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沪港联动下的留学生新机遇(速览版) |
|---|
| AI + 金融: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应用上海的AI技术,从事量化交易、智能投顾、风险管理模型的开发。高薪、高技术壁垒,复合型人才的蓝海。 |
| Web3 合规与投资:香港正在建立全球最清晰的Web3监管框架之一。熟悉国际法和金融的你,可以在数字资产交易所、VC基金、家族办公室找到合规官、投资分析师等核心岗位。 |
| 全球化产品经理/增长黑客:内地的前沿技术(大模型、AIGC)需要一个全球化的窗口。拥有海外生活经验和语言优势的你,可以帮助上海的科技公司,利用香港这个跳板,设计和推广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 |
| 跨境数据与隐私专家:AI和Web3都离不开数据。随着沪港数据流动的深化,精通内地《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海外GDPR等法规的专家,将成为连接两地业务的“关键先生”。 |
嘿,兄弟姐妹们,晚上好!
我猜,这会儿你可能正泡在图书馆里,一边啃着晦涩的论文,一边刷着手机,看着北美科技大厂裁员的新闻,心里有点小慌。毕业后是去是留?“宇宙中心”硅谷的空气,似乎也没那么香了。我一个学弟Leo就在UCLA读CS,上周还跟我语音,说他最近焦虑得天天掉头发。他们那个圈子里,以前聊的都是谁拿了FAANG的offer,现在聊的是谁的实习被取消了,谁的H1B抽签又陪跑了。
就在他迷茫的时候,我给他发了个链接,是关于上海和香港最近在科技领域合作的新闻。他看完后,半天没说话,然后发来一句:“卧槽,感觉我好像错过了几个亿。”
没错,今天想跟你们聊的,就是这件事。当我们把目光锁定在海外时,国内的两座大神级城市——上海和香港,正悄悄地进行一场世纪联动。这场联动,目标直指AI和Web3这两个未来十年最滚烫的风口。这不只是一条新闻,它背后可能藏着我们这一代留学生职业生涯的全新航道。
王炸组合:一个有技术,一个有通道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个组合为什么被称为“王炸”。
先看上海。这座城市,早就不只是那个“东方明珠”下的金融中心了。在科技创新这块,它现在是绝对的“技术担当”。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上海的野心和实力都是肉眼可见的。每年夏天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已经成了全球AI界的“朝圣地”。根据官方数据,到2023年底,上海市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700家,整个产业规模突破了3800亿元人民币。像商汤科技(SenseTime)、MiniMax这些国内AI领域的明星公司,要么总部在上海,要么在上海设有核心研发中心。这里有顶尖的学府(复旦、交大),有完整的产业链,还有政府真金白银的扶持,简直就是AI技术生长的最佳土壤。
再看香港。如果说上海是“技术引擎”,那香港就是“全球超级连接器”。它的优势是什么?自由港、普通法系、资金和信息自由流通。这些听起来有点宏大,但对科技公司来说,都是命脉。过去两年,当全球Web3行业还在“狂野西部”的混沌中摸索时,香港果断出手,发布了《有关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开始建立一套清晰、稳健的监管体系。这个举动,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24年的香港Web3嘉年华(Hong Kong Web3 Festival),吸引了超过5万名全球参与者,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像HashKey、OSL这些平台,已经拿到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允许向散户提供服务的虚拟资产交易牌照。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Web3在香港不再是小圈子的投机游戏,而是正在被纳入主流金融体系的“正规军”。全球的资本、顶尖的头脑,都在涌向这个面积不大的岛屿。
现在,你把这两座城市放在一起看。一个有最前沿的AI技术、最庞大的应用市场和最充足的工程师红利。另一个有最通畅的国际资本通道、最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和最开放的创新环境。当它们决定联手,这就不再是1+1=2,而是一场可能引爆整个亚洲科技格局的化学反应。
政策握手:不只是“谈谈而已”,都是来真的
这种联动可不是空喊口号。在2023年5月举行的“第六次沪港合作会议”上,两地政府签署了厚厚一叠合作备忘录,每一条都干货满满,直指核心。
最关键的一条,是关于“科创”和“金融”的深度绑定。上海的科创企业,尤其是那些硬核的AI公司,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前,它们可能首选去纳斯达克。但现在,通过香港这个平台,它们能更方便地接触到全球的投资人。香港交易所的“18C章”规则,就是专门为还没有盈利的“特专科技公司”量身定制的上市通道。这对那些前期需要疯狂“烧钱”研发的AI和Web3初创公司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另一个重磅突破,是“数据跨境流动”。做AI模型的都知道,数据是“燃料”。但数据的跨境传输,在全球都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内地有《网络安全法》,欧洲有GDPR,规定都非常严格。而沪港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索建立一个安全、合规的数据通道。比如,在生物医药研发、自动驾驶模型训练等领域,如果上海的研发中心可以合规地调用香港乃至全球的数据资源,其研发效率将呈指数级提升。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高需求的职业——“跨境数据合规专家”——正在诞生。
当然,还有人才。两地正在积极推动“沪港大学联盟”的合作,鼓励青年交流和实习。像“沪港青年实习计划”这样的项目,每年都会提供上百个岗位,让香港的大学生到上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实习,反之亦然。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一个独特的优势:我们既理解海外的运作模式,又能快速融入内地的文化。我们可以成为这两座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黏合剂”。
AI赛道的新玩法:不止是当个“码农”
沪港联动,给AI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钱和数据,更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职业机会。如果你以为学AI的未来就是进大厂写代码,那格局就小了。
第一个新赛道:AI + FinTech(金融科技)。这是最直接的结合点。上海的AI算法,遇上香港的全球金融市场,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想象一下,在香港的中环,一家量化对冲基金里,你不再是传统的金融分析师,而是一个“AI策略师”。你利用上海团队开发的最新深度学习模型,去预测全球股市的波动,设计自动化交易策略。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哪怕你的AI策略只能提升0.1%的收益率,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类岗位要求你既要懂算法,又要懂金融,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也是未来华尔街和中环最抢手的人。
第二个新赛道:拥有全球视野的AI产品经理。内地的AI技术应用,比如AIGC(生成式AI),发展速度非常快。像月之暗面(Moonshot AI)的Kimi,已经能处理超长的中文文本。但如何让这些优秀的技术走向世界,被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接受?这就需要一个桥梁。香港,就是最好的产品“出海”第一站。在这里,你可以利用香港的国际化环境,做大量的用户调研,把内地的前沿技术,包装成符合海外用户习惯的产品。你需要流利的英语,需要对海外市场的深刻洞察,需要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而这些,不正是我们留学生最擅长的吗?
