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校前,学长有话说 |
|---|
| 排名不是圣经:综合排名高不代表你想学的专业就牛。行业认可度、企业合作才是硬通货。 |
| 城市决定圈子:想搞金融就往巴黎凑,想造飞机就去图卢兹。城市的产业集群直接影响你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
| 人脉就是资源:别小看校友会的力量,关键时刻学长学姐的一句推荐,比你海投一百份简历都管用。 |
| 钱包得算计:巴黎的生活成本和外省不是一个数量级。公立和私立的学费差距巨大,量力而行。 |
还记得两年多前的那个深夜吗?我,一个对法兰西充满幻想的准留学生,开着十几个浏览器标签页,屏幕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种法国工程师学校的排名——L'Étudiant, L'Usine Nouvelle, Figaro……看得我眼花缭乱,感觉每个学校都差不多,又好像每个学校都天差地别。
旁边的泡面已经凉透了,我抓了抓头发,心里那叫一个纠结。A校综合排名高,但好像在我想去的IT领域没什么名气;B校在巴黎,机会多,但听说生活费贵到飞起;C校专业对口,但在一个我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城市……我感觉自己就像在玩一场信息极不对称的赌博,赌注是未来三年的青春和几十万的学费。那种迷茫和焦虑,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后来,我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几个在法国读书的学长学姐,跟他们聊了几个通宵。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们告诉我的一切,几乎都跟那些冷冰冰的排名和官网宣传毫无关系。全都是最接地气的“内幕消息”和“血泪教训”。
今天,我也成了别人口中的“学长”。我把当年踩过的坑、绕过的弯路,以及这两年在法国亲身经历的感受,总结成了这十条大白话。希望能帮你拨开迷雾,让你在选校这条路上,走得更稳,也更准。别客气,往下看吧!
一、别被综合排名绑架,行业排名才是“王道”
咱们中国人最爱看排名,这习惯根深蒂固。但选法国工程师学校,要是只盯着L'Étudiant那个综合榜单,那你多半要被坑。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体系非常细分,很多学校“术业有专攻”,在一个特定领域里是绝对的王者,但在综合榜单上可能连前20都进不去。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个同学,当年拿到了Centrale Lille(里尔中央理工,综合排名前15)和ISAE-SUPAERO(国立高等航空航天学院)的录取。他一看综合排名,想都没想就去了里尔。结果呢?他一心想进空客(Airbus),可每年空客校招,人力资源部门几乎是“赖在”图卢兹的ISAE-SUPAERO不走,开的宣讲会、给的实习名额都是最多的。他一个在里尔的“外人”,简历投过去都很难被捞起来。最后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个航空业相关的实习,而他那位去了ISAE-SUPAERO的朋友,轻轻松松就进了达索(Dassault)。
这就是行业排名的重要性。你得先问问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想搞航空航天?那你的眼里就应该只有ISAE-SUPAERO。根据L'Usine Nouvelle 2024年的行业排名,它在航空领域是无可争议的第一。想进汽车行业?ESTACA(高等航空航天与汽车制造工程师学校)虽然综合排名不高,但在汽车工程师培养方面,标致雪铁龙(PSA)和雷诺(Renault)都对它的毕业生青睐有加。
想深耕IT和通信?Télécom Paris(巴黎电信)和EURECOM绝对是顶级选择。特别是EURECOM,它位于法国的科技园索菲亚·安提波利斯(Sophia Antipolis),规模不大,但在通信、网络安全和数据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企业合作非常深入,毕业生在行业里超级抢手。
所以,忘了那个大而全的榜单吧。打开专业排名,看看在你想去的领域里,哪些学校是企业招聘会上的“香饽饽”,这才是最实际的。
二、你的职业规划,决定了你该去“巴黎大区”还是“外省屯”
选校就是选城市,这句话在法国绝对是真理。法国的产业分布非常集中,你在哪个城市读书,基本就决定了你未来实习和就业的圈子。
咱们可以把法国的城市分为两大类:巴黎大区(Île-de-France)和“外省”。
