现,打破文化壁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那个圈子不是一堵墙,它应该是一扇门。你可以随时回来,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随时走出去。
记住,留学这场冒险,最精彩的部分,永远发生在你的舒适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