第三个新赛道:AI伦理与治理专家。当AI越来越强大,如何确保它的安全、公平和可信,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议题。香港作为一个法治社会,非常重视规则和标准。未来,沪港合作中一定会诞生一批专注于制定AI伦理规范、进行算法审计、处理数据隐私的机构。拥有海外法学、社会学或公共政策背景的同学,完全可以切入这个新兴领域。你的工作,将是为AI这头“猛兽”套上缰绳,确保技术向善。
Web3的“正规军”战场:告别草莽,拥抱合规
如果说AI是技术驱动,那Web3就是一场关于生产关系的革命。而香港,正在为这场革命提供一个最稳固的“根据地”。
沪港联动,意味着内地庞大的开发者社区和应用场景,终于有了一个合规的渠道,去探索Web3的可能性。这为我们带来了几个全新的机会。
首先,是Web3生态的建设者和连接者(Ecosystem Builder/BD)。一个新兴的生态,最缺的就是“穿针引线”的人。一家上海的区块链技术公司,想要在香港融资、上币、拓展海外市场,他们需要懂香港监管政策、熟悉海外VC圈、能用英语流利路演的人。一家海外的Web3基金,想投资内地的优质项目,他们也需要能做尽职调查、理解中国市场的人。我们这些有跨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就是扮演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你的工作可能不是写代码,而是组织黑客松、对接投资人、撰写行业报告,你是整个生态的“路由器”。
其次,是数字资产的专业分析师。随着HashKey等持牌交易所的出现,比特币、以太坊等数字资产正在从“炒作标的”变成“另类投资品”,被纳入高净值人群和家族办公室的资产配置中。这就催生了对专业分析师的巨大需求。你需要像分析股票一样,去研究一个公链项目的技术架构(Tech)、代币经济模型(Tokenomics)和社区治理(Community)。你需要写出专业的投研报告,给出估值模型。这个岗位,完美结合了你在商学院学的金融知识和对前沿科技的热情。
再次,是RWA(真实世界资产)赛道的专家。这是Web3目前最被看好的方向之一:将房产、债券、艺术品等现实世界的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代币化,实现更高效的流转。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品交易市场和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拥有海量的“真实世界资产”。而上海,则有强大的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来支持资产的“上链”。这个领域需要既懂法律、又懂金融、还懂技术的人才,去设计合规的资产上链方案。这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谁先进入,谁就可能成为未来的行业标准制定者。
好了,未来的风口就在那,我们该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已经心潮澎湃了。别急,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与其原地焦虑,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
忘掉那些“专业对口”的陈词滥调吧。未来的好工作,都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如果你是学CS的,不妨去蹭几节商学院的金融课,了解一下期权和风投。如果你是学金融的,别再只盯着CFA了,去学学Python,了解一下智能合约是怎么回事。让自己成为一个“T型人才”,拥有一个深度,和多个领域的广度。
别再只当一个默默刷题的“小透明”了。多去关注一些行业信息,比如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香港Web3嘉年华的官网,看看行业大佬们在讨论什么。用好LinkedIn,主动去Connect那些在你想去的公司工作的学长学姐,礼貌地请教一些问题。信息差,就是你和别人拉开差距的关键。
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亲身去体验一下。申请一个暑期实习,无论是在上海张江的AI公司,还是在香港数码港的Web3初创企业。哪怕只是去参加一个线下的Meetup,你感受到的那种热烈的、充满创造力的氛围,都会比你看一百篇文章来得更真切。
我们这一代人,挺幸运的。我们见证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现在又站在了AI和Web3这两股更巨大浪潮的交汇点。过去,我们总觉得最好的机会在别处,在硅谷,在华尔街。但现在,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力的舞台,正在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搭建起来。
未来的剧本,就等我们去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