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光环失灵?超七成海归求职阵亡

puppy

嘿,还在国外为final和论文头秃的你,是不是也常常幻想,拿着毕业证回国就能轻松斩获心仪的offer?先别急着开心,最近有个数据有点扎心:据说超过七成的海归,在求职第一关就“阵亡”了。难道“留学光环”真的失灵了吗?是我们对国内职场水土不服,还是企业的要求变了?别慌,这篇文章不是来贩卖焦虑的,而是想和你聊聊这背后的真实原因,帮你拆解海归求职的几大“天坑”,告诉你现在的HR到底在看重什么。想知道怎样才能不做“炮灰”,成为那成功的少数派吗?快进来看看吧!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咱们不贩卖焦虑,只拆解问题,给你递上“武器”。别怕真相扎心,因为看清现实,才是我们突围的第一步。泡杯咖啡,慢慢看,保证你比身边90%的同学更早醒悟。

留学光环失灵?超七成海归求职阵亡

深夜两点,伦敦。你刚刚提交完一份20页的论文,揉着酸涩的眼睛,习惯性地打开了手机。朋友圈里,国内的同学有的晒出大厂工牌,有的在庆祝项目上线,而你,对着窗外陌生的街景,突然一阵迷茫。

“没事,等我毕业回国,拿着这张烫金的文凭,肯定能找个更好的。”你这样安慰自己,仿佛那张即将到手的毕业证,就是一张通往人生巅峰的VIP门票。你甚至已经开始幻想,在陆家嘴的落地窗前,端着咖啡,俯瞰黄浦江的精英生活。

打住!先别急着做梦。如果我告诉你,根据一些人力资源机构的非官方统计和观察,超过七成的海归,在求职的第一关——简历筛选,就直接被PASS了,你会不会瞬间清醒?这并非危言耸听。曾经被视为“香饽饽”的海归身份,如今在拥挤的求职赛道上,似乎不再那么闪闪发光。“留学光环”真的失灵了吗?是我们变得不够优秀,还是国内的HR口味变了?

别慌,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成功学,就坐下来,像朋友一样,好好扒一扒这背后血淋淋的现实,拆解一下海归求职路上的几大“天坑”,看看怎样才能让你避开雷区,不做那70%的“炮灰”。

天坑一:自我感觉良好,薪资期望与现实脱节

“我花了一百多万留学,回来找个月薪八千的工作,图啥?”这是很多留学生的真实心声。大家总觉得,高昂的教育投资,理应换来高额的薪资回报。这种想法,合情,但不一定合理。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2023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期望平均月薪在1万以上的占比接近70%,其中期望在1.5万以上的超过了四成。但现实呢?企业愿意为应届海归支付的实际薪酬,集中在6000-8000元/月的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横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我的朋友Leo,去年从美国一所Top 30大学的金融硕士毕业,自信满满地回国。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头部的券商或基金,期望薪资是“至少2万起步”。结果,海投了上百份简历后,拿到的面试寥寥无几。好不容易进了一家还不错的中型券商终面,HR问他期望薪资,他报出了2.2万。HR小姐姐礼貌地笑了笑,说:“这个薪资,我们通常是给有2-3年经验的资深分析师的。”最后,Leo收到的offer,月薪是1.3万。巨大的落差让他一度怀疑人生,甚至觉得“书白读了”。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现在的企业,尤其是大厂,已经过了那个“唯海外文凭论”的时代。HR们变得越来越务实,他们看重的是你能为公司创造的“直接价值”,而不是你毕业院校的排名。一个国内985的毕业生,手握三份大厂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丰富,他对公司的吸引力,可能远大于一个简历空空、只有一纸海外文凭的你。你的百万学费,是你的沉没成本,却不是企业为你买单的理由。他们支付的,是你的“市场价”。

天坑二:信息严重滞后,完美错过“黄金求职期”

你是不是觉得,找工作嘛,等毕业了,拿到证了,再回国慢慢找也不迟?如果你这么想,那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地把自己归入了“求职困难户”的行列。

国内的校招体系,有着极其严格的时间线,那就是传说中的“秋招”和“春招”。尤其是秋招,通常从每年的7、8月份开始,9、10月达到高峰,这是岗位最多、质量最好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会在秋招中锁定超过80%的应届生名额。等到第二年的春招,很多时候都只是“补录”,岗位数量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然而,大部分留学生的毕业时间(比如英国是9月交论文,12月才出成绩)和国内的秋招时间是完美错开的。当你还在为毕业论文奋笔疾书时,国内的同学已经过五关斩六将,手握好几个offer了。等你慢悠悠地回国,准备大展拳脚时,才发现招聘的“集市”早就散了。

再来看个真实案例。一个在澳洲读市场营销的学妹,去年11月毕业。她想着先回国过个春节,休息一下,来年3月再开始找工作。结果一开春,她傻眼了。心仪的快消巨头,招聘通道早已关闭;互联网大厂,零星放出的几个岗位,竞争者是黑压压的一片。她投递的简历,90%都石沉大海。后来她才知道,她心仪的宝洁、联合利华的管培生项目,在前一年的10月份就已经完成了大部分面试。她连入场券都没拿到,比赛就已经结束了。