如果你的职业目标是金融、咨询、奢侈品、或者任何需要和公司总部打交道的工作,那巴黎就是你的不二之选。法国CAC 40指数(相当于法国的“上证50”)里,超过一半的公司总部都在巴黎或其周边的拉德芳斯(La Défense)商务区。银行、投行、咨询公司的实习机会,90%都集中在这里。你在巴黎读书,意味着可以轻松地参加各种networking event,去公司总部面试,甚至和HR喝杯咖啡。这种地理优势是外省学生无法比拟的。
我有个在巴黎Mines ParisTech(巴黎矿院)读能源经济的朋友,他说他们找实习就像“下楼买菜”。今天去道达尔(TotalEnergies)面试,明天去法国电力(EDF)听讲座,全都在地铁一小时生活圈内。而我在外省的同学,每次要去巴黎面试,都得提前买好火车票,订好住宿,舟车劳顿,成本也高得多。
但是,巴黎不是万能的。如果你的目标是特定的工业领域,那“外省屯”可能才是你的天堂。
前面提过的航空航天,那必须是图卢兹。整个欧洲的航空产业链都围绕着这里。空客的总部和总装线,还有无数的供应商,都扎根于此。在图卢兹读书,你身边的人聊的都是飞机,学校的合作项目也都是航空相关的。
想搞微电子、纳米技术?那要去格勒诺布尔(Grenoble)。这里被称为“法国硅谷”,拥有STMicroelectronics(意法半导体)这样的大厂和世界级的CEA-Leti研究中心。格勒诺布尔INP(Grenoble INP - Phelma)的学生,实习和项目几乎都是和这些顶级企业和实验室合作。
所以,别光看学校名字里有没有“巴黎”。先定好你的职业方向,然后去地图上找找这个行业的产业集群在哪里。去产业的“心脏”地带读书,你的路会好走很多。
三、校友圈的力量,比你想象中大得多
在国内,我们可能对“校友圈”这个概念不太敏感。但在法国,尤其是在精英教育体系里,校友网络(Réseau)是一股强大到可以影响你一生的力量。
法国的顶尖工程师学校,通常被称为"Grandes Écoles",它们的历史悠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遍布法国政商学界,形成了一个个盘根错节、关系紧密的圈子。这个圈子讲究“传承”,学长学姐提携后辈是约定俗成的文化。
最典型的就是被誉为“X”的巴黎综合理工(École Polytechnique)。它的校友会AX(Association des anciens élèves et diplômés de l'École polytechnique)是法国最有影响力的团体之一。法国CAC 40公司的CEO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X。这意味着,一个X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他的简历更容易被同样是X毕业的高管看到。这种“内部推荐”的效率和成功率,是海投无法企及的。
我亲身经历过一件事。当时我想找一个数据分析的实习,在LinkedIn上看到LVMH(路易威登集团)有个职位。我发现招聘经理毕业于我的学校CentraleSupélec(中央理工-高等电力学院)。于是我鼓起勇气给他发了一封邮件,开头第一句就写明了我是他的“学弟”。结果,不到半天我就收到了回复,他很热情地约我聊了聊,然后直接把我的简历递给了团队负责人。虽然最后因为职位不完全匹配没去成,但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校友圈的魔力。
像CentraleSupélec, Mines Paris, Ponts ParisTech(国立路桥学校)这些顶尖学校,都有非常成熟和活跃的校友组织。他们会定期举办活动,发布内部招聘信息,甚至有专门的基金来帮助创业的校友。选择这些学校,你不只是在选择一个三年的课程,更是在加入一个能让你受益终身的社群。
怎么判断一个学校的校友圈强不强?很简单,上LinkedIn搜一下这个学校的毕业生,看看他们都在哪些公司,担任什么职位。如果头部企业里有很多你的“未来校友”,那选它准没错。
四、“通用型”还是“专业型”?这是个关乎饭碗的问题
法国工程师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型”(généraliste),另一类是“专业型”(spécialisée)。这两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了你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通用型”学校,以中央理工集团(Groupe des Écoles Centrales)和IMT集团(Institut Mines-Télécom)旗下的一些学校为代表。它们的特点是前两年课程非常宽泛,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力学、经济……什么都学。到了第三年才让你选择一个专业方向。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毕业生特别受咨询公司、投行和大型工业集团的管理培训生项目(Graduate Program)的欢迎,因为他们需要的是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宏观视野的“多面手”。
