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才发现,人生不止内卷这一条路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被“内卷”这个词压得喘不过气?总觉得人生就是一场停不下来的追逐赛,分数、KPI、大厂offer…好像只有这一条路才算成功。但踏出国门,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后,我真的破防了。我发现身边的小伙伴,有人热衷于做公益,有人痴迷于玩乐队,有人周末只想在草坪上晒太阳…他们活得那么舒展,那么快乐。原来,人生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找到自己的节奏,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去做真正热爱的事,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也曾在追求唯一的“成功”路上感到疲惫和迷茫,或许我的这些经历和感悟,能给你带来一点不同的启发和勇气。

你的“内卷”症状自检
是不是总在拿自己的进度和别人比较,看到同学拿了A自己拿了A-就焦虑一整天?
是不是觉得“浪费”一分钟都很有罪恶感,连吃饭都要开着视频“下饭”学习?
是不是认为只有进大厂、拿高薪才是唯一的成功,对其他选择都嗤之以鼻?
如果以上有任何一条让你疯狂点头,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留学才发现,人生不止内卷这一条路

嘿,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的第一周,周五下午三点,阳光正好。我抱着厚厚的课本,行色匆匆地赶往图书馆,准备为下周的quiz奋战一个周末。可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我看到了让我至今难忘的一幕:校园中心的大草坪上,坐满了、躺满了学生。他们在干嘛?没干嘛。就是三三两两地聊天,弹吉他,扔飞盘,或者干脆就那么躺着,一动不动地晒太阳。那一刻,我真的破防了。在国内,我们被教育“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周末是用来“弯道超车”的。在这里,周末好像就只是周末,是用来“浪费”的。

这个场景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我开始观察,开始思考,开始动摇那个曾经我深信不疑的“内卷人生”剧本。原来,人生真的不止一条路。

当“成功”不止是年薪百万

在国内的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标准似乎异常统一: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最好是互联网大厂或金融投行),然后是KPI、晋升、年薪。这条路像一条拥挤的单行道,我们每个人都在拼命往前挤,生怕被甩下。

但出来之后,我发现“成功”这个词,在这里有无数种解释。我的室友,一个计算机科学系的高材生,代码能力超强。我本以为他会是那种奔着硅谷大厂去的典型“卷王”。结果,他最大的爱好是研究可持续农业。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小块地,建了一个社区菜园,每周都会花大量时间在里面翻土、播种、除草。他告诉我,他的梦想是毕业后用科技改造农业,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的有机蔬菜。看着他谈起菜园时眼睛里闪烁的光,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写代码的手,用来触摸泥土也一样有力量。

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其实是有数据支撑的。根据德勤发布的《2023年全球Z世代和千禧一代调查》,当下的年轻人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前两位是“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和“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薪酬虽然重要,但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大家开始追求工作带来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回报。人生不是一道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数学题,它更像是一张画布,你可以用任何你喜欢的颜色去描绘。

允许自己“浪费”时间,是最高级的治愈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从小就被植入了一种“时间恐慌症”。做什么事都要问一句“这有什么用?”“这能帮我加分吗?”“这能写进简历吗?”于是,弹钢琴是为了考级,画画是为了艺考,做志愿者是为了申请学校。我们很少纯粹因为“我喜欢”去做一件事。

留学生活里,最颠覆我的一点,就是身边同学对于“无用”爱好的热情。我隔壁宿舍的哥们,是个金融专业的学霸,但他更出名的身份是学校一个摇滚乐队的主唱。每周五晚上,他们都会在学校的地下酒吧演出。台上的他,完全不是那个在课堂上冷静分析财报的精英预备役,而是一个用音乐嘶吼、释放所有能量的摇滚青年。我问他,花这么多时间玩乐队,不影响找工作吗?他笑着反问我:“如果我的人生只剩下工作,那该多无聊?”

其实,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爱好,恰恰是精神健康的重要支柱。斯坦福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拥有规律的业余爱好,能够显著降低压力水平,减少焦虑和抑郁的风险。花时间在那些不能直接变现、不能写进简历的事情上,比如在公园里散步、烤一个不完美的蛋糕、看一场无聊的电影,其实是在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充电”。就像手机需要充电一样,我们的大脑和心灵也需要从持续的“功利性”运转中脱离出来,享受片刻的放空和愉悦。这不叫浪费,这叫“回血”。

人生按下暂停键,不是落后是蓄力

“Gap Year”(间隔年)这个概念,在国内可能还比较小众,甚至会被视为“浪费一年时间”。但在国外,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选择。很多学生会在高中毕业后、大学期间,甚至工作几年后,选择停下来一年,去旅行,去做义工,去实习,或者只是单纯地去探索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我认识一个来自德国的同学,她就是在大学读了一年后,休学去东南亚做了半年国际志愿者,教当地小朋友英语。她说,那半年的经历比她在课堂上学的任何理论都更深刻,让她明白了自己真正想从事的领域是国际教育,而不是她最初选择的商科。回来后,她果断转了专业,整个人都变得容光焕发。

很多人害怕“停下来”,是担心被同龄人抛下。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根据美国间隔年协会(Gap Year Association)的数据,超过90%的学生认为,间隔年帮助他们提升了个人成熟度和自信心,并且在返校后,他们的学习成绩往往更高。就连哈佛大学,也常年在录取通知书里建议学生考虑“间隔年”选项。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有时候,短暂的停顿是为了找到更清晰的方向,为了之后能跑得更远、更稳。

5点下班的快乐,是真实存在的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实习时,我早已习惯了“996”的节奏,甚至觉得“准时下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到了国外,这种工作文化被彻底颠覆了。

我所在城市的办公室,下午5点一到,办公室里的人瞬间就走光了。大家会礼貌地跟你说“See you tomorrow”,然后就去健身、去约会、去陪家人了。周末和节假日,除非有天大的急事,否则你绝对不会收到任何工作邮件。我的一位教授,甚至曾经因为觉得“需要一个mental health day(心理健康日)”而取消了当天的课程,并且得到了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这种对个人时间的尊重,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显示,像丹麦、荷兰、德国这些欧洲国家,每年的人均工作时长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名列前茅。这说明,工作时间的长短并不与产出直接挂钩。高效地完成工作,然后理直气壮地享受生活,这才是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模式。我们努力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让工作吞噬掉我们全部的生活。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说国外的月亮就一定更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压力。但这段留学经历,确实像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经或正在被“内卷”的洪流裹挟着,感到身心俱疲,或许可以试试看:

下次路过校园草坪,看到有人在发呆,别觉得他奇怪,你也坐下来,发呆五分钟,看看天,听听风。

这个周末,试着关掉LinkedIn和那些没完没了的求职信息,打开你一直想看的纪录片,或者去那个你收藏了很久但从没去过的城市角落。

允许自己有一个“没用”的爱好。它可以是烤一个会失败的蛋糕,弹一首不成调的吉他,或者画一幅没人会点赞的画。做这件事的唯一目的,就是因为它让你快乐。

人生不是一条预设好的轨道,它更像是一片广阔的原野。别怕走错路,也别怕走得慢。因为在原野上,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条路,都通向独一无二的风景。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50677 博客

讨论