根据Lockin《2023留学生求职数据报告》,超过40%的留学生因为不了解国内招聘节奏,而错失了最佳求职机会。时差、信息差,让你在起跑线上就输了一大截。别再以为“毕业后再说”,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提前一年就已经在布局了。

天坑三:迷信“留学光环”,忽视本土化硬实力

很多同学会有一个误区,认为留学经历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它代表了你的语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国际化视野。没错,这些都是你的优势,但它们正在从“稀缺品”变成“标配”。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增长,同时回国发展的留学生数量也再创新高。当“海归”不再是少数,你的那点优势,在HR眼中还有多大的分量?他们现在更看重什么?答案是:接地气的实战能力。

什么叫接地气?就是你得懂国内的“玩法”。比如,你想做新媒体运营,你不能只知道Facebook和Instagram,你得玩转抖音、小红书、B站,了解最新的热梗和流量密码。你想做产品经理,你不能只分析国外的竞品,你得深度体验过拼多多、美团,能说出它们最新的版本迭代逻辑。

我面试过一个从英国学成归来的传媒硕士,简历非常漂亮,雅思8.0,毕业论文拿了Distinction。我问她:“你怎么看最近爆火的‘董宇辉现象’,如果让你来策划一个类似的知识带货直播,你会怎么做?”她愣了半天,支支吾吾地说自己平时不太看国内的直播。那一刻,她简历上所有的光环,瞬间黯淡了。

企业要的不是一个悬在天上的“精英”,而是一个能立刻上手干活的“战友”。你的国际视野,需要和本土洞察相结合,才能产生化学反应。否则,在HR看来,你只是一个“不了解中国市场”的“小白”,甚至还需要公司花费大量时间来帮你“脱水”“接地气”,培养成本太高了。

天坑四:求职技能“裸奔”,简历面试一塌糊涂

你可能觉得,自己能力不错,写简历、面试这种事,临场发挥一下就好了。这又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国内求职的“军备竞赛”,已经卷到了每一个细节。

先说简历。很多同学喜欢用国外的模板,一页纸,设计得花里胡哨,但内容空洞。他们会写“I am a proactive and detail-oriented team player”,这种话在HR看来,就是一句废话。国内的HR更喜欢看到的是什么?是量化的结果。你不能只说你“参与了”一个项目,你要说你在这个项目中“负责了什么模块,通过什么方法,将某个指标提升了百分之多少”。他们需要的是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清晰呈现。

再说面试。除了专业知识,国内面试,尤其是群面(小组面试),非常考验人的综合素质。很多在国外习惯了独立研究的同学,一到群面就傻眼。要么全程插不上话,当了“小透明”;要么表现得过于强势,不懂得团队协作,被贴上“aggressive”的标签。而“行为面试”(Behavioral Question)更是重灾区,当HR问你“你遇到过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他想听的不是故事,而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考察你的解决问题能力、抗压能力和价值观。

之前有个咨询公司的HR朋友吐槽,他面试过一个藤校背景的候选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在最后,他问了一个问题:“你对我们公司有什么了解?”对方的回答竟然是:“我看了下官网,感觉是一家很领先的咨询公司。”朋友说,他当场就决定不发offer了。因为一个真正想加入公司的人,一定会提前去研究公司的业务、文化、近期的项目,甚至会去扒一扒竞争对手的动态。这种“准备不足”,暴露的是你对这份工作的“诚意不足”。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留学真的白去了?

当然不是!说了这么多“天坑”,不是为了让你绝望,而是为了让你清醒。留学赋予你的,绝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而是更宝贵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全球视野。这些“软实力”才是你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是在求职的“敲门”阶段,你需要用更聪明的方式,把它们“翻译”成HR能看懂的“硬通货”。

所以,别再躺在“留学光环”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了。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

如果你还没毕业,立刻、马上,去规划你的实习!暑假、寒假,别再只想着旅游和Party。找一份国内的远程实习,或者一份所在国的本地实习,都行!关键是让你的简历上有“干货”。哪怕是给一个初创公司打杂,也比一片空白要强一百倍。

把你的求职时间线,校准到“北京时间”!关注国内的求职网站、公众号(比如“XX求职”、“海归求职那些事儿”),搞清楚秋招、春招、日常实习招聘的每一个时间节点。把网申、笔试、面试的日程,像安排期末考试一样,写进你的日程表里。

放下身段,主动去“接地气”!每天花半小时刷刷国内的行业资讯、看看B站的热门视频、研究一下小红书的流行趋势。别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这能让你在面试时,和面试官有得聊,让他觉得你“懂行”,而不是一个“外星人”。

最后,调整好你的心态。第一份工作的薪水,真的没那么重要。它只是你的一个起点,一个让你进入职场、学习规则、积累经验的平台。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凭借留学带给你的学习能力和开阔眼界,你的后劲,绝对比别人足。真正的比赛,开始于你入职之后。

留学这趟旅程,从来不是为了让你轻松地走捷径,而是为了让你在见识了世界之后,能更好地回来,建设自己的生活。别让求职的暂时困难,否定了你当初漂洋过海的全部意义。打起精神来,那70%的“阵亡”名单里,不该有你的名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