我一个在Centrale Lyon(里昂中央理工)的朋友,毕业后就去了埃森哲(Accenture)做IT咨询。他说面试官看重的就是他作为“généraliste”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某个具体编程语言的熟练度。
“专业型”学校,则以INSA集团(Institut National des Sciences Appliquées)、UT集团(Universités de Technologie)和一些特定行业的专门学校为代表。它们的特点是从入学开始就分好了专业,课程设置非常深入和专一。比如INSA Lyon,有机械、土木、信息、生物化学等十几个系,学生从大一就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专业技能非常强,实践经验丰富,一毕业就能上手干活。他们是企业R&D(研发)部门和技术岗位的最爱。
如果你从一开始就非常确定自己热爱某个领域,并且想成为这个领域的技术专家,那专业型学校会更适合你。比如,你对土木工程情有独钟,那去ESTP(公共工程、建筑与工业专业学校)会比去一个通用型学校学到的东西更精深、更实用。
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你的性格和职业规划。想做管理、咨询,走通用型路线;想做技术、研发,走专业型路线。这是选校时必须想清楚的核心问题之一。
五、企业合作和双学位,是简历上的“高光”
在法国找工作,HR看简历时,除了学校牌子,最关心的就是你有没有“附加值”。而企业合作项目和双学位,就是你简历上最闪亮的“附加值”。
很多工程师学校都和企业有深度合作,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企业教席”(Chaire d'entreprise),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大公司赞助,围绕特定主题开设的一系列课程、项目和讲座。比如Mines Paris和Safran(赛峰集团)合作的航空发动机相关的课程。能参加这种项目的学生,不仅能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知识,还能在企业内部混个脸熟,对以后找实习、找工作帮助巨大。
再比如,很多学校都有“企业日”(Forum Entreprises),就是把几百家公司请到学校里来开招聘会。学校和企业的关系越好,来的公司质量就越高,给的机会也越多。一些顶级学校的Forum,像高盛、谷歌这种级别的公司都会派人来抢学生。
双学位(Double Diplôme)则是另一个大杀器。法国工程师学校非常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很多学校都和顶尖的商学院、海外名校有合作。最著名的就是“工程师+经理人”的双学位,比如X-HEC,Centrale-ESSEC,Mines-ESCP。能在三年工程师学习之后,再去法国顶尖高商读一年,拿到工程师和管理学两个硕士文凭,这样的背景在就业市场上是“横着走”的。
我有个学姐,走了CentraleSupélec和ESSEC商学院的双学位项目,毕业后直接拿到了麦肯锡的offer。她说,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对她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的复合背景非常感兴趣。
除了商学院,和海外大学的双学位也很有含金量。比如去美国的MIT、斯坦福,英国的帝国理工,瑞士的EPFL等。这不仅能让你体验不同的教育体系,还能极大地拓宽你的国际视野,让你在申请国际性岗位时优势明显。
在选校时,一定要去学校官网的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页面仔细研究,看看它能为你提供哪些“镀金”的机会。
六、实习时长和“学徒制”,决定了你的第一份工作
法国工程师教育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它和产业的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实习。实习在法国不是“选修”,而是“必修”,而且时间很长。
通常一个工程师项目会有2到3次实习。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次,叫做“毕业实习”(Stage de fin d'études,简称PFE)。这个实习通常持续6个月,是你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期。很多学生(超过50%,有些学校甚至高达70%)在毕业实习结束后,会直接被公司留下,转为正式员工(CDI)。所以,PFE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第一份工作。
不同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和要求不一样。有些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做一个“间隔年实习”(Stage de césure),也就是在第二年和第三年之间,用一整年的时间去企业工作。这样毕业时,你就有超过一年半的工作经验,这在简历上是极具分量的。
还有一个更“硬核”的模式,叫做“学徒制”(Apprentissage)。选择这个模式的学生,三年里有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在公司工作,同时还能拿工资(通常是法国最低工资SMIC的60%-80%)。毕业时,你不仅有文凭,还有了三年的工作经验和一份几乎板上钉钉的正式合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同学来说,这绝对是宝藏选择。像CESI或者UT集团里的一些专业,就非常推崇这种模式。
所以在看学校的时候,别光看课程设置,也要仔细了解它的实习政策。实习时间长不长?有没有间隔年选项?是否提供学徒制项目?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你毕业后能不能顺利找到一份好工作。
七、国际化程度:不只为了“开眼”,更是为了“出路”
作为留学生,我们本身就是国际化的产物。选择一个国际化程度高的学校,能让我们的留学体验和未来发展都更上一层楼。
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际学生的比例。一个班里如果有来自十几个不同国家的同学,课堂讨论的氛围、小组作业的思维碰撞,都会非常精彩。这能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跨文化沟通和协作的能力,这是所有跨国公司都非常看重的软实力。像INSEAD(虽然是商学院,但其国际化是典范)和Polytechnique的国际项目,学生国籍的多样性就非常出名。
其次是海外交换的机会。大部分工程师学校都会要求学生有一段海外经历,可以是实习,也可以是交换学习。学校的合作院校网络质量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去世界顶级的名校(比如北美、欧洲、亚洲的TOP 50大学)交换一个学期,对你的简历和眼界都是极大的提升。
再次是英语授课项目的多少。虽然我们来法国是为了学法语,但如果一个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英语授课专业,说明它的师资和课程体系都比较国际化,也更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这对于我们刚到法国,法语还不够流利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一个国际化的校园,能给你带来更广阔的平台和人脉。你今天的同学,可能就是你明天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不要低估这种环境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
八、学费和生活成本,别让钱包“压力山大”
聊了这么多“高大上”的话题,我们来谈点最实际的:钱。
法国的教育体系一大优点是公共教育资源丰富,但不同性质的学校,花费天差地别。
公立工程师学校(如INSA, UT, Polytech网络)的学费相对低廉。对于欧盟学生,注册费每年仅为601欧元左右(2023-2024学年数据)。对于非欧盟学生,法国政府设定的官方标准是每年3770欧元,但很多公立大学和学校会行使豁免权,最终收取的费用可能远低于这个数。这对于预算有限的同学来说非常友好。
私立学校或工商会(CCI)旗下的学校,学费就贵得多了。每年的学费从8000欧元到近20000欧元不等。比如像EPITA这样的计算机名校,一年的学费就超过1万欧元。当然,这些学校通常在特定领域有很好的企业关系和就业率,但你必须仔细衡量这笔投资是否值得。
除了学费,生活成本是另一大开销,而这主要取决于城市。
巴黎,毫无疑问是全法国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根据L'Étudiant的调查,一个学生在巴黎的月均花费大约在1200-1400欧元,其中房租是大头,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月租就要700-900欧元。而在外省,比如里昂、图卢兹、里尔,月均花费可以控制在900-1100欧元,房租会便宜很多。这个差价,一年下来就是几千欧元,不是一笔小数目。
我有个朋友,同时拿到了巴黎一所学校和里昂INSA的offer。他综合考虑后选择了里昂,他说:“在巴黎,我可能要天天为了省钱而焦虑,没办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在里昂,我可以用更少的钱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还能有余钱去旅游。”
所以,在申请前,一定要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算一算学费+预估生活费的总和,看看是否在可承受范围内。别让经济压力成为你留学路上的绊脚石。
九、学校的“软实力”:社团、氛围和校园生活
学习固然重要,但留学生活绝不只是上课和写作业。一个学校的“软实力”,也就是它的社团文化、校园氛围,同样决定了你这三年过得是否精彩。
法国工程师学校的社团活动(vie associative)极其丰富,是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社团五花八门,有体育类的(足球、帆船、滑雪),有艺术类的(戏剧、音乐、摄影),有技术类的(机器人、无人机、火箭),还有公益和商业类的。
参加社团不仅能让你发展兴趣爱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锻炼组织、沟通和领导能力的绝佳平台。你在社团里组织一次活动的经历,写在简历上,比“成绩优秀”四个字更能打动面试官。
比如,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青年企业”(Junior-Entreprise),这是一个由学生运营的咨询公司,为外部企业提供服务。能在这里工作一年,等于有了一份准“工作经验”。
还有一些学校以其标志性的学生活动而闻名。比如EDHEC商学院的“欧洲最大学生帆船赛”(Course Croisière EDHEC),每年都吸引全欧洲的学生参与。还有INSA Lyon的“24小时狂欢节”(24 heures de l'INSA),是一个集音乐、比赛、娱乐于一体的校园盛会。
学校的地理位置也影响着校园生活。有的学校位于巴黎市中心拉丁区,出门就是博物馆和咖啡馆,文化生活极其丰富,但可能没有一个集中的大校园。而有的学校,比如在巴黎南郊的萨克雷高原(Plateau de Saclay),那里聚集了Polytechnique, CentraleSupélec等众多名校,形成了一个大学城,有广阔的校园和完备的体育设施,但进城可能需要坐很久的RER快线。
你喜欢热闹的都市生活还是宁静的校园氛围?你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在选校时,不妨也把这些“软”因素考虑进去。
十、问问学长学姐!官网不会告诉你的“黑话”和“内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放下排名,关掉官网,去和活生生的人交流!
学校官网上的信息都是经过包装和美化的。你想知道的那些“内幕消息”,比如:
- 这个专业的“水课”多不多?
- 哪个教授是大神,哪个教授是“杀手”?
- 学校的行政效率高不高,办个居留卡会不会跑断腿?
- 食堂的饭到底好不好吃?
- 某个专业方向听起来很酷,但实际就业怎么样?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正在那里读书的学生才知道。所以,最大胆、最有效地利用LinkedIn。搜索你的目标学校,找到和你背景相似(比如同是中国学生,同是某个专业)的学长学姐,鼓起勇气,写一封礼貌的私信,介绍你自己,并请求对方给你15分钟的时间聊一聊。
不要害怕被拒绝。大部分留学生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历,因为他们也曾像你一样迷茫过。我当年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联系上了好几位关键的“引路人”,他们给我的信息,比我自己研究一个月还有用。
同时,也要学会听懂一些法国教育体系的“黑话”,比如“tronc commun”(公共基础课阶段)、“majeure/mineure”(主修/辅修方向)、“césure”(间隔年)。了解这些,能让你在和学长学姐交流时更顺畅。
记住,信息差是你申请路上最大的敌人。多问,多听,多交流,你做的功课越多,你最后的选择就越不会后悔。
好了,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选校是个复杂的过程,甚至有点痛苦,但它也是一个让你重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的绝佳机会。
别把选校当成一场考试,非要分出个高下对错。它更像是在找一个最适合你的“合作伙伴”,你们要一起度过未来几年最重要的时光。那个在别人眼里“最好”的,不一定最适合你。只有那个能让你发挥长处、弥补短板、让你每天都充满激情去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才是你的“梦校”。
祝你,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